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清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3-4-7 07: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23-4-7 07:26 编辑

清明杂说(5):唐清明(上)


唐代清明节在寒食节的后一天,正是经过了人们对亲人的哀思之后,当时整个帝国的气氛都是压抑的,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需要一次情绪的大释放,而这时清明节好像就是为此而准备的,清明节成了唐代事实上的狂欢节。

本文试图从唐代诗人的眼里寻找出那些快乐的因子,以其好事者进行更深入地梳理。

“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娇啮膝。”(《清明》)在诗人杜甫的眼里,这不是一个狂欢节吗?这一天极尽繁华,成千上万的人都走出了家门,渡头的绿柳在阳光明媚下格外娇人,马蹄争道,人声鼎沸,好一付热闹的节日气派。

“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华露,归穿弱柳风。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出笼。拓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清明日》)在温庭筠的眼里,这一天又是多么的热闹、多么的让人陶醉:人们拿着绘有美女的折扇,穿行在春天的花红柳绿中,触染着繁华的芬芳,拂柳而行;但见矫健的骏马不断地躲避着车幔,而刚从遮蔽中放出笼的斗鸡,面对日此热闹的场面也显得惊骇万分。哪个调皮的孩子射出了一枚弹丸呢,不知道那只黄鹂远远的隔着一座宫殿吗。

“日带青虹上,花随早蝶来”(《清明早赴王门率成》)、“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群心行未乐,唯恐流芳歇”(《清明日龙门泛游》),这是诗人李峤眼中的清明,一副春光无限、春心荡漾的欢乐图。“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摇杨花杂下,娇啭莺乱飞。绿渚传歌榜,虹桥度舞圻。”(《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这是诗人张说笔下的清明,杨花杂下、娇啭莺飞、绿渚传歌、虹桥度舞,这是王庭之乐。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月,万景出青烟。青草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何处是,遥指夕阳边。”(《清明后登城远眺》)这是诗人刘长卿眼里的清明,是一副春光明媚图、一张诗情画意卷。“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清明赐公卿新火》)这是诗人史延的清明。“谁知赏佳节,别意忽相和。暮色汀州遍,春情杨柳多”(《同颜使君清明日游因送萧仇香》),这是诗僧皎然的清明。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清明日登城望寄大夫使君》)王表眼里的清明更是风光无限了,因为经过了一天的禁食,刚到清明节,人们终于可以生火做饭吃上热食了,因此这个时候万家炊烟冲天而起,与自然的景色交相辉映,那是一个多么让人神往的一天。“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榆柳芳辰火,梧桐今始华。登祠结云骑,游陌拥香车”(《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这是诗人杨巨源的清明,也是车水马龙、景色宜人。“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向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夜看花”(《清明夜》)这是白居易眼里的另一个清明,在这个夜晚,狂欢了一天的主人有些疲倦了,在回廊里走向房间,但实在是太疲劳了,就坐在那里观赏着周围的花朵休息,这时候远方娱乐的笙管之声还在隐隐地传来。以一个人的静,来衬托这一天的热闹,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京宴》)张籍的清明更多了份惬意,对雨而宴、对酒赏花、高歌而饮,要的是那种情趣、那种淡然。“冷酒一杯相劝频,异乡相遇转相亲。落花风里数声笛,秀草烟中无限人”(《鄂渚清明日与乡友登头陀山寺》)这也是一个人的清明,一个无法回家只能在异乡独自度过的清明,诗人来鹄恰巧碰到了一个朋友,于是这两个人、两个清明合在了一起,在荒原、在酒杯的晃动下,感情的认同得到了加强。“落花风里数声笛,秀草烟中无限人”一个多么凄美的意境!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风草更芊芊。内官新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撕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长安清明》)到了晚唐,清明诗就越来越有了一种悲情之气,这与末代王朝的衰落暗合。韦庄的这首诗蕴含着一种不自信,一种对未来前途莫名的忧虑,尽管风景依旧,但已经是风雨欲来了。

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愿意活在唐朝,去那里过一个狂欢的清明节。


清明杂说(6):唐清明(下)


唐开元24年,皇帝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在这个国家法定的四天长假里,寒食与清明连在了一起,人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扫墓、踏青、搞体育活动,于是“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道士》)的奇异景象,成了大唐疆域内的一道风景。

这里只谈一下清明节大家举行的玩儿的活动。

踏青。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郊游、春游,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就不再细说了,唐代踏青最盛,玩儿的种类也很多,举一个例子。踏青时,各人把自己的酒杯放在流水里,让其自由漂流。酒杯到了谁的面前,谁都可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但是饮后要马上作诗作赋。这个活动非常浪漫,在唐代非常盛行,也是一个文人们显示自己敏捷才华的一个场所。但是要找到这样一个回返往复的流水处并不容易,于是就又带动了一批园林设计师建造了“曲水”,建造了“流杯亭”,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曲水流觞”。

《秦中岁时记》上说:“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这个活动太热闹了,是皇帝在与民同乐。于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这个时候也是一个谈恋爱的季节,大家都知道的那个著名的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唐代的某个清明节。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当时踏青春游的一副盛大场景:清明时节,长安城里的妇女都要外出郊游,遇到了名花就在草地上设下一个个的座位,并且把红裙插挂在树枝上,作为野餐时的帷幔。这是一幅很浪漫的场景,它会不断地刺激那些个帅小伙探头探脑的张望,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诗人杜甫所写的“江边踏青罢,回者见旌旗”,就是此时的实录。

插柳、戴柳。唐高宗(一说唐中宗)每年清明节都在渭阳举行被禊仪式,并且一定要赐给群臣们一人一个柳圈,说这样就可以避免瘟疫与毒虫的侵害。这个问题,另篇细说。

放鹞。俗称鹞子,又叫纸鸢,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风筝。清明的时候,此项活动在江南尤其盛行。唐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说:“纸鸢,其制不一,可以悬灯。又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又曰‘风筝’。”这段话不但让我们知道了“风筝”的由来,而且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的艺人,制作风筝的技术是多么的高超。江南还有一句谚语,叫做“清明放断鹞”,为什么要“放断鹞”呢?这里有一个说法。古代的人认为“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因此,放风筝的人都在这一天,剪断了风筝线,让鹞子自由地飞,非常的浪漫。

拔河。生活在玄宗、代宗、德宗时代的封演,写过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笔记《封氏闻见记》,在这本书的第六卷,有一个条目叫做“拔河”,在里面他详细地说了清明拔河的壮举。他是这样记录的:

拔河,古代又称为“牵钩”,襄、汉风俗,经常在正月举行这项活动,相传是楚将要伐吴的时候,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士兵的,梁简文到了雍这个地方的时候,屡次禁止而不起作用。古代的时候是用篾变成缆绳,现在(指唐代)人们用粗大的、长达四、五十丈的麻绳制作,在这只粗大的麻绳的两头,又分别系上小绳子数百条,并且在粗麻绳的中间立一杆大旗。分两拨人,活动开始的时候,两边的人抓住绳子,一声号令,同时用力,锣鼓齐鸣,喊声动地,被拉过去的一方就算输了,所以叫作“拔河”。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唐中宗的时候,在一个清明节举行了这项活动,场地是在梨园的毬场,拔河的双方都是帝国重量级的元老。东面是七个宰相两个驸马,西面是三个宰相五个将军,因为东面多一个人,拔河的结果是东面赢了。这让西面很不服气,上告皇帝,认为不公平,要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再比赛一次。唐中宗不同意,最好还是判西方输了。再看此时这些个老头子们,早就累得起不来了。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年级太大了,比赛的时候不是他们拉绳子,而是绳子在拉他们了,只见他们白须飘飘,随着绳子颠来荡去,把个唐中宗笑得都站不起来了,只好让人给扶着。

唐玄宗更是了得!他在御楼也举办过一次拔河比赛,那场面可就大了去了。他让一千多人同时拔河,但见“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老隆基真是富有想象力,很会玩儿。当时在场的进士河东人薛胜即兴写出了一篇《拔河赋》,文词非常的优美,当时的人竞相传阅,为拔河文化浓著了一笔。

还有荡秋千、踢球等丰富的清明活动,这里就不在一一详说了。唐朝,那个浪漫、先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留下了鲜活的痕迹映照在历史里。


清明杂说(7):烟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每一次走进春天,我感觉最深的就是韩愈送给张籍的这首小诗,里面的风景太熟悉了,正因为它普通,人们反而没想到说它,也只有高手才能说得这样赏心悦目、这样润人心肺。

“满皇都”的“绝胜”是“烟柳”,作者第一次让“烟柳”压倒了一切,把她排在了皇都之冠(关于这句诗的解读有歧义,我准备写“打倒辞典”系列,将会有自己的论述),这个“美好无比的烟柳”(“绝胜烟柳”)才是作者心中的至爱,才是真正的“最是一年春好处”。

先来说一下柳与人的关系。柳枝是倒垂下来的,这一点与其它的树木很不相同;她的美丽不是远离人类,而是要与人类接近,就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类感动。她是那么美丽,裹着一身的新绿,含情脉脉地向人类伸出手来。人们都可以用手去直接接触感受那缕缕青丝,我相信任何人,在这样的时候,都是幸福的,都是心存敬意的。

当绿柳连成排,当柳条们“万条垂下绿丝绦”,当她们一根一根地在河沿上竞相妩媚,每一个拂柳而行的人,都会感到春天的美丽,都会为之动容、陶醉、留恋忘返。柳其实与人走得最近,近到与你丝鬓相磨,近到你可以走入、穿过。

每一棵柳树都要吐出万千枝条,这是多么的充满活力呀,生命又是多么的旺盛!因此,在古代传统丧葬习俗中,柳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因此“折柳”的习俗慢慢就养成了。当柳以“折柳”的表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么围护与护送死者灵魂远行的神圣使命便由此诞生。

在古代中的“杨柳”,多数情况下是单指“柳”。如梁元帝“垂柳复垂杨”中的“杨”也是指“柳”。如乐府古辞《折杨柳行》(嬷嬷施行违)一共说了八件事,有六件都与死别有关,由此而言,柳是人们表达死别之情的象征物,也是寄托生命平安的吉祥物。

正因为“柳”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它的走进清明便成为了必然。唐代清明节插柳、戴柳是最盛行的,这一习俗强烈影响了后面的各朝各代,成为清明文化的一个亮点。

前面讲了,唐中宗每到清明就要赐给大臣们每人一个柳圈,说是可以避免瘟疫和毒虫的侵害。其实这不是他的发明,他只不过是把这一习俗发扬光大了而已。早在北魏的时候,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里就明确记载:“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白鬼不入家。”这是说大年初一就有这个习俗了,到了唐代这个习俗被移到了清明节。

先说插柳。通常的做法是折取柳枝插在自家的大门外(直到现在冀鲁豫交界地方,一旦邻居死了人,周围的邻居都要门上绑柳条辟邪),还有一种是插在屋檐下(福建建瓯一带),更有插于寝室、床头、窗户、灶台上的。现在江苏、浙江、陕西、湖北、东北的一些地区还有在亲人坟头上插柳的习惯。还有把柳条插在花瓶里供奉神像的。无锡一带的农民更是有特点,他们在门前的晒场周围、自家农田的田埂上插柳,这就是他们俗语说的“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这里插柳又成了他们祈求收成的法宝。山西的做法更有趣,大家知道,山西人以面食见长,到了清明节这一天,他们就会用面粉捏成各种造型的面偶,如兔、猪、蛇、羊等等,蒸熟后把它们用柳圈(一定是刚从柳树上折来的柳枝做的)穿起来,悬挂在室内,俗称“寒燕儿”。关于插柳,还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梦梁录》中提到,把柳条插于门上,可以明目,不知道究竟有什么道理。

再说戴柳。有的人戴头上,有的挂在脖子上,有的别在衣服上。一定要注意,这个“柳”,不是经过加工过的艺术品,而就是从柳树上折下来的柳枝。无论贫富贵贱,这一点是相同的。当然,为了美观一些,可以把它们编成柳圈、捋成柳球。在辽宁,小孩儿将柳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唤作“柳树狗”。在浙江,少男少女都会把柳圈戴在头上,所谓“今世戴杨柳,下世有娘舅”。在安徽芜湖,清明“清晨,街市上叫卖杨柳,家家折一只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梢,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在广西,是把柳枝别于衣服扣子间。据乾隆时代的《祥符县志》记载,那个时候,就连家里的狗、猫也要戴柳。

清明期间,妇女们尤其喜爱佩戴柳条、或柳球,据说这样可使红颜不老,前文说过的俗语“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地方把柳条插于门上是为了预报天气,所谓“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好像河北的什么地方,记不清楚了)。

一个民俗研究者认为:“寻求永葆青春常驻、生命长久安康的力量,才是在清明节插柳、戴柳的根本动机”。这话很有道理。因为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一到春天,万条垂下),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尤其她的生命力实在是太旺盛了,折下柳条,入土即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人类的繁衍不也是需要这种强大力量吗。这也许才是人们对柳崇拜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3-4-7 07:2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23-4-7 07:21 编辑

刚才发错地方了,再搬过来一次。打上几篇过去写的清明节系列的三篇,风铃,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在杜牧的唐代,清明节有四天长假,是个狂欢节。刚发现有一些错别字,看到了就顺手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4-7 07:35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11111111111111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4-7 09:43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4-7 09: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怎么入长杂了?张知音又整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4-7 10:4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呼啸的老鹰 发表于 2023-4-7 09:49
怎么入长杂了?张知音又整你了?


没有没有!这个帖子本来是回答风铃的,结果发错地方了,发六杂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4-7 14:26 |只看该作者
坏菜 发表于 2023-4-7 07:20
刚才发错地方了,再搬过来一次。打上几篇过去写的清明节系列的三篇,风铃,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在杜 ...

谢谢分享如此说来,清明节跟复活节的氛围更有相通之处了,一扫哀伤的阴霾。现在的清明节对年轻人来说也是踏青远足的日子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4-7 14:27 |只看该作者

现在土葬已经是很奢侈的归宿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4-7 14:29 |只看该作者
坏菜 发表于 2023-4-7 10:44
没有没有!这个帖子本来是回答风铃的,结果发错地方了,发六杂去了。

发六杂挺好的,那边人多,易于互动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4-7 14:30 |只看该作者
很少见楼主发学术帖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4-7 14:47 |只看该作者
文字很长,容后细看。

德国人,有很多家庭,壁炉上一个个的瓷坛,装着亲人的骨灰。就这么朝夕伴着,想想也挺好。
有次,偶然和妈妈说起这事,我说,我活着将来你就在我的客厅里,天天在一起。我若也不在了,咱娘俩埋一起。妈妈笑说好,你要找个漂亮的瓷坛给我。然后,眼里都湿湿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4-7 15:23 |只看该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发表于 2023-4-7 14:47
文字很长,容后细看。

德国人,有很多家庭,壁炉上一个个的瓷坛,装着亲人的骨灰。就这么朝夕伴着,想想 ...

也可以把骨灰做成一个戒指或项坠戴在身上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