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榕树下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纵观废名小说
查看: 54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纵观废名小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8-22 09: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周作人为废名小说作序,从《竹林的故事》到《莫须有先生传》,仅谈趣味与文章,至《莫须有先生传》序完,一年之后始有所悟,在给废名的信中说:前晚昨晚无他事,取贵莫须有先生从头重读一遍,忽然大悟,前此做序纯然落了文字障,成了文心雕龙之一章了。此书乃是贤者语录,或如世俗所称言行录耳,却比禅和子的容易了解,则因系同一派路,虽落水有浅深,到底非完全异路也。语录中的语可得而批评之,语录中的心境——“禅”岂可批评哉,此外则描写西山的一群饶舌的老娘儿们,犹吉诃德先生之副人物亦人人可得而喜乐欣赏之者也。
  我接触废名小说是在〇七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一个废名小说选,主体是《桥》,还有《莫须有先生传》与《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各一章,以及《竹林的故事》《桃园》《枣》中的几篇。读《桥》有一个观感,即不食人间烟火。而关于莫须有先生的两章促成我昨年购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六卷本《废名集》。
  《废名集》到手,先将《莫须有先生传》与《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读了,再翻早期的小说,实在有些看不下去,而我对于废名小说已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用一句成语来概括,即: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肉,《莫须有先生传》以前是丝。
  翻废名散文,看他自评其小说,也大抵证实我的观感,巧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观感居然得了作者的首肯。作于一九三〇年十二月的《斗方夜谭》之六这样说:
  
  很早的时候平伯看了我的《桥》,曾对我说过,“看你书中的主人公,大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当下我很吃一惊,因为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自己当然总是给自己蒙住了,万万想不到我这个“恶劣”家伙的出产原来可以得到那一个当头棒,后来我仔细一想,平伯的话是对的,或者旁观者清亦未可知,因之我写给平伯的信有云:“我是一个站在前门大街灰尘当中的人,然而我的写生是愁眉敛翠春烟薄。”
  
  俞平伯的话尚属客气,让我看,这不食人间烟火的非是书中主人公,正是作者废名。信中那一句只是一个辩解,其为辩解也就失之风流了。看样子还是心有未甘,不服气啊。
  到了一九四八年,废名说:我从前写了一些小说,最初写的集成为《竹林的故事》,自己后来简直不再看牠,是可以见小说之如何写得不好了。牠原是我当学生时的试作,写得不好是当然的。不但自己“试作”如此,即是说写得不好,我看一些作家的杰作也是写得不好的,是可以见写文章之难了。(散文《立志》)
  又说:我现在只喜欢事实,不喜欢想像。如果要我写文章,我只能写散文,决不会再写小说。所以有朋友要我写小说,可谓不知我者了,虽然我心里很感激他的诚意。
  并举例说明:在《竹林的故事》里有一篇《浣衣母》,有一篇《河上柳》,都那么写得不值得再看,换一句话说把事实都糟踏了。我现在很想做简短的笔记,把那些事实都追记下来。其实就现实说,我所谓的事实都已经是沧海桑田,我小时的环境现在完全变了,因为经历过许多大乱。(散文《散文》)
  这末一句值得注意,依我看,是记事实也即写小说了,因为“事实都已经是沧海桑田,我小时的环境现在完全变了”,欲传事实,必再造那已不复存在的环境,这不是写小说又是什么,只是这一点做起来太难,难在切实,难在不认识自己。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便是这样的小说,追记事实而复原那变为沧海的桑田。
  废名早期的小说,收在《竹林的故事》里边的,也并非避开现实不谈,其实谈得很多,只是追记事实而不能还原真实,事实成了无水之鱼,小说也就很尴尬了。失败不在技术上,而在对于世界的认识之糊涂。
  到了《桥》,是用了早年的记忆为材料,另造一境,而此境用的是人间材料而与人间相远,所以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但是不食人间烟火之境的造成已属于小说的成功了。《桥》的最末一章《蚌壳》可以看出作者的悔悟。不知何故,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那部小说选于《桥》独独漏了这一章,且摘录一段:
  
  这个和尚还同我谈了一些话,——昨夜我一个人在路上本来就好像有一种启示给我,我在树林里望天上的星,心想自然总是美丽的,又想美丽是使人振作的,美丽有益于人生。由天上的星又想到火,想到火又看自己手上的灯,我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同手下的灯火便不一样,其实都是自然,因为灯火也并不是人工制作的,人工制作也还是依照物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火倒还不必说是自然,是因为有人在那里做野烧,烧起来便不可向迩了,又是物理的必然。所以我想灯光的自然,最合乎自然,是一颗文明。天上的星又何尝不像人间的灯呢?牠没有一点破坏性,我昨夜真觉得天上星的美丽。后来那位方丈在庙里同我谈话,话是怎样谈起的现在我不记得,我谈话的时候过于高兴了,是我一向心猿意马的话。他倒很是一个老年人的态度,他说,“年青时才情也是好的。”这话我乍听了很不喜欢,他无原无故的向我说这么的话,很像是教训我,把我当一个普通年青人看待。可见我的傲慢总是不知不觉的表现了出来。他问我读过佛经没有,我说我没有怎么读佛经,我喜欢佛经里一个故事,菩萨在山上投身饲虎的故事。他诘问我,“你为什么喜欢《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呢?”我想虎就是虎,为什么要说饿虎呢?然而因为他的诘问,我却很有一个澈悟。我想细竹昨夜的话给了我一个暗示,昨夜我临走时,细竹说了一句,“你不怕给山上的老虎吃了?”我听了细竹的话,自己走路心想,倘若前面真有一个老虎来了,我想我不怕,因为老虎把一个人吃了,一定不在路上留一个痕迹,即是说这个人没有尸首,可谓春归何处,这个老虎牠无论走到那里也不显得牠吃了我的相貌,总是牠的毛色好看,可算是人间最美的事。等到和尚问我,你为什么喜欢《投身饲饿虎经》呢?我顿时真有一番了悟,我仿佛我已经了解生命,我的生命同老虎的生命,是一个生命,本来不是“我给老虎吃了”,是生命的无知。我将我的话很简单的说与和尚听,和尚却说,“你还应该读《三字经》。你的话是习相远,不是性相近。”我向来没有受人家这样的打击,但我不作声,我实在不知道如何作答。他看见我不说话,他的话更说得利害,他说,“你是勇猛自杀,菩萨是无生法忍。你问你自己,你不正是求完全吗?那么世间是毁坏的吗?你以为菩萨给老虎吃了吗?经上明明说,太子亦时时来下,问讯父母,仍复还山修道,其山下有绝崖深谷,底有一虎,新产七子,时天降大雪,虎母抱子,已经三日,不得求食,惧子冻死,守饿护子,雪落不息,母子饥困,丧命不久。虎母既为饥火所逼,还欲噉子。太子在众人前,发大誓愿,我今舍身,救众生命。太子合手投身虎前。于是母虎得食菩萨肉,母子俱活。”他看见我不答话,他指了树上我挂的灯笼给我看,“这个灯光是你留给我照亮回去,是不是?”我听了很有点羞惭,但他连忙说,“你觉得你以前说的话比留了灯笼照我走路不是虚妄吗?你为什么不满意你这个合乎情理的举动呢?”
  
  当日读这一段文字,于我有不小的震动,我的心思是跟着作者在走,作者把给虎吃掉想成一件很美的事,我也随之觉得美,当看到和尚的断喝,我也为之一醒,真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我要谢谢作者,留下这一醒的机缘。我觉得读书真是一件凶险的事,在那一醒之前,我也因为设想之美而愿意白白去喂老虎了。
  于此,再来谈《桥》所造的不食人间烟火之境,美则美矣,不真实,就算它不骗得读者枉死虎口,耽于此境也是枉费性命的。所以我简直把这最后一章看成《桥》对于自身的救赎。
  无独有偶,《莫须有先生传》的最后也点到投身饲虎,“今日之事,投身饲虎,一苇渡江,完全是个精神上的问题。”
  《莫须有先生传》,我把它看成过渡之作, “西山的一群饶舌的老娘儿们”不是作者熟悉的人物,有些对话听得有几分真,可谓实录,有些对话则造得一望而知是生造,不过莫须有先生与莫须有先生自言自语罢了,“犹吉诃德先生之副人物”正是作者不能诚实的地方。所谓“语录中的心境”如何,我没有读出。我把它看成过渡之作是因为我读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读《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我能读出作者的心境,能读出事实,能读出事实所处的环境。读出这三样,我只好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看成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小说了,甚至是我所能想像的最好小说了。要作这样的小说,作者得知道自己,知道这个世界,知道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一切原原本本,然后便有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小说的开场白这样说:
  
  《莫须有先生传》可以说是小说,即是说那里面的名字都是假的,——其实那里面的事实也都是假的,等于莫须有先生做了一场梦,莫须有先生好久就想登报声明,若就事实说,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完全是事实,其中五伦俱全,莫须有先生不是过着孤独的生活了。牠可以说是历史,牠简直还是一部哲学。本来照赫格尔的学说历史就是哲学。我们还是从俗,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当作一部传记文学。关于这部书的名字有一点考证问题,一本作“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另一本则作“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前”,因为我们看后面所写的是一部避难记,都是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前抗战期间在故乡的事情。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一定是最后胜利以后的事情则无须考证,从莫须有先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一个小学教员,与他赴小学履新时所有的资本三块钱——从这两件事看来,抗战期间他决无坐飞机的可能。最后胜利以后,情形当然不同,应该是举国同欢了,谁都可以坐飞机了。我所根据的板本,是“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作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亦不无理想,因为在开场白里头有莫须有先生自己的话:
  我这回坐飞机以后,发生一个很大的感想,即机器与人类幸福问题。当我在南京时,见那里的家庭都有无线电收音机,小孩们放午学回来,就自己大收其音,我听之,什么旧戏呀,时事广播呀,震耳欲聋,我觉得这与小孩子完全无好处,有绝大的害处,不使得他们发狂便使得他们麻木,不及乡下听鸟语听水泉多矣。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渐近自然,倘若听了今日的收音机真不知道怎样说哩。坐飞机亦然,等于催眠,令人只有耳边声音,没有心地光明,只有糊涂,没有思想,从甲地到乙地等于一个梦,生而为人失掉了“地之子”的意义,世界将来没有宗教,没有艺术,也没有科学,只有机械,人与人漠不相关,连路人都说不上了,大家都是机器中人,梦中人。机械总会一天一天发达下去,飞机总会一天一天普遍起来,然而咱们中国老百姓则不在乎,不在乎这个物质文明,他们没有这需要,没有这迫切,他们有的是岁月,有的是心事。农田水利他们是需要的,做官的却又不给他们,给他们的是剥削,逼得他们穷,病,而天空则是物质文明,飞机来飞机去,他们也不望着天空发问,还是国家的生产呢?还是国民的血汗呢?他们只觉得飞机也还飞得好玩罢了,同看《西游记》一样,正在田里工作时或辍耕而仰视之。照我上面的话看来,机械发达的中国民族而购买物质文明,几何而不等于抽鸦片烟呢?谋国者之心未必不是求健康,其结果或致于使国家病入膏肓呢?我们何不去求求我们自己的黄老之学?我们何不去求求孟夫子的仁政?我们何不思索思索孔夫子“节用而爱人”的意思,看看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榜样呢?你将说我的话是落伍,咱们的祖先怎抵得起如今世界的潮流?须知咱们的病根就在于不自信,不自信由于不自知,禹治水以四海为壑,这个本事不算小了,如今世界潮流正是“以邻国为壑”哩!咱们为什么妄自菲薄,甚至于数典忘祖,做历史考证把“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古圣人否认了呢?这便叫做丧心病狂。这种人简直不懂得历史,赫格尔说历史是哲学确是有他的意义了。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哲学。我们先要认识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圣人又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代表,我们救国先要自觉,把我们自己的哲学先研究一番才是。本着这一部哲学,然后机器与人类或者有幸福之可言,那时我们不但救国,也救了世界。本人向来只谈个人私事,不谈国家大事,今日坐飞机以后乃觉得话不说不明,话总要人说,幸国人勿河汉斯言。
  所以这部书大概是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心写给中国人读的,虽然写的是他坐飞机以前的事情,是一部避难记。

  
  以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开场白自己就把《莫须有先生传》给评定了,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着实好看,也着实可怜。莫须有先生有了这样一枝笔,可以传写避难记,也可以传写此后的一生,我是看出了这部小说的无限风光之可能了,然而看不到了。
  一九五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废名小说选》,作者自序,根本不提《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只说《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他说:
  
  从一九三二年《莫须有先生传》出版以后,我压根儿没有再读一遍我自己的小说,我把它都抛弃了。我那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感到我写的东西没有用。
  
  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至少于我是有用的,它真的可以给我的人生以指导,以启示,以参考,作者为什么一点也不提及这部书了呢。作者又说:
  
  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枝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在《枣》里我选了《小五放牛》,《毛儿的爸爸》,《四火》,《文公庙》,这些短篇小说的语言我今天看来很有些惊异,认为难得,也表现了生活,一个角落的生活。
  在艺术上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一些长处,又变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那是很显然的。就《桥》与《莫须有先生传》说,英国的哈代,艾略特,尤其是莎士比亚,都是我的老师,西班牙的伟大小说《吉诃德先生》我也呼吸了它的空气。总括一句,我从外国文学学会了写小说,我爱好美丽的祖国的语言,这算是我的经验。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真真可叹,作者在这儿抛了他的血与肉而教读者弄丝竹了,这又回到了多少年前周作人序跋其小说时的只谈趣味与文章了,这些早已超越了的早已弃之如敝帚的东西。
  八月一日











201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1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2-8-22 10:20 |只看该作者
慢慢读下来,一个感觉:楼主威武!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8-22 10:57 |只看该作者
打卡开会,未读!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8-22 12: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的人,对“道”有点莫名的向往。事实上没有多少新知识。老和尚那段,就有点这个痕迹,想在某个“高人”处或者通过某个“高人”的嘴,来讲出什么人生的真谛。
事实上真没有什么人生真谛,无非是人生活着为什么,人活着应该怎么办?求道,求佛,求官,求财,都是际遇问题。清末以来的文人大多酸腐得很,就在于眼界确实没打开,一个即将步进工业社会的文明时代,还在农业社会里找真谛,有点缘木求鱼了。
关于机器文明,废名就有点反时代文明而行的想法,这都是缺乏远见的看法,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明显。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8-22 13:21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2-8-22 12:53
那个年代的人,对“道”有点莫名的向往。事实上没有多少新知识。老和尚那段,就有点这个痕迹,想在某个“高 ...

要有历史的眼光
现在科技迭代更新如此之快,人的信仰危机不亚于那个时代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8-22 14:41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8-22 13:21
要有历史的眼光
现在科技迭代更新如此之快,人的信仰危机不亚于那个时代

金庸的小说也有这种心理,就是深山老林里有些绝世高手,这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越老越能打,越老越洞明。路遥 的小说也有这样的情景,某个赶牛的老人,说出某句警世之言等等。这些也许算是人生哲学的范畴吧。但那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工业文明,尤其西方和现代中国城市生活,已经完全改变了。
现在我们的信仰,在中国,已经是四分五裂,并且处在新旧融合的阶段,不能说故纸堆里完全没有养分,而是要分两面看了,不能互相否定,而是继承和演化。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8-22 14:58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2-8-22 14:41
金庸的小说也有这种心理,就是深山老林里有些绝世高手,这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越老越能打,越老越洞明。 ...

境界变了,人其实还是那个人,比如佛,哪来一个现代化的佛
让科学的归科学,信仰的归信仰吧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8-22 15:12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2-8-22 14:41
金庸的小说也有这种心理,就是深山老林里有些绝世高手,这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越老越能打,越老越洞明。 ...

一切人类造作的其实都是【业】,是修行之路上的障碍
正如成年人不及儿童天真,今人也不及古人单纯
所谓复古,其实是找回天真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8-22 15:41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8-22 15:12
一切人类造作的其实都是【业】,是修行之路上的障碍
正如成年人不及儿童天真,今人也不及古人单纯
所谓 ...

这是一种文明的反思。
有其价值。
在中国会继续有生命力,那些文字保存着,后人读了就会有感化。
但在另一面,作为一个全球竞争的环境,我们不得不向前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8-22 15:54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2-8-22 15:41
这是一种文明的反思。
有其价值。
在中国会继续有生命力,那些文字保存着,后人读了就会有感化。

彼时还有亡国灭种的危机,想想都有些后怕。到了复兴有望的局面,复兴的当然得包括传统文化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8-22 16:39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8-22 15:54
彼时还有亡国灭种的危机,想想都有些后怕。到了复兴有望的局面,复兴的当然得包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会成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内在的东西。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8-22 16:45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2-8-22 16:39
传统文化,会成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内在的东西。

这不好说,我觉得工业文明至多是个外骨骼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