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黄金时代 在醉笑写给徐教授的情书里看到
查看: 11867|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醉笑写给徐教授的情书里看到 [复制链接]

主楼
发表于 2023-5-14 20:1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3-5-14 20:47 编辑

诗经是古代文学的源头,不可不读。然,读诗经,也有三层次。
第一层次,浅浅读,了解一下什么是风雅颂,什么是赋比兴,然后十五国风,选几篇读读就可以。经常出现在文章里的,首推十首。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6、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一日不见兮,如三秋兮。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第二层次,泛泛读,依然是十五国风,加一两首小雅,三十首。
氓,静女,采薇,子衿,七月,等等。读完你就知道屠呦呦为什么叫呦呦。
读完这个,再读下古诗十九首,就可以写诗了。
一般到这儿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建议读太多?因为还有《楚辞》也得读读,抒情小赋,汉乐府,南北朝乐府,二谢,三曹,然后唐诗,怎么也得读一百首,宋词,不用一百首,七八十首足够了。元曲,五十首可以了。

这些都读完。你的诗就可以发表了。

我说的读,就是你几乎都能背下来,都能讲解。

第三层,狠狠读。如果前面这些都读完了,你还想读诗经,那就把诗经都读一遍吧,才305首。你就可以写论文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3-5-14 20:45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4 20:31
你说的这些应该都是诗经里的名篇,倒是经常见到~那我考虑先读这些~我本来想一首一首慢慢读来的~我只能 ...

我的建议就是这个意思,诗经这种书,你从头往后通读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诗经中的大雅和颂,是庙堂礼乐,很难懂,学了也没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5-14 20:46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4 20:45
我真的数了一遍,确实是305篇~简介里面只说300余篇~

醉老师诚不我欺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5-14 20:50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4 20:47
书里倒是有注释~我先读你推荐的这些~然后再说~

有注解,有文白对照,也没用。该不懂还是不懂。

嗯,你在这个帖子里先把这十首解读完。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5-14 21:5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3-5-14 22:25 编辑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4 18:23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首《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史载《诗经》是孔 ...

诗经第一篇,关雎。我给你讲点常识,有助于你学习理解。

1、诗经的“十五国风”,是周王朝从十五个诸侯国采集的民间诗歌。周朝设有类似于后世的“乐府”这样的音乐机构,相当于国家级的礼乐研究院,负责制作各种级别的庆典,祭祀,祈年活动时用的音乐,还负责采集民间音乐歌谣。周朝统治者特别注重礼乐教化,他们认为音乐诗歌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收集民间诗歌,可以了解民间的风俗,风气,生活状况。这种活动叫“采风”。这个词一直沿用到今天:诗人作家到民间去体验生活,还叫“采风”。
诗经由三部分组成,另外两部分,分别叫“雅”和“颂”,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不同级别,不同场合所用的礼乐。

这就是风雅颂的来历。

2、《诗经》是一部诗集,在汉代以前叫“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就是意识形态。全民学儒家思想。于是就整理儒家经典,奉为“经”,当时人们认为,诗三百是经过孔子修订编纂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原来有一千五百多首,经孔子编辑,去掉没有什么教育意义的,留下了三百零五首,用来给学生讲学。所以“诗”就成了《诗经》。
     但司马迁记载的并不一定对。现代考古学家在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跟《诗经》体例差不多的版本,说明在孔子同时代,就已经有了“诗三百”在流传,证明诗三百未必是孔子编辑的。但阴差阴错,却让诗三百完好的流传下来。如果不是历代王朝把诗三百当做《诗经》,恐怕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3,理解诗经还要知道“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直言其事也。就是开篇直接叙事。比如《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说一个男子嬉皮笑脸地抱着布,来跟我换蚕丝,其实他不是来换蚕丝的,是来跟我商量婚事的。(到了汉代,赋演变成一种文体。这是另外一件事了。)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开篇先写景写物,比如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雎鸠这种鸟儿来比喻采荇菜的女子,也比喻青年男女的爱情。据说雎鸠性情温柔,而且“雄飞雌从”很和谐。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也,就是在表达主题之前,先做一下铺垫,就像现代人写诗歌散文,先写景物,然后再写具体事。
比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前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写景,这个写景,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没有什么关联性。就是个写景。相当于“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比和兴的区别,是比有比喻的意义,而兴没有。
但诗经中更多的诗句,在比与兴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界限很模糊,所以,常常把这两种手法合称“比兴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就叫《诗经》“六艺”。

赋比兴的手法,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非常大,两千多年来的诗词,基本都在用“赋比兴”手法。叙事诗一般喜欢用赋的手法,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都是赋的手法。

比兴用的更加普遍,诗经中多数作品都会用到比兴手法,后世的诗歌,前面写景,后面抒情议论,就是继承了比兴手法。比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比兴,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都是比兴。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比兴,写景,铺垫,衬托,后两句抒情议论。

挺简单的么。所以我说,读诗经三十首,再读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写诗了。

随手写的,没有参考资料。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5-14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4 21:59
谢谢醉老师~真的是信手拈来~看你讲的这些,确实让我对诗经更多了解~

天天讲课,这些东西都在脑子里了。

今天晚了,你继续读诗经,我知道的就跟你分享。

一起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5-15 06:44 |显示全部楼层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14 22:12
讲的真好。简明。易懂……表情:涨知识。

班门弄斧而已
早上好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5-15 22:4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3-5-16 07:50 编辑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15 22:26
今天的斧子呢……表情:凿壁偷光。


今天心情不好。
好吧我去找把斧子。醉笑拢共就三板斧,用的差不多了,也。

以下是2011年在六星《艺文视点》版读《诗经》中的一个片段。一晃十二年了。内容是一般人不会去看的“雅和颂”。分享给你了解一下。

       雅和颂,都是周王朝用于特定场合的乐歌,如《周颂》,是祭祀宗庙的舞乐,以板滞凝重的语言讲述周王朝祖先的功绩;“颂”还有一部分祈年敬神的祭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内容。
       《大雅·生民》是一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叙述周王朝始祖“后稷”的事迹,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
        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说的是姜嫄生了后稷,即周王室的祖先。
   
       姜嫄是谁?我们知道周王室姓“姬”,文王叫“姬昌”,武王叫“姬发”;第一任周公叫“姬旦 (注:周公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周王朝设立的一个相当于“监国”的爵位,第一任周公即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后来的“周召共和”就是另一个周公了。姬旦是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时成王年幼,他权摄天下,平叛乱,制礼乐,都以为他要篡位,最后他过足了瘾,又还政于成王。被后世奉为“圣人”,唐初以前,文庙里供的是“周公旦”,玄宗李隆基看丫不顺眼,下令把周公赶出文庙,之后,孔子才站在文庙中间。)
       传说中轩辕“黄帝”的孙子帝喾,姓姬,姜嫄是帝喾的妃子。既然这样,周王室为什么不把帝喾奉为“始祖”呢?

      原来中间有点儿差头:帝喾一直没有子嗣,就求神,于是有一天,帝喾的妃子姜嫄“履帝武敏”——踩在“天帝”脚印的大脚趾印上,非常欣喜,为什么呢?——怀孕了。生了个儿子,即“后稷”。后稷虽然姓“姬”,却不是帝喾的亲生儿子,而是天神的儿子。
       其实,这反映出人类早期的“母系社会”形态——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周王室把后稷当做始祖,除了因为“黄帝”“帝喾”这些“三皇五帝”终归是神话传说,有点不太靠谱,而从后稷起,周王朝的家谱比较完整,可以说得清“血统”了。更主要的是,后稷是姜嫄“履帝武敏”而孕,是“神”的后代,这样,即交代清楚了“血统”,又落实了“君权神授”的指导思想。

     不好意思,敷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5-16 07:46 |显示全部楼层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15 23:13
这一板斧信息量很大呀。
既说历史。又聊神话。还穿插八卦。有趣的知识点永不过时。值得反复看好几遍。
...



我刚到学校,坐下吃早餐。

我在思考,你的网名太长,如何简化出一个昵称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5-17 16:10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在跟读。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5-17 19:06 |显示全部楼层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15 22:18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表情:一桃三吃。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5-19 21:02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9 20:44
木瓜炖雪蛤,非常美味,投你~


不许百度,知道雪蛤怎么读?是什么东西?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5-19 21:03 |显示全部楼层


报之以花花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5-19 21:14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9 14:24
这首诗从形式上来看属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反复吟诵同一个意思,只在几个字上稍加改动,每章的后两句一模 ...

重叠反复是民歌的常见手法,一是因为民间口头创作,词汇没有那么丰富,凸显朴素,第二是便于记忆传唱,第三更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可以渲染气氛。

后世的民歌如汉乐府,南北朝乐府,都有这个突出的特点。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现在,重复叠唱已经成为一种修辞方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5-19 21:14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19 21:06
你安静一会不行啊~二花打过来又得鸡飞狗跳~

大理寺不忙就来这里玩吧~看你到处乱飞~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5-20 15:19 |显示全部楼层

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东周,而史学家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叫春秋时期,一个叫战国时期。

这两个名字都不再以“周”冠名,其实也说明了此时“周王”已经不再拥有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周平王叫姬宜臼,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长子。

公元前775年,周幽王信宠美女褒姒,废掉了姬宜臼母亲申后的王后和姬宜臼的太子位,封褒姒为王后,褒姒生的儿子为太子。废太子姬宜臼害怕被杀掉于是跟母亲申后一起逃到母国申国。
历史上废长立幼没有不引发动乱的。

前772年,申候联络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兴兵讨伐无道昏君周幽王,犬戎人攻破镐京,杀死幽王,掳走褒姒,席卷而去。申候拥立姬宜臼为周王,即周平王。

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在秦国鲁国等诸侯的保护下,把都城迁移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由郑国,晋国主持朝政,周王室从此失去了对天下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5-20 16:04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20 15:32
刚才看了你这个回复去百度了一下,意外发现了夏商周的“亡国三笑”, ...

亡国三笑,大都是虚构的。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司马迁写在《史记·周本纪》里的。但这个故事也是假的。司马迁也造假,还造了不少。

烽火戏诸侯,看上去很像“狼来了”的童话,是学前班级别的故事。

西周时期有没有“烽燧”报警制度?不确定。《墨子》里提到过用烽烟传递信息的事,但烽火台仅见于秦以后,秦以前,无记载,无实物。

再说西周那个年代,诸侯国分散各处,等诸侯带着兵到镐京要好久, 褒姒想看诸侯兵荒马乱的情景,估计得在镐京城墙在立等小半年。

秦以前,传递军情用的是击鼓和摇铎,就是摇铃铛。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5-20 16:22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20 16:10
嗯嗯,不管真假,只当故事来看~这三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好色亡国”~


古代写历史,都会“为尊者讳”,把责任推给女人,臣子。

比如北宋灭亡,绝对是北宋政治体制和宋徽宗昏庸无能的结果。

但南宋帝王却把责任推给王安石。说王安石变法乱政,导致北宋垮台。

我们可能想不到, 王安石背了误国奸臣的黑锅数百年。元代人写宋史, 虽然没有把王安石列出“奸臣传”,王安石变法启用的重臣蔡确,吕惠卿,章惇,都被列入奸臣传。
直到清末,梁启超才为王安石平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3-5-22 11:33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雪 发表于 2023-5-20 19:48
我很好奇也很期待~四哥下一个写情书的是你所葱白的那个你家的那个桃花~

情书不能写太多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3-5-22 16:1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22 15:51

把醉笑唱麻了,鸡皮疙瘩刷刷刷。

这是邓丽君以后,我听过的最好的。略带沙哑的声线,道尽入骨相思。

这首歌,邓丽君第一,你第二。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3-5-22 16:13 |显示全部楼层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22 15:55
还是演员的朗诵好听。音量和情绪控制的比较舒适……表情:邻家诗话。

唱出我心中的佳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3-5-22 21:32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十首,还剩一篇《采薇》。这首诗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个意象:杨柳。

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意象”。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依托。

首先我找一篇早年写的读书笔记。如下:

中午吃过饭,洗碗的时候想起一件事来:杨柳。
  
  古人离别时,常折柳枝赠别。故而“柳”就成了“离别”的意象,如“风、花、雪、月”,频频出现在古代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胜枚举。
  
  我想的是:杨柳,到底是杨,还是柳,还是杨树柳树的合称?
  
  根据诗意,杨柳指的是柳树,那为什么叫“杨柳”呢?
  
  好像很早以前在《三言二拍》里看到过一个故事:
  
  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大运河,运河修好了,杨广乘船沿着大运河下江南,大运河沿岸种着两排柳树,杨广龙心大悦,下令赐柳树以皇姓:柳树从此就姓杨了,称杨柳。
  
  其实这个故事很不靠谱。
  
  《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句子。
  
  《诗经》的出现比隋炀帝要早至少一千年以上。可知“柳”被冠以“杨”,跟隋炀帝也是一毛钱关系都米有。
  
  “杨,枝劲脆而短,叶圆阔而尖;柳,叶长而狭,枝软而韧”——杨树笔直高大,跟温婉低垂的柳树是怎么参合到一块去的呢?
  
  再看这个成语——“百步穿杨”
  
  语出《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养由基射的明明是柳叶,留下来的成语却是“百步穿杨”。
  
  汉代有一部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说:杨,蒲柳。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柳,小杨也。
  
  ——原来古代汉语中,杨就是柳,柳就是杨,都指的是柳树。古代诗歌中,为了音节字数的需要,常用“杨柳”称之。
  
  至于古人为什么“折柳相赠”表达依依惜别?众说纷纭。
  
  我觉得应该起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恩,这就通了。继续刷碗。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3-5-22 21:46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杨柳”话题的一个开头。

杨柳自《诗经》以后,就有了“惜别”的意义,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暗示性”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

再看到诗歌提到杨柳, 大致就是朋友惜别了。还有“折柳”,因为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那么折柳又有了“思乡”的意象。

古典诗歌简洁而含蓄,寥寥数语,甚至一两个字,却蕴藉着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

杨柳只是一个例子,杨柳起于《诗经》, 而“木叶” 则发于《楚辞》。

所以为什么说,中国古典文学有两个源头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用了“木叶”这个意象。

木叶就是树叶。

但为什么屈原用木叶取代树叶呢?

想象一下,树,是什么样子的?枝繁叶茂。

木呢?一根木头,一块木板。

对伐?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3-5-22 22:06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落叶跟落木,就有了形象上的区别。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写景的语言都是表达情感的。

秋天在毛泽东眼里,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杜甫眼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屈原要表达的是什么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君站在洞庭湖边,思念湘夫人,心里是悲戚的,眼里是空荡荡的。

所以,“落叶”太平常了,甚至可能是绿色的,不符合屈原的心境。于是屈原以秋风,秋水,秋叶,以衰败,疏朗和空阔,来表达他内心的失落。

木叶就是树叶,两个词从概念上的意义是相同的,但写进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象,一字之差,给读者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这就是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屈原是天才的诗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3-5-22 22:06 |显示全部楼层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22 16:45
该劈第三板斧了吧……表情:搬小板凳。


最后一斧子,请查收。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3-5-22 22:15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这一斧子,是在听雾鬓什么绿《在水一方》的歌声中写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3-5-23 12:1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3-5-23 11:28
叫雾哥就好了。不然新月妹妹分分钟把你摁到表白墙上糊一脸粉渣渣……表情:指路明灯。

好嘞雾哥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3-5-23 12:2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十首读完了,该读古诗十九首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3-5-23 12:2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比较一下古诗十九首跟诗经的异同。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3-5-23 16: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23 15:42
你先给我说说哪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萧统编辑了一本《文选》,收录了十九首汉代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十九首诗是古代诗歌从民间创作向文人创作转变的代表作品。是五言诗的“冠冕”之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