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酒 巷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楚汉相争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楼主: 衣赐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衣赐履解读《资治通鉴》之楚汉相争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2-12-27 10:16 |只看该作者
35刘邦清理异姓王,先拿亲女婿开刀

衣赐履按: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赵王张敖(继老爹张耳王位)、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读如宛),其中四个在项羽时代已有王爵,由刘邦擢升王爵的是两个韩信、彭越和卢绾(另有闽越王无诸、南越王赵佗,可能由于过于偏远,汉***只把他们当成藩属国,实际控制是比较弱的)。汉朝之前,周行封建,至秦则为郡县,而刘邦为平衡各方势力,实行的是半封建制,或称为郡国制(易中天语),其实是无奈之举。我们不能肯定刘邦在封王时就有逐个清理的计划,但随着皇权的稳固,封国与帝国的矛盾凸显出来,清理异姓王势在必行。第一个是燕王臧荼,很快被平定;第二个是韩王韩信,见拙文《汉匈第一战,高祖刘邦险被生擒》,第三个来的比较突然,居然是刘邦的亲女婿——赵王张敖。
200年,刘邦征匈奴大败而归。十二月(十月为岁首),刘邦返回长安,途经赵国。赵王张敖(刘邦女婿,原赵王张耳的儿子,鲁元公主的老公,张耳于前202年去世,张敖继承王爵)对岳父礼节周到,十分谦卑。刘邦还是老样子,叉开两腿坐着(拙文《穿裤子,不但是个民生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里我们说过,因为彼时内裤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都是光着屁股直接穿裙子的,双腿叉开,容易露出私处,所以一般双腿并在一起,或跪坐在垫子上,因此,刘邦这种叉腿而坐的做派,被认为相当无礼),态度轻慢,张嘴闭嘴责骂张敖。张敖早就习惯这个岳父了,倒没感觉怎么样,不过赵国宰相贯高、赵午等人都怒火中烧,说,咱的赵王,真特么懦弱!随即劝张敖说,天下豪强并起,贤能的人先称王,现在您侍奉皇帝非常恭谨,而皇帝却如此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把他杀了!
张敖听了这话,差点吓尿了,直接把手指头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呀!先父亡国后,依赖皇上才得以复国,泽被子孙,一丝一毫都是皇上的力量啊。望你们不要再这么说了!
贯高、赵午等人相互商议,说,咱们错了,不该把计划告诉大王。大王是厚道人,不会忘恩负义。咱们的原则是不受人侮辱,而今皇帝侮辱了大王,所以想要杀掉他,又何必连累大王呢!事情干成了,则功归大王,事情失败了,咱们独自承担。
衣赐履说:关于刘邦喜欢侮辱臣下的事,《史记》里记述不少,比如第一次见郦食其时,刘邦也是叉着腿,两个美女给他洗脚。人和人恐怕是真不一样,刘邦的作派,萧何张良韩信这帮子人就能受得了,魏豹、贯高这帮人就受不了。后面要讲到周昌,有次向刘邦汇报工作,正巧刘邦抱着个美女亲嘴儿哩,刘邦没觉得不好意思,倒把个周昌羞得面红耳赤,掉头就跑。刘邦哪肯放过,抢过几步一把抓住周昌,一跃骑到他脖子上,晃着周昌的脑袋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高叫,你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刘邦听了哈哈大笑,放周昌走了。搁别的帝王,不诛周昌九族才怪,但刘邦只把这件事当成玩笑,继续重用周昌。所以,刘邦的侮辱人可能得分别来看,在有些人看来,可能就是亲近,有些人看来,比死还难以忍受。贯高就是这样,他受不了刘邦的侮辱,却几乎把张敖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199年,冬季,刘邦在东垣(河北省正定县)攻打韩王韩信的残部,经过柏人(河北省隆尧县西南),赵国宰相贯高派人藏在厕所的夹墙中,准备行刺刘邦。刘邦本想留宿城中,忽然心动不安,问,这个县叫什么?手下回答说,柏人。刘邦说,柏人,就是受迫于人呀!于是竟然没有留宿,直接离开。
衣赐履说:第一时间想起豫让刺赵襄子,完全一样的情节,厕所,心动,然后刺客行刺失败,详见拙文《行刺的和被刺的,都值得敬仰——豫让刺赵襄子》。
198年初,贯高的阴谋被他的仇家得知,向刘邦举报。刘邦听了之后,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逮捕赵王张敖及参与谋反之人。张敖属下赵午等十几人都争相表示要自杀,为##洗清冤情,只有贯高怒骂道,谁让你们这样做的?如今大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而被一并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来申明大王不曾谋反的真情?于是被关进囚车,与张敖一起押送长安。
贯高对审讯官员说,只是我们自己干的,我们大王的确不知道。狱吏动刑,拷打鞭笞数千下,又用刀刺,直至体无完肤,贯高始终不再说别的话。吕后心疼女婿,对刘邦说,张敖娶了咱闺女,是鲁元公主的老公诶,他怎么会干这种事?刘邦一腔怒火,斥骂吕后,说,靠!你女儿算什么?张敖如果夺了天下,想特么要哪个女人不行?难道还缺你的女儿不成!因此,不予理睬。
衣赐履说:刘邦一句话,直指问题核心。人家如果当了皇帝,你女儿算个屁啊!
廷尉把审讯情况和贯高的话报告刘邦,刘邦有些感慨,说,贯高是条汉子啊,你们去查一下,谁平时和他关系要好,用私情去探听一下。
中大夫(高级国务官)泄公(姓不详)说,我和他是同乡,非常熟悉,贯高为人,以义自立、不受侵辱、信守诺言。
刘邦便派泄公持节(表示是代表皇帝去的)去慰问贯高。泄公与贯高闲聊,找机会套问说,赵王张敖真的有谋反计划吗?
贯高说,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我的三族都被定成死罪,难道我爱赵王胜过我的亲人吗?因为实在是赵王不曾谋反,只是我们自己这样干的。
又详细述说当初的谋反原因及赵王不曾知道的情况。于是泄公入朝一一报告了刘邦。到了正月,刘邦下令赦免赵王张敖,但废黜为宣平侯,另调代王刘如意(刘邦宠爱的戚夫人所生,后面会专门讲到)为赵王。
刘邦觉得贯高这人品性还不错,就派泄公去告诉他,张敖已经放出去了,同时赦免贯高。贯高心下大喜,问,我家大王真的放出去了?
泄公说,是的。又说,皇上看重你,所以也赦免了你。
贯高却说,我被打得遍体鳞伤,都不曾想过去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张敖没有谋反。现在,赵王已经出去,我的责任也尽到了,可以死而无憾。况且,我作为臣子有谋害皇帝的罪名,又有什么脸再去事奉皇上呢!即使皇上不杀我,我就不心中有愧吗!
于是把头部猛烈后仰,颈骨折断而死(这个死法难度系数不低)。
衣赐履说:对于贯高的评价,必须综合来看,从个人道德情操方面,这个人为了自己的##,可以忍受不死,当##获释后,他可以忍受死。不但是条好汉,而且忠义无双,可歌可泣。人际交往中,贯高这样的人是值得结交的。
但是从赵王国的角度来看,贯高的行为使赵王张敖身陷险境,几乎被诛族啊!这样的忠臣,他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具有正义性,遂不管##反对,而执意要干蠢事,史上有种说法,君子比小人更误国。为什么?就是君子在做出误国的事情时,他是大义凛然的,他是豪情冲天的,他是勇往直前的,他是百折不回的,如果这件事效果不好,他会认为是执行层面有问题,他绝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就像甲午海战的时候,无数清流高喊打倒小日本,如果有人说最好不要打仗,他们会以爱国的名义,轻则羞辱,重则乱棍打死。然而甲午海战惨败,赔偿几亿两白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他们会把原因推给李鸿章,推给北洋水师和清***的腐败。
谋反是个技术活儿,不是想反就能反的。对赵国而言,如果真的想谋反,其实实力远远不够,必须联合其他有野心的王国,一同造反,或可形成另一个战国局面。但贯高们的谋反,只是因为##受到皇帝的侮辱,贯高们的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他的忠诚,是一种蠢猪似的忠诚。现在有句话叫,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拿来形容贯高之流,再贴切不过了。
当初,刘邦颁布诏书:赵王群臣及宾客有敢随从张敖者,满门抄斩。但郎中(王宫禁卫官)田叔、孟舒,都自行剃去头发,用铁链锁住脖子,伪装是张敖的家奴,在左右侍奉。待到张敖免罪,刘邦称许田叔、孟舒的为人,下令召见,与他们交谈,发现他们的才干超群,很多朝中大臣都比不上,于是,任命两人为郡守和封国宰相。
衣赐履说:下面,我们探讨一下,既然张敖并未谋反,为什么刘邦还是要夺其王爵?要不是他是驸马爷,可能就直接贬为庶民了。
本文开头,我们简单提了一下,西汉行的是郡国制,既有郡县,也有封国。郡国制相较于郡县制,是历史的倒退。刘邦难道不想行郡县制吗?不是,他是被逼无奈,如果不封王,别说什么张耳、臧荼之辈了,就连韩信、彭越都不跟他玩儿了,人家都去跟项羽合作了,还有刘邦什么事儿?所以,无奈之下,刘邦封这些人为王。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为什么?封国有军队,有军队就有威胁。比如,韩信为楚王,韩信打仗,在楚汉期间,哪里有对手?韩信如果要反,带一票人马打到长安,刘邦顶得住吗?所以封国问题不解决,刘邦都不敢死。这次贯高谋反,又给刘邦敲了警钟:即使诸侯本人不想反,他手下的人撺掇来撺掇去,可能也就反了。因此,尽管张敖并未谋反,但你姓张,不姓刘,哪怕你是亲女婿,我也不放心,必须夺其王爵,换上亲儿子刘如意。我想,贯高等人的这次行刺,一定为刘邦清理异姓王,又加了沉甸甸的一大块砝码。
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白马之盟,刘邦与诸大臣约定:非刘姓而封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而,王爷都姓刘,皇权就稳固了吗?
也未必。
为什么?
因为权力是如此美妙,没有人不想要啊!哪怕是亲儿子亲爹都可能干掉,何况侄子叔叔堂兄弟啊。封国只要有军权,对皇权就是威胁,四十多年后,发生七国之乱,七个王爷,都姓刘!
另,刘邦这人,让人钦佩。贯高行刺他,竟然赦免,这种事情,历史上简直找不到第二例来。我们可以用贯高对皇权已经没有威胁来解释,但没有威胁我就必须不杀你吗?我只能说,刘邦行事,鬼神莫测。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3-1-1 10:41 |只看该作者
36和亲,究竟是政治智慧还是丢人现眼?

衣赐履按: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与匈奴和亲。讲真,感觉这个话题有些敏感,可能激起我大汉民族主义者的愤怒。谈着看。
199年,匈奴冒顿(读如末毒)单于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刘邦对白登之围心有余悸,打,条件不具备;不打,总是受到骚扰,因此深感忧虑,就问刘敬对策(白登之围及刘敬事可参阅拙文《大汉与大匈奴的第一次PK以完败收官》)。刘敬说,天下初定,士卒疲劳,动用武力征服冒顿并不可取。冒顿这个人,凶暴残忍,他是杀了他老子才坐上单于的宝座,又霸占了他老子的一群大小老婆,这种不讲伦理的凶暴之徒,我们不能用仁义去说服他。但可以用计策,使他的子孙长久做大汉的臣属,然而我担心老大你做不到。
刘邦来了兴趣,说,如何做呢?
刘敬说,老大你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给他为妻,再送上一份豪华嫁妆,冒顿自然心倾大汉,一定会立长公主为匈奴的阏氏,生下儿子,那就是太子。老大你每年四季用汉朝多余而匈奴缺乏的东西,频繁地慰问赠送他们,乘机派一些能言擅道有教养的人,常去教导或暗示一些女婿对岳父的礼节。冒顿在世时,他是大汉的女婿;他死后,您的外孙便即位为匈奴王单于。谁听说过外孙敢跟外祖父对抗的?这样做,可以不必经过战争,就让匈奴臣服。但是,要去就得嫡长公主(鲁元公主),如果胡乱找一个普通皇族女儿,或者随便物色一个女孩儿冒充,一旦冒顿发觉,那就起不到作用了。
刘邦说,好!
刘邦把这事儿跟吕后一说,我了个去,吕老太日夜哭泣,说,我只有这一个女儿啊,你要把她丢给匈奴,那我也没法儿活啦!
然后,哭天抢地,搞得刘邦没脾气。
衣赐履说:和亲,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黄世仁压迫了杨白劳大半辈子,杨白劳受不了了,对黄世仁说,老爷,我有个闺女叫喜儿,又漂亮又能干,我把她献给你当小妾,求你别再欺负我了吧!
简单类比,可能就是这么个感觉。印象里,汉匈和亲,似乎从来都不是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调调,尤其对汉民族而言,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屈辱。然而,不和亲,怎么办?
假设我们是刘邦的臣僚,现在,匈奴隔三差五越过边境,杀我们的男丁,抢我们的钱财和女人,然后,飙着草原长调扬长而去。而我们呢,躲,躲不开;打,打不过;讲道理,人家不鸟你。刘邦问,诸位爱卿,如之奈何?
好了,皇上发问了,咱当臣僚的给出出主意吧,怎么办?有谁能想出比和亲更好的办法来?
事实上,汉匈和亲,为汉朝赢得了近百年的大体和平,这才为汉武帝暴揍匈奴、一雪前耻,打下了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
对汉来说,和亲政策只是权宜之计,上下均感屈辱;然而,到了大唐盛世,为了与吐蕃和平共处,唐***奉上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促进了唐蕃友好”,似乎“屈”味儿大减;到了清朝,满族几乎就是靠着和亲,让蒙古人成为大清的一支中坚力量,似乎就更谈不上屈辱了——当然,那是满人的事,大汉民族向满人磕了二三百年的头,根本没有感受屈辱的资格。满族人靠和亲,牢牢把住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外蒙),而外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倒是在汉人手里丢掉的。
其实,就如同不能简单地以伦理道德来臧否政治人物一样,在国家利益层面上,也不宜简单地以个人感受来衡量。从这个角度讲,和亲,作为一项外交政策,体现了成熟的王朝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绝不是浅薄的“丢人现眼”四个字可以来评价的。
198年初,刘邦找来一个平民女子,称之为大公主,把她嫁给冒顿单于,同时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盟约。
司马光评论:刘敬说冒顿残暴,不能用仁义道德去说服他,而又想与其联姻,为什么前后这样矛盾呀!骨肉亲人的恩情,长幼尊卑的次第,只有仁义的人才能明白,怎么要以此来降服匈奴呢?先代帝王驾御夷狄民族的对策是:顺服时用恩德来怀柔,反抗时用武力镇压,从没听说过用联姻的办法。况且,冒顿把生身父亲视为禽兽而猎杀,对岳父会怎么样!刘敬的计策本已粗疏了,何况公主鲁元已经成了赵王王后(赵王张敖),又怎么能再嫁给匈奴单于呢!
衣赐履说:这一段,是司马光对和亲的评论,我觉得挺有意思。司马光说,驾御夷狄,顺服时用恩德来怀柔,反抗时用武力镇压。我也是服了司马先生了,宋朝的确是没有对外和亲,可是,也从来没有镇压过哪个夷狄,倒是被辽、金、蒙古这帮夷狄,吊打了二三百年,还被掳去俩皇帝。司马光作为道德楷模,认为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是件丢人现眼的事,不合儒家礼数,可是,并没有提出来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你解决不了夷狄侵扰问题,你再正气凛然,你再豪情万丈,你有个毛线用啊?当然,宋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年向夷狄进贡(澶渊之盟),论丢人现眼的程度,只怕比和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敬从匈奴归来,说,匈奴的河南(河套以南)白羊、楼烦王部落,离长安最近的距离只有七百里,轻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关中。关中刚遭过战事洗劫,人烟稀少,无法遏阻外来入侵,但是土地肥沃,我们应该迅速增加人口。当初抗秦时,号召力最强的,齐国有田氏,楚国有昭、屈、景氏,如果没有他们,秦朝就不可能灭亡(通过刘敬的话,我们可以猜想,关于这些名门大族,虽然史上记述不多,但在秦末的风起云涌中,也曾浓墨重彩过,可惜大多都随风而去了)。现在老大你虽然已经建都关中,但人口太少,而东部有故六国的强族,一旦有什么事变,你岂能高枕而卧?我建议把故六国王族的后人及地方豪强、名门大族迁徙到关中居住,国家无事可以防备匈奴,如果各地旧诸侯有变,也足以征集大军向东讨伐。这是加强根本而削弱末枝的办法。
刘邦说,对极!
十一月,便下令迁徙旧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给予便利的田宅安顿,共迁来十余万人。
衣赐履说:刘敬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和亲政策,是软化与匈奴敌对关系的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在外交领域上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匈奴,以和亲来降低边境压力,但同时,徙豪门大族充实关中力量,既防匈奴突袭,又防山东之乱,刘敬的政治智慧,让人击掌赞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3-1-5 10:24 |只看该作者
35刘邦清理异姓王,先拿亲女婿开刀

衣赐履按: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赵王张敖(继老爹张耳王位)、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读如宛),其中四个在项羽时代已有王爵,由刘邦擢升王爵的是两个韩信、彭越和卢绾(另有闽越王无诸、南越王赵佗,可能由于过于偏远,汉***只把他们当成藩属国,实际控制是比较弱的)。汉朝之前,周行封建,至秦则为郡县,而刘邦为平衡各方势力,实行的是半封建制,或称为郡国制(易中天语),其实是无奈之举。我们不能肯定刘邦在封王时就有逐个清理的计划,但随着皇权的稳固,封国与帝国的矛盾凸显出来,清理异姓王势在必行。第一个是燕王臧荼,很快被平定;第二个是韩王韩信,见拙文《汉匈第一战,高祖刘邦险被生擒》,第三个来的比较突然,居然是刘邦的亲女婿——赵王张敖。
200年,刘邦征匈奴大败而归。十二月(十月为岁首),刘邦返回长安,途经赵国。赵王张敖(刘邦女婿,原赵王张耳的儿子,鲁元公主的老公,张耳于前202年去世,张敖继承王爵)对岳父礼节周到,十分谦卑。刘邦还是老样子,叉开两腿坐着(拙文《穿裤子,不但是个民生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里我们说过,因为彼时内裤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都是光着屁股直接穿裙子的,双腿叉开,容易露出私处,所以一般双腿并在一起,或跪坐在垫子上,因此,刘邦这种叉腿而坐的做派,被认为相当无礼),态度轻慢,张嘴闭嘴责骂张敖。张敖早就习惯这个岳父了,倒没感觉怎么样,不过赵国宰相贯高、赵午等人都怒火中烧,说,咱的赵王,真特么懦弱!随即劝张敖说,天下豪强并起,贤能的人先称王,现在您侍奉皇帝非常恭谨,而皇帝却如此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把他杀了!
张敖听了这话,差点吓尿了,直接把手指头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呀!先父亡国后,依赖皇上才得以复国,泽被子孙,一丝一毫都是皇上的力量啊。望你们不要再这么说了!
贯高、赵午等人相互商议,说,咱们错了,不该把计划告诉大王。大王是厚道人,不会忘恩负义。咱们的原则是不受人侮辱,而今皇帝侮辱了大王,所以想要杀掉他,又何必连累大王呢!事情干成了,则功归大王,事情失败了,咱们独自承担。
衣赐履说:关于刘邦喜欢侮辱臣下的事,《史记》里记述不少,比如第一次见郦食其时,刘邦也是叉着腿,两个美女给他洗脚。人和人恐怕是真不一样,刘邦的作派,萧何张良韩信这帮子人就能受得了,魏豹、贯高这帮人就受不了。后面要讲到周昌,有次向刘邦汇报工作,正巧刘邦抱着个美女亲嘴儿哩,刘邦没觉得不好意思,倒把个周昌羞得面红耳赤,掉头就跑。刘邦哪肯放过,抢过几步一把抓住周昌,一跃骑到他脖子上,晃着周昌的脑袋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高叫,你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刘邦听了哈哈大笑,放周昌走了。搁别的帝王,不诛周昌九族才怪,但刘邦只把这件事当成玩笑,继续重用周昌。所以,刘邦的侮辱人可能得分别来看,在有些人看来,可能就是亲近,有些人看来,比死还难以忍受。贯高就是这样,他受不了刘邦的侮辱,却几乎把张敖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199年,冬季,刘邦在东垣(河北省正定县)攻打韩王韩信的残部,经过柏人(河北省隆尧县西南),赵国宰相贯高派人藏在厕所的夹墙中,准备行刺刘邦。刘邦本想留宿城中,忽然心动不安,问,这个县叫什么?手下回答说,柏人。刘邦说,柏人,就是受迫于人呀!于是竟然没有留宿,直接离开。
衣赐履说:第一时间想起豫让刺赵襄子,完全一样的情节,厕所,心动,然后刺客行刺失败,详见拙文《行刺的和被刺的,都值得敬仰——豫让刺赵襄子》。
198年初,贯高的阴谋被他的仇家得知,向刘邦举报。刘邦听了之后,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逮捕赵王张敖及参与谋反之人。张敖属下赵午等十几人都争相表示要自杀,为##洗清冤情,只有贯高怒骂道,谁让你们这样做的?如今大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而被一并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来申明大王不曾谋反的真情?于是被关进囚车,与张敖一起押送长安。
贯高对审讯官员说,只是我们自己干的,我们大王的确不知道。狱吏动刑,拷打鞭笞数千下,又用刀刺,直至体无完肤,贯高始终不再说别的话。吕后心疼女婿,对刘邦说,张敖娶了咱闺女,是鲁元公主的老公诶,他怎么会干这种事?刘邦一腔怒火,斥骂吕后,说,靠!你女儿算什么?张敖如果夺了天下,想特么要哪个女人不行?难道还缺你的女儿不成!因此,不予理睬。
衣赐履说:刘邦一句话,直指问题核心。人家如果当了皇帝,你女儿算个屁啊!
廷尉把审讯情况和贯高的话报告刘邦,刘邦有些感慨,说,贯高是条汉子啊,你们去查一下,谁平时和他关系要好,用私情去探听一下。
中大夫(高级国务官)泄公(姓不详)说,我和他是同乡,非常熟悉,贯高为人,以义自立、不受侵辱、信守诺言。
刘邦便派泄公持节(表示是代表皇帝去的)去慰问贯高。泄公与贯高闲聊,找机会套问说,赵王张敖真的有谋反计划吗?
贯高说,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我的三族都被定成死罪,难道我爱赵王胜过我的亲人吗?因为实在是赵王不曾谋反,只是我们自己这样干的。
又详细述说当初的谋反原因及赵王不曾知道的情况。于是泄公入朝一一报告了刘邦。到了正月,刘邦下令赦免赵王张敖,但废黜为宣平侯,另调代王刘如意(刘邦宠爱的戚夫人所生,后面会专门讲到)为赵王。
刘邦觉得贯高这人品性还不错,就派泄公去告诉他,张敖已经放出去了,同时赦免贯高。贯高心下大喜,问,我家大王真的放出去了?
泄公说,是的。又说,皇上看重你,所以也赦免了你。
贯高却说,我被打得遍体鳞伤,都不曾想过去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张敖没有谋反。现在,赵王已经出去,我的责任也尽到了,可以死而无憾。况且,我作为臣子有谋害皇帝的罪名,又有什么脸再去事奉皇上呢!即使皇上不杀我,我就不心中有愧吗!
于是把头部猛烈后仰,颈骨折断而死(这个死法难度系数不低)。
衣赐履说:对于贯高的评价,必须综合来看,从个人道德情操方面,这个人为了自己的##,可以忍受不死,当##获释后,他可以忍受死。不但是条好汉,而且忠义无双,可歌可泣。人际交往中,贯高这样的人是值得结交的。
但是从赵王国的角度来看,贯高的行为使赵王张敖身陷险境,几乎被诛族啊!这样的忠臣,他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具有正义性,遂不管##反对,而执意要干蠢事,史上有种说法,君子比小人更误国。为什么?就是君子在做出误国的事情时,他是大义凛然的,他是豪情冲天的,他是勇往直前的,他是百折不回的,如果这件事效果不好,他会认为是执行层面有问题,他绝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就像甲午海战的时候,无数清流高喊打倒小日本,如果有人说最好不要打仗,他们会以爱国的名义,轻则羞辱,重则乱棍打死。然而甲午海战惨败,赔偿几亿两白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他们会把原因推给李鸿章,推给北洋水师和清***的腐败。
谋反是个技术活儿,不是想反就能反的。对赵国而言,如果真的想谋反,其实实力远远不够,必须联合其他有野心的王国,一同造反,或可形成另一个战国局面。但贯高们的谋反,只是因为##受到皇帝的侮辱,贯高们的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他的忠诚,是一种蠢猪似的忠诚。现在有句话叫,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拿来形容贯高之流,再贴切不过了。
当初,刘邦颁布诏书:赵王群臣及宾客有敢随从张敖者,满门抄斩。但郎中(王宫禁卫官)田叔、孟舒,都自行剃去头发,用铁链锁住脖子,伪装是张敖的家奴,在左右侍奉。待到张敖免罪,刘邦称许田叔、孟舒的为人,下令召见,与他们交谈,发现他们的才干超群,很多朝中大臣都比不上,于是,任命两人为郡守和封国宰相。
衣赐履说:下面,我们探讨一下,既然张敖并未谋反,为什么刘邦还是要夺其王爵?要不是他是驸马爷,可能就直接贬为庶民了。
本文开头,我们简单提了一下,西汉行的是郡国制,既有郡县,也有封国。郡国制相较于郡县制,是历史的倒退。刘邦难道不想行郡县制吗?不是,他是被逼无奈,如果不封王,别说什么张耳、臧荼之辈了,就连韩信、彭越都不跟他玩儿了,人家都去跟项羽合作了,还有刘邦什么事儿?所以,无奈之下,刘邦封这些人为王。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为什么?封国有军队,有军队就有威胁。比如,韩信为楚王,韩信打仗,在楚汉期间,哪里有对手?韩信如果要反,带一票人马打到长安,刘邦顶得住吗?所以封国问题不解决,刘邦都不敢死。这次贯高谋反,又给刘邦敲了警钟:即使诸侯本人不想反,他手下的人撺掇来撺掇去,可能也就反了。因此,尽管张敖并未谋反,但你姓张,不姓刘,哪怕你是亲女婿,我也不放心,必须夺其王爵,换上亲儿子刘如意。我想,贯高等人的这次行刺,一定为刘邦清理异姓王,又加了沉甸甸的一大块砝码。
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白马之盟,刘邦与诸大臣约定:非刘姓而封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而,王爷都姓刘,皇权就稳固了吗?
也未必。
为什么?
因为权力是如此美妙,没有人不想要啊!哪怕是亲儿子亲爹都可能干掉,何况侄子叔叔堂兄弟啊。封国只要有军权,对皇权就是威胁,四十多年后,发生七国之乱,七个王爷,都姓刘!
另,刘邦这人,让人钦佩。贯高行刺他,竟然赦免,这种事情,历史上简直找不到第二例来。我们可以用贯高对皇权已经没有威胁来解释,但没有威胁我就必须不杀你吗?我只能说,刘邦行事,鬼神莫测。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3-1-9 12:59 |只看该作者
36和亲,究竟是政治智慧还是丢人现眼?

衣赐履按: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与匈奴和亲。讲真,感觉这个话题有些敏感,可能激起我大汉民族主义者的愤怒。谈着看。
199年,匈奴冒顿(读如末毒)单于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刘邦对白登之围心有余悸,打,条件不具备;不打,总是受到骚扰,因此深感忧虑,就问刘敬对策(白登之围及刘敬事可参阅拙文《大汉与大匈奴的第一次PK以完败收官》)。刘敬说,天下初定,士卒疲劳,动用武力征服冒顿并不可取。冒顿这个人,凶暴残忍,他是杀了他老子才坐上单于的宝座,又霸占了他老子的一群大小老婆,这种不讲伦理的凶暴之徒,我们不能用仁义去说服他。但可以用计策,使他的子孙长久做大汉的臣属,然而我担心老大你做不到。
刘邦来了兴趣,说,如何做呢?
刘敬说,老大你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给他为妻,再送上一份豪华嫁妆,冒顿自然心倾大汉,一定会立长公主为匈奴的阏氏,生下儿子,那就是太子。老大你每年四季用汉朝多余而匈奴缺乏的东西,频繁地慰问赠送他们,乘机派一些能言擅道有教养的人,常去教导或暗示一些女婿对岳父的礼节。冒顿在世时,他是大汉的女婿;他死后,您的外孙便即位为匈奴王单于。谁听说过外孙敢跟外祖父对抗的?这样做,可以不必经过战争,就让匈奴臣服。但是,要去就得嫡长公主(鲁元公主),如果胡乱找一个普通皇族女儿,或者随便物色一个女孩儿冒充,一旦冒顿发觉,那就起不到作用了。
刘邦说,好!
刘邦把这事儿跟吕后一说,我了个去,吕老太日夜哭泣,说,我只有这一个女儿啊,你要把她丢给匈奴,那我也没法儿活啦!
然后,哭天抢地,搞得刘邦没脾气。
衣赐履说:和亲,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黄世仁压迫了杨白劳大半辈子,杨白劳受不了了,对黄世仁说,老爷,我有个闺女叫喜儿,又漂亮又能干,我把她献给你当小妾,求你别再欺负我了吧!
简单类比,可能就是这么个感觉。印象里,汉匈和亲,似乎从来都不是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调调,尤其对汉民族而言,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屈辱。然而,不和亲,怎么办?
假设我们是刘邦的臣僚,现在,匈奴隔三差五越过边境,杀我们的男丁,抢我们的钱财和女人,然后,飙着草原长调扬长而去。而我们呢,躲,躲不开;打,打不过;讲道理,人家不鸟你。刘邦问,诸位爱卿,如之奈何?
好了,皇上发问了,咱当臣僚的给出出主意吧,怎么办?有谁能想出比和亲更好的办法来?
事实上,汉匈和亲,为汉朝赢得了近百年的大体和平,这才为汉武帝暴揍匈奴、一雪前耻,打下了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
对汉来说,和亲政策只是权宜之计,上下均感屈辱;然而,到了大唐盛世,为了与吐蕃和平共处,唐***奉上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促进了唐蕃友好”,似乎“屈”味儿大减;到了清朝,满族几乎就是靠着和亲,让蒙古人成为大清的一支中坚力量,似乎就更谈不上屈辱了——当然,那是满人的事,大汉民族向满人磕了二三百年的头,根本没有感受屈辱的资格。满族人靠和亲,牢牢把住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外蒙),而外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倒是在汉人手里丢掉的。
其实,就如同不能简单地以伦理道德来臧否政治人物一样,在国家利益层面上,也不宜简单地以个人感受来衡量。从这个角度讲,和亲,作为一项外交政策,体现了成熟的王朝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绝不是浅薄的“丢人现眼”四个字可以来评价的。
198年初,刘邦找来一个平民女子,称之为大公主,把她嫁给冒顿单于,同时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盟约。
司马光评论:刘敬说冒顿残暴,不能用仁义道德去说服他,而又想与其联姻,为什么前后这样矛盾呀!骨肉亲人的恩情,长幼尊卑的次第,只有仁义的人才能明白,怎么要以此来降服匈奴呢?先代帝王驾御夷狄民族的对策是:顺服时用恩德来怀柔,反抗时用武力镇压,从没听说过用联姻的办法。况且,冒顿把生身父亲视为禽兽而猎杀,对岳父会怎么样!刘敬的计策本已粗疏了,何况公主鲁元已经成了赵王王后(赵王张敖),又怎么能再嫁给匈奴单于呢!
衣赐履说:这一段,是司马光对和亲的评论,我觉得挺有意思。司马光说,驾御夷狄,顺服时用恩德来怀柔,反抗时用武力镇压。我也是服了司马先生了,宋朝的确是没有对外和亲,可是,也从来没有镇压过哪个夷狄,倒是被辽、金、蒙古这帮夷狄,吊打了二三百年,还被掳去俩皇帝。司马光作为道德楷模,认为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是件丢人现眼的事,不合儒家礼数,可是,并没有提出来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你解决不了夷狄侵扰问题,你再正气凛然,你再豪情万丈,你有个毛线用啊?当然,宋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年向夷狄进贡(澶渊之盟),论丢人现眼的程度,只怕比和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敬从匈奴归来,说,匈奴的河南(河套以南)白羊、楼烦王部落,离长安最近的距离只有七百里,轻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关中。关中刚遭过战事洗劫,人烟稀少,无法遏阻外来入侵,但是土地肥沃,我们应该迅速增加人口。当初抗秦时,号召力最强的,齐国有田氏,楚国有昭、屈、景氏,如果没有他们,秦朝就不可能灭亡(通过刘敬的话,我们可以猜想,关于这些名门大族,虽然史上记述不多,但在秦末的风起云涌中,也曾浓墨重彩过,可惜大多都随风而去了)。现在老大你虽然已经建都关中,但人口太少,而东部有故六国的强族,一旦有什么事变,你岂能高枕而卧?我建议把故六国王族的后人及地方豪强、名门大族迁徙到关中居住,国家无事可以防备匈奴,如果各地旧诸侯有变,也足以征集大军向东讨伐。这是加强根本而削弱末枝的办法。
刘邦说,对极!
十一月,便下令迁徙旧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给予便利的田宅安顿,共迁来十余万人。
衣赐履说:刘敬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和亲政策,是软化与匈奴敌对关系的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在外交领域上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匈奴,以和亲来降低边境压力,但同时,徙豪门大族充实关中力量,既防匈奴突袭,又防山东之乱,刘敬的政治智慧,让人击掌赞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3-1-14 09:57 |只看该作者
35刘邦清理异姓王,先拿亲女婿开刀

衣赐履按:刘邦一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赵王张敖(继老爹张耳王位)、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读如宛),其中四个在项羽时代已有王爵,由刘邦擢升王爵的是两个韩信、彭越和卢绾(另有闽越王无诸、南越王赵佗,可能由于过于偏远,汉***只把他们当成藩属国,实际控制是比较弱的)。汉朝之前,周行封建,至秦则为郡县,而刘邦为平衡各方势力,实行的是半封建制,或称为郡国制(易中天语),其实是无奈之举。我们不能肯定刘邦在封王时就有逐个清理的计划,但随着皇权的稳固,封国与帝国的矛盾凸显出来,清理异姓王势在必行。第一个是燕王臧荼,很快被平定;第二个是韩王韩信,见拙文《汉匈第一战,高祖刘邦险被生擒》,第三个来的比较突然,居然是刘邦的亲女婿——赵王张敖。
200年,刘邦征匈奴大败而归。十二月(十月为岁首),刘邦返回长安,途经赵国。赵王张敖(刘邦女婿,原赵王张耳的儿子,鲁元公主的老公,张耳于前202年去世,张敖继承王爵)对岳父礼节周到,十分谦卑。刘邦还是老样子,叉开两腿坐着(拙文《穿裤子,不但是个民生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里我们说过,因为彼时内裤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都是光着屁股直接穿裙子的,双腿叉开,容易露出私处,所以一般双腿并在一起,或跪坐在垫子上,因此,刘邦这种叉腿而坐的做派,被认为相当无礼),态度轻慢,张嘴闭嘴责骂张敖。张敖早就习惯这个岳父了,倒没感觉怎么样,不过赵国宰相贯高、赵午等人都怒火中烧,说,咱的赵王,真特么懦弱!随即劝张敖说,天下豪强并起,贤能的人先称王,现在您侍奉皇帝非常恭谨,而皇帝却如此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把他杀了!
张敖听了这话,差点吓尿了,直接把手指头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呀!先父亡国后,依赖皇上才得以复国,泽被子孙,一丝一毫都是皇上的力量啊。望你们不要再这么说了!
贯高、赵午等人相互商议,说,咱们错了,不该把计划告诉大王。大王是厚道人,不会忘恩负义。咱们的原则是不受人侮辱,而今皇帝侮辱了大王,所以想要杀掉他,又何必连累大王呢!事情干成了,则功归大王,事情失败了,咱们独自承担。
衣赐履说:关于刘邦喜欢侮辱臣下的事,《史记》里记述不少,比如第一次见郦食其时,刘邦也是叉着腿,两个美女给他洗脚。人和人恐怕是真不一样,刘邦的作派,萧何张良韩信这帮子人就能受得了,魏豹、贯高这帮人就受不了。后面要讲到周昌,有次向刘邦汇报工作,正巧刘邦抱着个美女亲嘴儿哩,刘邦没觉得不好意思,倒把个周昌羞得面红耳赤,掉头就跑。刘邦哪肯放过,抢过几步一把抓住周昌,一跃骑到他脖子上,晃着周昌的脑袋问,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高叫,你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刘邦听了哈哈大笑,放周昌走了。搁别的帝王,不诛周昌九族才怪,但刘邦只把这件事当成玩笑,继续重用周昌。所以,刘邦的侮辱人可能得分别来看,在有些人看来,可能就是亲近,有些人看来,比死还难以忍受。贯高就是这样,他受不了刘邦的侮辱,却几乎把张敖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199年,冬季,刘邦在东垣(河北省正定县)攻打韩王韩信的残部,经过柏人(河北省隆尧县西南),赵国宰相贯高派人藏在厕所的夹墙中,准备行刺刘邦。刘邦本想留宿城中,忽然心动不安,问,这个县叫什么?手下回答说,柏人。刘邦说,柏人,就是受迫于人呀!于是竟然没有留宿,直接离开。
衣赐履说:第一时间想起豫让刺赵襄子,完全一样的情节,厕所,心动,然后刺客行刺失败,详见拙文《行刺的和被刺的,都值得敬仰——豫让刺赵襄子》。
198年初,贯高的阴谋被他的仇家得知,向刘邦举报。刘邦听了之后,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逮捕赵王张敖及参与谋反之人。张敖属下赵午等十几人都争相表示要自杀,为##洗清冤情,只有贯高怒骂道,谁让你们这样做的?如今大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而被一并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来申明大王不曾谋反的真情?于是被关进囚车,与张敖一起押送长安。
贯高对审讯官员说,只是我们自己干的,我们大王的确不知道。狱吏动刑,拷打鞭笞数千下,又用刀刺,直至体无完肤,贯高始终不再说别的话。吕后心疼女婿,对刘邦说,张敖娶了咱闺女,是鲁元公主的老公诶,他怎么会干这种事?刘邦一腔怒火,斥骂吕后,说,靠!你女儿算什么?张敖如果夺了天下,想特么要哪个女人不行?难道还缺你的女儿不成!因此,不予理睬。
衣赐履说:刘邦一句话,直指问题核心。人家如果当了皇帝,你女儿算个屁啊!
廷尉把审讯情况和贯高的话报告刘邦,刘邦有些感慨,说,贯高是条汉子啊,你们去查一下,谁平时和他关系要好,用私情去探听一下。
中大夫(高级国务官)泄公(姓不详)说,我和他是同乡,非常熟悉,贯高为人,以义自立、不受侵辱、信守诺言。
刘邦便派泄公持节(表示是代表皇帝去的)去慰问贯高。泄公与贯高闲聊,找机会套问说,赵王张敖真的有谋反计划吗?
贯高说,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我的三族都被定成死罪,难道我爱赵王胜过我的亲人吗?因为实在是赵王不曾谋反,只是我们自己这样干的。
又详细述说当初的谋反原因及赵王不曾知道的情况。于是泄公入朝一一报告了刘邦。到了正月,刘邦下令赦免赵王张敖,但废黜为宣平侯,另调代王刘如意(刘邦宠爱的戚夫人所生,后面会专门讲到)为赵王。
刘邦觉得贯高这人品性还不错,就派泄公去告诉他,张敖已经放出去了,同时赦免贯高。贯高心下大喜,问,我家大王真的放出去了?
泄公说,是的。又说,皇上看重你,所以也赦免了你。
贯高却说,我被打得遍体鳞伤,都不曾想过去死,就是为了证明赵王张敖没有谋反。现在,赵王已经出去,我的责任也尽到了,可以死而无憾。况且,我作为臣子有谋害皇帝的罪名,又有什么脸再去事奉皇上呢!即使皇上不杀我,我就不心中有愧吗!
于是把头部猛烈后仰,颈骨折断而死(这个死法难度系数不低)。
衣赐履说:对于贯高的评价,必须综合来看,从个人道德情操方面,这个人为了自己的##,可以忍受不死,当##获释后,他可以忍受死。不但是条好汉,而且忠义无双,可歌可泣。人际交往中,贯高这样的人是值得结交的。
但是从赵王国的角度来看,贯高的行为使赵王张敖身陷险境,几乎被诛族啊!这样的忠臣,他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具有正义性,遂不管##反对,而执意要干蠢事,史上有种说法,君子比小人更误国。为什么?就是君子在做出误国的事情时,他是大义凛然的,他是豪情冲天的,他是勇往直前的,他是百折不回的,如果这件事效果不好,他会认为是执行层面有问题,他绝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就像甲午海战的时候,无数清流高喊打倒小日本,如果有人说最好不要打仗,他们会以爱国的名义,轻则羞辱,重则乱棍打死。然而甲午海战惨败,赔偿几亿两白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他们会把原因推给李鸿章,推给北洋水师和清***的腐败。
谋反是个技术活儿,不是想反就能反的。对赵国而言,如果真的想谋反,其实实力远远不够,必须联合其他有野心的王国,一同造反,或可形成另一个战国局面。但贯高们的谋反,只是因为##受到皇帝的侮辱,贯高们的脑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他的忠诚,是一种蠢猪似的忠诚。现在有句话叫,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拿来形容贯高之流,再贴切不过了。
当初,刘邦颁布诏书:赵王群臣及宾客有敢随从张敖者,满门抄斩。但郎中(王宫禁卫官)田叔、孟舒,都自行剃去头发,用铁链锁住脖子,伪装是张敖的家奴,在左右侍奉。待到张敖免罪,刘邦称许田叔、孟舒的为人,下令召见,与他们交谈,发现他们的才干超群,很多朝中大臣都比不上,于是,任命两人为郡守和封国宰相。
衣赐履说:下面,我们探讨一下,既然张敖并未谋反,为什么刘邦还是要夺其王爵?要不是他是驸马爷,可能就直接贬为庶民了。
本文开头,我们简单提了一下,西汉行的是郡国制,既有郡县,也有封国。郡国制相较于郡县制,是历史的倒退。刘邦难道不想行郡县制吗?不是,他是被逼无奈,如果不封王,别说什么张耳、臧荼之辈了,就连韩信、彭越都不跟他玩儿了,人家都去跟项羽合作了,还有刘邦什么事儿?所以,无奈之下,刘邦封这些人为王。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为什么?封国有军队,有军队就有威胁。比如,韩信为楚王,韩信打仗,在楚汉期间,哪里有对手?韩信如果要反,带一票人马打到长安,刘邦顶得住吗?所以封国问题不解决,刘邦都不敢死。这次贯高谋反,又给刘邦敲了警钟:即使诸侯本人不想反,他手下的人撺掇来撺掇去,可能也就反了。因此,尽管张敖并未谋反,但你姓张,不姓刘,哪怕你是亲女婿,我也不放心,必须夺其王爵,换上亲儿子刘如意。我想,贯高等人的这次行刺,一定为刘邦清理异姓王,又加了沉甸甸的一大块砝码。
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白马之盟,刘邦与诸大臣约定:非刘姓而封王者,天下共击之。
然而,王爷都姓刘,皇权就稳固了吗?
也未必。
为什么?
因为权力是如此美妙,没有人不想要啊!哪怕是亲儿子亲爹都可能干掉,何况侄子叔叔堂兄弟啊。封国只要有军权,对皇权就是威胁,四十多年后,发生七国之乱,七个王爷,都姓刘!
另,刘邦这人,让人钦佩。贯高行刺他,竟然赦免,这种事情,历史上简直找不到第二例来。我们可以用贯高对皇权已经没有威胁来解释,但没有威胁我就必须不杀你吗?我只能说,刘邦行事,鬼神莫测。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3-1-17 09:07 |只看该作者
36和亲,究竟是政治智慧还是丢人现眼?

衣赐履按: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与匈奴和亲。讲真,感觉这个话题有些敏感,可能激起我大汉民族主义者的愤怒。谈着看。
199年,匈奴冒顿(读如末毒)单于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刘邦对白登之围心有余悸,打,条件不具备;不打,总是受到骚扰,因此深感忧虑,就问刘敬对策(白登之围及刘敬事可参阅拙文《大汉与大匈奴的第一次PK以完败收官》)。刘敬说,天下初定,士卒疲劳,动用武力征服冒顿并不可取。冒顿这个人,凶暴残忍,他是杀了他老子才坐上单于的宝座,又霸占了他老子的一群大小老婆,这种不讲伦理的凶暴之徒,我们不能用仁义去说服他。但可以用计策,使他的子孙长久做大汉的臣属,然而我担心老大你做不到。
刘邦来了兴趣,说,如何做呢?
刘敬说,老大你如果能把嫡女大公主嫁给他为妻,再送上一份豪华嫁妆,冒顿自然心倾大汉,一定会立长公主为匈奴的阏氏,生下儿子,那就是太子。老大你每年四季用汉朝多余而匈奴缺乏的东西,频繁地慰问赠送他们,乘机派一些能言擅道有教养的人,常去教导或暗示一些女婿对岳父的礼节。冒顿在世时,他是大汉的女婿;他死后,您的外孙便即位为匈奴王单于。谁听说过外孙敢跟外祖父对抗的?这样做,可以不必经过战争,就让匈奴臣服。但是,要去就得嫡长公主(鲁元公主),如果胡乱找一个普通皇族女儿,或者随便物色一个女孩儿冒充,一旦冒顿发觉,那就起不到作用了。
刘邦说,好!
刘邦把这事儿跟吕后一说,我了个去,吕老太日夜哭泣,说,我只有这一个女儿啊,你要把她丢给匈奴,那我也没法儿活啦!
然后,哭天抢地,搞得刘邦没脾气。
衣赐履说:和亲,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黄世仁压迫了杨白劳大半辈子,杨白劳受不了了,对黄世仁说,老爷,我有个闺女叫喜儿,又漂亮又能干,我把她献给你当小妾,求你别再欺负我了吧!
简单类比,可能就是这么个感觉。印象里,汉匈和亲,似乎从来都不是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调调,尤其对汉民族而言,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屈辱。然而,不和亲,怎么办?
假设我们是刘邦的臣僚,现在,匈奴隔三差五越过边境,杀我们的男丁,抢我们的钱财和女人,然后,飙着草原长调扬长而去。而我们呢,躲,躲不开;打,打不过;讲道理,人家不鸟你。刘邦问,诸位爱卿,如之奈何?
好了,皇上发问了,咱当臣僚的给出出主意吧,怎么办?有谁能想出比和亲更好的办法来?
事实上,汉匈和亲,为汉朝赢得了近百年的大体和平,这才为汉武帝暴揍匈奴、一雪前耻,打下了坚实的人力物力基础。
对汉来说,和亲政策只是权宜之计,上下均感屈辱;然而,到了大唐盛世,为了与吐蕃和平共处,唐***奉上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促进了唐蕃友好”,似乎“屈”味儿大减;到了清朝,满族几乎就是靠着和亲,让蒙古人成为大清的一支中坚力量,似乎就更谈不上屈辱了——当然,那是满人的事,大汉民族向满人磕了二三百年的头,根本没有感受屈辱的资格。满族人靠和亲,牢牢把住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内、外蒙),而外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倒是在汉人手里丢掉的。
其实,就如同不能简单地以伦理道德来臧否政治人物一样,在国家利益层面上,也不宜简单地以个人感受来衡量。从这个角度讲,和亲,作为一项外交政策,体现了成熟的王朝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绝不是浅薄的“丢人现眼”四个字可以来评价的。
198年初,刘邦找来一个平民女子,称之为大公主,把她嫁给冒顿单于,同时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盟约。
司马光评论:刘敬说冒顿残暴,不能用仁义道德去说服他,而又想与其联姻,为什么前后这样矛盾呀!骨肉亲人的恩情,长幼尊卑的次第,只有仁义的人才能明白,怎么要以此来降服匈奴呢?先代帝王驾御夷狄民族的对策是:顺服时用恩德来怀柔,反抗时用武力镇压,从没听说过用联姻的办法。况且,冒顿把生身父亲视为禽兽而猎杀,对岳父会怎么样!刘敬的计策本已粗疏了,何况公主鲁元已经成了赵王王后(赵王张敖),又怎么能再嫁给匈奴单于呢!
衣赐履说:这一段,是司马光对和亲的评论,我觉得挺有意思。司马光说,驾御夷狄,顺服时用恩德来怀柔,反抗时用武力镇压。我也是服了司马先生了,宋朝的确是没有对外和亲,可是,也从来没有镇压过哪个夷狄,倒是被辽、金、蒙古这帮夷狄,吊打了二三百年,还被掳去俩皇帝。司马光作为道德楷模,认为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是件丢人现眼的事,不合儒家礼数,可是,并没有提出来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你解决不了夷狄侵扰问题,你再正气凛然,你再豪情万丈,你有个毛线用啊?当然,宋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年向夷狄进贡(澶渊之盟),论丢人现眼的程度,只怕比和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敬从匈奴归来,说,匈奴的河南(河套以南)白羊、楼烦王部落,离长安最近的距离只有七百里,轻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关中。关中刚遭过战事洗劫,人烟稀少,无法遏阻外来入侵,但是土地肥沃,我们应该迅速增加人口。当初抗秦时,号召力最强的,齐国有田氏,楚国有昭、屈、景氏,如果没有他们,秦朝就不可能灭亡(通过刘敬的话,我们可以猜想,关于这些名门大族,虽然史上记述不多,但在秦末的风起云涌中,也曾浓墨重彩过,可惜大多都随风而去了)。现在老大你虽然已经建都关中,但人口太少,而东部有故六国的强族,一旦有什么事变,你岂能高枕而卧?我建议把故六国王族的后人及地方豪强、名门大族迁徙到关中居住,国家无事可以防备匈奴,如果各地旧诸侯有变,也足以征集大军向东讨伐。这是加强根本而削弱末枝的办法。
刘邦说,对极!
十一月,便下令迁徙旧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给予便利的田宅安顿,共迁来十余万人。
衣赐履说:刘敬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和亲政策,是软化与匈奴敌对关系的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在外交领域上的一项制度创新。对匈奴,以和亲来降低边境压力,但同时,徙豪门大族充实关中力量,既防匈奴突袭,又防山东之乱,刘敬的政治智慧,让人击掌赞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3-1-19 10:35 |只看该作者
37刘邦用兵的一字真言——赏!

最初,刘邦任命阳夏侯陈豨(读如希)为封国宰相,代表中央,监护赵国和代郡(河北省蔚县)跟匈奴(王庭设蒙古国哈尔和林市)接壤地带的边防军(通鉴上没有写明是哪个封国的相国,而《史记》上则说任陈豨为钜鹿郡守,我们采用前者)。陈豨出发前,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摒退左右,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我可不可以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你驻防的地方,集结了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而你,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将领。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皇上当然不会相信;再次告发,皇上可能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皇上必然大怒,亲率大军来灭你。一旦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在京城做你的内应,天下大事,尽在掌握之中。
陈豨一向敬佩韩信,认为他说的话不错,说,我谨遵您的指教!
衣赐履说: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高祖翦除功臣”一节里,认为此事不真,是对韩信的构陷,因陈豨外放任职时,未必有反心,韩信不可能与其言深若此。我倒觉得未必,《史记》原文为“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有说法陈豨以前是韩信的手下,两人关系非常好,未见出处,不好说,但两个男子手拉着手,支开旁人,在院子里散步,如果不是太史公笔误,或者彼时男子有拉着手散步的习惯,则说明两人的亲密程度不一般,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恐怕概率是很大的。汉初,六国之遗风尚存,封国裂土,可能是不少强人的梦想,这是反叛的心理基础。
陈豨很有点春秋战国情结,非常仰慕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也学着人家广交天下宾客(你看,陈豨就是有六国之遗风嘛)。当了封国宰相之后,有次请假回乡,经过赵国,跟随他的宾客乘坐的车有一千多辆,等这些宾客安顿好了之后,邯郸城所有的官舍都打出大牌子:客满。
赵国宰相周昌见此情况,请求入京报告,见到刘邦,详述陈豨宾客之盛,又专擅兵权在外数年,恐怕会有事变,云云。于是,刘邦派人审查陈豨宾客在代郡为非作歹的劣迹,许多违法之事,深查下去就发现有陈豨的影子。陈豨听说之后,内心恐惧。已经投降匈奴的韩王韩信趁机派亲信王黄、曼丘臣,来拉拢劝诱陈豨。
衣赐履说:陈豨什么时候投奔刘邦,立过什么功,我们都不大清楚。但既然封为阳夏侯,又被刘邦派到北境监督军事,想来能力不弱,功劳不小。然而,一旦养士,那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不贪污军费或搜括民脂,断不可能。再加上请假回乡,宾客车辆过千,这就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了,简直就要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了。不查还好,一查,绝对罪不容诛。
197年,五月,太上皇刘太公驾崩,七月,下葬。楚王刘交、梁王彭越等,都到长安送葬。而刘邦派人征召陈豨,陈豨竟然称病不去(现在,每读到“称病云云”,就知道要出事了,呵呵)。九月,陈豨与王黄等人公开反叛,自封为代王,率军劫掠赵国、代郡。刘邦亲率大军北征(果然让韩信说中了,刘邦亲自出马),到了邯郸,大为高兴,说,陈豨这小子居然不占领邯郸,而去扼守漳水(源出山西省长子县,流经河北省邯郸市),这小子就这么点能耐!
周昌建议,常山郡(河北省正定县)共有二十五城,竟然二十城失陷,请处死郡守、郡尉。
刘邦说,郡守、郡尉反叛了吗?
周昌说,没有。
刘邦说,他们打不过人家,有什么罪?
衣赐履说:高祖其实真是个宽厚的人诶,换项羽试试?
刘邦让周昌选挑赵国可当将领的壮士,召见了四个人,诟骂说,你们几块废柴,想不想当将军?四人被问得又惊又惭,伏在地上不敢抬头。岂料,刘邦真的赏给这四个家伙每人一千户的封邑,任用为将领。
左右随从都不满了,劝阻说,当年,跟随您进兵蜀郡、汉中郡,征讨项羽,老大你从来也没有一次赏过这么多人,今天却一下子封了四个,他们有什么功劳?
刘邦说,你们懂个屁!陈豨造反,赵国、代郡都被他占领。我征调各封国的军队,他妈的一个人都没来!现在能用的,就只有邯郸城里这点儿人,为什么要吝惜四个千户封邑,不用来抚慰赵国子弟呢!
左右皆叹服。
衣赐履说:我也叹服。后面会讲到,刘邦征调彭越,那家伙也是称病不来,派手下带人过来的,而且慢吞吞的,皇上都到了,他们还没到。我刚说过,看到“称病云云”,基本上就要出事情了。
刘邦得到情报,说陈豨的部下多为商人出身,心下大爽,说,这下子好办了。于是,派人重金行贿,陈豨部下,纷纷归降。
衣赐履说:“打仗打的是钱粮”,这是最佳的注脚。
196年,冬季,陈豨全面出击,刘邦全面迎战,陈豨全面溃败。刘邦再次打出金元炮弹,悬赏黄金二十四万两,购买王黄、曼丘臣的人头。二人的部属一合计,二十四万两黄金,无论色泽、用途、保质期似乎都比王黄、曼丘臣的脑袋更具吸引力,于是,砍了二人的脑袋呈献刘邦。(王黄、曼丘臣二人事,详见拙文《大汉与大匈奴第一次PK以完败收官》。)
不久后,汉朝大将柴武,在参合(山西省阳高县)一次军事攻击中,斩韩王韩信。
刘邦班师,留太尉周勃收拾残局。前195年初,周勃把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叛乱,全部平定。追击到当城(蔚县东北),斩陈豨。
衣赐履说:汉初,天下大体平定,但叛乱不止。固有君臣之间无可消弭的猜忌的因素,可能与行封建还是行郡县的矛盾也密切相关。刘邦封的诸侯王,基本上都经历过战国时期,也经历过秦朝的统治,显然,他们不喜欢秦,所以才造反,恢复周制,名义上奉皇帝为共主,自己成为一方诸侯,产生这种想法恐怕相当自然。韩信、彭越、英布,包括韩王韩信、陈豨等,想在中央***之外,谋求一种独立存在,并不奇怪。但是,他们不像刘邦,已经当了皇帝,而且感觉到了当皇帝是件过瘾的事,那就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独立存在”,势必一一翦除。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3-1-24 12:37 |只看该作者
38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人血的狮子

衣赐履按:历史上,多认为刘邦大杀功臣,忘恩负义,其中最典型、最有名、最悲情的例子就是诬杀韩信。而韩信的悲情就在于,他为刘邦夺得天下居功至伟,他最有能力背叛刘邦,他多次被人劝说背叛刘邦,但他没有背叛。而刘邦却把他从齐王改楚王,又从楚王贬淮阴侯,然而,还是没有放过他。尽管,下手的是吕后,助攻的是萧何,但账,则记在刘邦头上。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韩信为什么被诛三族。
202年,十二月,刘邦灭掉项羽,胜利凯旋,路经定陶(山东省定陶县),突然闯入韩信大营,夺取他的印信,立即把韩信的部队,纳入自己控制。
衣赐履说:这是刘邦第二次夺取韩信的印信和军队,第一次在前204年6月(可参阅拙文《刘邦的两个活命法宝:常跑路、听人言》),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是一万个不放心啊。
春季,正月,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统辖淮河以北地区,都城设在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北)。五六月间,韩信到了下邳,就任楚王,开始报恩。第一个是全中国最有名的洗衣老太(漂母),当年连续好几十天免费供韩信吃饭,韩信赠给老人家黄金千斤。第二个,是南昌亭亭长,韩信给了人家一百个大钱,说,你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韩信蹭吃蹭喝,心理承受力无人能及,一蹭几个月,直到把亭长老婆蹭得受不了了,终于撕破脸拒绝再给韩信提供饮食。现在给人家一百个大钱,也有点那个,呵呵)。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淮阴少年,任用他做了中尉(警备区司令官),并告诉部下说,这小子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不过呢,杀掉一个小人物没有意义,所以忍耐(这三件事,详见拙文《明明有三个选项,韩信为何偏偏选择胯下之辱?》)。
项羽手下的大将钟离昧与韩信是故交,项羽失败后,钟离昧逃亡,到了本年年底,投奔韩信。刘邦痛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下诏让韩信捉拿。韩信初到封国,巡行所属县邑,每次都携带大批武装部队,护卫严密。
衣赐履说:作为楚王,巡行各县邑带着部队护卫,本属正常,但太史公专门点出“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可能在暗示韩信要么在炫耀,要么对自己的安全相当担忧,有点像商鞅被车裂之前的作派(可参阅拙文《秦国宗室贵族到底有多恨商鞅?》)。
201年,十月(岁首)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便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大家都说,赶快发兵,坑了那小子!
刘邦默然不语。又问陈平,陈平说,有人告韩信谋反,这事情韩信知道吗?
刘邦说,不知道。
陈平说,老大你的部队与韩信的相比,哪个更猛?
刘邦说,打不过他。
陈平说,你的将领们与韩信相比,哪个更能打?
刘邦说,打不过他。
陈平说,军队不如楚国,将领又比不上韩信,却要举兵攻打他,这不是逼着他谋反吗?
刘邦说,如之奈何?(这翻对话简直和刘邦、韩信著名的“汉中对”如出一辙,只不过当时论的是刘邦和项羽哪个更能打,可参阅拙文《一台两个演员一个观众的好戏——萧何月下追韩信》)
陈平说,古时候天子有时会巡视诸侯镇守的地方,会见诸侯。老大你可以假装巡游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韩信地盘。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对云梦有所描写,硬是把诗仙李白吸引到此,一住十年),在陈县(河南省淮阳县)会见诸侯。陈县属楚国管辖,韩信以为你不过出来寻点乐子,不会有什么重大事情,一定不会防备,等他来晋见您的时候,绳子一捆,不就完了?
刘邦一听,二话没说,立即派出使者通告各诸侯王到陈县相聚,诏书上说,我将前往云梦一游。诏书发出,刘邦随即起程。
韩信接到诏书,心下恐惧,不知怎么办好。有人建议说,事到如今,大王干脆把钟离昧杀了,再去晋谒皇上,皇上见到钟离昧的脑袋,肯定很高兴,这样应该就没事了。韩信于是去和钟离昧商量,要借他项上人头一用。钟离昧说,你杀我取悦汉王,我前脚死,你后脚就会跟上的,唉,大王啊,你可不够厚道!说完,钟离昧自杀。
衣赐履说:韩信“心下恐惧”,说明心中有鬼。这个鬼可能是钟离昧,也可能是更深层次的思想斗争。不过,话说回来,韩信心下恐惧,不知怎么办好,听人建议,云云,这些都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太史公是听谁说的,实在让人费解,呵呵。
另,韩信是刘邦的臣子,钟离昧是项羽的亲信,刘邦灭了项羽,天下一统,钟离昧投奔韩信,这不是害韩信吗?韩信收留钟离昧,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且慢,这里似乎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前面我们也讲过的,汉初,封建制在人们头脑里还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可能认为,刘邦作为皇帝,是天下共主,但封国国君,也不是事事都需要请示汇报的,是有一定自主权的。春秋战国时期,犯了死罪逃到别国的人有的是,比如吴起由鲁逃到魏、再由魏逃到楚,范雎由魏逃到秦,樊於期(於读如乌)由秦逃到燕,因此,韩信和钟离昧都没有太当回事儿。但形势毕竟与春秋战国不同了,且皇帝亲自巡视,没办法,只好借钟离昧脑袋一用。
十二月,刘邦到达陈县,各封国国王也都陆续到达。韩信提溜着钟离昧的脑袋来了,刘邦看过人头,说,来人啊,把韩信给我绑了。武士们一拥而上,三下五除二,把韩信绑成粽子,扔到囚车上。韩信这才发现落入圈套,叹息说,果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啊,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应当遭烹杀!
刘邦说,行啦,别嘚嘚了,有人告发你小子谋反!
云梦也不巡游了,直接西返,下令大赦。
衣赐履说:假装出游云梦,生擒韩信,这是陈平六出奇计的第五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身边没兵,韩信就是废人一个。
大夫田肯上奏章说,陛下逮捕韩信,又建都关中。关中形势,最是险要,靠山面河(黄河),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封国如有叛乱,出兵东下,好像在屋顶上倒拿水瓶往下倾泻,没有人可以阻止。而齐国东有琅邪(山东省胶南市)、即墨(山东省平度市)的富饶,南有泰山的屏障,西有黄河天堑,北有渤海的海盐利益。方圆两千里,战士可征集百万之众,那是东方的秦王国。除非是皇上的亲儿子、亲弟弟,千万不可封他齐王。
刘邦说,好极了。赏赐黄金五百斤。
衣赐履说:田肯的贺章非常蹊跷,刘邦抓住了韩信,田肯说“陛下得韩信”,就这五个字,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说定都关中的事,意思是关中为首都太好了,随时可防山东叛乱。然后笔锋再一转,说齐国很牛逼,相当于东边的秦国,除了皇帝的亲兄弟和亲儿子,谁也不能封齐王。通篇下来,几乎与韩信无关,这怎么也不像是庆贺抓住韩信啊!细细思量,这个贺章恐怕大有深意。第一,田肯已经读懂了刘邦的内心,天下一统之后,各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或者说刘邦所感觉到的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因此,田肯建议,像齐国这么重要的地方,绝不能封异姓王,刘邦当然深以为然。第二,田肯隐隐地为韩信求情。大家看,本来说的是个韩信,结果大段讲的都是关中和齐国,什么意思呢?我感觉,田肯的用意是在提醒刘邦,在刘邦和韩信著名的“汉中对”之后,刘邦先平定了关中,作为东征项羽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韩信应该是作了很大贡献的;齐国可以与秦国一较长短,而齐国也是由韩信打下来的。田肯极力渲染关中和齐国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在提醒刘邦,韩信功大,杀之三思。刘邦后来只把韩信贬为淮阴侯,我们不知道田肯的贺章起了多大作用,但田肯的用心,也算良苦。
刘邦回到洛阳,就放了韩信,夺了王爵,贬为淮阴侯。韩信知道他获罪的原因,不是谋反,而是刘邦害怕他的军事才能,于是经常称病,不去朝见。平日在家总是闷闷不乐,为与绛侯周勃、将军灌婴这样的人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都是他原来的手下)。韩信有次去拜访樊哙,樊哙跪拜送迎,以“臣”自称,说,想不到大王竟肯光临我这里!韩信出门后,讪笑着说,真想不到,我竟然要和樊哙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衣赐履说:一般人只能上不能下,韩信也是如此。樊哙是个粗人,在韩信面前,跪拜送迎,自称为“臣”,那是对韩信发自内心的尊重。而韩信却羞于和樊哙混在一起,人家可是刘邦的担挑儿哦!足以见得,当王,还是当侯,那感受可是完全不一样啊!萧何可以满足于封侯,善终;张良可以满足于封侯,善终;韩信不满足,如之奈何?
刘邦曾经跟韩信讨论过将军们的指挥能力,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不能超过十万。
刘邦说,那你呢?
韩信说,我当然是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说,你多多益善,怎么还被我俘虏了?
韩信说,老大你带兵不怎么样,但驾驭将领不是一般的牛啊,这就是我被你俘虏的原因。况且你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衣赐履说:这是刘邦与韩信另一段牛逼对话。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是忌惮的,韩信对刘邦是服气的。
表面上看倒也轻松写意,君臣俱欢。其实,如果你是刘邦,想想身边一直有个能带百万军队的人,你睡得着吗?我个人有种看法,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从某种角度看,其实是对韩信的一种保护。不过呢,当过王,掌管过一个国家的人,对一个侯,总是不满意吧。一有机会,可能就会冒出头来。
最初,刘邦任命阳夏侯陈豨(读如希)为封国相国,代表中央,监护赵国和代郡(河北省蔚县)跟匈奴(王庭设蒙古国哈尔和林市)接壤地带的边防军(通鉴上没有写明是哪个封国的相国,而《史记》上则说任陈豨为钜鹿郡守,我们采用前者)。陈豨出发前,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我可不可以跟你说几句心里话?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你驻防的地方,集结了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而你,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将领。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皇上当然不会相信;再次告发,皇上可能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皇上必然大怒,亲率大军来灭你。一旦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在京城做你的内应,天下大事,尽在掌握之中。
陈豨一向敬佩韩信,认为他说的话不错,说,我谨遵您的指教!
衣赐履说:陈豨谋反,详见拙文《刘邦用兵的一字真言——赏》。
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平叛。韩信托病没有随从,却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陈豨的消息。前196年,正月,韩信的一位家臣不知犯了什么过错,被韩信囚禁,打算杀掉。这个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密,向吕后告发韩信打算谋反。吕后就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死前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蒯彻是韩信的智囊,曾经劝韩信拥兵自立,与楚、汉鼎立)吕后夷韩信三族。
刘邦平叛陈豨之后,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心中大喜,但回顾前情,又感怜惜,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
刘邦说,蒯彻是齐国的说客。
就诏令齐国(刘肥)捕捉蒯彻。蒯彻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彻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怒了,说,煮了他。
蒯彻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彻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谁牛逼谁就率先得到它。盗跖(春秋时代著名大盗,跖读如直)的狗,对着帝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只不过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给韩信出主意时,我只知道他,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干陛下争夺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都不是您的对手罢了。您总不能把他们都煮了吧?
刘邦笑了,说,放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彻的罪过。
衣赐履说:对韩信,刘邦是矛盾的。听吕后说韩信已死,心中大喜,这是把一块大石头放下了;但回顾前情,又感怜惜,这是想起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想起了韩信在他夺取天下过程中的巨大贡献。
杀不杀韩信,刘邦一直很矛盾。论情感,他不愿意;论皇权,他必须处死韩信。因此,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假别人的手干掉韩信。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
以前听过一种说法,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和人基本上是和平共处的,人不猎杀狮子,狮子也不吃人。但是,一旦有哪只狮子咬死了人,那么,人无论如何也得杀死那只狮子。因为,狮子尝过人血的滋味了,这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从此,它就会想尽办法去吃人。
似乎离得有点远,但道理是一样的,韩信是当过王的人,他尝过面南背北、唯我独尊的滋味,因此,他耻于和周勃、灌婴、樊哙之辈为伍,而这哥儿几个可都是侯啊!刘邦怕韩信,所以把他贬为淮阴侯,其本质是削了他手里的兵权,相当于拔掉了狮子的牙。但是,不行,韩信当过王,实在对王的权力难以割舍,对王的感觉十分思念,现在,牙被刘邦拔掉了,韩信就以陈豨为牙,联手谋反。只要给韩信一支人马,刘邦岂能安睡?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韩信完全是被诬杀的,他什么也没干,就被吕后给处死了。
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高祖翦除功臣”一节里说,陈豨当初受命时,未必有反心,韩信不可能和他谈谋反这么敏感的事项;韩信手无军队,与将相大臣也都没什么来往,光靠一些家臣就想谋反,是不可能的;赵国、代郡,距长安数千里,韩信和陈豨根本没办法联系沟通,因此,韩信谋反,必为诬陷。
吕先生是现代史学大家,他对韩信谋反的质疑当然有一定道理,不过呢,作为后生小辈,我也斗胆质疑一下吕先生。吕先生一生,主要从事编辑和教学工作,从其简历上,看不到有任何仕途经历,因此,先生对事物的理解,更多的会从正面、正常、正规的角度去看,而历史中人,特别是争天下、保皇位的人,其行事之不正面、不正常、不正规,是吕先生这样的人根本无法想像的。我一点没有贬低吕先生的意思,而只是想表明,正因为吕先生这样的人是君子,所以,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历史中的真实,特别是历史中的丑陋,以及丑陋产生的原因。而深谙历史之道的人,比如,某老,也是大学问家、大历史家,而且身居高位,基本上算善终,他对历史的理解,绝对深刻,但,他绝对不会把他的理解付诸笔端。
我不能说韩信一定谋反了,或者一定没有谋反,但是,韩信的存在,是比彭越、英布的存在还让刘邦不放心的。不管以什么方式来处理,刘邦除掉韩信是必然的,尽管,刘邦不是一个嗜杀的人,甚至,刘邦是相当宽厚的帝王,正如韩信尝到了王的滋味一样,刘邦也尝到了皇帝的滋味,他绝不允许有人对皇权发起挑战,谁都不行。
韩信有多次反叛的机会,都没有反叛,许多人理解为韩信忠厚,不忍背叛刘邦。其实也未尽然。刘邦和韩信感情深厚,这一点没啥说的。我们在《刘邦清理异姓王,先拿亲女婿开刀》里已经讨论过,汉初,人们更喜欢周的封建制,而不是暴秦的郡县制,刘项推翻秦朝之后,立即回复了周的封建,大批封王。这样,刘项争霸期间,不光是韩信,包括张耳、英布、彭越、吴芮、臧荼这些人,从内心里认为汉会是另外一个周,他们都能当他们的太平王爷,因此,韩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思想,才没有与刘邦决裂。然而,周之封建,已是昨日黄花,君主中央集权,呼之欲出,不仅韩信等人起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末路,其实,刘邦本人,也应该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异姓王不除不行。比如,打陈豨时,韩信称病不去,彭越称病不去,如果你是刘邦,你作何感想?而臧荼是第一个反叛的异姓王,《史记》上没说原因,但很可能是臧荼敏锐地察觉到,想当个周时的诸侯王,恐怕门儿也没有,干脆反了算了。
难道韩信没救吗?其实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想活,可以向长沙王吴芮学习,但,性格决定命运,他又学不来。吴芮也是尝过人血的狮子,为什么却善终,王爵传五世?因为人家自己拔了尖牙,自己铰了利爪,而没了爪牙的狮子,当然可以颐养天年。我们后面专门加以探讨。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3-1-29 09:57 |只看该作者
39彭越有眼无珠,竟然相信了她!

衣赐履按:韩信被诛,彭越、英布当然心里头是拔凉拔凉的。今天轮到彭越了。
彭越,昌邑(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人,是个渔夫。常在钜野(山东省巨野县)湖泽中打鱼,后来干上了强盗这个很前途的职业。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时,有湖上少年对彭越说,天下豪杰都反了,咱也拉一票人马干吧!你当头儿,我们都听你的。
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衣赐履说:你可以说彭越是将军胚子,也可以说是黑社会老大的胚子。两龙,估计指的是秦和起义者。彭越这个人,思虑比较周到,不是那种头脑一热就造反的人。前209年,陈胜等反,直到前207年,彭越才正式加入造反行列。
过了一年多,湖上少年聚集了百把人,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
彭越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少年们执意请求,彭越才答应下来,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直到中午才来。彭越说,我年龄大一点,你们执意要我当头儿,昨天咱们约好了,今天集合,迟到的要杀头,不过呢,今天迟到的人太多,总不能都杀了吧,咱们只杀最后来的那个人。于是,下令军法官行刑。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嘻嘻哈哈说,老大,别装啦,以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岂料彭越根本不管那套,军法官不行刑,他自己来,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一刀砍了脑袋。随后设置祭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少年面如土色,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是,彭越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拢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衣赐履说:前207年,彭越就投靠了刘邦,跟着刘邦闹革命。彭越之于刘邦,有点类似于早期的英布之于项羽,他们有时候合兵一处,共同作战,但大部分时间则是彭越、英布以“盟友”身份配合主力作战,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独当一面,这是与灌婴、周勃等人的不同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彭越、英布封王,而灌婴、周勃之辈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
在刘邦与项羽的对决过程中,彭越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他始终牵制着项羽的一部分力量,为每每新败的刘邦赢得喘息休整、卷土重来的时间。
202年,十二月(十月为岁首),刘邦消灭项羽;正月,刘邦封彭越当梁王,统辖故魏国土地,首府设在定陶(山东省定陶县)。
197年,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未能亲自前往,只派了个将军率兵赴邯郸。刘邦大怒,令人前去斥责。彭越恐惧,准备亲自到长安晋见谢罪。部将扈辄说,皇上征召你的时候不去,现在受到斥责后才去,只要你去了,一定会被抓捕,干脆,咱就势发兵造反了吧。彭越不听劝告。
衣赐履说:这又是一个部下煽动造反的例子,而且,很可能有所动作。也即,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我不打算反;另一方面,我要防范被皇帝打,因此,兵力、兵器,一定都有所准备。封国本就有军队,稍有动作,就容易和谋反挂上钩,一旦被告谋反,一查一个准儿。周亚夫死前,买了五百套铠甲(据说还是旧的),准备给自己陪葬。结果被人诬告谋反。周亚夫说那是陪葬用的。人家说,你他妈到阴间还要谋反!别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跳进硫酸池也洗不清啊。
196年,春季,彭越的太仆(交通部长,相当于夏侯婴之于刘邦,所谓领导司机,知道太多,告状太容易)因获罪逃往长安,控告梁王彭越与扈辄谋反。于是刘邦派人突袭彭越,彭越事先没有发觉,便被俘囚禁到洛阳。有关部门审讯结果是,已有谋反迹象,应依律治罪(屠灭三族)。刘邦开恩,特别赦免,贬为平民,放逐到蜀郡(四川省成都市)青衣(四川省名山县北)。
衣赐履说:太仆逃跑,控告彭越谋反,彭越居然没有发觉,毫无反应,便被抓获,只能说,他真的没想反。凡是被告发谋反的,一无例外,全是自己的亲手下。韩信如此,彭越如此,英布也是如此。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史家的一种讲“政治逻辑”的需要。
彭越向西到了郑县(陕西省华县),恰巧遇到吕后从长安返回洛阳。彭越面见吕后,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并未谋反,希望能回故乡昌邑居住。吕后满口答应,带着彭越一起回到洛阳。吕后对刘邦说,彭越不是善茬子,是跟你一起打天下起家的,如今,你把他流放到蜀郡,必成后患,不如把他杀了,以绝后患。之后,吕后指使彭越门下舍人,检举彭越又想谋反。廷尉(司法部长)奏请夷彭越三族,刘邦批准。三月,彭越三族都被斩首。还割下彭越的首级在洛阳示众,并颁布诏令,有来收敛尸体者,一律逮捕。
衣赐履说:碰见吕后,算彭越倒霉。显然,彭越能够在吕后面前哭哭啼啼,他们是很熟的。吕后从一个种田妇女,成长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女政治家,当然也有个过程。可惜,彭越是个老粗,观察力不够仔细;彭越身边没有张良、陈平之类的智囊,都这个时候了,还想解释自己的清白;彭越读书太少,看看吕不韦是怎么死的,就不会被夷三族了。最重要的是,你不承认谋反也就罢了,乖乖去蜀郡,可能还有条活路,你居然要求回老家昌邑!你就是在昌邑闹革命起家的诶,难道又想回老家造一回反?
另,显然,与韩信比起来,彭越与刘邦的距离远一点,所以,吕后提议夷彭越三族,刘邦并没有过分犹豫。而对韩信,吕后可没等刘邦回来,当场干掉。这其中的分别,如果史书记录属实,则吕后对刘邦也是拿捏得极为精准。
吕后,当年他爹作主,把他许给一个大自己十五岁,一眼望不到前途的村级干部,她毫无怨言。然后,给刘邦生了一儿一女,惠帝和鲁元公主。然后刘邦总是游手好闲,吕后也没有发飙,乖乖在家带着孩子种地,简直就是能进《列女传》的妇女楷模啊。然而,从韩信之死开始,吕后正式登场了,所谓“妇人之仁”的“仁”,吕女士是一点儿也没有;而“最毒不过妇人心”的“毒”,吕女士满满的都是毒能量。可见,人的许多天性,特别是恶的方面,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发作,但如果有了外力作用,特别是受到了权力的熏陶,那恶,可能像哥斯拉一样,见风就长,让人齿寒。
太史公对吕后的评价是: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彭越的大夫栾布出使齐国,回来后,在彭越的头颅下奏报情况,祭祀后大哭一场。官吏将他逮捕,报告刘邦。刘邦召来栾布,痛骂一番,说,给我煮了他。左右正提起他要投入滚水中,栾布回头说,请让我说句话再死。
刘邦问,还有什么话?
栾布说,当年皇上受困于彭城(江苏省徐州市),战败于荥阳(河南省荥阳市)、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之间,而项羽却不能西进,只是因为彭越守住故魏国(河南省东部)土地,与汉联合而使楚为难。当时,只要彭越一有倾向,与项羽联合则汉失败,与汉联合则楚失败。而且垓下会战,没有彭越,项羽就不会灭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彭越接受符节,被封为王,也想传给子孙后代。而如今陛下向梁国征一次兵,彭越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疑心以为造反;未见到反叛迹象,便以苛细小事诛杀了他。我担心功臣会人人自危。现在彭越已经死了,我活着也不如死,请煮死我吧!
刘邦认为有理,便赦免了栾布的罪,封他为都尉(民兵司令)。
三月,刘邦封儿子刘恢为梁王,首府定陶(山东省定陶县)。
衣赐履说:又翦除一个异姓王,又封了一个亲儿子。
与韩信一样,彭越也是“尝过人血的狮子”,皇帝害怕他们,他们自己心里应该有个谱儿才对。彭越后来被刘邦剁成肉酱,派使者分送各诸侯王,这是导致英布造反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原因让刘邦下此狠手?让人不解。
英雄末路,让人唏嘘。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3-2-1 10:07 |只看该作者
40英布对刘邦说:老子想当皇帝!

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
此前,本年正月,淮阴侯韩信被夷三族,英布已感到心惊。三月,彭越也被夷三族,刘邦把彭越的肉制成肉酱分赐各地诸侯。使者到了淮南(首府六县,六读如路),淮南王英布正在打猎,见了肉酱,魂飞魄散,便暗中派人部署军队,准备其他郡县有什么紧急情况时,即行发动。英布的一个宠姬,因病去就医,医生与中大夫(高级国务官)贲赫(贲读如奔)住对门。贲赫便备下厚礼,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英布却怀疑贲赫与宠姬私通,想抓贲赫治罪。贲赫觉察,仓促逃走,乘坐***驿车,直奔长安,检举英布反形已露,请求在他还没起兵这前,把他诛杀。
衣赐履说:原文为“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我们不知道贲赫备厚礼是送给医生,还是送给宠姬,古文精炼,但也常常精炼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淮南王的宠姬要治病,不是召医生入宫医治,而是自己跑到医生家去,然后拖着病体与中大夫饮酒,这样狗血的剧情,似乎只在脑残戏说剧里见过诶,呵呵。
刘邦读了他的举报信,和萧何商量,萧何说,英布不至于做这种事,恐怕是仇人诬告,可以先把贲赫抓起来,暗中派人调查英布。英布发现贲赫逃走,怀疑揭发他的叛变秘密。不久,朝廷使节前来查询,又查出一堆问题,于是,一不作,二不休,杀光贲赫全家,起兵造反。
刘邦接到英布造反的报告,赦免贲赫,任命为将军。刘邦召集众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出兵讨伐,把那小子坑杀了,他有什么能耐!汝阴侯夏侯婴召请故楚国的令尹(宰相)薛公,向他征求意见。薛公说,英布当然要反。
夏侯婴问,皇上割地封给他,又分赐爵位让他称王,还有什么造反的道理?
薛公说,皇上前不久杀了彭越,再早些还杀了韩信,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功劳都差不多,那二人已死,英布怀疑轮到自己了,所以造反。
衣赐履说:薛公的话,并不怎么高明,以刘邦的头脑,难道不知道英布为什么造反吗?所以,安排薛公出来搞这么一出,此处必有蹊跷。
夏侯婴将此话告诉刘邦,刘邦于是传来薛公,向他问计。薛公说,英布造反,他有上中下三策。如果他采用上策,崤山之东便不再是汉朝所有的了;如果他采用中策,两方谁胜谁负还难以预料;如果他采用下策,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问,什么是他的上策?
薛公说,向东攻取吴郡(江苏省南部),向西夺占故楚国土地(河南省南部),再夺取故齐国(山东省东部)和故鲁国(山东省西南部)土地,号令燕国(河北省北部)、赵国(河北省南部),然后固守,不再进攻,那么崤山以东就不在汉朝手中了。
刘邦问,什么是他的中策?
薛公说,向东攻取吴郡,向西夺占故楚国土地,吞并故韩国(河南省中部)和故魏国(河南省北部及东部)。掌握敖仓(河南省荥阳市北敖山粮仓)的储粮,封锁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双方对峙,胜负在两可之间。
刘邦问,什么是他的下策?
薛公说,向东攻取吴郡,向西夺占下蔡(安徽省凤台县)。然后把辎重送回大后方故越国(浙江省)土地,然后与长沙王结盟,那么,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刘邦问,他将会使哪种计策呢?
薛公说,必使下策。
刘邦问,为什么?
薛公说,英布,本来是个骊山的刑徒,奋力爬到王爵,他是那种只顾身前,不顾以后,目光短浅之辈,所以说他必采用下策。
刘邦说,好!
于是,封薛公一千户人家。下令撤销英布王爵,改封儿子刘长为淮南王(首府改设寿春),接替英布。
衣赐履说:说实在的,我是真看不懂薛公的上中下三策是什么意思。要说韩信、彭越如果想反,还可以拉上英布当个帮手。现在,天下皆服,就只剩下一个英布了,他凭什么东西南北一通打,就能够与刘邦平分天下?淮南国,地盘小,人口少,从战略资源上考量,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刘邦战胜项羽,是以弱胜强,刘邦胜出,有三大有利条件。第一,高举正义大旗,英布有吗?第二,广泛统一战线,英布有吗?第三,稳固的大后方,英布有吗?薛公这上中下三策,端得是莫名其妙!如果说有一点用,就是下策中与长沙王结盟云云,因为,英布后来是死在长沙王手里的。至于说英布本来是个骊山的刑徒,目光短浅之辈,所以他必采用下策,则更是胡说八道。刘邦本来是个村干部,就比刑徒高明到哪里了吗?朱元璋,出身是乞丐,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特么不是更短浅吗?实在弄不清,太史公把这个薛公请出来说几句,是什么意思。
这时,刘邦正生病,想让太子刘盈出征。太子宾客唐宣明(东园公)、朱晖(绮里季)、崔广(夏黄公)、周术(角里先生),拜访建成侯吕释之(吕后的哥哥),说,太子统领大军,打胜了,无可封赏,打败了,那可就不妙了。你赶紧去找吕后,抓个机会在皇上面前哭求,告诉皇上,英布打仗,不是一般的猛,而我方众将领都是跟皇上一起打天下的,一个比一个牛逼,让太子指挥这些人,无异于让羊驱使狼,谁会听太子的啊!如果英布知道是太子挂帅,那一定击鼓向西,长驱直入了。皇上您虽然有病,也要勉强出征,就算您躺在车里指挥,众将领就不敢不尽力,为了妻子儿女,皇上还是亲自走一遭吧!
吕释之连夜求见吕后,吕后立即流泪向刘邦哀求,照四位宾客的意思说了。刘邦说,我就知道这小子不行,还得当老子的出马!
衣赐履说: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这四位爷可是有来头儿,我们在讲惠帝刘盈的时候会讲到他们。
于是刘邦亲自统领大军东进。留侯张良也生了病,勉强起床,送到曲邮(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对刘邦说,我本应随您出征,但实在病重,英布手下皆楚人,剽悍凶猛,老大你千万不要和他硬拼!又建议给太子刘盈加一个将军头衔,统御关中部队。刘邦说,子房啊,虽然你身体也不好,但还是请你尽力辅佐太子。然后,刘邦下令征发上郡(陕西省延安市)、北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陇西(甘肃省临洮县)三郡地方民兵,跟巴、蜀两地的预备役部队,以及中尉(首都警务区司令)所属警务部队三万人,作为太子的警卫部队,驻扎在灞上(陕西省西安市东霸河畔)。
衣赐履说:张良,一世人杰。此番送别,一是表达了对皇上的关切,两人亲密,简直有点交待后事的感觉;更重要的,二是要给太子刘盈加一个将军头衔,统御关中部队。什么意思呢?万一刘邦败了,或者在打仗过程中死了,兵权不在太子手里,容易出乱子啊!所以说,你看张良似乎早就不上朝了,远离世俗,随赤松子游,其实,他一直关注着朝廷的局势,随时也在下棋啊。他儿子还在朝为官,他也得铺后路啊。我总觉得,张良善终,一方面是他确实知止,对权位不特别上心;另一方面,还是刘邦不是嗜杀的人,这一点其实很关键的。
英布造反之初,对部将说,皇上老了,讨厌兵事,肯定不能来。能打仗的,只有韩信、彭越,现在,他俩都死了,其他人,不足为虑。
英布果然如薛公所说,向东攻击吴地的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刘贾败逃死在富陵(江苏省洪泽县西北)。英布胁迫刘贾的兵士,渡过淮河攻打楚王刘交。刘交发兵在徐县(江苏省泗洪县南)、僮县(安徽省泗县东北)一带迎战,他把军队分为三支,分三处布防。有人建议,英布是沙场老将,兵法有云,诸侯在自己领土上作战,称为“散地”(官兵不必拼死,战稍不利,大家一哄而散,各投亲友,正好与韩信背水一战的情况相反),而今把大军分割三处,只要一处失败,其他两军立即崩溃,怎么能互相援救?楚将军(这个楚将军不知指的是刘交还是别的人)不听,果然,被英布攻破一支后,另两支四散奔逃。英布于是引兵西进。
195年,十月(岁首),刘邦与英布军队在蕲西(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集,蕲读如齐)对阵。英布军队十分精锐,刘邦便在庸城坚壁固守。远远望去,英布军队的布阵如同当年项羽的军队,刘邦心中厌恶。他与英布互相望见,远远地质问英布,兄弟,你何苦要造反?英布一点不含糊,说,老子想当皇帝!刘邦大怒,双方大战。英布军队败退而逃,渡过淮河,虽然几次停住阵脚再战,仍不能取胜。最后就带了一百来个人逃到长江南岸,刘邦指派将领追击。英布全线溃败。
衣赐履说:英布这句“老子想当皇帝”,真的是让人也眼前一亮。
英布是长沙王吴芮的女婿(吴芮,最早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后被刘邦封为长沙王。刘邦封八个异姓王,吴芮一系,硕果仅存,我们后面会探讨),此时,吴芮已死,儿子吴臣继承王位。吴臣便派人联系英布,表示愿意和英布一道逃往南越(首府番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英布信以为真(不信也得信),随使节前往长沙国首府临湘(湖南省长沙市),路经番阳(江西省鄱阳县)时,番阳人(姓名不详)在兹乡(波阳县境)民家,击杀英布。
衣赐履说:英布,地狭兵少没帮手,他谋反,等于自杀。然,还是要反,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看到,异姓王迟早要被灭掉。吴臣为什么能骗到英布?不仅仅因为吴臣是英布的大舅子,更主要的是,吴臣也是异姓王,同样面临着被清理的危局,因此,吴臣表示要和英布一起逃亡,可信度很高。
刘邦问英布为什么要反。英布没有更多的废话,硬邦邦一句“老子想当皇帝”真是让人击节叫好!至少,死得比彭越好看多了。
刘邦凯旋,路过老家沛县,留下来,置备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喝到酣处,刘邦自己击筑(荆轲的哥们高渐离就是玩儿这个的),自编自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边歌边舞,心中感伤,洒下热泪。之后,下令免除沛县百姓的赋役,世世代代不予征收。刘邦在沛县饮酒欢乐十余天后,才离去。
衣赐履说:刘邦的《大风歌》早就读过,此番再读,更有感触。第一,有人说刘邦基本上是文盲,那真是胡说八道了,别看就这三句,有几个人能写得比他好呢!第二,刘邦心中的确感慨,在风云变幻之际,举三尺剑,投入到反秦事业中去,三年灭秦,四年打败项羽,从一个村级干部当上了皇帝,此中的感慨,不是一般人能够感受到的。阔别故乡十余年,与父老乡亲举杯痛饮,又是一种感慨。然而,天下一统,威加海内,八个异姓王,有死有降,如今,就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臣了。是真的没有猛士守四方吗?不是啊!这般兄弟,哪个不是猛士?而这些猛士,却必须一个一个诛杀!思绪及此,怎能不放声悲歌!怎能不怆然涕下!这种感慨,我等草民,想来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法真切体会到的。
刘邦,有真性情,才能且饮且歌,恣意泪流。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23-2-4 08:58 |只看该作者
41燕王卢绾被夺王爵,活该!

衣赐履按:今天讲的是燕王卢绾,却得从燕王臧荼讲起。
202年,二月,刘邦称帝。七月,燕王(首府蓟县,北京市)臧荼反,刘邦亲率大军进击。九月,生擒臧荼。九月三十日,任命太尉(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长安侯卢绾(读如宛)当燕王。
衣赐履说:刘邦二月称帝,臧荼七月反,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臧荼发现,他这个燕王与周封建时的一国之王,似乎不太一样,没那么爽。二是招降过来的国家不如打下来的稳定。燕国是韩信一纸书信招降的,而代、赵、魏、齐,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还真是不一样诶(参见拙文《为什么韩信一纸书信就灭了燕国?》)。
卢绾也是丰邑人,不但是刘邦的纯老乡,刘、卢两家还是世交。卢绾的爹和刘太公非常要好,经常一起喝酒吹牛,生儿子都跟商量好了似的,刘邦和卢绾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俩人儿长大了,一块儿读书,亲密无间(谁说刘邦没上过学?)。刘邦当泗水亭长时,送役夫到骊山去做工,一路上役夫逃了不少,刘邦干脆把人都放了,自己也去逃命了(详见拙文《这个亭长从村级干部到正国级,只用了七年时间!》),结果被官吏追拿,而卢绾总是随同左右,东奔西走。刘邦从沛县起兵时,卢绾以宾客的身份相随,到汉中后,担任将军,还是陪伴在刘邦身边。刘邦跟项羽打仗时,卢绾官拜太尉,依然寸步不离。俩人好到什么程度?卢绾居然可以在刘邦的卧室内进进出出。萧何、曹参等人,受到刘邦的待见,那是因为功劳大,而卢绾则不同,实在是他和刘邦简直就是好基友。
202年,九月,臧荼投降。此时,在诸侯中不是刘姓而被封王的共有七个人。刘邦想封卢绾为王,但又害怕群臣怨恨不满。等到俘虏臧荼之后,就下诏封将相们为列侯,在群臣中挑选有功的人封为燕王。文武群臣都知道刘邦想封卢绾为王(这个过程可能很微妙,上下几个来回,以各种方式让大家觉得,燕王非卢绾莫属,有层级结构工作经验的人,应该都有所感悟),就一齐上言道,太尉、长安侯卢绾经常跟随皇帝平定天下,功劳最多,可以封为燕王。刘邦下诏批准了此项建议。
衣赐履说:刘邦封赏,还是相对公平的。尽管如此,难免也有私心。所谓“用人唯贤”和“用人唯亲”,有时,是很难分辨的。从卢绾的情况看,如果你能随时出入##的卧室,想不升官,都不行。但,感情是需要维系的,不能长时间离##太远,长期缺少私下沟通,裂纹,那种心理上的微妙的裂纹,随时都会产生。举个例子,张居正调戚继光镇守北境,老戚虽是一员武将,但深谙官场之道,隔三差五派人给张居正送礼联络感情,最有特色的是,还送了两个“胡姬”给张首辅,居正回湖北江陵奔父丧,老戚派了一队“火铳军”保护,可见,都是一时人杰,但沟通是绝对必要的。
197年,秋天,陈豨在代郡造反,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卢绾也率军从陈豨东北方助攻。陈豨派亲信王黄去向匈奴求救。卢绾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打算破坏陈豨和匈奴的联合。前燕王臧荼早就被刘邦击败擒获,但臧荼的儿子臧衍还在匈奴。臧衍拜见张胜,说,您之所以在燕国受重用,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事务。而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现在您想为燕国尽快消灭陈豨等人,您有没有想过,一旦陈豨等人被灭,紧接着就要轮到燕国,你们这班人也要成为刘邦的俘虏了。为今之计,您不但不应该急着攻打陈豨,反而应该帮助陈豨与匈奴修好,这样一来,战争无法结束,燕国势将长存,燕王卢绾的位子则坐得更为长久。
张胜一琢磨,臧衍说的对啊!于是,暗中让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此时,卢绾还被蒙在鼓里,怀疑张胜和匈奴勾结,一起反叛,就上书刘邦,请求把张胜满门抄斩。张胜回到燕国,把事情如此这般一说,卢绾恍然大悟,恨不得抱着张胜的脑袋好好亲上一回!然后就找了一些替死鬼冒充张胜和他的家人,全部杀掉,向刘邦交差。而真的张胜和其家人,则秘密送到匈奴,充当使节。又暗中派遣部下会见陈豨,教唆陈豨要打持久战,不要贪一时之功、急于在战场上决定胜负。
衣赐履说:这叫什么事儿啊!呵呵。让我想起来在哪里看过,官府养匪,目的就是年年从上面要剿匪钱,弄成官匪一家的“和谐局面”。卢绾自作聪明,断了自己的后路。
196年,冬季(十月为岁首),刘邦与陈豨对决,陈豨溃败(想打持久战?没门!)。前195年初,周勃斩陈豨(《史记》上说是樊哙斩陈豨),陈豨的一员副将投降,把卢绾的阴谋和盘托出。刘邦召卢绾进京,卢绾称病推托不往(看,又是称病不来)。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食其读如亦基)、御史大夫赵尧,前往迎接卢绾,并顺便查问真相。卢绾更加害怕,闭门躲藏不出,对自己宠信的臣子说,不是刘姓而被封为王的,只有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196年),淮阴侯韩信满门抄斩,夏天,又杀掉了彭越,都是吕后的阴谋。现在皇帝重病在身,把国事全部交给了吕后。吕后一介女流,专门找茬诛杀异姓王和有功的大臣。
卢绾继续声称有病,拒绝进京。卢绾的手下一看情况不妙,纷纷逃亡。卢绾的话,逐渐泄露。审食其听到后,向刘邦报告,刘邦更加愤怒。后来,一些投降过来的匈奴人招供说,张胜逃到匈奴,是燕王卢绾派过去的使节。刘邦说,他妈的!张胜不是死了吗?怎么还在匈奴!卢绾这家伙,看来是真的反了(直到此时,刘邦还不愿意承认好哥们儿卢绾会反诶)!
195年,二月,刘邦命樊哙以宰相身份,率军攻打燕国,并封儿子刘建当燕王。
四月二十五日,刘邦逝世。
卢绾率数千人驻屯边界,等候消息,希望刘邦病好之后,亲自进京谢罪(早干什么去了?)。而刘邦竟然死了,卢绾四顾茫然,只好投奔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卢绾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夺,总是想着重返汉朝。过了一年多,卢绾在匈奴逝世。
衣赐履说:至此,八个异姓王,就剩下长沙王吴臣(一任王吴芮之子)一个了。
卢绾当然并不想反叛,但是,他的行为却是里通外国,罪不容诛。
由此,我们想,帝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臣子?
无他,忠诚而已。
做臣子的,可以聪明,可以愚笨,但必须忠诚——至少让皇上感觉你忠诚。我们并不怀疑卢绾的忠诚,但他表现出来的聪明却是致命的。这叫假聪明。假聪明,不如愚笨一点,甚至二球一点,像樊哙、李逵这样的,虽然很二,但没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你让张胜去问樊哙、李逵,说咱得养着陈豨,这样咱的燕王可以一直当下去。你看这哥儿俩会是什么反应?他们不把张胜脑袋割下来当尿壶才怪。
卢绾聪明,再碰上个更聪明的手下张胜,休矣!表面上,他是被手下给害了,但归根结底,还是咎由自取。
有个什么哲人不是说过吗,认识你自己!奈何,自己最难认识,本来就是一头蒜,但对着镜子,怎么看都觉得自己是水仙,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3-2-7 09:32 |只看该作者
42长沙王吴芮自废武功,王爵得传五世

衣赐履按:本来标题想起一个“长沙王吴芮挥刀自宫”,意思虽然差不多,不过标题党的痕迹太过扎眼,还是消停一点吧。刘邦封八个异姓王,前七个死的死、贬的贬、逃的逃,偏偏长沙王吴芮,既不是刘邦的嫡系,也不是刘邦的亲发小,更不是刘邦的亲亲家(读如钦庆家),为何独他善终?且王爵传了五世,因绝嗣方终结?今天讨论这个,先把八个王摆一摆,以前讲过的,带一嘴,以前没讲过的,多唠叨几句。
一个一个摆哈。
第一个,燕王臧荼
206年,项羽封天下,臧荼为燕王。前204年,韩信修书一封,臧荼归降刘邦。
202年,刘邦称帝。七月,臧荼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臧荼。九月,平定,生擒臧荼。有种说法是臧荼被擒两年后见诛,我没见到出处,不敢采用。
臧荼家族,很有些神话色彩。臧荼有一个孙女,叫臧儿。这个女女可不简单,她先是嫁给了一个姓王的,生了一男两女,其中一个女儿叫王娡(读如志)。后来又嫁了一个姓田的,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田蚡(读如坟)。这一女一儿可不得了,女儿是汉景帝的老婆(先嫁过人生过孩子,然后休了前老公,嫁给景帝),生了个儿子叫刘彻,就是汉武大帝诶;儿子田蚡自然就是汉武帝的亲娘舅,权倾一时,***官员几乎都出自他的门下,以致于有次他又要提拔什么人,汉武帝都怒了,说,舅舅啊,你不是我舅舅,你是我亲爹啊!你特么能剩几个位置给我行不?我特么也有想用的人啊!
你看,田蚡厉害吧!后面我们会讲到他。
由此推测,我感觉臧荼被刘邦处死的可能性不大,至少没有像韩信、彭越被诛了三族。
另外,从这些记载看,秦汉时的妇女,还没有受到“三从四德”的迫害,连皇帝都可以娶生过娃的“二婚头”,后来还立为皇后,从这个角度讲,彼时的妇女还是颇幸福的,呵呵。
第二个,赵王张耳(子张敖)
203年初(此时刘邦、项羽还在PK),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前202年,秋季,张耳死,子张敖(刘邦女婿,鲁元公主老公)继位。前198年初,因张敖手下贯高等人刺杀刘邦事泄,张敖被抓。正月,释放张敖,贬为宣平侯。前182年,逝世,追尊谥号鲁元王(详见拙文《刘邦为什么差点要了他亲女婿的命?》)。
第三个,韩王韩信
205年,十一月(十月为岁首),刘邦任命故韩国韩襄王的孙子韩信为韩王。前201年,划太原郡三十一县,成立新的韩国,让韩王韩信守新土,监视匈奴。前201年,九月,韩王韩信投降匈奴,前200年,刘邦亲率大军攻打韩王韩信,大败之,但韩信逃脱(详见拙文《汉匈第一战,高祖刘邦险被生擒》)。
196年,春天,韩王韩信联合匈奴入侵参合(山西省阳高县),刘邦派大将柴武迎击,柴武给韩王韩信修书一封,说,皇上宽厚仁爱,以前也有诸侯王背叛逃亡,但当他们再度归顺的时候,皇上都张开两臂欢迎他们,恢复爵位名号,从来没有诛杀过。这些都是大王您所知道的(确实有例子,比如魏王魏豹,叛刘归项,后来被刘邦擒获,还当魏王,没有诛杀)。现在您是因为战败才逃归匈奴的,并没有大罪,我劝您还是回来吧!
韩王韩信回信说,皇上把我从平头百姓中提拔上来,还封我为王,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万分荣幸。然而,我有几条罪状,让我没脸再归降皇上,第一条罪状,在荥阳保卫战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项羽关押(204年,韩王韩信曾被项羽擒获,详见拙文《刘邦的两个活命法宝:常跑路、听人言》);第二条罪状,等到匈奴进犯马邑,我不能坚守城池,献城投降(详见拙文《汉匈第一战,高祖刘邦险被生擒》);第三条罪状,我现在为敌人带兵,和将军你交战,争扎着再活些许时日。想当年,文种、范蠡没有一条罪状,但协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一个被杀一个逃亡;现在我对皇上犯下了三条罪状,还想在世上求取活命,这是伍子胥在吴国之所以被杀的原因(吴越争霸事,请自行百度)。现在,我靠着向蛮夷乞讨为生,我思归大汉之心,就同瘫痪的人不忘记直立行走,盲人不忘记睁眼看一看一样,只不过情势不允许罢了(韩王韩信所言,真是字字血泪)。
于是,两军交战,柴武屠平参合城,斩杀韩信。
韩王韩信,以这种状态和柴武决战,焉能不败?
第四个,楚王韩信(齐王、淮阴侯)
203年,二月,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前202年,正月,改封韩信为楚王,首府下邳。前201年,十二月,贬为淮阴侯。前196年,正月,因与陈豨秘谋反叛,被吕后诱杀(详见拙文《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血的狮子》)。
第五个,梁王彭越
202年,正月,封为梁王,管辖故魏国土地,首府定陶。前196年,三月,被告发谋反,夷三族(详见拙文《彭越有眼无珠,竟然相信了她!》)。
第六个,淮南王英布
206年,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前203年,七月,被刘邦封为淮南王,首府六县。前196年,七月,英布反叛。前195年,十月,被刘邦军击溃,不久被番阳人击杀(详见拙文《英布对刘邦说:老子想当皇帝!》)。
第七个,燕王卢绾
202年,七月,燕王臧荼反,九月,刘邦俘获了臧荼。九月三十日,封卢绾为燕王。
197年,陈豨反,卢绾与陈豨勾结,引起刘邦怀疑。前195年,二月,刘邦命樊哙攻打燕国,夺卢绾王爵(详见拙文《燕王卢绾被夺王爵,活该!)。卢绾于前194或前193年,死在匈奴。
第八个,长沙王吴芮(子吴臣)
吴芮,值得研究,不但本人善终,而且,王爵传五世,因无嗣而断。前206年,吴芮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前202年,二月,刘邦改封其为长沙王,首府临湘(湖南省长沙市)。本年秋季,吴苪死,子吴臣继位。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说,刘邦统一天下后,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张耳、吴芮、彭越、英布、臧荼、卢绾与两个韩信,其实呢,都是作为当时与项羽交战时的权变之策,哥儿八个都得到封国,南面称孤。然后呢,因为他们各自势力都很强大,刘邦也怀疑他们要谋反,他们也怀疑刘邦打算收拾他们,心里头小鼓乱敲,最终还是都以谋反事而被诛。当然也有例外,赵王张耳有智慧,保全了封国,但到了他儿子张敖时,也失去了封国。唯独这个长沙王吴芮牛逼,行得端,走得正,不失正道,所以王爵传了五世,最后是因为没儿子,才失了王爵。所以,刘邦专门下正式文件表彰吴芮的忠诚。
班固如此说,咱也就一听。其实,吴芮善终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是他没有能力谋反诶!吴芮封长沙王,下辖五个郡:长沙(湖南省长沙市)、豫章(江西省南昌市)、象郡(广西省崇左市)、桂林(广西百色市北)、南海(广东省广州市)。看起来地盘儿挺大,其实,真正管辖的只有长沙、豫章二郡,另外三郡,实际的管辖权在南越王赵佗手里。你别看近现代时,长沙净出大人物,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毛泽东、刘少奇,这些人影响、引领中国二百余年,但汉初时,这一片几乎是荒地,史书上说,居民刀耕火种,十分落后,粮食产量也是相当有限,特别是,长沙国人口只有二万五千户,根本就没有力量反叛。这才是吴氏一系能够袭王爵五世的根本原因
那我为什么在标题上说“长沙王吴芮自废武功”?有资料说,吴芮曾经把张良请到长沙国小住,专门求教如何自保。张良建议他把土地割让给刘氏诸王,把军队也分割出去,自己保留一点安保力量就行了。虽然没见到出处,但我感觉,吴芮没有政治野心,为求善终,此事为真的可能性很大。你看,这叫不叫自废武功?呵呵。我们在《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人血的狮子》一文中说过,狮子没了爪牙,就可以当宠物养了。吴芮相当于是自己拔了牙、铰了指甲,废了武功,谋个善终。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英布反叛后,被刘邦击溃逃跑。英布是吴芮的女婿,吴臣的妹夫(也许是姐夫?呵呵)。吴臣派人骗英布说,妹夫啊,来我这里吧,我也是异姓王,最后肯定也要被除掉,咱俩一起去南越国吧。英布信以为真,结果被吴臣的人击杀。
吴臣,为刘邦灭英布,立了大功。
综上,吴氏一系,王爵传五世,无嗣方断。
异姓王,该杀的杀了,该废的废了,该留的留了,整个下来,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杀的和废的,都是真的造反了的,或者是有能力造反,让刘邦心里没底的。完全能够放心的,也就放过了。比如吴芮,还有张敖。另外,卢绾,我估计是真的伤到刘邦了,他的背叛,对刘邦而言是没想到的,打击是沉重的。
明天,我们沿着异姓王的杀、废、留,讨论一下刘邦诛杀功臣的问题,看看刘邦究竟是不是一个杀人狂魔。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3-2-10 17:25 |只看该作者
43刘邦究竟算不算嗜杀功臣的大魔头?

衣赐履按:昨天,我们讲了刘邦封的八个异姓王,其中七个,有杀的,有废的,有逃的,就剩一个长沙王吴芮善终,且王爵袭五世。今天,我们看一下,刘邦还杀了哪些功臣,还有哪些似乎可以杀,却没杀的,分析一下原因在哪里。
一、诛杀的功臣
第一个,阳夏侯陈豨
197年,阳夏侯陈豨造反,被诛,不多说了,详见拙文《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人血的狮子》。
第二个,丁公
丁公对刘邦来讲,真是“立了大功”,因为他可以杀了刘邦,但放过了,这才有了后来的汉家四百年天下。但严格来讲,他又不算是刘邦的功臣。因为,丁公是项羽的手下。
205年,刘邦率近六十万联军攻击西楚,一举拿下项羽老巢彭城(江苏省徐州市),然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好不快活。彼时项羽正在齐国作战,听说彭城陷落,大怒,立即带三万人马火速回救,打得刘邦狼狈逃窜。之后,项羽派人追捕刘邦。车夫夏侯婴载着刘邦一路西冲,路上碰到了刘邦的儿子刘盈(汉惠帝)和女儿(鲁元公主),抱上车继续逃窜。后面西楚军追得紧,呼喝声就在耳前。刘邦吓得魂都飞了,好几次把儿子女儿扔下车,要自己跑。每次夏侯婴都停下车,把俩孩子再抱上车。刘邦恨不得砍了夏侯婴,但一根筋的夏侯婴死都不肯把孩子扔掉。刘邦无奈,只好带着孩子跑。
这还能跑得掉?显然不行。西楚军追到跟前,追到什么程度?手握三尺剑就可以干掉刘邦!谁带队追的?就是丁公。刘邦被追得狼狈不堪,便回头对丁公说,你是好汉,我也是好汉,为什么两个好汉非要以性命相搏呢?丁公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居然放了刘邦一马,扭头走了。刘邦逃得一命。
202年,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刘邦。刘邦大喜,立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倘若当年他没有放了我,这天下就是项羽的,他是使项羽失掉天下的人啊!
于是下令,把丁公砍了!
之后,刘邦说,之所以杀了他,就是要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不要效法丁公!
衣赐履说:史书上并未明确刘邦从彭城逃走时,是丁公在追他。从记录上看,刘邦虽然多次被项羽打得抱头鼠窜,但只有从彭城逃走那次,最有可能被人追上,而史书记录的曾经追上又放走了刘邦的,就只有丁公,咱老实不客气地,把这俩人搁一块儿吧。丁公之所以放了刘邦,一是丁公可能是个挺仗义的人,看刘邦拖儿带女逃跑的狼狈样,怪不落忍的,就放了他一马;二是刘邦当时可能给丁公许过诺,一旦如何,一定报答云云,否则,丁公抓了刘邦回去,项羽不给他封王,也得封个侯吧?
可惜的是,倒霉蛋儿丁公,去找刘邦的时候,时机不对。如果当初放走刘邦的时候,直接跟着刘邦跑了,至少能封个侯。然而,等天下一统之后,刘邦最怕的就是有人背叛,此时来讨功,让人家抓了一个最鲜活的反面典型。
这件事儿,从做人上看,刘邦不够地道。但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刘邦是个政治人,从政治、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杀丁公,以儆效尤,不但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非常正确的。
除了以上两位和被诛的异姓王,似乎刘邦没再杀过什么功臣了,至少,最初封的十八个侯,未见记录有被杀的(关于十八个侯,详见拙文《萧何位居功臣榜榜首,其实大有深意!》)。
另,虽然刘邦把儿女推下车挺没人性的,但从丁公放过刘邦的情况看,当时,生死关头,迫在眉睫。把儿女扔掉,可能都能活,而带着儿女,几乎可以说,是死路一条。倘不是丁公,哪里还有刘邦的大汉啊!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刘邦的行为也不是不能理解。还有,刘邦的危机公关能力,超出我们的想像。我不信,他一句大家都是英雄,为什么要相互残杀,就能让丁公放过他。
二、该杀或能杀而未杀的
衣赐履说:这一点,是我非常佩服刘邦的,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做到这一点的帝王恐怕更不多。即,不少之前差点要了刘邦老命的家伙,他居然都赦免了,不但赦免了,而且大都封官了,这个心胸宽广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
第一个,季布
这家伙非常有名,有个成语叫“季布一诺”,说的就是他。意思是,只要季布曾经承诺过什么,一定说话算话。季布是上面那个倒霉蛋儿丁公的亲外甥,也是项羽的将领,曾多次使刘邦蒙羞。我们不知道究竟他干了些什么,但项羽灭亡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可见连刘邦脸皮这么厚的人,都无法忍受,呵呵。前202年,项羽败亡之后,季布逃亡,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国的大侠朱家(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游侠之一,这是生活在汉初,如果在武帝时期,估计朱家没有立身之地,到时我们会讲到武帝时的大侠郭解,被武帝干掉,不需要什么理由,就是个人影响太大而已)。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朱家知道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说,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因私人的怨恨去抓人,这不是显得太小肚鸡肠了吗!况且,季布这家伙很有能力,官府如此急迫地抓他,这不是逼着他要么向北投奔匈奴,要么往南归顺百越部族吗?我觉着,您得跟皇上说说这事儿。
夏侯婴觉得有理,就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刘邦说了季布的事。刘邦想了想,赦免了季布,并任他为郎中(宫廷禁卫官)。朱家果然是大侠,将季布解救之后,再也不见季布。
第二个,贯高等
200年,刘邦征匈奴大败而归。十二月(十月为岁首),刘邦返回长安,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刘邦对张敖的态度非常轻慢,以致于张敖的宰相贯高等人非常愤怒,认为刘邦在羞辱他们的##。于是,决定刺杀刘邦。前199年,冬季,刺杀刘邦未果。前198年,刺杀事泄,贯高与张敖都被抓捕。正月,经审讯,张敖并未参与刺杀行动,赦免,但王爵贬为侯爵。刘邦觉得贯高忠于##张敖,品性不错,一并赦免。贯高自觉没脸事奉刘邦,自杀。另有张敖手下田叔、孟舒等,刘邦同时赦免,并重用(详见拙文《刘邦清理异姓王,先拿亲女婿开刀》)
第三个,蒯彻
196年,刘邦平叛陈豨之后,回到洛阳,得知韩信已死,问吕后,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
刘邦诏令齐国(刘肥为齐王,蒯彻是齐国人)捕捉蒯彻。蒯彻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彻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怒了,说,煮了他。
蒯彻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彻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谁牛逼谁就率先得到它。盗跖(春秋时代著名大盗,跖读如直)的狗,对着帝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只不过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给韩信出主意时,我只知道他,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刀子想干陛下争夺天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都不是您的对手罢了。您总不能把他们都煮了吧?
刘邦笑了,说,放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彻的罪过。
第四个,栾布
196年,三月,刘邦以谋反罪夷彭越三族,割下彭越的首级在洛阳示众,并颁布诏令,有来收敛尸体者,一律逮捕。梁国大夫栾布出使齐国,回来后,在彭越的头颅下奏报情况,祭祀后大哭一场。官吏将他逮捕,报告刘邦。刘邦召来栾布,痛骂一番,说,给我煮了他。左右正提起他要投入滚水中,栾布回头说,请让我说句话再死。
刘邦问,还有什么话?
栾布说,当年皇上受困于彭城(江苏省徐州市),战败于荥阳(河南省荥阳市)、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之间,而项羽却不能西进,只是因为彭越守住故魏国(河南省东部)土地,与汉联合而使楚为难。当时,只要彭越一有倾向,与项羽联合则汉失败,与汉联合则楚失败。而且垓下会战,没有彭越,项羽就不会灭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彭越接受符节,被封为王,也想传给子孙后代。而如今陛下向梁国征一次兵,彭越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疑心以为造反;未见到反叛迹象,便以苛细小事诛杀了他。我担心功臣会人人自危。现在彭越已经死了,我活着也不如死,请煮死我吧!
刘邦认为有理,便赦免了栾布的罪,封他为都尉(民兵司令)
衣赐履说:结合八个异姓王的结局,我们看看刘邦诛杀人或赦免人的标准是什么。
杀或贬的是哪些人?七个异姓王(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赵王张敖),加上陈豨和丁公,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谋反,或者被怀疑谋反,除丁公外,每一个都有谋反的行为,或者至少具备谋反的实力。
也许,我们在谈到韩信、彭越、英布,包括韩王韩信、卢绾时,会觉得他们或多或少有点冤枉。是的,他们可能是值得同情的,但,在政治层面上,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某人冤枉还是不冤枉,是他们造反之后被诛,还是皇帝要诛他们逼得他们造反,这种讨论意义不大,因为,绝大多数这种情况,就是黄泥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因此,刘邦诛杀他们只遵循一条标准,即,不要对皇权发起挑战,或者,不要有向皇权发起挑战的能力
那么,刘邦放过了哪些人?季布、栾布、剻彻、贯高等。这些人,刘邦有充分的理由杀他们,季布追杀羞辱过他,贯高刺杀过他,剻彻鼓捣韩信谋反,栾布简直明目张胆违反刘邦的禁令,但,刘邦一个都没有杀,甚至还给季布、栾布、贯高等封了官,除了贯高自觉没脸而自杀之外,其他人都任职了。这透露出一个什么信号?刘邦需要忠诚。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故主忠诚度非常高,以此思之,他们对刘邦也会保持忠诚。然而,却偏偏杀了曾经放他一马的丁公,其实是要昭告天下,我需要的是忠心,忠诚的人,就算是我的仇人,我也给他官做;有二心的,即使是我的恩人,我也不放过他
对,我没说剻彻。刘邦只是放了剻彻,但并没有封他做官。因为,剻彻类似于战国时的策士,他为谁出主意,并不是出于忠诚,而是为了某种“自我实现”,这样的人,用起来不放心。因此,刘邦虽然放了他,但没有任用他。
如果说刘邦放过季布这些人,还带有某种政治目的,有那么一种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的意思,那么,刘邦放过剻彻,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他不是一个嗜杀魔头,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3-2-12 20: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在跟读
冒个泡
省的楼主寂寞
哈哈
~~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23-2-13 15:3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3-2-15 10:57 |只看该作者
44萧何自污名节透露出的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衣赐履按:今天讲萧何。从史书记录来看,萧何简直是宰相的范本,其忠诚、识见、能力,都是当世无双,再参考杨立新的扮相,颜值似乎也还说得过去,可谓“完人”。然而,对这个完人,刘邦却五次三番加以试探,甚至最后干脆扔大狱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从萧何身上,来探究一下,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193年,秋季,七月初五,萧何去世。
衣赐履说:回顾萧何的一生,基本上是忠诚守义的一生,是谦虚谨慎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套用老人家的话说,萧何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的人生。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刘邦的亲老乡之一。萧何从小就是学霸级的人物,秦行法制,倡导以吏为师,人民群众都跟着官吏学法,萧何学习能力极强,很年轻时就通晓法律,无人能及,然后,在沛县县令手下谋了个差事,做主吏(辅佐县令的低级官员)。
你要以为萧何只是个会学习的书呆子,那你就错了,他还一名出色的公务人员。秦***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时,发现萧何处理公事有条有理,清楚明白,在郡公务考核中,又是名列第一(可能有点象现在的后备干部)。御史非常看好萧何,打算回咸阳后向上级申请,调萧何到朝里为官,然而,萧何似乎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喜欢在家乡呆着,一再向御史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你要以为萧何只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那你又错了,他还非常善于人际交往。刘邦在当泗水亭长之前,经常惹祸,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之后,萧何也经常罩着他。后来,刘邦以官吏的身分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
衣赐履说:萧何恐怕就算是张居正口中的“循吏”,与刘邦的交往,一方面显示出萧何的识人能力(包括后来识韩信),另一方面说明,萧何维系关系的能力也是杠杠的。
刘邦起事后,萧何督办公务。前207年,刘邦入咸阳,手下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秦宫室,将秦朝宰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妥善收藏保管,这些都是刘邦了解天下形势及后来治理天下的宝贵的信息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任命萧何为宰相。
衣赐履说:萧何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远见。汉朝能够很快进入轨道,萧何保留的这些资料至关重要。所谓汉袭秦制,大体从此而来。
205年,刘邦率军出关,与项羽争霸天下,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治理大后方。萧何从不越权行事,他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先禀报刘邦,得到同意后才施行;如果事情紧急,来不及禀报,有些事就酌情处理,等刘邦回来后及时汇报。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找不着北,落荒而逃,部队溃散,全靠萧何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
衣赐履说:综上,萧何当得忠诚、干练,有远见、视野宽,然而,刘邦却对他并不甚放心,时常敲打。
204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河南省荥阳市一带),仗打得艰苦,但刘邦却时不时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鲍先生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危机重重,却老是派使者来慰劳您,那是对您不放心啊,我觉得,不如派遣您家族中能打仗的人到前方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
202年,天下一统,刘邦称帝,封赏功臣,萧何位列功臣榜榜首。
196年,因参与到阳夏侯陈豨(读如希)谋反事中,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诱杀(详见拙文《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人血的狮子》)。此时,刘邦亲征陈豨尚未回来,听说韩信已死,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相国和丞相都大略相当于宰相,相国比丞相地位高一些),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许多人都来祝贺,唯独故秦朝东陵侯召平(召读如邵)表示哀悼。
召平说,相国大人啊,大祸临头啦!
萧何笑了,说,老召啊,我是吓大的吗?
召平说,你不是吓大的,我是。你想啊,皇上统军在外,风吹日晒,既危险又辛劳,而你留守朝中,不用担心战事之险,他反而增加你的封邑,还派五百人的卫队来保护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萧何说,什么意思呢?
召平说,这是因为淮阴侯趁皇上不在京城时谋反,皇上对你也有所怀疑了。设置卫队是保护你吗?那是监视你啊!
萧何大惊,说,那怎么办?
召平说,也好办,你直接辞让封赏不受,然后把你的家产拿出来,捐助军队,皇上心里就踏实了。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
衣赐履说:此时,英布、彭越还没有反,如果萧何做他们的内应,还真是不好说。如果单纯赏赐萧何五千户,尚可理解,因为,除掉韩信毕竟是萧何的计谋。但加五百人的卫队,则十分古怪。似乎读史至今,还没听说过类似的事情。
196年,七月,英布反,刘邦再次亲征。前方战事吃紧,刘邦却隔三差五派人回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能干什么?不就是在后方安抚百姓、处理政务吗?而且,再次搜罗家产捐助军队。
有个宾客对萧何说,相国大人啊,你就要灭族啦!
饶是萧何脾气好,气也不打一处来,说,我特么是吓大的啊!
宾客说,你不是吓大的,我是。听我说哈,你是当朝相国,功勋第一,你的功还能再加吗?
萧何说,不能了。
宾客说,你当初一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有十多年了吧?人民群众都说你好。你都这把年纪了,别人都享受人生去了,你老人家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你是想干嘛呢?你如此受百姓的爱戴,你想把皇上往哪儿搁?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你的情况,那是怕你震撼关中。
萧何听罢,也是一震,问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如之奈何?
宾客说,也没啥,只是不知你舍得钱财,却舍不舍得名声?
萧何说,此话怎讲?
宾客说,皇上担心百姓爱戴你,就是说你的名声太好了,你只需要做点欺男霸女的恶心事儿,把名声搞臭就行了。
萧何说,欺男霸女?有点那个,我做不来。
宾客说,要不这样吧,你搞点强买强卖的事儿,放点高利贷什么的,只要能败坏名声,皇上就会安心。
萧何虽然觉得不爽,但还是依计行事,果然,刘邦又龙颜大悦
衣赐履说:这三次龙颜大悦,得来不易啊。
刘邦灭了英布回来,有老百姓拦路告御状,状告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还很多。刘邦大喜,心说,萧何啊萧何,想不到你也是贪利之人啊!回到宫里,萧何晋见。刘邦笑着说,好你个萧相国,有你这么为人民谋福祉的吗?
说着把老百姓的告状信递给萧何,又说,你自己看着办吧!
谁知萧何看了告状信后,竟然没太当回事儿,话锋一转,对刘邦说,老大,长安一带土地狭窄,而上林苑(皇家花园)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粮食,收完粮食,留下的禾秆正好可以作为禽兽的饲料。
刘邦大怒,说,萧何!你特么收了奸商们多少钱财,居然为他们要霸占我的上林苑!
说完,让人把萧何关起来,交给廷尉(司法部长)审理。过了几天,王卫尉(皇城保安司令,姓王,名不详)问刘邦,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把他关起来?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辅佐嬴政的时候,有了成绩归主上,出了差错自己承担。如今萧何这家伙,大量地收受奸商钱财而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以此向百姓讨好,所以把他铐起来治罪。
卫尉说,为百姓请命,这是宰相的职责,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呢?况且陛下与项羽对阵数年,陈豨、英布反叛时,陛下又亲自带兵前往平叛,当时相国留守关中,他只要动一动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是陛下的了。萧相国不趁着这个时机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图商人的钱财,这没道理啊。再说,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怀疑相国,似乎有些浅薄!
衣赐履说:刘邦本来就是随便捏了个罪名惩罚一下萧何,结果被这个卫尉专门点破,心里十分不爽。
刘邦听了这话,心里这个气啊。不过,还是于当天派人放了萧何。萧何年纪也不小了,一向谦恭谨慎,入见刘邦,赤脚步行谢罪。
刘邦耍起无赖,说,相国大人,算了吧!你是为人民群众才算计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我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恶棍,而你则是贤明的萧相国。我所以把你用镣铐拘禁起来,就是要告诉老百姓,特么的都是我的错。
衣赐履说:大家看到没有,从刘项争霸时起,刘邦就开始敲打萧何,然后萧何不断认错,连着出现三次“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照理,萧何又忠诚又能干,刘邦完全可以高枕而卧,但为什么总是跟萧何过不去呢?要说萧何功高震主,也不至于,刘邦是马上皇帝,大汉建立之后,平韩王韩信、平陈豨、平英布,都是御驾亲征,萧何再怎么也震不了主啊。要说萧何谋反,在刘项争霸时,这么说还有点道理,但是天下一统之后,韩信、彭越、英布这样能带百万之众的诸侯王都纷纷谢幕,一个文官出身,一仗没打过的萧何,他反个什么劲呢?这样的完美相国,刘邦为什么就跟他过不去呢?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以致昨天卡在这里,公号都没有更新。晚上隐隐约约做了一梦,似乎是刘邦一边喝酒一边骂人,我把大意记录下来。
刘邦独白:我靠!萧何,你特么想干嘛?你是德智体美劳,样样都第一啊!这本来就让人不爽,现在还动不动为老百姓请命。好不容易发现,你小子也与民争利,强取豪夺百姓田产房屋,老子刚高兴了没几分钟,原来又是你小子跟老子耍诡计,还是要为老百姓请命!是可忍孰不可忍!少客气,先关起来再说!特么的还不能杀了你,名声太好,杀了你显得老子真的是夏桀、商纣之流了!特么的杀杀你的威风再说。我靠,还没咋地呢,那个什么卫尉就冒出来了,还特么说你跺跺脚,关中就是你的了,我靠!我看你老小子出来怎么办?如果你跟我叫板,质问我凭什么抓你,老子就再修理你。不成想,你特么就像块海绵,见了面就磕头下跪说自己有罪,你特么什么人啊!罢了罢了,去吧去吧,在你面前,老子就承认是夏桀、商纣吧!靠!赶紧滚!
刘邦这段独白,似乎有点道理。我猜,当一个臣子过于完美,没有瑕疵时,做帝王的恐怕就不大放心了,至少是相当不爽。西汉末年,出了一个王莽,到时我们会讲到他,就是道德真君,一点毛病没有,全天下的人都说他好,结果,这个道德真君夺了汉家天下,把大汉朝拦腰斩去十来年。
刘邦为什么不放心?因为,只要有缺点的臣下,都可以收拾,但萧何这样的完人,想收拾他,硬是没有抓手
从萧何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官场之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用人法则,帝王驾驭臣子,怎么驾驭?就是要找有缺陷的臣子。这些缺陷,我不想收拾你时,就没毛病;我想收拾你时,不但可以要你的命,而且可以夷你三族。也就是说,公开声明的,不是实际用人的标准;实际用人的标准,绝不公开出去。所以,当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时,在士人圈子里,仿佛一声惊雷,引起巨大的喧哗和骚动。这种表面与实际的严重分歧,我称之为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萧何生前购置田地房宅,必定选位于穷乡僻壤的;他主持家政,也从不起建高墙大屋。他说,如果我的后代贤德,就学我的俭朴;如果后代不贤,这些劣房差地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抢夺。
衣赐履说:这样的人,你能奈何他?
附一个小故事,挺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找到出处,请大家自行参详。
宇文泰苏绰问对
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问大臣苏绰,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配备官员)。
宇又问,何以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又问,贪官何以用?
苏绰答,对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臣下的忠诚。臣下忠诚,皇帝安心,社会就稳定。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予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
宇又问,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苏绰答,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必须维护你给官员的权力,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没有贪官保护你的皇权,你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消化了半天,又问,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
苏绰答,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髓也。千古帝王之术就是:用贪官培植死党以结其忠,除贪官以清除异己,杀大贪官以平民愤收买人心,没收贪官财富以充宫用、自用。
之后,苏绰又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不能用清官。因为清官自认为有道德优越感,做什么事有自己的见解,如果皇帝做的事他不同意,他就会出来叫板,搞得皇帝没脾气。想惩治他吧,还没什么借口,如果杀了他吧,老百姓就会认为皇帝是昏君,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不能用清官。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23-2-18 09:23 |只看该作者
45南越王赵佗捋了捋冲天辫儿,问,你看我和刘邦谁更高明?

衣赐履按:今天讲讲南越王赵佗,这也是个传奇人物,自封南越武王,吃香喝辣一辈子,活了一百多岁,把他孙子都活死了,呵呵。
196年,五月,刘邦下诏,任命秦王朝南海郡(广东省广州市)尉(民兵司令)赵佗,当南越王(首府番禺,广东省广州市)。派陆贾前往授予印信符节,使镇抚南方所有百越部落,永不侵犯南方边疆。
陆贾是楚国人,很早就以幕僚的身份随从刘邦征讨天下,此人口才了得,估计与当时的另一名嘴——高阳酒徒郦食其(读如立义鸡)在伯仲之间,常常代表刘邦出使各诸侯国,属于职业外交家。
214年,精力旺盛的秦始皇嬴政,组建远征军,进攻南越陆梁地(南越,指广东和广西。陆梁,指五岭山脉南北的华南地区,民性好斗,被称为陆上强梁,所以叫陆梁),设置桂林郡(广西百色市北)、南海郡(广东省广州市)、象郡(广西崇左市),发配罪犯跟平民五十万人到五岭山脉,跟南越土著杂处。
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将死,他召来龙川(广东省龙川县)县令赵佗,对赵佗说,秦朝暴虐无道,天下都十分怨愤。听说陈胜等人已起兵造反,不知怎样才能安定。我们南海虽然地处偏远,我也担心盗贼匪兵到这里来侵占地盘。我本想切断秦朝修筑的通往内地的新道(秦始皇开凿五岭山陉),做好准备,观望天下形势,奈何病重,把这事儿耽搁了。咱们番禺城,北有大山(五岭山脉)险要,南有大海(南海)阻隔,东西几千里,有很多中原人(估计指的是上文中嬴政发配到此的那些人)可辅佐治理,我看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王国。郡中的官员,没有人足以商议,所以召你前来,让你知道我的想法。
任嚣说完,便为赵佗写下委任书,请他代理南海尉的政事。
衣赐履说:此处有点意思。始皇建郡县,其他地区的郡长官称郡守,但南海郡则为郡尉。我有两种推测,一种是始皇设郡,也分三六九等,类似现在的市,有直辖市,有地级市,还有县级市,南海这样的郡,虽然地盘大,但是偏远,综合实力弱,级别比中原地区的郡要低,所以最高长官是郡尉,而非郡守。另一种是,南海郡也有郡守,但被郡尉任嚣架空了,尉是民兵司令,手上有兵,架空上司,也不是不可能。
任嚣死后,赵佗立即发出檄文通知横浦(广东省南雄县)、阳山(广东省阳山县)、湟溪关(阳山县西北二十公里茂溪口)等地方***,说,盗匪即将攻击,各地立即断绝交通要道,集中兵力戒备。稍后,利用法令,诛杀秦***任命的官员,派出自己的亲信党羽,代理各地长官。秦朝灭亡后,赵佗立即出兵占领桂林郡、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衣赐履说:此处颇有意思,原文为“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赵佗想自立,当然要清除秦朝任命的官员,特别是那些对他不服的,然而,他并没有直接派兵把他们抓来砍头,而是“以法诛”,可见,秦之法制,推行地相当深入。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权大于法,法便失去稳定性,随掌权者的意思任意变形,其发挥出的威力,让人汗出。
陆贾来到南越,赵佗头上盘着南越族的头髻(竖成一撮,立在头上),伸开两脚坐着接见他(跟刘邦一个做派)。
陆贾见他这个样子,就说,您是中原人士(赵佗是东垣人,刘邦改东垣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这话可了解,当时的中国,仅只扩张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虽设立郡县,仍被看作蛮荒化外)),亲戚、兄弟、祖先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违反天性,抛弃华夏冠带,想以区区南越之地与汉朝天子相抗衡,大祸就要临头了!秦朝丧失德政,各地诸侯、豪强纷纷起兵反抗,只有汉王能先入关中,占据咸阳。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成为他的部属,他可以说是极强大的了。但汉王起兵巴、蜀后,便横扫天下,终于诛杀了项羽,消灭了楚军。只用五年时间,平定海内,这不是人力能够做到的,而是天意如此!如今,皇上听说你在南越称王,却不协助天下诛杀暴逆,满朝文武都请求派兵来剿灭你。但皇上怜悯百姓刚刚经过兵事劳苦,所以暂且打消这个念头,派我来授给你君王印信,颁发符节,互通使臣。你应该亲自到郊外迎接,向北称臣才是,哪里知道你居然是这种态度,还想以区区南越国与朝廷叫板!皇上要是知道了,掘了你家祖坟,杀光你的宗族,再派一员偏将率领十万大军,灭你的国要你的命,易如反掌!
听完这番话,赵佗大惊失色,立即离开坐位,向陆贾谢罪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已久,太没有礼仪了。
顿了一下,又问,我与萧何、曹参、韩信比,谁高明?
陆贾说,似乎是您高明些。
衣赐履说:我每次看到这儿,都会不由笑出声来。
赵佗捋了捋冲天辫儿,说,那么我与汉朝皇帝比,谁高明?
陆贾憋了半天,才没笑出来,说,你特么除了发髻盘得比皇上高,腿叉得比皇上还开以外,还想比什么!皇上是继承三皇、五帝的伟业,统一治理中国;中原人口以亿计算(柏杨先生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十个百万是一亿,三十年代后期,十个千万是一亿),土地方圆万里,物产殷实丰富;皇上能把政权集于一家之手,是开天辟地以来未曾有过的事。你南越国臣民不过几十万,还都是蛮夷,散布在崇山大海之间,就相当于是汉朝的一个郡而已,岂可与汉朝相提并论!
赵佗大笑,说,我没有在中原兴起,所以在这里称王;如果我在中原,怎么就见得不如皇上!
陆贾说,呵呵。
衣赐履说:呵呵。
之后,两人开怀畅饮。就这么吃吃喝喝聊聊,过了几个月,赵佗很感慨,说,南越这地方,特么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直到你来,我才能听到这些新鲜事儿啊。
赵佗向汉朝呈献价值二十四万两的贵重礼物,又送价值相当的礼物给陆贾个人。陆贾终于使赵佗接受汉朝***封的南越王爵位,令他向汉朝称臣,遵守汉朝法律约束。陆贾回到长安报命,刘邦大为高兴,任陆贾为太中大夫(中级国务官)。
衣赐履说:陆贾这人很有意思,也知足,最终也没封侯,但其纵横官场之间,享受活色生香,优哉游哉活到七十多岁。文帝时期,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国,依然圆满完成任务,到时我们再讲。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23-2-22 09:22 |只看该作者
46英雄垂暮,已无余力唱大风——刘邦换储风云(上)

衣赐履说:一般而言,当了皇帝,除了不能不死之外,其他的事儿,基本上都可以“心想事成”。刘邦离世前,叛乱都已平定,北方与匈奴基本保持了和平,南方安抚了南越王赵佗,但,这一件事儿,却是真的有心无力,没办法解决。太子刘盈,宽仁温良,刘邦不喜,就想废掉太子,换成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然而,除了戚夫人本人,竟再无一个支持刘邦换储。事实上,他死之后,戚夫人悲惨命运,刘邦早已明镜一般,然而,又能如何?
定陶美女戚姬,甚得刘邦欢心。前208年,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叫刘如意。前200年,刘邦封刘如意为代王,前198年,赵王张敖被贬,改封刘如意为赵王。
衣赐履说:我也是服了刘邦。前209年才开始闹革命,前208年,戚夫人就给他生了个儿子。合着一直没闲着啊!以前我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似乎,一个王朝是否强大,与帝王的生殖能力几乎是完全正相关,那些雄才大略之主,往往性能力也是超常的,子女众多,例子就不用举了。那些行将末路的王朝,帝王的性能力往往也很弱,最典型的就是大清,到了同治、光绪,连儿子都生不出来了,满清能不灭亡吗?
刘邦总觉得太子刘盈过于仁慈懦弱,而刘如意更像自己,虽然封他为赵王,却把他长年留在长安。刘邦出巡关东,戚夫人也常常随行,日夜在刘邦面前哭泣,想要立如意为太子。而吕后因年老色衰(其实也就三四十岁而已),常留守长安,与刘邦愈发疏远。刘邦逐渐将换储之事提上议事是程,然而,臣下一致反对,但刘邦也没放弃这个想法。
吕后惊恐,不知该怎么办。有人建议说,皇后娘娘啊,赶紧找张良问计啊!吕后立即派老哥建成侯吕泽找到张良,吕泽见到张良,一把纠住袖子,说,张先生,救命啊!
张良说,侯爷啊,别开玩笑了,谁敢要您的命啊,呵呵呵。
吕泽说,谁跟你开玩笑啊!现在皇上打算换太子,难道你没听说吗?我那老妹子和我们都快急死了,你居然还在这里蒙头睡大觉呢!
张良说,皇上以前是采用过我的一些计谋,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那时处于危急之中,而如今天下安定,皇上换不换太子,这是他的至亲骨肉之间的事,是他的家事,我们进谏有毛用啊。
吕泽开始耍无赖,说,老张,我不管那么多,反正,你今天不给出个主意,老子不走了!
张良实在没办法,说,这事儿啊,不是那种口舌争辩的事儿,得借点儿势。
吕泽说,怎么讲?
张良说,如今,天下能人基本上都被皇上拢住了,只有四个人,皇上曾经召他们来,居然他们不肯来。这四个人年级都很大了,他们躲藏在山野间,坚守他们的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正因为这四个人的这种举动,皇上反而很敬重他们。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珠财宝,让太子写一封信,用谦恭的言辞邀请他们,预备好安车(可以躺在里面睡觉的车子),派能言善道的人去恳请他们过来辅佐太子,他们应当会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太子入朝,一定要让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异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有可能会改变对太子的态度。
吕泽大喜,一道烟跑了。然后,吕后让吕泽派人携带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迎请这四个人。四个人果然来了,就住在吕泽府第中为宾客。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不管真假,但是张良确实厉害,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到这四个老汉的。有点像围魏救赵,赵国快完蛋了,齐国为了救赵,却去攻击魏国,此番,为了保全太子,却找来四个不搭界的老汉,这种思路,恐怕正是张良之辈高于我等常人的地方吧。
197年,刘邦和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上公开发生争执,刘邦要换太子,就好像要了周昌的命一样,周昌宁死不让步。这周昌,有必要多啰嗦几句。周昌也是沛人,和刘邦是纯老乡。周昌有个哥哥叫周苛,是刘邦最器重的大将之一。前204年,项羽大军围困荥阳,五月,刘邦用陈平计,逃离荥阳,留韩王韩信、大将周苛守城。六月,荥阳城破,项羽许周苛三万户封地,招其投降,如此大方,对项羽可是破天荒的,说明,连项羽都非常看中周苛。周苛不降,反而劝项羽投降刘邦,项羽大怒,把周苛扔进大锅煮成了肉汤(详见拙文《刘邦的两个活命法宝:常跑路、听人言》,韩王韩信后来投奔匈奴,汉将柴武劝其重新回归大汉,韩王韩信说有三个原因没脸回来,其中之一就是这次守荥阳,周苛死节,而韩王韩信只是被俘)。
周苛如此人物,老弟周昌也不是吃素的,刘邦第一次封侯时,十八个侯,周昌排第十六,可见,战斗指数也是杠杠的。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萧何、曹参等人对他都非常敬畏。周昌曾经有一次在刘邦休息时进宫奏事,正撞见刘邦抱着戚夫人亲嘴儿,周昌老脸一红,掉头就跑。岂料刘邦一点儿不在乎,光着脚就追出来了,一把抓住周昌,骑在周昌的脖子上,晃着周昌的脑袋,问,周夫子,你看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梗着脖子,昂着头,吼道,你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
刘邦听了哈哈大笑,放周昌去了。但是,更加敬畏周昌
这回,周昌强烈反对换储,刘邦问,老子要换太子,跟你有个毛关系?你反对什么?
周昌是个结巴,说话口吃,又急又怒之下,说,臣、臣、臣口不、不、不能言,但臣知、知、知道不能这、这、这、这样做,陛下要废太、太、太子,臣、臣、臣、臣不奉命!
刘邦本来也是气得七窍冒烟,听周昌嗑嗑巴巴说话,竟然“噗嗤”乐了,这下子,气儿就泄了,换太子的事也就只能暂告段落。吕后在旁边偷听,等刘邦走了,她把周昌叫来,二话不说,一头跪拜下去,泪水喷涌而出,对周昌说,要不是您,太子就完了,我替太子拜谢您!
衣赐履说:皇后向臣子跪拜诶!那可是吕后,杀人不眨眼的吕后诶!这得多大的恩德,才能得吕后一拜?可想而见,吕后的心悬在什么地方!吕后再阴毒,对周昌的这一拜,一定是真心的。要知道,太子一换,不仅是太子刘盈的命运,以吕后为首的吕家班的命运,也很可能如同高速公路上刹车失灵的大巴,要么追尾,要么冲上了隔离桩,其结局殊难预料。我不断想像这个场景,突然发现,吕后,在这一时刻,还像个女人,像个母亲,她是真的害怕了,要么天堂,要么地狱,没有别的选择,也正因为此,对戚夫人恨入骨髓,“人彘”虽惨,我相信,非如此不能解吕后心中之恨。吕后拜周昌有多真诚,恨戚夫人就有多深刻。
刘邦换太子,始终换不了。心下十分担心赵王刘如意的安全,特别是,一旦他死了,刘如意怎么办!符玺御史(掌玺监察官)赵尧建议说,不如为赵王配备一个地位高而又强有力,平时能让吕后、太子及群臣敬惮的宰相(封国宰相一般由汉***任命,这样,一方面帮助封国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是皇权对诸侯的一种制约)。
刘邦说,你看谁合适?
赵尧说,周昌。
刘邦便任命周昌为赵国的宰相,令赵尧代替周昌为御史大夫。
衣赐履说:尽管周昌强烈反对更换太子,似是太子刘盈一党,然而,为了保护刘如意的安危,刘邦又任周昌为赵国宰相,事实上,周昌为保护刘如意的安全,确实殚精竭虑,极尽忠诚。周昌心之公,刘邦量之大,让人叹服。
刘邦平叛英布之后,回沛县老家小住,与乡亲相聚甚欢,曾做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宇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出征英布之前,刘邦已经得病,平叛时,又被流矢所伤,刘邦自知时日无多,换储之事,憋在心头,强行换储,不仅吕后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赵王刘如意即使坐上了皇帝宝座,也不一定能坐安稳;然而不换储,以吕后的阴险刚强,戚夫人、刘如意母子的命运,几无法想像,肯定是完蛋,只是不知惨烈程度如何而已。
英雄垂暮,已无余力唱大风,哪怕是大汉皇帝,连“家事”都搞不定啊!此时,我想起刘邦最爱说的那句话:如之奈何?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23-2-25 09:15 |只看该作者
47美人起舞,鸿鹄一曲尽悲声——刘邦换储风云(下)

衣赐履按:昨天我们讲到,刘邦想换太子,受到各种阻扰,然而,换储之心,依然未死。
195年初,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张良劝谏,刘邦不听,张良就托病不再理事。太子太傅叔孙通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最后已经到了撒泼的程度了,说,皇上,您要是非换太子不可,老臣就一头撞死在大殿上!
刘邦只好说,行啦,我只是开玩笑而已!
叔孙通纠住话把儿不放,说,开玩笑!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就会震动,这种事情怎么能开玩笑呢!
刘邦简直是无语了,恨不能把这帮家伙都吊起来抽屁股,心说,老子立哪个儿子当太子,是特么老子自己的事,你们特么的怎么这么来劲!想是这么想,又奈何不得这些臣子。刘邦明白群臣的心都不向着赵王,于是暂时放下此事不提。
衣赐履说:这里其实碰到一个皇权和相权之争的问题,对“相权”,我们不作严格区分,其实就是皇上和臣僚之间,谁说了算、怎么样说了算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不管是皇权还是相权,如果是压倒性胜出,一般这个***算不得太成功,那种皇权和相权有可能相争,但实力相差不太多的时候,往往政治是清明的,政令是通达的,社会是相对平稳的,一般干不出什么太出格的事儿来,相互制衡的道理就在这里。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皇权可以忽略不计,如曹操雄才大略,中国北方统治尚算清明,但因为没有制衡,这种清明是不稳定的,稍有风吹草动,国家机器立即失控。
某日,刘邦设置酒席,太子刘盈在旁侍侯。刘邦看到有四个白发老汉跟着太子,四个人年龄加起来恨不能一千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刘邦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叫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大惊,说,我靠!你们就是商山四皓啊!我访求各位好些年了,你们都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何跟随我儿交游呢?
四人说,陛下轻慢士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
刘邦说,烦劳几位老爷子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
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飘然而去。刘邦目送他们走了,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我想更换太子,他们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看来,吕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注:“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角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戚夫了哭泣起来(发自内心的悲鸣啊),刘邦心头一酸,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于是唱道: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翮读如何,意为鸟翅),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柰何!
虽有矰缴(矰读如增,矰缴就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短箭),
尚安所施!
意思是:大雁啊,天鹅啊,飞在千里高空。羽翼已经长成,能够纵横四海。能够纵横四海啊,你能怎么办?虽然手上有射麻雀的短箭,能对纵横四海的大雁、天鹅怎么办?
刘邦一连唱了几遍,戚夫人抽泣流泪,刘邦起身离去,酒宴结束。刘邦最终没更换太子。
衣赐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就义啊!刘邦强行换太子行不行?不行。因为,没有人支持戚夫人,刘邦一死,可以肯定,吕后带着一班老臣,立即废了赵王如意,关起戚夫人。除非,刘邦杀了吕后和太子,然而,那是亲老婆和亲儿子诶,刘邦下不去手诶。
《史记》中主要讲了张良、周昌和叔孙通反对刘邦换储。叔孙通是太子太傅,当然要维护太子。张良是刘邦的智囊,现在是一边炼丹当神仙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上班,刘邦当然想得到他的支持,然而没有。周昌是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称为三公。三公职责的一般划分是,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从职责设定上看,对换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宰相啊。是不是有点奇怪,宰相萧何哪里去了?怎么没有记录他的意见?
史书篇幅有限,不可能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然而,我们可以推测,萧何一定是发表过意见的,并且,与其他大臣意见一致,至少是不支持换储。所以,刘邦才会去问半退休的张良,管监察的周昌。就算这些人都反对,刘邦也没有完全放弃换储的想法。然而,商山四皓居然出现了,刘邦立即明白,换储没戏了。原因是太子刘盈羽翼丰满了吗?非也!太子究竟什么成色,他当爹的能不清楚吗?刘邦是从商山四皓身上,看到了太子背后的力量,刘邦自己都没能把四个老汉招来,但是太子招来了,这说明,所谓的羽翼丰满了,是太子背后的力量太强大了!戚夫人母子,根本不是对手啊!罢了罢了,还换个茄子啊!
此时的刘邦,已无余力唱大风,哀舞悲歌伤离别。
几十年之后,汉武帝刘彻从曾祖父身上吸取了教训,临死前,杀了最他疼爱的老婆钩弋夫人,留下一句名言,子弱母壮,必乱天下
下面讲件似乎不搭界的事儿,刘邦杀樊哙。
樊哙,沛人,不但是刘邦的亲老乡,而且是刘邦的亲担挑儿,樊哙的老婆吕媭(读如需)是吕后的亲妹子。樊哙功劳之大,在刘邦封的第一批十八个侯中,排第五啊!刘邦和樊哙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
去平叛英布之前,刘邦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躺在宫禁之中,下令谁也不见。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这样的老革命都不敢进宫。一连过了十多天,没人能见到刘邦,简直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还得了!樊哙听到消息,来了,一把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才敢跟着进去。入得刘邦寝宫,见他枕着一个宦官的大腿躺在那里。樊哙痛哭流涕,说,老大啊,想当初,我们跟随你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老大你怎么如此疲惫不堪啊!你病成这样,我们都惊慌失措,你却不肯接见臣僚商议国家大事,难道老大你只想和一个太监诀别吗?难道你忘了赵高作乱的往事吗?(赵高矫诏,杀扶苏,立胡亥,大秦崩,详见拙文《始皇一崩,巨轮失控》)
刘邦听罢,大笑,一跃而起。
樊哙与刘邦如此亲密,刘邦却要杀樊哙,这是什么情况?前195年,二月,刘邦命樊哙以宰相身份,率军攻打燕王卢绾(详见拙文《燕王卢绾被夺王爵,活该!》)。此时,刘邦依然病重,有人报告说,樊哙和吕氏结党,只要皇上一驾崩,樊哙就要带兵把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全部杀死。刘邦听说之后,勃然大怒,命令陈平、周勃直奔前线,见到樊哙立即斩首。陈平因惧怕吕后,并没有执行刘邦的命令,而是把樊哙解赴长安。到达长安时,刘邦已经去世,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衣赐履说:刘邦要杀樊哙,常被人拿来作为刘邦残暴、大杀功臣的证据。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啊。
我们可以肯定,在刘邦离世之前的日子里,每一天都是煎熬,每一天都很无力,每一天眼前都是血淋淋的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结局已定,然而,贵为天子,他竟无能为力!刘邦让陈平去诛杀樊哙,既不是他神经已经错乱,也不是要杀功臣,而是最后向吕氏家族的抗争啊。我杀不了吕后,杀不了太子,杀吕后的妹夫还不行啊!
结果是,连樊哙也没杀了,呵呵。
刘邦死前,吕后请示后事,说,老公啊,你百岁之后,萧何也会去世,谁能接替他的位置?
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谁能接替曹参?
刘邦说,王陵。不过王陵有点憨,要请陈平帮助他。陈平智慧超人,但没有魄力,不能够独当一面。周勃也是人选,他敦厚而不擅言词。然而,将来保护刘家平安的,必然是他,可以任命他当太尉,作为准备。
吕后又问,谁接替周勃?
刘邦已十分衰弱,叹息说,再以后的事,你已经用不着担心了。
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在长乐宫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衣赐履说:不知为什么,写到此处,我竟然流下泪来。刘邦的无力感,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皇权的绝对权威还没有建立,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政治,有其自身的轨迹,个人,哪怕是天子,也会力有不逮。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知道;怎么做对怎么做错,不知道。这种无力感,刘邦如此,戚姬如此,吕后也是一样。吕后死时,担心她那些封了王的兄弟子侄们啊!然而,不但吕氏全部被诛杀,就连她的亲孙子们(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那可都姓刘啊,就因为身体里流着吕氏的血,也都全部被诛杀。
如果刘邦听过张学友,他死前一定哼唱的是那一句:我早已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23-2-25 09:16 |只看该作者
衣赐履读通鉴之《楚汉争霸》连载完毕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23-5-26 18:23 |只看该作者
衣赐履 发表于 2023-2-25 09:16
衣赐履读通鉴之《楚汉争霸》连载完毕

大工程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23-5-31 12:19 |只看该作者

还好。我现在已经解读到东晋了,还得十来年才能把通鉴弄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