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六国论》集体备课稿
查看: 136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帐] 《六国论》集体备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3-3-26 20: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一、知人论世
  1、一门父子三文豪,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 并称“三苏”。
  2、“唐宋八大家”:明初翰林编修朱右编辑《六先生文集》,收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散文,以“三苏”为一家;明中期学者茅坤朱右学说,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重新编辑《唐宋八大家文抄》作为学习古文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提法面世。
  3、课件里关于“一门三进士”的提法不正确,苏洵没有中过进士。
    苏洵于1037年参加乡试落榜,1038年进京科考又落榜。于是放弃了功名,在家教儿子读书。嘉佑二年(1057年)苏洵(48送两个儿子进京参加科考, 曾以自编集《权书》拜谒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举荐,从此文名大盛。宋仁宗曾邀请苏洵参加中书省舍人院(负责起草诏书政令的部门)考试,他托病未去。明末张岱《史阙》记载,苏轼兄弟同榜高中,苏洵曾写诗自嘲:“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3-3-26 20: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23-3-26 20:48 编辑

4、《六国论》的写作背景,北宋一代,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袭和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问题困扰,直到金灭辽之后再灭北宋。真宗时,北宋与契丹政权(大辽)订立“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后加至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虽然没有割地,但规定两国以白沟河为界,等于北宋放弃了幽云十六州的归属权。
    西夏国就是在仁宗时(宋仁宗赵祯1022——1063在位四十一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立国的。党项族人长期盘踞陕西宁夏部分地区,唐时平黄巢起义有功,唐末时封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为夏王,赐李姓,宋承唐制封为夏国王,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第二年,李元昊正式官宣称帝。 仁宗大怒,发兵讨伐。 宋夏之战打了三年。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和议内容: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还叫夏国主;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苏洵的《六国论》大概就写于这个时期。 但当时苏洵一介草民,远离权力中心,连上书的机会都没有,写了也就是自娱自乐。如果不是苏轼苏辙中举,他的文章连“为世人所知”的机会都很渺茫。

    “八大家”实属一家之言,苏洵甚至苏辙,都有点蹭苏轼热度之嫌疑。唐宋两代,文豪如过江之鲫,文章绝不在苏洵苏辙之下。范仲淹,司马光,比苏洵如何?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3-26 20:57 |只看该作者
    二、教材分析:
    苏洵是个业余文艺青年,缺少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六国论》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论点有失偏颇。“较秦之所得,与战胜之所得,其实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夸大其词,“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等观点则强词夺理。 历史上,六国破灭是因为秦国经过变法,实力雄厚,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历代秦王励精图治,秦国采取远交近攻、连横之计、离间计、各个击破甚至贿赂六国君臣的手段,同时六国君主昏庸,社会腐朽。秦国统一六国,土地大多数都是打下来的。
    楚都曾经割地给秦,都是在多年交战以后,秦国再次大兵压境的时候,这四国早被打怕了,无力反抗才割地求和,以苟延残喘。前230年秦国发动统一战争,十年就灭了六国。此时秦统一中国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无论割不割地,荆轲刺不刺秦,结果都是一样的。
对此,教材辅导书的观点是:苏洵未必不知道秦灭六国的真正原因,他提出这个观点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写作目的并不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是以谈论历史的方式提醒统治者。
    “三苏”都写过《六国论》,估计是父子三人相约写个同题作文,各自表述自己的观点。三人都忧国忧民,都能站在国家兴亡的高度来审视历史,解读历史。

    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苏轼《六国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才”,他认为六国存续多年,而秦国统一之后迅速灭亡,原因在于六国“养士”,强调“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反而互相争斗不休,灭国是咎由自取。苏辙此文收录在《古文观止》里。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3-26 21:42 |只看该作者
六国灭亡的原因,用国军李军长的话说,我们以往的失败就在于轻敌哟。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3-26 21:43 |只看该作者
三、疏通文意:六国论(应当是六国破灭论)
  •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战不善(善:好。仗打的不好),弊在赂秦。赂秦而(表顺承,就。“而”作连词时,首先要判断“顺连”还是“逆连” ,{学而时习之,顺连,翻译成并且;人不知而不愠,逆连,翻译成但是、却。}至于“表并列”还是“表递进”“表顺承”,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到合适的连词即可。因为高考不会直接问“这个而是并列还是递进还是顺承”,翻译的时候抓住“顺连还是逆连”是最重要的)力亏,破灭之道(原因)也。或(有的人)曰(这句是设问):六国互(原义是交互,活译成相继,说明苏洵用词不准,难怪考不上)丧(灭亡),率(皆,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介词,因)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方)则(就,则在作连词时,跟而的作用差不多,也有顺,逆的不同)获邑(县镇),大(形作名,大的地方)则得城(城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把秦国{由六国的贿赂}得到的土地,跟战争胜利得到的土地相比较。之,结构助词,的。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介宾短语,翻译成XXXX(动词)的原因,XXXX的东西,XXXX的地方,XXXX的人,具体翻译成什么,要根据语境,本文翻译成得到的土地。),其(它的,指贿赂得到的)实(实际数量)百倍(“战胜而得”的百倍);(较)诸侯之所亡(失去,指由贿赂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排偶,照前一句格式翻译)。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最大的欲望,加上前面的所,翻译成:最想要的{东西}),诸侯之所大患(患:①忧虑,②祸患③疾病,患病。这句有两种翻译法:①诸侯最忧虑的{东西};②诸侯最大的祸患——这个翻译没有体现出“所”的意义),固(本来)不在(在于)战(打仗)矣。思(想,回想,追思)厥(厥,其,代词,他们,指六国)先(对去世的长辈的尊称)祖父(古今异义,祖辈与父辈泛指先人祖辈),暴(pù,通假字:曝,原义暴晒,转义暴露)霜露(冒着霜露),斩荆棘(披荆斩棘),以(因而,才)有尺寸之地(才有了一点点土地,尺寸:名作形,形容数量少)。子孙视(看待,对待)之(代词,祖辈留下的土地)不甚惜(不很珍惜),举(拿)(此处省略“之”)以(表承接,)予(给予,给)人(拿它来送给别人),如()弃(丢掉)草芥(芥:草,同义复词)。今日割(割让给秦国)五城,明日割十城,然(这样)后(之后)得一夕安寝(得以睡一晚上安稳觉)。起视四境(第二天起来环视四周边境),而(表转折,不译)秦兵(军队)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强暴的)秦之欲无厌(“餍,”满足,秦国的贪欲没有满足的时候),奉()之(代,秦国)弥(越发,更加)繁(),(省略“其”,秦国)侵(侵犯)之(代,六国)愈(更加)急。故(所以)不战(不用打仗)而(表承接)强弱胜负(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已经)判(决定)矣。至于(到了,古今异义:古义:引出结果。等到,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颠覆(覆灭{的地步}),理固宜(应该)然(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就像)抱薪(柴草)救火,薪不尽(完,烧完),火不灭(熄灭)。”此言得(得当,对了)之(这句话说的对。之:虚用,无所指,不译)。
      
      齐人未尝(不曾)赂秦,终(最后)继(随着)五国迁灭(迁灭:灭亡。古代灭国可以不绝其祀,但必会“迁其重器”),何哉?与(亲附)嬴(嬴,秦王族的姓,借指秦国)而不助五国也(因为齐国与秦国交好却不帮助五国)。五国既(已经)丧(灭亡),齐亦不免(幸免)矣(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因为}这个原故,因此)燕虽小国而(表转折)后亡(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斯()用兵之效也(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至(等到)丹(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荆轲刺杀秦王作为抵抗秦国的策略),始()速(招致)祸(亡国的祸患)焉(语气词)。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与秦国五次交战),二败而(承接,不译)三胜。后(后来)秦击(攻打)赵者再(再:两次。定语后置,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秦国的军队退却: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洎(,及,等到 牧以谗诛(李牧因为小人的谗言{秦国的离间计}被杀),邯郸为郡(邯郸,赵国的都城。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代指赵国灭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有坚持到底)。且(表递进,况且)燕赵处(处在)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尽:完毕。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谓(可以说是)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都孤立危急古今异义),战败而亡战败亡国),诚不得已(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向(以前,之前)使(假设)三国(指韩魏楚)各爱其地(各自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勿附于秦(状后,齐国不对秦国亲附),刺客不行((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古今异义,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良将犹在(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在世上),则(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皆指命运,胜负存亡的命运),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六国与秦国相比较),或(也许)未易量(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
      
      呜呼(感叹,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特殊才能的人),并力西向(齐心合力向西(对付秦国),西,名作状,向西),则(那么)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秦国人吃饭都不能咽下去,指寝食难安。下,名作状,向下)。悲夫(可悲啊)!有如此之势(有这样(有利的)形势),而(表转折,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所,...之所:表被动: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日削月割(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固定句式:每日每月。表示不停地,连续不断地。一味割让土地),以(表承接,而)趋于亡(走向灭亡)。为国者(为,动词,做,根据语境翻译,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无()使()(“之”自己的国家)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之所,被,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后,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而(表转折,但是,却)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势:势态,势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势头)。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那么大的国家),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前例。自降身份去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效仿六国灭亡的旧事,就又在六国之下了意为“还不如六国啊”)。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3-26 21:44 |只看该作者

当老师真不容易。自己懂了还不够,得让学生能听懂,能学会。掰着手指头,一字一句的教。字字落实。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3-26 21:45 |只看该作者
这才完成一半,还有分析本文的结构布局,论证方法。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3-26 21:53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3-26 21:45
这才完成一半,还有分析本文的结构布局,论证方法。

是时候考虑用ChatGPT当助手了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3-26 22:56 |只看该作者
做教师是一个很烦的事情。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让学生形成记忆。

比如关于所字的翻译这段话: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介宾短语,翻译成XXXX(动词)的原因,XXXX的东西,XXXX的地方,XXXX的人,具体翻译成什么,要根据语境。
要说无数遍。几乎每次讲文言文都会讲到。所字再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遇到一次讲一次。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3-26 22:57 |只看该作者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23-3-26 21:53
是时候考虑用ChatGPT当助手了


我思考一下,文言文翻译能不能用人工智能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3-27 11:08 |只看该作者
支持,文言文翻译还是别用人工智能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3-27 11:27 |只看该作者
醉老师认真起来可不是开玩笑的,你们学校有教案比武不,得拿头奖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3-27 15: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23-3-27 11:27
醉老师认真起来可不是开玩笑的,你们学校有教案比武不,得拿头奖

我已经不参加任何竞赛活动了。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他们拿了奖,可以晋级,评职称。我马上退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3-27 15:58 |只看该作者
敬佩所有认真做事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3-28 13:11 |只看该作者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习大大曾多次引用苏东坡名句,如“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等。你这备课,是否也多应用几句,以示广泛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3-28 13: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23-3-28 13:19 编辑

六国灭,用土地贿赂秦国,是否意味六国出了最大内奸,等于卖国行为嘛,所谓地之不存,国将焉附。
后世割地赔款嫁女,继承传统。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3-28 13:2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23-3-28 13:29 编辑

说苏洵二哥、苏轼伯父苏涣中过进士,一根藤上的瓜,凑合也算一门三进士。
想到一绝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3-28 13:46 |只看该作者
着眼国土说事,老苏还是看到了根本。可否这样理解,本来我们一觉醒来,习惯了,也就老毛子虎视眈眈,后来发现多了放羊的也似有所图。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3-3-29 10:44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3-3-26 22:56
做教师是一个很烦的事情。需要不断的重复才能让学生形成记忆。

比如关于所字的翻译这段话:所:所+动词 ...

就是这个重复,才是应试之需~~~~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3-4-3 21: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3-4-3 22:03 编辑

说错了六国的灭亡上苏评论都没有写到点子上,宋朝积弱不是北宋重文轻武的结果吗~~~
跟着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3-4-14 20:4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四手 发表于 2023-4-3 21:46
说错了六国的灭亡上苏评论都没有写到点子上,宋朝积弱不是北宋重文轻武的结果吗~~~
跟着学习~~~

跟学~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