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原创】出走半生,饿如少年
查看: 950|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出走半生,饿如少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4-20 0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21-4-20 09:04 编辑

   
出走半生,饿如少年(上)
                L                     

     
一、翻车现场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不经意之间,带着一点居高临下的口吻对涂涂用了一句几十年前我爹经常拿来教育我的“经典句式”,结果可能因为不熟练,直接造成大型翻车事故现场,弄得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句当年的“经典句式”是——“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            
  
  这种经历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和喜闻乐见了——在父母教育和激励我们的那些日常话语里,总有一些句子因为简单实用、直抒胸臆、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而在灿若星河的谆谆教诲中历经大浪淘沙成为“经典句式”。      
  大概就是因为小时候,稚嫩如我、却要经常被这些历经千锤百炼才脱颖而出的“经典句式”暴击到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所以在日积月累的逆反和抵触中,我暗自树立了今后如果我当了爹“绝不使用此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远大抱负。     
  
               
  
  但事实证明,等我自己真有了孩子之后,一不小心还是偶尔会用上一两句。
      
  这里,要临时强行“插播”的一点文化背景是,我爹当年那个句式的常见用法如下——
  “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早就把四大名著和《林海雪原》读完了!”
  “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洗衣服做饭了!”
  “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催我、学习全靠自觉了!”
  “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一个人负责全部家务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不常用这些经典句式、所以不熟练,还是这话是以前我爹在洛阳使用、到了加拿大有些水土不服——
  乃至我说完这句话之后,涂涂和涂涂妈楞了一下。
  然后——然后,他俩……直接笑场了。
   
  因为我义正辞严、诲人不倦地对着涂涂说的是——      
   
  “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全家饭量最大的了!”
  
     
二、正长身体
        
   2018年回国的时候,从洛阳市区南端进入城区开始,涂涂似乎忽然忘记了跨越半个地球的旅途劳顿,居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路扒着车窗目睹着外面的街道,直到最终来到涧西区(洛阳最西边的城区)西头儿的家里——
  我们几次叫他坐下,他都坚持着站着,目光炯炯有神、如饥似渴地一直看着外面。
  问他为啥不坐下,他说——
  “我好长时间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多人了!”
  
  
  他那种一看到窗外遍地是人、便能感到十分新鲜和兴奋的劲头,靠在椅背上的我其实非常能够理解。
  因为靠在椅背上的我其实在内心里比他更加激动,我甚至不敢象他一样站在窗口去勇敢的面对窗外那些令我激动的画面——遍地都是馆子啊!  
  
  那个画面其实以前的我非常熟悉,但是在一个出门以后街道两旁除了树木还是树木、只能遇到松鼠和浣熊的地方呆了几年之后,我怕自己真的看到一眼望去、视野里全是大小饭馆的话,很可能会象从高原突然回到平原的人们那样——醉氧。
   
  
  几天以后,我在三姨家的饭桌上对着三姨夫做的小酥肉、燕菜、尖椒大肠和腐乳肉埋头苦干,三姨夫在厨房里锅碗瓢勺煎炒烹炸地忙活着——
  
  这里又要临时插播一些文化背景——   
  作为我妈兄弟姐妹里最年轻的,三姨只比我大十二岁——“从小一直希望有个姐但是已经明显不可能、否则不科学”的我,其实经常在心里把她当成姐姐,也因而在她面前最是无拘无束。
  如果按照“吃”这件事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来说,我这个嘴上的三姨、心里的“姐姐”,对我的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
  虽然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人们总会说“张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张三、也早晚一定会有李三刘三王三等等来做同样的事情、而历史的大势并不会改变!”——但是我还是觉得哪怕历史条件再成熟,如果真没有张三出现、那么很可能出现的是改写历史的各种阿三。
  我觉得对我的人生历史来说,我三姨就是象“张三”这样的决定性人物。
  简单来说,她至少对我的人生至少来了两轮极为重要的“科普”——
  
      
  第一轮“科普”,是我十岁以前——   
  自打我记事开始,诸如花米桃、油茶、澄茶糕、凉皮、米线等等食物的“科普”和“扫盲”,都是三姨用她少女时代极为珍贵的零花钱带着我完成的——
  直到如今,我还记着三姨在十字街东侧真不同饭店门口的地摊儿上、捧着一碗堆出一个高高“山尖儿”的凉皮,左手扶着碗边儿、右手用筷子来来回回把凉皮和调料搅到十分匀实,然后推到我面前说——
  “乖,给——吃吧!”
  直到如今,我也记得从小总被外婆、外爷还有我妈我舅他们公认为“既爱吃又贪玩”的漂亮三姨,在某一次把一碗搅拌好的凉皮推给我之后、低头抠着自己的手指甲说——
  “乖,凉皮涨价了,三姨以后不能经常带你来了……”         
  
  第二轮“科普”,是在我十五岁之后——
  这时候,我那位不仅在“吃”上与三姨情投意合、而且厨艺十分高超的三姨夫已经隆重登场——就像电影里的男一号出场、剧情的步子就会迈得更大一样,涮牛肚、烧烤、砂锅面、火锅等等更加具有猛烈和泼辣元素的东西也在我跟着他俩的一次次逛街当中、以提前于许多同龄人的节奏在我的人生中纷至沓来。  
  直到如今,每次听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我都觉着三姨和三姨夫实在是太伟大了——在“吃”这件人生大事上,他俩简直是把我从青少组直接推上了“成年组”的起跑线上,那感觉就象后来很多人直接上了某个大学的“少年班”。  
  
   
  那时的我,不仅恰好也“迎来”了自己饭量“真正”(注意这两个字)的巅峰期,而且情商也随着饭量水涨船高——于是,本来从小就习惯了当三姨“跟屁虫”的我,也开始会隐隐约约地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他俩的“电灯泡”。
  很快,从小就习惯“买菜都带着我”的三姨好几次有意无意地用一句“貌似”说给三姨夫的话、不仅打消了我的顾虑,而且让我觉得我对他俩实在太重要了——
  “你看——带着咱这个外甥多好,从来不担心点多了剩下!咱外甥那是不管点多少、全都能吃完!”
  每次说这话的时候,三姨夫都已经“吃不动”了,他点着烟,和幸福地偎依在他肩膀上的三姨一起、看着我继续埋头大吃……
               
  “我是不是吃嘞太多了?”——有那么几次,我吃完之后,抬起头一边擦汗一边这样问他俩。
  “木事儿!——只管吃,你现在可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     
  
   
  于是,在2018年回国时、当我坐在三姨家的饭桌上再一次对着一桌子菜埋头苦干的时候,一直在厨房忙活的三姨夫出来坐在我身边,抽了一口烟、轻抚着我的肩膀笑着对我说——
  “你这真‘中’!看着……看着还是正在长身体!”
  在我还没把头从碟子里抬起来的时候,姨夫起身撂下一句话就又进了厨房——
  “你只管吃你哩,放开吃!遇住你这吃家儿,我这做饭的都可有劲儿!”
  
  
  没有办法,本来吧——虽然我的饭量是有口皆碑的“巅峰期特别长”,但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在“偶露峥嵘”之余,我的饭量也是稳中有降、逐步走低的。
  如果没有后来的移民,我估计我的饭量“大约”会在40岁左右,就完全可以接近甚至回归到大部分人在三十岁的正常水平。  
  结果一番移民之后,因为可想而知的原因,在食物相对简单和单调的加拿大,直接导致我那本来已经行将归隐山林、隐遁江湖的饥饿感再次被激发了出来。
  
  乃至当我时隔几年,再次回到中国、再次回到洛阳街头时,再次在各种馆子里做出了我这个年龄段本该已经不那么“擅长”的事情……
  
三、王者归来    
   
  2018年的六月,按理说还不至于拥有七八月份的酷热,但是对于原本就“爱冷怕热”、而且又在加拿大那种“苦寒之地”呆了几年的我来说,经常是在清晨就被热得再次不得不打开在凌晨才关上的空调。
  而每当空调叶片缓缓打开、凉风慢慢洒向半空的时候,这种“大早晨就得开空调”的画面难免又让我在“白天又该多么热”的恐怖联想中生出一些焦躁和不安——于是,干脆不睡了!
  要出汗,就彻底地出个透、干脆来个大汗淋漓拉倒!
  于是,翻身下床,出门喝汤!  
   
  
  虽然,我在回家的几个礼拜里,专程去了好些个曾经那些对我来说无比重要的著名汤馆,但是大部分日常早晨,我就直接在涧西家里的附近,就近找地方喝汤了——因为不能天天都为了早餐都跑得很远,特别是在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有经历过的炎热之中。
  特别是——在地球上另一块儿大陆呆了几年的人,最重要的是“马上喝到汤”——而楼下出门左拐的普通汤馆与那些跋山涉水的顶级汤馆之间所谓的“差距”对我们已经来说、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在说到这里的时候,还想说点儿“看似”的题外话——其实这也是我在本文一开篇就想说的。  
  我所谓的“饭量大”、仅仅是说我“能够”吃很多,但实际上在我从很多年前开始已经很少吃饱了——不是特殊情况(比如难得的美味或者时机),我其实和别人吃的也差不多,然后带着“还是饿”的感觉就那样深藏功与名、拂袖而去。
  而在加拿大的几年,平时自然也都是如此,而且一直在刻意保持饭量下降的同时注意通过“少吃多餐”和“减少主食”等等措施让自己饮食越来越健康(特别是基本戒酒)——
  但是移民几年、难得回家一次,在2018年的6月的那些早晨,我觉得可以给自己一个“放开”的机会。
  
  
  于是,曾经在过去那些年里经常被朋友们下馆子时挂在嘴上的“关门、放凯子!”式场景,我感觉又要回来了!
  于是,那个曾经在北一、五号、康滇路菜市场、上海市场、广州市场等等这些拥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地方创造过辉煌的我,再次回到了涧西区,再次回到了这片曾经总是让我饥肠辘辘的热土,再次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峥嵘与荣耀里!
   
  归来——就从喝汤开始吧!
  原因很简单——洛阳人无论是长期旅居外地,还是短期出差数日,最想念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洛阳城里早晨的那些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丸子汤。   
  而我的原因又有些“似乎”不那么简单——无论是截止到2018年回国探亲之前为止、还是直到写下这篇作文的2021年,在将近六年的移民时光里,有(而且仅有)那么一次,我曾经因为想起一碗汤而真想放弃移民、回国去了。
  
                 
   
  那是在一个冬天雨季的早晨,快八点了天还没亮,我已经来到工厂的“午餐室”里开始吃自己带的早餐。
  当我看着从微波炉里拿出来的汉堡,看着那些只是简单“摞”在一起的面包片、生菜叶、番茄片、肉饼和起司,无处不展露着“未经烹饪”的原料气息,再加上甜不甜苦不苦、冷热都不是味儿的咖啡,一切都是不相融合的杂芜,全部都是格格不入的“饲料”——
  面对着那一堆毫无温度毫无生气的半成品食物、我忽然想起来馥郁醇厚、热气腾腾、一层辣椒油外加一层葱花香菜、用筷子随便一搅便是牛肉涌动牛杂沉浮的牛肉汤——于是,早已在一路的暗夜和阴雨中郁闷已久的我,鞋子和裤腿儿甚至还尽带着雨水潮湿的我,“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地简直想一把掀了桌子,然后回家收拾东西,直奔机场回国喝汤。
   
  
  就这样,多少年的计划与抱负,踌躇满志与心理准备,各种权衡对比与远近打算,都在暗如子夜的绵延冬雨里,只在一碗汤的面前,瞬间便被“犀利”地刺破——
  就这样,移民之后在多少次从语言到工作的种种难处和失败之后都还没有屈服的我、品味了一次多少彷徨矛盾与茫然无措都未曾制造的崩溃、萌生了一种多少懵懂无助与尴尬委屈都不曾引发的冲动,让我在六年里有那么一次真是想要彻底地放弃移民生活。      
  归来的王者,不仅仅是我准备“放开”的饭量。
  也是那一碗曾经在异国之域,唯一把我在瞬间“击垮”的——来自洛阳的“汤”。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1-4-20 09:18 |只看该作者


初读会觉得有调侃的意味,越往后看,居然有一种辛酸的味道。
说不上来的感觉。有得便有失吧。

选择了移民,其实也是放弃了一些本来吧。

问好凯凯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4-20 11:01 |只看该作者
林耳 发表于 2021-4-20 09:18
初读会觉得有调侃的意味,越往后看,居然有一种辛酸的味道。
说不上来的感觉。有得便有失吧。

老师就绝不敢当,叫“大兄弟”就可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4-20 11:08 |只看该作者
凯凯老师好!多时未见。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4-20 11:16 |只看该作者
榆钱漫天 发表于 2021-4-20 11:08
凯凯老师好!多时未见。

为什么忽然都叫我老师,我承受不起啊大哥大姐们
叫我凯凯或者大兄弟就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4-20 12:37 |只看该作者
文写得好,图配得有趣。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4-20 14:4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印象很深刻曾经写的那些洛阳美食帖
我还专程去吃了一次水席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4-20 14:50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21-4-20 11:01
老师就绝不敢当,叫“大兄弟”就可以了

久仰大名,可不敢,不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4-20 16:50 |只看该作者
波德莱尔曾言:往昔在当下再现,这深邃奇妙的魅力令我们沉醉!如同躺在恋人身上的情人,采撷那奇妙的回忆之花。
记忆也有嗅觉吧,无论走得多远离开多久,都能准确认出那条路。洛阳凯凯的文章,无论美食音乐还是电影,总能成功把人带回过去,那些独属于他的旧时光,让人同他一起放纵恣肆策马江湖,惟恨不能随他吃,真正是独树一帜妙笔生花。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4-20 20:11 |只看该作者
有木有那种鱼没逮着饭量却见长了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4-21 00:02 |只看该作者


出走半生,饿如少年(中)
                                                                                                                                                                                                        I

     
四、高手民间

  现在想来——喝汤这件事,其实一直让我“潜伏”得很好。
  多少年里,无论是那些汤馆里人头攒动和有些嘈杂的环境,还是“无论花了多少钱、添了多少汤,最后都只留下一个碗”这种所有人殊途同归的收尾方式,都给我那个“卓尔不群的饭量”提供了一个躲在众人当中暗自施展,虽然添了两三次汤吃了六七个油旋但是和其他人一样最后只留下一个空碗,最后深藏功与名地泯然众人、悄悄遁去。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相比之下,在那些必须使用两笼包子或者五根油条、三碗稀饭或者两碗馄饨这类很暴露数量概念的馆子里,即使我的声音再小、也还是容易吓到别人。
  而在诸如北京龙潭湖的老磁器口豆汁儿店这种地方,喝四碗豆汁儿之后就必然会“制造”出四个空碗,于是很容易惹得邻座的人掏出相机、问我是否方便让他们拍个照……  
   
  
  与汤馆相比,这些地方明显都容易让人感觉到一种——浮躁。
   
       喝汤这件事,能让我深藏不露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在于“添汤”——简单地说,花了一碗汤的钱,喝到一半或者大半碗下肚、觉得汤不够,可以再去把汤添满,把饼和馍续上、接着喝。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添汤”这件事是“默认值”——大家饭量都在巅峰期(或者用我三姨夫的话说“正在长身体”),基本没有谁不添汤。
  后来,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当中开始有些人喝汤不添汤了——开始,人很少,而且往往有一些诸如“昨晚喝多了”之类的特殊情况作为原因——后来,我发现身边不添汤的人越来越多,甚至经常是一碗汤还没喝净、就把筷子往碗上一“扣”,就点上一根儿烟进入“赛过活神仙”阶段。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身边不添汤的人越来越多——就像那些冷兵器时代的电视剧里,正在冲锋的骑兵马队里,纷纷开始有人中箭倒下,队伍越来越稀疏——
   
  直到后来,我发现正确说法已经不是“不添汤的人越来越多”、而是“添汤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到了后来从微信聊天等等场合的不完全统计来看,同龄人里除了我已经几乎没人添汤了。
   
     
  这个由于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尴尬、确实超出了我小时候对于“长大”这件事的估计——当然,如果你以为我的尴尬仅仅是因为“只有我还添汤”、那就太不了解我了——因为从小在喝汤与喝馄饨这些可以添汤的环境里长大、我在“别人一般最多添一次汤、而我经常添两三次汤”的无数次场景中、早已练就了过硬的面子和成熟的心态。      


  我真正的尴尬在于——人到中年,有时候还带着孩子,众目睽睽之下再添两三次汤,觉着是不是有点儿“不老美”。
  而且,还有一件更尴尬的事儿——添汤添了两三次,我还是不饱啊……  


  这是我在2018年6月份面临的一个问题——当我准备拿出“真本事”面对几年没喝过的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的时候,发现“只光顾一家汤馆”这种“传统模式”已经显得多少有些“扰民”了。
  因为,我一旦进入“放开”模式,动不动就会制造出如下一些十分“尴尬”的场景——                
  
  比如,我在一家牛肉汤馆添了两次汤了,还是觉着不够,干脆起身——为了不直接走进两步之外隔壁的羊肉汤馆,我还特意装着去旁边的超市里转了转、看了看路边的水果,问了问价钱、拍了拍西瓜,然后才“走位十分飘忽”地再次回到牛肉汤隔壁的另一家羊肉汤。
  于是,在那家牛肉汤的老板收拾桌子时,一不小心看见旁边羊肉汤馆的桌子跟前儿又坐着一个“我”,他看了看四周、又看了看天空、又看了看我……
   

  再比如,在一家胡辣汤馆里,我对面一个正在喂孩子喝胡辣汤的小伙子诧异地看着正在喝胡辣汤的我,和我面前的另一个空碗、以及五个水煎包(很小)。
  我当然知道他诧异的原因——刚才他带着孩子经过羊肉汤馆时,我正坐在那里喝汤,由于多看了几眼这个特别可爱的小朋友,所以和小伙子有过眼神相遇。
  虽然他目瞪口呆地看着我,但是我很平静,心如止水——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
  有一次我在吃婚宴的时候,有一个同桌的伙计对其他人说他早上在唐宫路消防队旁边那家胡辣汤馆看到我了,而且说他被我吓呆了——“两碗胡辣汤,一盘儿油条、一盘儿水煎包!”
  他的话音未落,旁边另一个人吃惊地问我——“不会吧?早上我在健康路李记豆腐汤看见你在喝豆腐汤了呀!”
  这句话才真正把一桌人“几乎”都吓呆了——除了这张桌子上跟我认识最早的一个高中同学、对此表示笑而不语。
  第二个原因是——
  这种事儿只发生过两三次,而已。

     
  2018年6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找到了避免引起别人诧异、一个人“静静”喝汤的好办法——当然,这有赖于2010年之后,洛阳街头那些数量不断暴增的各种汤馆。  
  具体操作就是,在武汉路零号街坊附近,光临一家牛肉汤或者羊肉汤。
  然后,再安静地乘着早晨“本不应该如火”的骄阳和“然而并不存在”的阵阵微风,步行来到郑州路——在拖一小(现在叫“东方一小”)校门口旁边的一家豆腐汤馆门口的座位上坐下,遵照着专家们说的“不宜空腹吃早饭”这类“古训”、带着已经饿了一晚上的口吻、对老板来上一句——
  “一碗豆腐汤,加一块钱豆腐、一块钱饼。”  
  
  其实,从这个拖一小门口沿着郑州路往北,在中州路路口的北侧,雨后春笋地开了好几家汤馆——只要是涂涂愿意,我都会在早晨带着他去那里喝羊肉汤。
  带着涂涂,当然不好意思老是去添汤,所以每次带着涂涂沿着郑州路往南走到拖一小门口附近,我都会站在三号街坊矿山厂澡堂那条小路的路口、指着西边康滇路的方向对涂涂说,你自己先回武汉路吧!    
  
  然后,目送着他渐渐走向他曾经上学的矿一小(现在叫“中信小学”)那片叫做“一号街坊”的街区,我扭头来到拖一小门口,对着老板说——
  “来碗豆腐汤,加一块钱豆腐……”  
   

五、何等少年

  前两天,在微信朋友圈里遇到一个比我年轻很多的小伙子,短短一个回合的两条回复,勾起许多快意往事,也让我觉得有必要对题目里这个“少年”二字进行一番补充——  


  因为,他让我想起的往事之一是关于“食堂吃饭”的——曾经因为合作一个课题的原因,他和我共用我的饭卡,在东单三条北京协和医院的几个食堂里一起吃了好几个月的饭。
  说起来,那几个食堂不仅各具特色口味扎实,关键是还特别便宜——这也就是食堂饭卡管理严格、他只能用我的饭卡的原因之一,如果对外开放的话,在东单三条这种出门就是王府井和东方新天地的地方,这几个食堂绝对会被挤爆。
  那一阵子,我俩每天一起去吃饭,一起回办公室,路上自然什么都聊,也就让我有两个比较“吃惊”的发现。
  
  第一个惊奇的发现是,每天我俩去食堂的路上都在发愁同一个问题——“不知道吃什么!”   
  因为他告诉我,他什么都不想吃,每次站在窗口面对各种装满不同菜的盆子和抡着大勺等着他打菜的师傅,都不知道吃什么。
  这让我很难理解,于是我说了一句让他也表示很难理解的话——
  “其实吧,我也不知道吃什么,因为我真的看见什么都想吃……”
  我一直觉得这不大科学——因为我俩完全是处于两个极端的人、但是怀着的问题确实又一模一样!
      

  第二个惊奇的发现,来自于他突如其来的一次“道谢”——
  在他来我这里第三天、吃完晚饭往回走的时候,他忽然挺激动地对我说——
  “谢谢你啊胡哥,我这三天成功地吃了九顿饭,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做到这样了!太谢谢你了!”
  “不是……这,这个很有难度吗?你意思是……是不是这几天吃得挺好、晚上没有加餐?三天只吃了九顿饭、控制的很好。”当时我们还不熟,于是感到有点而突然的我、挠着头问他……
  “不是,你不知道——我这人吧特不爱吃饭,每顿饭对我来说都象个‘任务’,我从来做不到连续三天、每天都能坚持完成‘三次’吃饭任务的,好些年了……”
   

  “我的天,我太佩服你了——吃饭这么欢乐和容易上瘾的事情,你是怎么弄出‘上刑’这个效果的?!”我当时看着他,感觉惊为天人,用“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年轻有为”的感觉充满羡慕和敬仰地看着他。
  “不应该啊,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上下打量着他,继续念叨着我的疑惑——我恍惚地觉得他缺的可能不是一幅优秀的肠胃,而是缺一对儿十分优秀的三姨和三姨夫……




  “我不是开玩笑,我妈为这都愁死了,说我长得跟个麻杆儿一样,这几天要不是你带着、我恐怕都不会去食堂——哎,别说!坐你对面儿看着你吃饭、可真是下饭!”
  因为跟他还不是很熟,我怕我再说“其实我很羡慕你”之类的话,会让他想多了,于是我也没有继续往下说,只是又换了一种“生在福中不知福”的眼神儿看着他。

  几个月下来,临近春节,我们要先后回家过年了。
  临走的时候,他在协和医学院豫王府的老楼门前握着我的手说——
  “胡哥,谢谢你,我妈看我的照片都说我这几个月脸上明显开始有点儿肉了,我这次回去我妈一定很开心!”

  哎——不知不觉,造福别人如此、润物无声如斯,我还能说什么?
  望着他走出东单三条九号那两扇铁门的时候,是北京的冬日里为数不多的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在那片青砖琉璃瓦的豫王府里,沐浴在阳光的直射和各种折射与反射里,忽然觉得我可能是一个很有用的人、而且是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来这么有用”的人。
  
              
  也就是因为想起了他,我才觉得有那么一点必要——对题目里的“少年”二字稍微做一点补充。
  因为想起了他,我才想起还有很多少年,大概是从来没那么“饿”的——具体来说就是,我所说的“饿如少年”,也还真不是随便哪个“少年”都担得起我那么一“如”的。

       
  就如他所说,坐在我对面、看着我吃饭会让他很有食欲这件事,在我身上屡见不鲜,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学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虽然每个人都自己排队用饭卡在食堂窗口买饭,但是大体还是聚在一起、几个人围在一张圆桌面前吃饭的——曾经有那么几年,有几个同学特别喜欢跟着我一起排队打饭,然后看着我要坐哪儿、他们就抢着坐在我正对面的座位。
  后来我曾经扪心自问过——可能就是那些虚幻的光环,让我自己被突如其来的荣誉蒙瞎了心,于是一不小心就来了劲儿、每顿多吃几口米、多吃几口菜一定是有的,日积月累就全都长在了腰上、贴在了肚皮上……


  与此类似的是,我用自己一日三餐中最为强悍的早餐能力,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挽救”过好几个曾经常年不吃早餐的朋友——让常年不怎么吃早饭的他们,后来均表示早上不吃就会饿得不行。  
   
  这倒真是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因为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基础课期间,有位教授给我们讲过一个国外比较著名的危险因素研究调查研究,研究的结果至少让我很吃惊——“不吃早饭”这件事的危险因素,居然超越分居二三四位的抽烟、熬夜与饮酒而雄踞第一位。
  虽然这个调查对象样本是美国人群,由于人种的生物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研究结果对我国人口的“借鉴性”会打些折扣,但是至少让我觉得——“不吃早餐”的危害确实远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
  说的赤裸裸一点,如果我们去设想这个实验的话,“不吃早餐”这个对我们来说压根不叫事儿的事儿、恐怕有可能压根不会被我们列入“危险因素”去做考虑。
  
  这个找到“科学根据”的经历,一下子助长了我原本就十分强大的“早餐功能”,而且变本加厉、有恃无恐——


  原本,我这个在大多数早晨都会被饿醒的人,不仅羡慕过“别人都是被闹钟和梦想叫醒”这种很文艺的现象,而且在发现大多数人早晨都“不怎么饿”之后,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大正常——  
  特别是看了《集结号》之后,我觉得自己的肠胃是不是总是听不到来自神经系统的“熄灯号”、所以一晚上都没闲着?
   
   
  当然,无论是很能带动别人吃饭、还是早餐功能强大,都是一些模糊和不易考量的东西,至于我究竟曾经是“何等少年”,还是用数字说话吧——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4-21 00:03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21-4-20 20:11
有木有那种鱼没逮着饭量却见长了的感觉

说多了都是眼泪……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4-21 08:01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21-4-21 00:02
出走半生,饿如少年(中)                                                                         ...

看了更新,我又重新修改了我昨天的精华操作。
觉得红星最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4-21 13:02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21-4-21 00:03
说多了都是眼泪……

到处是家,随遇而安。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4-21 15:47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21-4-21 00:02
出走半生,饿如少年(中)                                                                         ...

后续看完 了,说不出来的好。

好心态。

风趣。

我奶奶一直对我灌输:能吃是福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4-22 10:42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从公号直接复制过的吧,感觉图片有些影响阅读。静候下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4-22 11:19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21-4-22 10:42
楼主是从公号直接复制过的吧,感觉图片有些影响阅读。静候下文

是的!
最初是发在公众号里,因为我觉得手机阅读隔一段有个图片会让人的视力有个放松的感觉。
后来复制过来的时候,一想现在大家看论坛也许也都是用手机的比较多?
于是就把图也都复制粘贴了过来(说实话,这是发帖工作中最辛苦的部分……)

我也在考虑,发在论坛里,到底要不要图。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4-22 11: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21-4-22 11:47 编辑

出走半生,饿如少年(下)
                                                                                                                                                                                                        I


六、辉煌数据   
   
  既然要用可以量化的概念,那就大概回顾一下我那些关于吃饭的经典案例中存在“数字概念”的故事吧……
  当然,必须说明,即使在高中和大学期间这种纯粹的“为所欲为”模式之下我也不是顿顿饭都按照下列这些经典案例去发挥的,这些经典案例之所以看上去十分恐怖,往往是由于很多偶然因素不小心叠加在一起才造成的……
  还是采用倒序的方式吧,这样一来,看到最后的时候,可能会给人一种“噢,这就不奇怪了!”的如释重负感。
   

   
  2003年,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和我一个远房堂妹(他爷爷和我爷爷是亲兄弟)约了一个中午在鼓楼的“回民街”见面——毕竟已经很多年不见,不吃东西的话,怕没什么话说。另外,我也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去回民街吃东西,想去尝尝各种传说。
  我们第一场在平娃烤肉的店里,吃了很多烤串和涮牛肚——当然,这个很难说清数量,干脆省略吧!
  第二场我们去了贾三灌汤包,堂妹表示自己真的已经吃不下什么了,从这里开始进入“哥你只管吃你的,我看着你吃就行”的围观模式……贾三包子里人太多,于是我匆匆忙忙吃了一笼灌汤包,又喝了一碗酸辣肚丝汤。
  来到第三个地方,终于有些清净,于是我用下午茶的感觉,又甩了一大碗兰州牛肉拉面。
  吃完拉面之后,我觉得“第一次来回民街”、要吃就干脆吃饱吧!于是又在路边来了满满一盘麻辣虾尾——盘子是装鱼那种椭圆形的盘子,虾尾是去小龙虾去掉头部、只用虾尾部分爆炒成一大盘(15元一份,在2003年的西安回民街)。
   
            
   
  大学时候是我“真正”的巅峰期——我在前面已经用到过“真正”二字、并且提醒大家注意——意思是说,这段时间的饭量是相比我“自己”各个年龄段里、饭量最大的一个时期。
  之所以说得这么“麻烦”,是因为很多朋友反映——如果跟别人比,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处在“巅峰期”。
  
  大学实习的时候,1998年的冬天,我在北京西单长安街路口(好象是路南),遇到一个卖包子的地方叫做“庆丰楼”——我不知道是我记错了店名,还是真的就是后来的庆丰包子。
  由于我排队买包子的时候把墙上的“一笼包子300克”错误地换算成了“三两”,于是我就买了“我以为”的九两包子(三笼),直到吃完走到西单才想起来300克是6两……
  后来,在同学们的起哄中,我不得不把这个故事讲述了好几次——
  后来有个同学跟我说,我讲这个经历的时候、还是应该把三笼包子之外的一大扎啤酒和一碗炒肝也带上,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并不是“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
   
    
   
  我记得刚到军医大学的那一年,在军训结束不久,我和同样来自河南的许家康同志决定开开荤、吃一次饺子——我俩来到学校教职员工生活区的“小麒麟”饭馆点了饺子,服务员问我们——
  “要多少?我们饺子每天准备的不多。”
  我俩说“一共有多少?”
  “大概不到一百五十个吧。”
  “全要了!”我俩在广州太久没吃到饺子了。
  “你们……吃的完吗,要不……先点一部分、不够再加?”服务员的本意很简单,虽然点饺子的人很少,但是也多少给其他客人预备一点儿。
  “肯定吃的完,我们全要了!”
  最后,我俩吃完了店里所有的饺子——去掉零头,最后是按一百四十个饺子结的账。
  后来——据说,许家康跟别人吹嘘了很久,说两个人吃了一百四十个饺子。
  但是我确实是今天搜罗“量化”案例,才又想起这件事的……
  
                  
   
  而另一个“量化”案例,直接影响了我在后来几年里的人生形象——
  有一个周末,我去食堂吃了两荤两素四两米饭,回到宿舍,遇到金大年同志邀请我和黄礼站同志去学校的大麒麟酒家喝晚茶。
  我说——“不早说,我吃过饭了啊……”
  “走吧走吧,随便再点点儿东西吧……”——金同学后来承认,“请我们喝晚茶”这件事本来只是一个“构思”,但是一听说我已经吃过饭了,就觉得这顿晚茶必须要请了!
  当晚,我觉得不能让金同学太破费,所以除了喝白粥、什么都没点、也确实什么都没吃——我就只喝白粥,整个晚上筷子都没动,一直看着金同学和大黄吃东西。
  当然,每次看到我的碗空了,金同学自然是主动会叫服务员给我“再来一碗”的,我觉得白粥应该很便宜、于是也没有跟金同学太客套……
  结果,最后我一不小心喝了八碗白粥——24块,比他俩的人均消费还高。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从那以后,适逢班里同学们AA制兑钱吃饭,大家都指定一个同学“监督”着我去食堂先吃一顿。
  这件事儿说起来有些“残忍”,但是当时广州的物价给我们感觉也确实实在太高了(94年普通珠江啤酒已经三块五了),而且每次抓阄被派去的“监督员”经常会用主动拿自己的饭卡为我加一份排骨的“义举”(为了表示“都是为了大家”以及“我这也是没办法”)、弄出一种很多年后回忆起来还觉得有点儿温馨的效果。
   
            
   
  而我真正名声大噪的,是一次著名的早餐事件——
  话说在周末的早晨,我们经常会因为起床较晚错过食堂的开饭时间、而去一个叫做“小餐厅”的地方吃早餐——那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周六早晨,一向都很擅长早餐的我看似普通地点了早餐坐在门口的一张桌子面前、静静地吃。
  “你们来了几个人,点这么多?”一位师兄路过,用“吓我一跳”的音量让我抬头一看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现的——当然,这音量也把整个小餐厅的目光都“拽”了过来。
  他逐行扫描着我面前的桌子、把每个品种数了一下——两盘炒粉、三碗白粥、四根油条、五个包子。
  然而很明显,桌子周围只有我一个人,只有一副碗筷……
  后来,这个“2345”就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回到高中时代,我觉得最有“气势”的一个“量化”案例是,某一个下午放学和晚自习的间隙时间,我和刘清还有老杜去北一的一家清真牛肉水煎包子铺里吃包子。
  那家的牛肉水煎包不大、一毛钱一个,小米粥免费喝。
  那天,我们三个人吃了53个——他俩吃了27个。
  当天晚上,我的26个包子在晚自习的教室里引起了一阵热议,大家最吃惊的是——那个出名抠唆的老板,最后在我吃到25个包子的时候,居然主动送了我一个包子。
  据刘清说,当时老板主动从刚出锅的包子里夹了一个走过来放到我面前那个用竹篾编成的盘子里,叹为观止地说到——
  “小伙子你太能吃了!”
  另,我之所以在后来讲述西单包子事件的时候不怎么提那一大扎啤酒和一碗炒肝的习惯,就是从这个时候大家热议了半天、但是没人问我喝了几碗小米粥这个细节开始的。
   

  
  除了这些比较清晰明确的“量化”案例,我觉得我比较典型的早期“量化”案例就是——小学没有毕业的时候,我就是吃烩面吃两大碗了。
  当然,一直到高中毕业,我一般也就是两碗烩面、两碗拉面或者两碗刀削面。
  小学到中学看似没什么“进步”,但区别还是一点点的——小学时候只吃面,中学则是把汤都喝干净的。  
   
  再其他的量化概念,也就是小学时早饭吃油条从没少于三根、中学以后去喝胡辣汤从来都是三碗起步(包子油饼另说)、从外地回洛阳早上下火车去喝汤的时候吃油旋从来都是六个起步……等等这些泛泛的概念了。                  
  
尾声                           
   
  好了,当我开始写上述这些“量化”案例时,本来已经有些饿了,但是一番叙述下来,我居然把自己给写“饱了”——刚才正在做饭的涂涂妈问我“饿了吧?”的时候,我嘴里说的只是“真不饿”,但实际已经感觉肚子有些“胀了”。
  原因很显然——如今的我,早就失去了过去时那种恐怖的战斗力,只是把这些案例简单地说上一遍,就感觉“饱了”。                        
  所以,我只能把这些“量化”案例匆匆地收尾,可能会漏掉一些不那么著名的案例、以及在邻居街坊和亲戚朋友嘴里那些并没有量化概念的“虚名”。            
            
  那些虚名里,曾经有两句话,宛如对联一般对我吃饭的战斗力进行了生动的总结。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第一句是自高中时和刘清一起联手吃了27个水煎包子的老杜——
  他目睹了我吃下最后几个水煎包子时的爆发力和速度、以及“咕咕咚咚”一气儿喝净面前的小米粥之后,推了一下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说——
  “虽然你吃的是最多的,但我敢说你现在是咱仨里面最饿的……”
  第二句则来自好多个曾经跟我一起吃过饭的伙计、熟人甚至只是不熟的人——
  “虽然你看着是咱们中间最不瘦的,但是要拿每个人自己的饭量作参照的话,你这体型真的是所有人里相对来说最瘦的。”
   

  
  现在的我,如果只说饭量的话,其实日常都表现得“宛如”普通人那样——早餐一碗多面条,午餐几片儿抹了蛋黄酱的薄面包片儿,晚餐除了二三两米饭之外主要是蔬菜和随后的一点儿水果。
  总之一句话,就是几乎从不让自己吃饱、尽量避免让自己感觉到“饱”——好在腹中常年的“不吃饱”与“饥饿”是很容易适应的。时间久了、我也就没有感觉有多么“饿”,甚至经常觉得“稍微有点饿”的感觉其实蛮好……
   
   
  而让我保持着感觉自己总还是“饿如少年”的,是另一种“饿”——对过去那些曾经的食物、以及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朋友们依然会经常发的那些食物的一种热烈怀念的“饥饿感”。
  当然,“饥饿感”是文绉绉的说法,我觉得说白了就是——馋!   


  是的,我现在虽然不如年轻时候饭量大,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比年轻时候还要“馋”!
  当然,我所“馋”的还不仅仅是过去那些曾经的美食,还包括过去那些多得让自己曾经觉得有些累的饭局、聚会、节庆团聚、婚礼、满月酒,等等这些我现在可能一年都遇不到一次的“”大场面”。
  再当然,让我“馋”和怀有“饥饿感”的,也不仅仅是那些过去和曾经,还包括我虽然已经来了六年、但是经常还象活在《十万个为什么》当中一样让我感到兴奋和新鲜的新环境、新社会、新世界。
   

  馋也好,饥饿感也好,对我来说——都是一件并非的坏事,甚至可能是一件好事。  
  至于为什么,我觉得可能又是“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说了也不懂。”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感觉,但是我只能说——如果从我真挚的善意出发,我祝愿很多人对于这个世界包括食物在内的各种美好、各种未知,都保持着一种“馋”和“饥饿感”——去需求、去想要、去追逐。
  祝愿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好奇与欲望,象我们曾经在少年时那样——去感到好奇与饥渴、怀着热情奋力追逐。              



********************


欢迎扫码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晨汤暮酒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4-23 15:20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21-4-22 11:19
是的!
最初是发在公众号里,因为我觉得手机阅读隔一段有个图片会让人的视力有个放松的感觉。
后来复制 ...

个人感觉论坛不配图片为好,读起来更顺畅更连贯,希望在此读到您更多文章,周末愉快!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4-27 11:46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21-4-23 15:20
个人感觉论坛不配图片为好,读起来更顺畅更连贯,希望在此读到您更多文章,周末愉快!

多谢您的建议!
我会慢慢尝试

如果能不配图当然最好,我是发帖子觉得配图麻烦、用手机看帖子又希望偶尔插一张图调节一下视觉的“两头不靠”型选手。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1-4-28 16:49 |只看该作者
东北银怕冷跑海南,洛阳凯怕热跑加拿大,聪明;
不过捏,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寂寞还少吃喝啦,比如汤,还有胡辣汤哈。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1-4-28 17:00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21-4-21 00:02
出走半生,饿如少年(中)                                                                         ...

现在添汤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估计味道不依旧淡如白水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1-4-28 17:09 |只看该作者
青少年养成的胃口难改变,我最近回四川就好好开吃麻辣,甚舒坦。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1-4-29 11:42 |只看该作者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21-4-28 17:00
现在添汤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估计味道不依旧淡如白水了吧。

主要是大家肚子里油水多了,战斗力差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