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阅读2022】04:向《心理抚养》学习育儿之道
查看: 3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 【阅读2022】04:向《心理抚养》学习育儿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4-18 03: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渝夫文苑 于 2022-4-18 08:11 编辑

  




  因无大块时间用于连续看书,或者说还没办法长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加之读得比较仔细,且经常同步阅读两本或更多书籍,完完全全读一本书,少则二十来天,多则一两个月。比如,阅读好友九畹推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撰写的《心理抚养》一书,前后就用了差不多两个月。
  老实说,我是第一次用心阅读心理学方面的著作。通篇读下来,由衷感到这是一好书,一本完全可以作为“育儿指南”的好书。我甚至觉得,如果早二十年看到这本书,我会懂得更好地做一名父亲,也会影响和带动妻子更加科学抚育儿子。儿子将来结婚后,我会推荐他们小两口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一)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比给孩子挣钱重要


  在专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李玫瑾教授看来,“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一个人是否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教育,孩子的问题多是身边的大人造成的。”这些观点浓缩为一句话:谁生的孩子谁养。
  养孩子当然不像养猪养羊那么简单,除了让其吃饱睡好,还要给予不掺水分、不计回报的情感与照料,即我们常说的爱与亲情。而这,恰恰是0至3岁幼儿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也就是李教授所称的“情感抚养”或“心理抚养”。
  古人讲,“子不孝,父之过”,养而不教,或教而无方,必出逆子或(>_<)。与之相对应,子不慈,母之过,生了孩子不亲自抚养和陪伴,或者抚养不用心、陪伴不尽心,孩子长大后一样会成为“问题少年”甚至罪犯。
  因此,在孩子12岁之前,至少6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亲自抚养,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这一阶段,陪伴孩子比外出挣钱重要得多;就算不得不外出工作,但凡条件允许,就要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必须把幼儿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也要固定抚养人,切忌换来换去,以防孩子缺乏依靠和安全感。
  虽然父母亲自抚养和陪伴都很重要,但从遗传学的角度考量,母亲的亲自抚养和陪伴更为重要。实际上,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不可或缺甚至无可替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民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他们大多在异乡恋爱,婚后女方回婆家生下孩子并哺育到一周岁也就是刚刚断奶,便把孩子交给公公婆婆或自己的父母,随后继续到丈夫所在地务工。如此这般,这些年轻夫妻便错过了抚养和陪伴孩子的“黄金期”,这也是“留守儿童”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父母亲自抚养的用心和严格,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娇惯放纵孙辈,要么无原则无底线地满足孩子所有物质需求,要么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引导,并且不允许孩子的父母过多干预,导致留守儿童或留守少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孩子言行出现严重偏差,父母再着急上火,往往于事无补、悔之晚矣。
  意识到孩子教育出了问题,在外务工或工作的爸爸妈妈们自然会努力弥补,比如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夫妻,一般会在孩子上初中或刚上高中时,夫妻中的一方回到老家陪伴孩子或干脆陪读,一般以母亲为主。可是,到了这个阶段,孩子跟父母形同陌路,既不亲也不近,对突然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父爱母亲极不适应甚至抵触,个别还会发生冲突甚至引发弑父弑母的血案。
  李教授分析认为,在贫穷的年代,人口几乎不流动,父母一直守在孩子身边,一般不离开家,子女弑父弑母的案件极少;改革开放后,人员大范围常态化流动,许多孩子开始失去父母的陪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甚至越来越严重。
  所以,不管多么艰难,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年轻夫妇千万不要图省事,轻易把孩子交给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任何人。
  请谨记,母爱不可戒,更不可替代;父爱不可缺,错过了就难以弥补。




  (二)努力建设结构齐全、功能完备的和谐家庭


  孩子身心健康,有赖于父母的亲自抚养和用心陪伴,也就是要有一个完全而和谐的家庭。什么样的家庭才算完整和谐?李教授的观点明确而直接:“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家庭的基本功能,是家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温暖。”按此对照或衡量,一些少年儿童之所以出现问题,家庭结构不完整和家庭功能不健全是两大原因。
  何为家庭结构不完整?主要指父母离异或单亲,孩子要么缺母爱,要么缺父爱。而家庭功能不健全,则是指父母双全但因各种原因无法共同抚育孩子,或者双双缺席幼儿的成长,或者夫妻一方人格不健全或脾气暴躁,无法尽到正确抚育孩子之责,从而导致幼儿心理抚养的严重缺失。
  再往前追溯,结构健全但功能不全的家庭,往往源于父母的婚姻危机,也就是一对并不适合结婚的男女成了夫妻并生儿育女,直接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
  如何避免这一可能造成严重问题的婚姻?李教授站在女性的角度,建议年轻女孩找对象时,“一定要先看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重。”
  这个建议固然很好,可惜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很少顾及到这一点,完全被所谓的爱情冲昏头脑,压根不去考察对方的家庭情况,不管不顾地走到一起。等结了婚生了孩子,有关各方又不懂得自律和忍耐,一般先是婆媳关系紧张,进而小两口发生口角或冲突,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抚养,甚至养出危害社会的犯罪人员。
  不由得想起一位老领导对子女择偶的三条建议:长得还可以,家庭还可以,工作还可以。其中,“家庭还可以”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包括对方家庭完整、父母恩爱、其他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等关键内容。
  所以,若想生育抚养健康上进的孩子,请从恋爱之初就睁大双眼吧,别只看对方长相好孬和家境是否殷实,更要看其家庭环境是否融洽。




  (三)既要重视心理抚养,又要重视人格教养


  李教授认为,孩子3岁以前,重在心理抚养,也就是无条件地给予孩子满满的爱意和不间断地陪伴;3岁以后,加入人格教养的内容,通过引导和约束养成良好的性格秉性,培养有“人”味、知是非、守法纪的正常孩子。
  怎么操作?书中给出了不少实招:
  ——延迟满足需求。即便是合理需求,也要区分轻重缓急,不能总是有求必应或快速响应。对孩子某些非紧急需求,适当往后拖一拖,或设置条件、提出要求,达到家长心理预期后再给予满足,借此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学会先付出再收获,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懂得世间从无理所当然的事情。
  ——坚决说“不”。对3至6岁的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而应早立规矩、设好底线、标定红线,“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明确什么不能做、哪些不能碰,当说“不”时不犹豫,该拒绝时不心软,让孩子知道凡事有规矩、有界限,明白“有些底线永远不能越,有些行为永远不能做”。
  ——狠下心来磨炼。坚决纠正诸事包办的错误做法,狠下心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面对挫折、独立解决问题等实际能力,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妈宝”或“巨婴”。请记得,“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心”。
  ——拿起批评武器。敢于批评孩子,让其懂得分寸感,凡事学会适可而止;善于批评孩子,让其接受而不反感,至少不会激烈对抗。孩子大了“说不得”,源于其幼时家长“不去说”“不敢说”“不会说”。
  ——适度予以惩罚。严是爱、松是害,溺爱即捧杀,惯子即杀子。孩子有了过错,无论错误大小、性质轻重,一不放纵二不惯着,犯了错误就要严厉批评,造成后果就要承担责任,千万不能听之任之、姑息迁就。




  (三)身教重于言教,正确地做给孩子看


  对此,李教授建议“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言下之意很明确: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生活告诉我们,父母教什么,孩子学什么;父母怎么做,孩子做什么;父母指出什么问题,孩子就会防止什么问题。身为父母,先做个明白人,才能把孩子教明白。
  生活告诉我们,养育孩子的最好方式,是“不教而善”。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着父母生活,二是父母日常言谈举止都很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
  当然,人无完人,即便做了父母,依然需要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子女教育出现问题时,“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因为“真正需要成长的,是他们身边的大人”。
  何为家长?不是生下孩子就叫家长,能把孩子教育成为德才兼备之人,才有资格叫家长。从这个角度讲,为人父母必须严格自律,自觉做到学习上刻苦、工作上勤勉、生活上检点、婚姻上忠贞、交往上坦诚,时时处处事事为子女立好标杆、做好榜样。
  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做孩子的榜样,而不只是发号施令者,更不能总拿别人做榜样而忽视发挥自身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一手抓能力培养,一手促自我修养


  概括《心理抚养》一书提供的育儿思路,培养孩子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0至3岁心理抚养,3至6岁性格教育,6至18岁能力培养,18岁以后自我修养。这四个阶段也像四级台阶,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那么,新问题又来了:在能力培养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6岁上小学到18岁高中毕业,在长达12年里的时间里,家庭和学校哪一个更重要?家长和老师谁的责任更大?
  答案不言自明:前者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后者是保障,在学校学到知识和本领,成年后生存就会出现问题。
  虽然家庭和学校都很重要,但在分工上却各有侧重,所谓“教育”,家庭重在“育”,学校重在“教”。用李教授的话讲,“家庭是养育场所,养之育需要家长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感情,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如何做人做事;而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之育是老师在规范的要求下,在一视同仁的背景下,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让孩子学习知识。”
  只可惜,在当下中国,这个本该明确的社会分工却被搞混淆了,家长和老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都想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都想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精英。殊不知,并非所有孩子都有成为社会精英的资质或天赋,而让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还是坦然承认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吧,进而心平气和地认可孩子的弱点和不足,不把自己的标准或想法强加给孩子,同时采取科学务实的方式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督促其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做一个适应社会、自食其力、既不啃老、也不给社会添麻烦的普通公民。
  做到这一点,父母就可以骄傲地自称“合格家长”了。



  渝夫2022年4月6日晚草于天津河东,4月18日晨修改完善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