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长江论坛 残军的前世今生(陆续补充中)
楼主: 四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残军的前世今生(陆续补充中)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1-5-1 23:36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5-1 20:58
残军进入缅甸时,两支残部相加不过一千多人。到了李弥时期,主力也转为云南籍官兵为主了。


为啥残军越打越多?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1-5-1 23:48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5-1 21:02
那时,刘德华较之其他老戏骨,还是新演员。


电影立意很好。刘德华的角色从残军到马匪,戏剧性比较大。这个虚构的成分比较大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1-5-2 06: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1-5-2 10: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霓裳旖旎 于 2021-5-2 11:08 编辑

(三)马帮

残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部队扩充到近3000人,其中有1000多人来自于马帮和当地华侨青年,他们成为残军兵力扩充的主要来源。可以讲,没有马帮与当地华侨的帮助,残军不但不能发展,恐怕还很难立足。

说起马帮,就离不开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隋唐,盛于明清,抗战后期最为繁忙。1942年5月以后,远征军第一路10万军队,为保卫当时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赴缅作战失败,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1942年开辟不久的驼峰航线运力又无法满足战时之需。于是蒋介石一边督促美国不断地增加驼峰航线运力,一边强调驿运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尽量利用中国旧有的工具和方法,发动人力与兽力的运输。尤其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等省,无论有无公路通达之处,都要提倡”。

云南的马帮按地域组成,多产生在滇西各县。有以大理喜洲赶马人为主的“喜洲帮”;鹤庆白族、汉族组成的“鹤庆帮”; 腾冲汉人组成的“腾冲帮”,丽江纳西人组成的“丽江帮”;中甸、德钦藏族组成的“古宗帮”,巍山、宾川回族人组成的“回族帮”等等。随着运载货物品种的增加,出现了专门驮运某种货物的“马帮”,有的马帮即以货物命名,比如“盐业帮”、“糖业帮”等。

滇西马帮除了上述统称,还有各自的帮名。帮名一般以姓氏为标志写在帮旗上。由于马帮多系商业性营运,都有自己在各地的东家。如“鹤庆帮”专为张家在西藏、印度开设的商号“恒盛公”服务,“古宗帮”则听命于中甸马家的“铸记商号”。商业马帮的规模庞大,一般都在百匹以上,有的多达400、500匹,还有一种临时性“散帮”,又称“拼伙帮”,由有零散骡马的人家联合而成,开展短途季节性运输,马匹数量有限,一般不会超过百匹。
云南马帮成员本源自云南各地的贫苦农民,加入马帮多为生活所迫。而且马帮成员大都具有血缘关系,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传承。其实马帮生活比残军还要艰辛,马帮成群结队的穿过丛林,越过山岭,到寮北*和缅北山区里做点货郎一类的小本生意。他们主要贩出国内的药材等土特产品,贩入英国布匹和化妆品等生活用品,同时贩卖金三角的鸦片,在抗战时期,驭运达到顶峰时期,他们更贩卖军火。金三角地区的马帮,长年累月行走于缅泰老大山中,多半会选择当地掸邦**的女子为妻。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马道上不仅天灾不断,人祸更多,加之路途艰难,在长达数千公里的跋涉中,随时会遇到危险。为此,马帮在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组织管理制度,同时为了马队自身的安全,马帮成员大都持有武器。

寮国,今老挝。
掸邦,缅北的“掸族”集聚区。中国傣族在缅甸称为“掸族”、“摆夷”,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称为“泰族”、老挝称为“佬族”、印度称为“阿萨姆族(Assam)”,属分布在不同国家,不同叫法的同一个民族。

金三角地区的华侨与马帮,两者相加大约有4至5万人,他们对抗战时期入缅作战的远征军第一路部队印象良好。1950年,当残军进入缅北后,他们捐给残军粮食、医药、子弹、马匹。特别是云南开远、大庄(乡)、楚雄的回族马帮尤为庞大,人数多、骡马多、武器精良,早先已控制了泰缅商路。残军到达缅北后,云南马帮首领马守一、马云庵、马绶学、马鼎臣、沐国玺、兰绍萱、杨文光等纷纷加入,残军与马帮混为一体,难分彼此。

曾有第二批撤台残军人员,云南普洱浪昌籍马帮成员谭正高口述回忆,当时之所以加入残军,是因为没有残军颁发通行证的而处处受限,生计难保。于是加入了残军,有了残军的身份,则一路畅通无阻(<云南籍老兵回忆录,台湾屏东县滇缅文化民俗协会2006年出版>)。

(四)大其力之战

缅甸北部*原为荒凉的不毛之地。1886年英国在第三次英缅战争中取得胜利后,占领了缅甸全境,开始强迫掸邦人民大规模种植罂粟,鸦片产量亦十分可观。英国殖民者曾把这里生产的鸦片大量运到中国销售,牟取暴利。缅甸的克钦、克耶、曼德勒、勃固、实皆、马圭等邦均为罂粟主要产区。英国人是金三角罂粟的最早播种者,也是上世纪60年代后,金三角毒品泛滥于全世界的始作俑者。
几千人的残军官兵及家眷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经济来源。于是残军开始在山麓开荒屯田,同时为当地马帮商贩提供武装押运,其中来钱最快的途径,就是对运输贩卖鸦片的马帮进行抽税。

缅甸北部也称“上缅甸”,主要由马圭、曼德勒、实皆等省和钦邦、克耶邦、掸邦、克钦邦等组成。掸邦既是历史上从云南迁徙的华人移民主要的聚集地,掸邦的主要民族掸族与中国境内傣族、泰国泰族同族,与缅族之间长期存有矛盾。掸邦西部与泰、老交界地带即有名的金三角地区,北部与中国接壤。

由于当地土司向缅甸政府报告,缅甸政府军于1950年3月26日,在残军进入缅北,到达小孟棒尚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即向残军提出第一次照会,要求残军派人到大其力接洽、谈判,并限期残军于10天之内退出缅境。
双方前两轮谈判未果后,缅军扣留了残军谈判代表丁作韶、马鼎臣*,军纪败坏的缅军还驱赶当地华侨,奸淫妇女,意图切断残军来自地方的供给。随后缅军增兵5000余人,大兵压境。但残军确实无处可去无路可退,只能以“等待援助后,即反攻回云南”为由搪塞缅甸政府。

丁作韶(1902年—1978年),河南夏邑人(今河南商丘市下属县)。1917年考取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2年考入震旦大学法律学系;1927年获法学士学位;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调查统计科科长兼首都调查联合办事处处长;再赴法国留学,获得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31年归国后担任过多所高校教授。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国共内战时期因其思想右倾,引起进步师生的强烈谴责,被迫从四川大学去职;1949年1月8日,丁作韶作为天津守军代表之一,出城与解放军进行谈判;平津战役后,丁作韶前往昆明,曾短期担任过云南省政府秘书长;1950年初,随李国辉部退往缅北,任复兴部队总顾问、**抗俄大学教授;1950年6月3日丁作韶与马鼎臣代表残军与缅甸政府进行谈判,遭到缅方扣留,至次年8月才获释;1953年4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残军撤回台湾,丁作韶以“东南亚自由人民**联军”总代表名义,向联合国提出抗议,并竭力主张“不撤”。撤台后,丁作韶致力于台湾的法学高等教育,培养法学专门人才。

马鼎臣,缅甸华侨、马帮首领,地方代表。

1950年6月,双方经历四轮谈判未果后;13日起,缅甸空军连续对残军驻地进行侦察并扫射、轰炸;14日上午,缅甸空军司令亲率三架战斗机继续向残军驻地肆无忌惮地低飞扫射,被残军用重机枪击落;16日,缅军颇具中世纪骑士风度,先派人送来战表,告之缅军进攻的时间、地点,之后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开始向残军发动地面进攻。

截止到同年8月9日,这场历时近两个月的战争,缅甸政府军阵亡1500人,受伤3000余人,被俘302人;残军战死408人,伤602人。1950年8月21日,缅军指挥官尼温(Ne Win)派人捎信同意停战,但要求残军让开公路,避入山林,装作已被缅军消灭,以平息舆论。残军在付出极大代价后,虽然占领了泰缅边境重镇大其力,逼迫缅军停战求和,但只能算是惨胜。缺乏重武器、武器弹药,后勤补给的残军,在经历此次恶仗后,也需要喘息修整,补充兵力。于是,残军接受了缅军的求和建议。

(五)立足金三角

此后,经双方协商,残军让出了大其力,迁移到生产稻米,拥有40几个村庄的一个盆地。这个名为勐撒的地方被残军作为新的基地。李国辉、谭忠制定了“三三制”的长期发展战略,即一部分人开荒种田,伐木盖房,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一部分人招兵买马,加紧训练,强化部队;另一部分人则组织马帮运输,开展武装押运鸦片、抽税的生意。
此后半年的安定生活,让残军有了一个较长的修整时期。

覃怡辉在《金三角国军血泪史》一书中,描述李弥和傣学专家李拂一*早在残军尚未由云南刚进入缅北时,即于“2月6日,由台湾基隆偷渡至香港,计划经由泰北转往滇南,来与残军汇合。只是因为办理护照和签证耗费较长时间,当他们两人于4月11日进入到泰国时,李国辉与谭忠已经到达小猛棒一个多月了”。

李拂一(1901年—2010年),云南普洱人。1923年开始长居云南西双版纳;抗战期间与地方乡绅成立“云南抗敌后援会佛海分会”,任会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车里县县长、云南省政府秘书、参议等职;1949年去台湾;1950年由泰国进入缅北,后移居香港。李拂一是傣学研究,尤其是泐史研究的著名学者。著有《车里》、《十二版纳纪年》、《十二版纳志》、《车里宣慰世系考订》等著作。

此说法令人匪夷所思之处在于,李国辉、谭忠的残部是在1950年2月20日前后,从云南过境进入缅甸。两支部队在小猛棒汇合几天后,通过第二十六军海南岛留守处电台与台湾“国防部”恢复了联络(也有资料说,从云南撤往缅甸撤退中电台损坏,在小猛棒得以修复)。

在此前,台湾“国防部”并不知晓第八、二十六军的残部进入了缅甸,李弥如何能猜测到这两支部队的撤退方向,而在两支残部尚未离开云南时,就提前离开台湾,途经香港、泰国进入缅北,与残军汇合?显然在时间与逻辑上,此说法难以成立。

台湾史料常见的描述是,国民党残军对缅甸政府军大其力一战的胜利,不仅震惊了东南亚各国,消息也传到了台湾。蒋介石得知不足2000人的残军,战胜了近万名在飞机大炮和坦克支援下的缅甸政府军,于是召见正在台湾的原第八军军长李弥询问,是谁在那里指挥战斗。作为第八军军长的李弥,对各师一级干部应该不算陌生,但中间隔了一级,对团级干部也真的说不出具体的情况。

大其力之战后的李弥时期,台湾派往缅北的云南处书记长李先庚*,在其《滇缅游击忆往》一文中写道:“先总统蒋公,得知这些数据资料后,立即秘密电召李弥将军来台面示机宜。李弥将军接受命令后,立即潜返滇边编组云南**救国军。”

李先庚(1913—2002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邓川县(现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幼时随其表叔在大理读小学、中学,后入云南省土地清丈专科学校毕业,再被保送至南京,先后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特別班,军需学校、中央政校、计政学院(获硕士学位)。中英文造诣亦深。抗战时,参加淞沪会战、中条山大战;29岁时成为国军中最年轻的少将;1944年参加滇西大反攻;1949年任台湾东南长官公署经理处长,为赴台眷属困难时期解决每人每日1元菜金;1953年2月,残军在总部猛撒成立了“云南省特派员办事处”(简称‘云南处’),李弥为特派员,李先庚为书记长。后期李先庚参与了美斯乐的转轨建设工作。

蒋介石自大陆败退台湾后,一直怀揣着反攻大陆的梦想。大其力之战后,蒋介石开始对这支残军寄予了关注与希望,希望在靠近云南的缅甸,建立一个反攻大陆的桥头堡。作为原第八军军长的李弥自然成了最好的人选。因为残军两支部队原隶属于第八军与第二十六军,同属于李弥项下的原第六编练司令部。蒋介石要求李弥尽快履职先前已颁布的“云南省主席”头衔,再授予其“云南绥靖公署”主任一职,要他立即到金三角地区去领导指挥这支队伍,以期将金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反攻大陆的前沿基地。

另一种说法,是说李弥得到第八、二十六军残部到达金三角地区,成功击退缅甸政府军立足于此的消息后,在7月15日蒋介石召见他时,主动请缨回缅北,率领这支部队反攻云南(尹载福<异域英雄>)。
其实哪种说法并不重要。滇南战役中从云南直飞台湾的李弥,看到国民党大小将军们携带家眷,蜂拥至弹丸之地的台湾而无法妥善安置的局面,内心的失落感可想而知。笔者倒是觉得后一种说法,应该更符合李弥本人的性格。

卢汉起义时,李弥的妻子龙慧娱同时被押。此后不久卢汉释放了大批被押的第八、二十六军中高级军官,也包括龙慧娱。不久,龙慧娱跟随这批人越过边境上的畹町镇进入缅甸。李弥虽身在台湾,但心里应该是放不下云南的。这里不再推敲哪种说法更为准确,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李弥是在李国辉、谭忠指挥残军与缅军大其力之战结束后,方与李国辉、谭忠见面,从此开启了“李弥时期”。

大其力之战,残军取得大胜后,台湾每月开始补助残军20万泰铢的军饷。此前台湾只给予残军每月2-5万泰铢的补助。

那么指挥这支缺乏补给的部队,带领着家眷、随军人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从云南历经艰辛进入缅北,于大其力之战中勇挫缅军,在金三角业已开辟一片天地的李国辉、谭忠,坚决地执行了李弥带来的台湾指示与任命,交出了指挥权,于三年后去往了台湾。

(六)悲悯的后半生

1961年《异域》一书出版;1990年朱延平拍摄的同名电影上映。但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均以残军第一次撤台即告结束。作为金三角的开山鼻祖,两败缅军的英雄,李国辉回到台湾后的境况,书和电影中均未涉及。读者与观众始终关心着李国辉回到台湾后的情况。直到2009年,覃怡辉的《金三角国军血泪史》一书出版后,才详细地披露了李国辉回到台湾后的境况。

第一批残军撤回台湾后不久,李国辉也离开缅北撤台。回到台湾后,他的职务未升反降,由少将降为上校军衔,由师长降为“第十二军官战斗团”团长。该团基本上由撤台残军官兵组成,副团长为罗伯刚。此人就是当年将部队武器卖给马帮后跑到台湾,原第九十三师二七八团的团长(谭忠所在的团)。这种落差,让李国辉内心极难承受。于是他沒有马上到嘉义部队驻地去就任新职,而是长期滞留在台北市的一家旅社里,整天忙着疏通各路关系,为保军衔及升职而忙碌。

原复兴部队第一批撤台的中尉排长潘培田等23名官兵,得知李国辉到了台湾,于1954年10月12日,联名向国防部提起控告,指证李国辉、何永年等人四年前,在缅北谋杀了与其意见相悖的副团长虞维铨。


随第一批残军撤台的潘培田

案件经历了两审,到了1955年7月20日,情报局又向军法局举报李国辉与参谋长何永年在缅北时盗卖军火。
李国辉担任团长的第八军二三七师七零九团,是在淮海战役后(台湾称:徐蚌会战),于上海收拢到淮海战役后的部分溃散逃兵重新组成的一个团,由虞维铨经手成立。当时团长王圣宇请假离职,由虞维铨率领部队移防江西;王圣宇回来后,部队随王圣宇、虞维铨经湖南、贵州、四川到云南沾益。1949年11月间,王圣宇离职后,李国辉空降到该团任团长职务。

如果没有李国辉,副团长虞维铨有可能过渡为团长一职,但是因为李国辉的空降,虞维铨未能由副升正。于是虞维铨感觉自己的晋升机会是被李国辉顶了,心中自然有些不快。但是虞维铨也觉得李国辉毕竟是第八军的老人,曾经因负伤进入过荣誉一师,李国辉空降第七零九团,任职团长也算说得过去。

1950年8月大其力之战后,原第八军副官处处长,李国辉河南籍的同乡何永年,由昆明逃到了缅北,加入了复兴部队,由李国辉直接安排做了复兴部队的参谋长。两个河南同乡,一个担任复兴部队总指挥兼团长、一个担任复兴部队参谋长,虞维铨内心感到永无出头之日了。


复兴部队参谋长何永年

何永年不是七零九团的人,除了李国辉之外,大家对他也並不熟悉。平时他喜欢自吹自擂,居然愚蠢到把自己多次被解放军俘虏的经历也当成光荣的事抖了出來。包括在卢汉起义时,何永年已是第三次被俘,自己还吹嘘在俘虏营中当了指导员,並且还说被俘之后如何被解放军优待等等。何永年的口无遮拦,给李国辉平添了大麻烦。当这些话传到虞维铨耳朵里时,他利用在周会上发言的机会,痛斥何永年不知廉耻,同时借机也数落了李国辉。

虞维铨的指桑骂槐,令李国辉怀恨在心。这次会议结束后,隔了几天,李国辉以开干部会为由将虞维铨叫出来,其手下的几位河南籍营连级干部,在路上迎面碰见虞维铨,其中两人用胳臂将其反绑后,另一人冲其头部开枪,将其枪杀。事件发生后,李国辉对外宣称,虞维铨“煽动部属,意欲叛变”,因“拒捕”被部下击毙。
半年后,虞维铨已随军生活的夫人王秀书,一个陕西籍的名门闺秀大学生(其父原为山西省民政厅厅长),方得知自己的丈夫被杀。听闻噩耗她痛不欲生,几次因过于悲愤而昏厥。因为丈夫的遇害,使她物质与精神上顿失依靠,于是王秀书准备赴台湾投靠她在空军服役的弟弟王秉森。但是李国辉与几个下属同乡,怕王秀书回台湾后告狀,于是在她准备离开的前几天,逼迫她服毒“自杀”。呜呼哉,这些国民党正规军的军人,人性泯灭的残忍行径令人发指。

李国辉“杀人案”开庭后,得到了在台湾的河南、云南籍立法委员和国大代表的联名请愿,再加之李弥和柳元麟两位前后总指挥的从旁协助,李国辉及其他嫌疑人竟被判无罪。但潘培田等人不满判决结果,再次写信给“参谋部”和“军法局”,并设法传呈到蒋介石的手里。蒋介石看到呈上的材料,批示严查。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杀人案”二审维持了一审无罪的判决,但李国辉、何永年“盗卖军火”一案成立,李国辉由此被判刑12年,何永年因外加“颠覆政府罪”被判处死刑。
“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苍天可曾放过谁!”

在军人监狱熬过两年时光后,李国辉终于得到蔣介石的特赦。虽然结束了这场牢狱之灾,但是因判刑入狱,李国辉被剥夺了应有的待遇,而由缅北带回的积蓄,也因为疏通各种关系而花费一空,以致出狱之后一家人生活困顿不堪。所幸在缅北撤军时认识的一位“四国委员会”中的朋友,当时正在台湾主持水利委员会,于是在该委员会中为他补上一名雇员之缺,让李国辉有一份微薄薪金补贴家用,后期李国辉则只能靠养鸡为生。

李国辉于1987年11月5日病逝。以他从军负伤,伤愈进入过第八军荣誉师的经历,以及在缅北期间所立的战功,他理所应当可以进入台北五指山的军人公墓*安葬。但因被判刑剥夺了相关待遇,以致死后无法进入军人公墓。

当年状告他的下属潘培田,回台后被调入联勤单位继续服役,由一名中尉排长升职为上校补给官,他与主管军人公墓的联勤主管为同僚。李国辉去世时,潘培田已从军中退役多年,但他仍为李国辉能进入五指山军人公墓而据理力争。

潘培田说:“李国辉立了那么多的功,得了那多的勋章,如今只因为被判了一个罪,便把他一生全部的功勋抹消,既不合情、又不合理。较之合情理的法规,应该是一个罪可以用一个功去相抵;而李国辉的一个罪,若要以三个功、甚至五个功去相抵,他都还有余功可以进入军人公墓,对这样的一个英雄,政府无论基于人情或是基于事理,都应该让他进入军人公墓”(覃怡辉<金三角国军血泪史>)。

最终,潘培田的真情与不懈感动了联勤主管单位,不但同意让李国辉进入军人公墓安葬,而且还同意拨出两辆公车,帮忙接送那些前来參加李国辉告別式的残军官兵,送“小李将军”最后一程。

潘培田为虞维铨夫妇无辜被杀伸张正义,为李国辉入殓军人公墓仗义执言,让返台的残军老兵们啧啧赞叹不已。

台湾五指山军人公墓位于新北市(原台北县)汐止区汐万路三段500号,海拔699米的汐止五指山山顶。1982年3月29日落成启用,占地面积1170亩,依军阶分为特勋区、上将区、中将区、少将区、上校区、中少校区、尉官区、士官长区、士官区及士兵区,共计9417个穴位。
1972年潘培田以上校军衔退役。恰巧当时前西德一支足球队来台湾比赛,台湾混合了香港的球员,组成了中华龙虎队,最终龙虎队以1:0战胜来访的西德球队。此战增添了台湾足协理事长,联勤总司令郑为元将军的信心。1973年7月21日,由中华民国联勤总部成立了飞驼足球队,并邀请潘培田担任球队管理一职。

93岁高龄的潘培田于台北 2016年  图片:张克銘

潘培田年轻时踢过球,对足球运动颇有感情,退役后涉足足坛是他人生的第二春。他接下球队管理后,开启了飞驼足球队在台湾的黄金时期。在上世纪70、80年代,飞驼足球队成为台湾足坛王者,在台湾男子甲组足球联赛中曾夺得五次冠军、三次亚军、两次季军;在全国足协杯中先后七次称霸冠军,战绩卓越。作为球队的管理者,潘培田功不可没。他说:他的人生就是军人和足球组成的。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1-5-2 10:57 |只看该作者
薛痒 发表于 2021-5-1 23:48
电影立意很好。刘德华的角色从残军到马匪,戏剧性比较大。这个虚构的成分比较大


导演特定了这样一个人物,
很多话是需要他讲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1-5-2 10:59 |只看该作者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5-1 23:36
为啥残军越打越多?


从50年镇反到58年大跃进,
再到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文革。。。
跑出去的人,较之回来的人多很多。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1-5-2 11:00 |只看该作者


欢迎指正。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1-5-2 11:03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帖子内容极其详实,是专门做中缅边境区域和历史研究的么?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1-5-2 11:09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5-2 10:57
导演特定了这样一个人物,
很多话是需要他讲出来。

百度下还有第二部异域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1-5-2 11:26 |只看该作者
霓裳旖旎 发表于 2021-5-2 11:09
百度下还有第二部异域


没看过《异域2》。
柏杨出狱后,在报社的赞助下,
第一次到了金三角。
随后写出了《金三角·边区·荒城》,
是不是根据此书拍摄的电影。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21-5-2 11:27 |只看该作者
风铃清音飘渺 发表于 2021-5-2 11:03
楼主的帖子内容极其详实,是专门做中缅边境区域和历史研究的么?


目前是在学习挖掘远征军第一路史料。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1-5-3 13: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霓裳旖旎 于 2021-5-3 15:29 编辑

三、李弥时期
(1951-1953年)

李弥
(一)滇籍抗战名将
李弥(1902年—1973年),出生于云南省莲山县(今云南德宏州盈江县)。李弥共有弟兄八人,其排行第六。小学毕业后,他又进入私塾就读。1924年李弥到广州滇军第七师当兵,同年编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一团第五连为入伍生;1926年李弥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即派往江西朱培德部,到军官教导团(团长为朱德)中担任排长一职,在江西与红军作战。此后升迁颇为顺利,10年后即升为团级干部。1936年任江西瑞昌县长;1939年参加昆仑关战役;1944年参加“缅北滇西大反攻”,是松山战役主攻部队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师长、副军长,后因在松山战役中全歼日军而升任军长。二战中的远东战场,日军的三次“玉碎战”(全军覆没)就包括松山战役,其它二次分别为腾冲与密支那战役。

抗战胜利后,李弥理应率第八军在香港接受日军的投降,但是接到内战命令后,立即从香港九龙搭乘美军第七舰队船只开往青岛。1948年李弥任第十三兵团中将司令官。淮海战役中,第十三兵团全军覆没,李弥化装逃跑。1949年1月10日,蒋介石在浙江奉化召见李弥,决定重建第十三兵团,仍任李弥为兵团司令兼第八军军长;6月李弥经广州到达昆明,由于云南地方政府不欢迎李弥部驻守云南,于是李弥部只得移驻重庆;9月陆军第六编练司令部成立,李弥任司令,率部经泸州移驻云南的沾益、曲靖等地,原驻滇东南余程万*的第二十六军,拨归第六编练司令部指挥,与第八军一起监视震慑云南的卢汉,防止其起义投靠共产党,企图保住大陆最后一块根据地。

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军政人员起义,李弥、余程万等将领在昆明被卢汉以“开会”名义扣留。随即蒋介石命令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汤尧统领第八、二十六军围攻昆明。为解除中央军对昆明的压力,卢汉拟将李弥、余程万释放,两人在起义书上签字画押,表示出城后愿说服进攻昆明的中央军停止进攻。但李弥离昆后,即与汤尧商议,将部队撒到滇南的开远、蒙自一带,准备重整部队卷土重来。1950年滇南战役开始后,蒙自城南机场被进军神速的解放军所占领,李弥乘坐的飞机因无法降落而直飞台湾。而余程万则对内战产生厌倦,于是前往了香港。

(二)一粒棋子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北朝鲜金日成的部队势如破竹,美韩军队一直被逼退到釜山。北朝鲜军队控制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军参与作战,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起草的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下,成功实施了仁川登陆,拦腰斩断北朝鲜军队,联合国军攻陷平壤后,一路向中朝边境快速推进,金日成紧急求助于中国政府。

由于中国大陆刚刚结束内战与建国,百业待兴;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尚有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存在,退守台湾的蒋介石仍对大陆东南沿海构成威胁,新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确无必要与胜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多次警告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不要越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商定的“三八线”(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作为对日受降的分界线)。

1950年10月3日凌晨, 中国总理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通过印度警告美国政府: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但是骄横自大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对装备落后的中国解放军颇为轻视,对中国政府的警告置若罔闻。他错误地判断中国不会,或者说不敢与强大的美国开战。于是,联合国军遵照麦克阿瑟的命令迅速越过三八线,逼近中朝界河鸭绿江,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志愿军”的名义开始入朝作战。
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的指挥下,将身披一身荣耀,原本可以光荣退休的70岁老将麦克阿瑟*打得找不到北,联合国军三度落败。于是美国人一边用第八集团军军长李奇微,替换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以扭转颓势;一边寻求开辟第二战场,企图来牵制中国。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1880年-1964年),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国著名军事家。1944年麦克阿瑟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麦克阿瑟是美国陆海空三军中获得勋章最多的将军,也是美国唯一一个参加过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的将军。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因病去世,享年84岁。

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拯救了战败后一片瓦砾的日本,使之成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军事盟国;而且使百业凋零的日本,因为接受大量的战争订单而后生。同时朝鲜战争也拯救了已被美国杜鲁门总统弃之孤岛的蒋介石,得以重回美国阵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美国用于开辟第二战线,作为一粒棋子使用的缅北国民党残军。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详细研究了残军的情况后,由政策协调办公室制定了由美国直接援助残军的“白纸方案”( peration Paper)。杜鲁门总统出于尽快培植“第三势力”*,以取代蒋介石的想法,绕过国务院很快就批准了方案。在美方圈定的第三势力预选人中,既包括军届的李弥、孙立人*等人,同时还有政界亲美的台湾省主席吴国桢*等人。

1952年10月,蒋介石开始对第三势力的代表人物进行清算。先是密令特务制造车祸,企图暗杀吴国桢,迫其辞去省主席职务,从此远离了台湾政坛,次年赴美讲学,最后终老于美国;1953年李弥回到台湾遭到情报局监视与软禁;1955年孙立人受莫须有的“兵变”所牵连,在台湾被蒋氏父子囚禁了30年,较之李弥的后半生更为悲惨。

李弥与孙立人

1948年,美国第33届总统竞选,由于蒋介石押宝对国民党持友好态度的共和党人托马斯·杜威会赢得大选,于是公开赞助杜威参加竞选。但结果却是杜鲁门赢得了大选。杜鲁门本来就对国民党的腐败,蒋介石“家天下”的做法深恶痛绝,于是从此不再支持蒋介石政府。并希望培养“第三势力”以取代蒋介石。

孙立人(1900年—1990年),安徽省舒城县三河(今属安徽合肥肥西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任远征军第一路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取得仁安羌大捷。远征军第一路失败后,违抗杜聿明(实为蒋介石)的命令,率军进入印度,任驻印军新编三十八师师长、新一军军长。在缅北大反攻中,共击毙日军33000余人,是抗战期间军级单位,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抗战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参加内战。因与杜聿明结下的不快,难以化解的矛盾,孙立人于1947年8月出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11月孙立人至台湾负责训练新军;1952年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1955年被认定参与“兵变”遭到监禁;台监察院于1988年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孙立人部下郭廷亮为“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算是间接为孙立人平反。

吴国桢(1903年—1984年),湖北建始人。1914年始,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前往美国留学,在格林内尔学院获得经济学硕士之后;192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同年回国后进入政界,曾任汉口市土地局长、财政局长;1928年出任湖北省财政厅长;1932年出任汉口市长;1939年出任重庆市长;1942年重庆大隧道惨案发生后被免职;1943年出任外交部政务次长;1945年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949年12月7日赴台湾;15日吴国桢接替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政务委员”;1953年4月因“吴国桢事件”辞“省主席”职,与妻子前往美国,受聘於《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远东问题顾问;1966年吴国桢于美国佐治亚州萨凡那阿姆斯特朗大学任教授直到退休。著有《中国的传统》等著作。

1950年年底,美国驻泰国大使馆武官谢尔,按照美国政府的旨意,在泰国曼谷开设了一家“东南亚国防用品公司”(Southeast Asia Defense Supplies Corporation),名义上是为了保证美国驻泰国和新加坡海军的后勤保障,其实就是为残军提供武器与后勤保障。此后,美方为便于开展工作,又在更接近残军基地的泰国北部清迈设立了领事馆。

(三)被甲据鞍于缅北

李弥夫人龙慧娱在缅北勐撒基地宿舍

1950年8月16日,已近知天命的李弥(48岁),化装为马帮成员,在马帮首领,残军搜索大队大队长马守一的护送下,从泰国进入缅北。这是李弥自同年2月份担任**救国军总指挥以来,半年后第一次亲临部队。李国辉和谭忠率领百余名官兵在缅泰边境,大其力楠牙赛河边迎接李弥。

在会见李、谭之前,李弥还担心已经在金三角打出一片天地的两人不肯交出指挥权。但未曾想李国辉和谭忠,对台湾的命令表示无条件地服从。1951年3月,李弥率参谋长钱伯英、副参谋长廖蔚文、第一处长王绍才、第二处长王敬箴、第三处长柳兴镒、第四处长王少才等总部人员到达勐撒。在李弥带来的委任状中,副师长以上的军官除李国辉以外,其他人都是李弥邀请及台湾空降到残军的人。为残军建立小猛棒基地和打败缅军立下大功的第二号人物谭忠,未得实质提拔,职务仍是第二七八团团长。此决定引起第二七八团两广(广东、广西)籍官兵的不满。

李弥到缅北统领残军,不仅带去了台湾蒋介石“择佳机,图反攻”的指示,以及对残军的整编方案和任命书、人员,还带去了260驮美国的武器装备,由泰国政府*指派警察总监乃炮 (Phao Sriyanond)派人点收后,假冒商货,用牛车装载运至泰缅边界,再交残军接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国国王普密蓬与总理銮披汶,与日本结盟向同盟国宣战。1943年开罗会议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主张美英中法四国在二战胜利后瓜分泰国,而美国与蒋介石力主保留泰国的完整和泰国君主制度。战后,泰国国王普密蓬为感激美国与蒋介石,因而愿意大力帮助台湾的国民党。除了这些考虑之外,泰国也有自己的打算:国民党残军呆在缅甸,能帮助泰国阻挡“泰共”的发展壮大,同时可以在地缘上牵制历史上的死敌缅甸。

在杨瑞春《中国国民党大陆工作组织研究(1950-1990)》一书中指出,早在二战期间,蒋介石授意国民政府与泰国合作,军统在曼谷设立了情报组与电台,支持“自由泰国运动”。上世纪50年代,台湾情报局与銮披文女婿乃炮的合作极为密切。


警察总监乃炮

李先庚《滇缅游击忆往》一文中所述:“泰国警(察)上将乃炮竟是游击所部(指残军)的后台及密友。乃炮警上将,在泰国朝野,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面上,泰国国家主持人,是国务院院长,当时国务院长是銮披文元帅,但唯一能影响国务院长的,只有乃炮上将。”

此后美国、台湾又陆续使用二战时期“飞虎队”创始人,美国退役中将陈纳德创办,后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所收购经营的CAT民航公司,转道泰国对残军进行空运补充。美国政府对残军的经费支持也一再增加,美国政府每月资助残军7万美金,后期对家属每月又增加救济费2万美金,而中央情报局则直接资助了残军60万美元。

陈纳德于二战后期创建的这家公司叫“民航空运队”(CivilAirTransport),简称“CAT”。它虽经营民航业务,但最主要的工作却是从事对抗中国共产党的秘密任务。从空投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各地,帮助国民党军队撤退,空投特工到参与朝鲜战争,从空运武器给西藏和缅北残军,到参与支持中南半岛所有**的活动。在上世纪50、60年代,机背印有台湾“国旗”的民航队是台湾唯一飞国际航线的公司,但它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所拥有并直接经营的航空公司。CAT在上世纪50、60年代成为中情局的一支秘密空军。蒋介石愿意让它挂著中华民国“国旗”到处招摇,因为陈纳德在国共内战期间曾大力帮过国民党的忙,而中情局又是以**为目的的情报机构,蒋介石认为CAT背覆“国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双方亦可互相利用。

中情局担心陈纳德与国民党的密切关系并不利于民航空运队的秘密作业。因中情局在亚洲所从事的**秘密活动并非都是蒋介石政府所乐意知道的,其中最敏感的是中情局曾秘密训练一批**亦反蒋的第三势力人士,这批在塞班岛受过训的人再由民航队空投至大陆。因此,中情局特别将陈纳德调升为董事长,让他无所事事,每逢有敏感的秘密作业时,即叫陈纳德返美述职,以防陈向蒋告密。

由于李弥手里握有台湾和美国对残军所有经费的支配权,于是他成为这支部队的“太上皇”。为得到美国的支持,李弥在泰国直接与美国海军少将格雷夫斯·埃斯金(Graves BErskine)三次单独见面商谈合作。这种绕开台湾“国防部”的做法着实犯了大忌。台湾拿到李弥与美国直接来往的证据,通过“国防部”来电,要以“叛国罪”惩治李弥,吓的李弥马上断绝了与美国人的直接联系。

手里有了钱,且“山高皇帝远”的李弥,不仅为老婆家族在泰国曼谷购置了大量的不动产,而且与嫡系军官们住在泰国的宾馆里。而残军士兵们每月的薪水却只有两个老盾*。以上两点,为此后台湾召回李弥,监视其居住,禁止离开台湾埋下了伏笔。

老盾,缅甸币。一个老盾折合5泰铢,20泰铢折合1美元。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1-5-3 13:47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5-3 13:23
三、李弥时期
(1951-1953年)

没有李弥,残军怕是更糟糕。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1-5-3 13:50 |只看该作者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5-3 13:47
没有李弥,残军怕是更糟糕。


现在泰北为数寥寥的第一代,包括残军后裔,依然怀念李弥。
李弥的侄女,在泰北支教了几十年。
狐狸节日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21-5-3 14:00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5-3 13:50
现在泰北为数寥寥的第一代,包括残军后裔,依然怀念李弥。
李弥的侄女,在泰北支教了几十年。
狐狸节 ...


给我的印象是,那里有个庞大的华人社会,这才是残军生存的基础。


节日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1-5-3 23:26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5-2 11:26
没看过《异域2》。
柏杨出狱后,在报社的赞助下,
第一次到了金三角。

我搜了但是看不了,以后再试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21-5-4 16: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霓裳旖旎 于 2021-5-6 13:05 编辑

(四)反攻云南

李弥延续了李国辉时期残军制定了“三三制”的长期发展战略。
1951年1月,残军取消“复兴部队”番号,先由“云南省绥靖公署”改组为“云南省游击军总指挥部”,次月再改组为“云南省**救国军总指挥部”。李弥担任总指挥,由柳元麟、吕国铨、苏令德、李文彬、李则芬担任副总指挥,下辖第二十六军两个师和四个处,将第七零九团改编为第一九三师,李国辉任师长,副师长何永年兼参谋长;第二七八团改编为第九十三师,新派彭程为师长,宋桄(朝阳)为副师长,蒙振声为参谋长;新派吕国铭为第二十六军军长,叶植南、李彬甫为副军长,指挥上述两个师。这支新成立的云南**救国军直属台湾“国防部”领导。虽然,残军名义上重新恢复了第一九三、九十三两个师的番号,但实际上骨干力量仍是李国辉和谭忠的两支团级部队。

在美国与台湾的支持下,逐渐站稳脚跟的残军开始酝酿反攻云南的行动。
1951年2月10日,在残军进入缅北喘息一年后,经请示身在曼谷的李弥同意,主动袭击在缅北的大陆系马帮。同时,李弥迅速建立起南北两个梯队,计划用南梯队吸引住解放军的主力,北梯队则迅速攻取耿马、沧源两县,在解放军来不及增援之前率部向东急进,一举拿下昆明;再由昆明挥师南下,与南梯队南北夹击,在滇南地区聚歼解放军主力,攻占整个云南;三个月后,迎接国民政府回迁昆明。李弥甚至还提出在占领昆明后,向北京进军的“宏伟”计划。

其实李弥内心的想法跟蒋介石期许的反攻大陆还是迥异不同的。从1926年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开始掌握实权;到1949年12月蒋介石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宣告“引退”,其统治经营大陆20余载,背后有“江浙财团”的鼎力支持,手握几百万的军队,却丢掉大陆而败退台湾。借用史学家杨天石的话:“尽管蒋介石自我反省了50多年,有些毛病却一辈子都没改”(杨天石为大陆第一位赴美查阅蒋介石日记的学者);另一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中的一句评语:“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这里的“工具”一说,既指蒋介石自身的认知修为,又指蒋介石四近之臣的能力。

黄仁宇(1 918年—20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美籍华人,教授、学者。1936年,黄仁宇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机电工程系。抗战爆发后,黄仁宇辍学参军。1940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后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以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著作。

作为职业军人,李弥经历过北伐、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战和第二次国共内战。他内心深处很清楚国民党失败的真正原因。他也知道反攻云南(大陆)希望渺茫。反攻中又会有很多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官兵们抛尸荒野。但不反攻,他在台湾就没地位,没钱,没有话语权。就如他刚刚到台湾一样,只是一个“苟且将军”。
虽然李弥的想法与蒋介石的目标有很大差距,但反攻口号要喊,反攻计划也要制定,而且口号与计划均要符合蒋介石的心意。或许在李弥的内心中,也还存有一丝侥幸成功的期许。李弥也曾坦白地对外宣称:“**成功,我们就做云南王;反攻不成,我们还可以做缅甸王”。

军人出身的李弥,毕竟在国民党中官场浸淫了几十年,对于政客们的权术并不陌生。他将10万美金的“私房钱”充作残军前期的军饷,不知能否有较之“投资”一词,更能准确诠释李弥的动机。

李弥示意手下的参谋人员制定了“天案”与“地案”,一是应对联合国的决议案,只撤退2000人,其余不撤人员易帜藏身于克伦族及蒙族(孟族)等少数民族武装中,等到将來反攻大陆时再恢复为国军番号,以保存实力于缅甸境内。;二是利用比较廉价的海运从台湾运来所需要的干部和武器,在克伦族及蒙族控制的港口登陆,再与缅北训练的新兵部队结合起來,即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支能够作战的部队,然后将整个部队拉至野人山、江心坡等滇缅未定界地区。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避免让残军再牵扯到国际法的问题,而且可以和滇西、川康,甚至西藏的**势力相结合,在缅北金三角地区建立一个长久的反攻基地。1952年1月,残军将二战时期的勐撒机场扩建完工后,来自台湾的飞机可以直接降落基地,为残军空运人员及物质。

李弥与妻子同台湾机组人员在勐撒机场合影
(五)“壮志”难酬

1951年5月下旬至7月初,李弥指挥残军5000余人,分南北两个梯队两次进犯云南。南梯队由第二十六军军长吕国铭率领做佯攻,北梯队由第一九三师师长李国辉部约1400多人进占沧源勐董、上允、岩帅;左路罗绍文部1000 余人进至南伞、彭木山一线;中路李文焕部以800 余人进占孟定;右路罕裕卿、张国柱部800 余人进至耿马、南掌、洛阳一带;另有彭季谦、李希哲部进犯双江。在临沧永和村,李弥以“云南省政府主席”的名义发表了《告云南人民书》,散发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出兵朝鲜声明》,张贴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品。美国对进入云南境内的残军给予了空投支援。在美国与台湾的鼎力支持下,此时期的李弥最为膨胀。

6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集中优势兵力开赴机动位置,待残军继续深入后,以予聚歼。6月上旬,第十三军三十九师步兵一一七团一部进击占据澜沧县糯福的残军,步兵一二一团一部进击占据镇康县青搪的残军。这两次战斗均歼残军一部,其余部重新退回缅境。

6月下旬,西南军区第十四军军长李成芳亲赴保山,指挥步兵一二零团、一二一团、一二三团、基干二团、一一五团等五个团,合击耿马、双江、西盟、孟连进犯的残军。作为解放军曾经的手下败将,残军稍作抵抗即全线溃退,至7月8日,残军余部返回缅境,李弥两次进击云南的行动彻底失败,解放军共计歼残军近600人。
李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十分清楚培训部队干部的重要性。于是到了缅北后,他一面从军事上筹划反攻云南,一面为培训各类干部做准备,以期在最短的時间里将培训好的干部配置到位,以期部队迅速壮大起来;同时残军也为当地土司、地方武装开办的各类培训班提供教官、教材。

1951年10月,反攻云南失利后,李弥即在猛撒总部成立“云南省**抗俄大学”(简称:**大学),培训残军中的各级官兵。

位于猛撒基地的云南省**抗俄大学

**大学正门两侧对联:崭棘披荆创造光明大道,卧薪尝胆誓復锦绣山河;后门两侧对联:卧薪尝胆明耻教战,崭荆披棘多难兴邦。

1951年12月,**大学成立开学,李弥担任校长,李则芬*任教育长。**大学成立后,各类培训班即告停止。
在**大学及培训班培训的众多学生中,不仅有日后成为金三角知名人物的罗星汉、彭家康,还有个名叫张啟福(张启福、张奇夫)的学生,他的缅甸名字叫关约,泰国名字叫坤沙。
**大学共举办了四期,受训者2800余人。对于当初只有几千人的残军而言,**大学培训学生的规模,所起的作用均不容小觑。在此后对缅印联军的萨尔温江之战中,**大学的学员在教育长李则芬的带领下,作战极为英勇,逐渐成为了残军中的骨干力量。

**抗俄大学,民国41(1952)年8月学员手册正面  图片:张传忠
**抗俄大学,民国41(1952)年8月学员手册背面  图片:张传忠

残军第一九三师开办的培训班

副总指挥、**大学教育长李则芬

李则芬(1907年—2004年),广东兴宁人,黄埔五期生,陆大特别班第五期毕业。参加过北伐,历任十九路军连长、营长,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任军委会总务处处长,陆军大学教官,第九十四军五师副师长、师长,第五军副军长,整编第九十三旅旅长;1950年卢汉起义时被扣,被释放后进入缅北残军,担任云南**救国军副总指挥,**大学教育长。随第一批残军撤回台湾后退役,此后30余年来专心治史。著有《成吉思汗新传》等著作。


学员在室外上课        学员进行野外演练              

李弥作为黄埔出身的云南籍国民党高级将领,少小离家,当兵、入黄埔;到抗战后期滇西大反攻时,率领第八军荣誉一师血战松山,光复家乡;再到四年后,国民党呈穷途末路之时,率第八军再回云南;1950年初,滇南战役中飞往台湾,李弥与家乡云南有着扯不断的渊源。1953年2月23日,李弥接受台湾指令离开缅北猛撒,取道泰国回到台湾。此后充任台湾国民党国民大会代表、中央评议委员和“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虚职,在情报局的监视之下,终其一生未能再离开台湾一步。

李弥指挥残军两次反攻云南(大陆)失败,覃怡辉总结其失败原因为两点:一是新兵训练不足,军需(美援)补给不够;二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本书(指<金三角国军血泪史>)所反覆推敲出來的‘內部间谍的破坏’”。那么间谍是谁呢?覃怡辉分析后认为,“共谍”就是李弥身边的参谋长钱伯英*、副参谋长廖蔚文和参谋处长柳兴镒。

覃怡辉写道:“由于李弥重用了被中共以‘人质裹胁而为其做间谍’的
钱伯英、廖蔚文和柳兴镒,而且分别任用他们三人为参谋长、副参谋长和参谋处长,以致李弥的一举一动,美方和缅方(中共也应包括在内)都几乎一清二楚,因此使得美缅双方都能拿出一些有效的策略,针对李弥‘地案’中的缅北‘招兵’和缅南‘海运’两部分,都能分别无影无踪地加以破坏,一是将缅北的许亚殷行刺身亡,二是让缅南的海运因无法接头而回航,导致整个‘地案’因而彻底失败,而李弥本人也在美国的压力之下被国府召回台湾软禁,终生不让他再离开台湾一步,抑郁以终。”

参谋长钱伯英

钱伯英(1910年—1960年),湖北黄冈新洲(今属武汉)钱寨村人。中央陆军军官(黄埔)军校第八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毕业,曾任国军第四十九军暂编十三师三十八团上校团长;1945年4月率部参加了抗日战争湘西会战的芷江保卫战;1945年6月任第四方面军第三处少将处长;1946年1月任第二绥靖区第三处处长,后任第二绥靖区副参谋长;1948年被授予陆军少将,整编第七十三师第七十七旅旅长,在济南战役被解放军俘虏,后任李弥时期残军参谋长。。

副参谋长廖蔚文(左)与丁作韶(中)、第九十三师师长彭程(右)。
作为当年残军中的娃娃通讯兵,也作为李弥的拥趸,曾留学英国愛丁堡大学社会政策系的覃怡辉博士,历经十数年查询了大量相关文件史料,写就了残军“正史”,但其中关于这两点失败原因的总结,颇令人遗憾。前一点只是过于肤浅的客观原因;后点说李弥身边几乎所有的高级参谋人员均为共谍,如此严重的指控,竟然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辅以支撑。

虽然,云南籍元老人物李佛一在覃怡辉书序中,对参谋长钱伯英亦有同样的说辞,但同样缺乏有力的佐证。
李弥时期担任中二组云南处书记长的李先庚,负责残军的组织、宣传、策反、情报、行动等工作,在其回忆文章《滇缅游击忆往》中写道:“海上支援,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可惜海载重要武器,以及运载500余参佐人员的首航舰艇,由姜汉卿将军亲率,正进入印度洋的航程上,在共产国际重重压力下,终无法到达目的而航返台湾。”

李先庚的回忆文章中,并未指明海运(案)的失败是因为有共谍的破坏,甚至连一丝暗示都没有。

No.18-2  副总指挥群像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21-5-4 18:49 |只看该作者
又多俩图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21-5-4 21:4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霓裳旖旎 发表于 2021-5-3 23:26
我搜了但是看不了,以后再试

较之第一集而言,第二集反映并不热烈。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21-5-4 21:46 |只看该作者

辛苦,霓裳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21-5-5 14:23 |只看该作者
后发的而这些还没来及看,下午有时间补看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21-5-6 13:05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气!贴图我倒仔细看看文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21-5-6 14:41 |只看该作者
更新后的几篇还没来得及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21-5-6 15: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霓裳旖旎 于 2021-5-6 15:29 编辑

四、第一次撤军
(1953年)

(一)萨尔温江之战
1952年底,缅甸政府重金征召了4000名参加过二战的印度老兵,准备与缅甸政府军共同清剿残军。
1953年1月3日,缅甸总理吴努(U Nu)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将以缅甸陆海空主力解决境内国民党残军的问题。但是吴努并未提及印度雇佣军一事,毕竟花重金请来一支外国雇佣军,来驱除另一支外国军队,而且还是一支“残军”,对于缅甸在国际上的形象是“好说不好听”。

与此同时,缅军在缅南军区司令觉苏(Jue Su)准将指挥下,对少数民族武装克伦军展开围剿。1月8日将克伦军主力击溃,切断了残军的海上补给线,让李弥的“天案”、“地案”计划同时流产。
1953年3月,缅甸政府集结20000余人,加之4000人的印度雇佣军,联合向残军发起进攻,史称“萨尔温江战役”(台湾称:沙拉战役、勐撒保卫战)。

1953年3月11日,缅印联军在东枝、景栋、大其力等地调集5000人的部队,攻打位于猛撒北边的孟布等地的李国辉部;另一支2000人的缅军,攻打位于猛撒南边,距离猛撒较近的沙拉渡口,夹击残军总部猛撒。

在沙拉渡口方面,由于残军各部驻防营地多僻远分散,难以在短时间内驰援,只好临时动员受训中的**大学的学生,由教育长李则芬统一指挥,兵分三路驰援沙拉渡口。21日李则芬率援军抵达,缺乏武器弹药的学生们,手握竹枪与缅军肉搏激战,血染萨尔温江,最终取得胜利。在孟布方面,缅军向李国辉部实施包围攻击,17日残军驰援部队抵达,两面夹击,最终击溃缅军。缅军第二次讨伐残军,又以失败告终。


颇具讽刺的是,被拥趸奉为“中国加里波德*”的李弥,无论是大其力之战,还是萨尔温江之战,都未亲临战场指挥作战。大其力之战时身在曼谷,萨尔温江之战时人在台湾。

加里波德(1807年—1882年),意大利爱国志士及军人。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被称为“游击战之父”。

据说战役结束后,残军将缅军俘虏进行“**非反缅”的教育后,发给路费放回,并警告他们不要再与残军为敌;而将俘虏的印度雇佣兵俘虏全部杀掉*,以泄雇佣兵在进攻时,将残军俘虏用做“人墙”的心头之恨。

关于残军在萨尔温江之战后,杀掉印度雇佣兵俘虏的事件,无论是柏杨的《异域》,还是大陆作家刘开政、朱当奎的《中国,曾参加一场最秘密战争》一书,以及邓贤的《流浪金三角》中都有提及。
不知什么原因,在覃怡辉的书中却未提及此事;是覃怡辉认为此事原本只是子虚乌有,还是因为覃怡辉知道,残军杀戮俘虏,不仅触及《日内瓦公约》,而且一定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及审判。

《中国,曾参加一场最秘密战争》、《流浪金三角》,分别成书于1994年、1998年,而覃怡辉的《金三角国军血泪史》出版于2009年,从时间上分析,两本书出版均早于覃怡辉的《金三角国军血泪史》。同时两本书也是覃怡辉书中列出的参考书目之一,为什么覃怡辉没有用相关的史料、证据来反驳杀俘事件呢?或是说事件确实存在,只是因违反《日内瓦公约》,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故被遮盖。

目前,并未有缅印相关国家,包括台湾,官方或是民间提供的确凿证据,证实杀俘事件的存在。此战之后,周边国家缅、泰、老挝从此未再敢对残军实施武力驱除。于是残军在金三角地区得以繁衍生息。在鼎盛时期,残军势力范围北到密支那,南抵泰国清迈府,东达老挝山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有台湾面积七倍之大。

(二)无奈的撤军

缅甸政府在第一次围剿残军失利后,将残军侵犯缅甸主权的证据,捅到了联合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国际上也纷纷谴责台湾当局和美国粗暴干涉缅甸主权的行径。

1950年6月8日中缅建交之际,中国政府曾照会缅甸政府,要求驱除国民党残军;1951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美国竟由台湾运送国民党匪军到泰国和缅甸北部,阴谋向我国边境乘机进行大规模扰乱活动》的文章,对“美帝国主义”和“泰国反动政府”相勾结,增援缅北的“国民党残匪”,“阴谋向我国边境乘机进行大规模的扰乱活动”加以揭露和谴责;1952年1月25日,中国再次照会缅甸政府,要求缅方于短期內将残军驱逐出境。並表示如果缅甸政府同意,中国愿意派部队协助,且保证任务完成后撤軍。

但是,作为前英国殖民地的缅甸,出于对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后,有可能长期驻扎,帮助缅甸共产党发展壮大,建立红色政权的顾虑,于是拒绝了中国政府的提议。但作为主权国家,又无法接受一支外国军队在本国领土上的长期存在。因此,缅外长宇敏登(U Myint Thein)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上,以口头方式控诉国民党残军对缅甸的侵略。

1951年7月10日,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谈判桌及战场上的多轮较量后,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半岛局势逐步趋于稳定,美国需要重新考虑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及确保自身的利益。显然,利用国民党残军在中国大陆西南边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中国的作用逐渐弱化。于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决定丢卒保车,转而向台湾施压,迫其撤出残军,以拉拢缅甸政府。

此后,美国驻台湾大使馆代办卡尔洛特·兰金(Karl Lott Rankin)多次向台湾传达美国国务院对残军问题的关切。此时的美国政府认为,缅甸有倾向“民主国家阵营”的趋势,但残军滞留缅甸,已使缅甸政府不能专心征剿国内共产党活动。美国政府为恢复缅甸的安定,需要防止缅甸被共产党占领;而残军未能达成反攻云南(大陆)的目的,其活动反予缅甸及对整个东南亚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残军滞留缅甸已引起该地区局勢的不安,美方业已决定作最大努力以求解決。

为此,美国向台湾強烈建议,将残军撤回台湾,美方予以协助撤退行动,并与泰、缅两国居间进行协调。另外,美国告知台湾,缅甸总理已向其内阁提议,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控诉。此问题如在联合国本届大会提出,美国政府将难以支持台湾。1952年5月以后,美国中情局停止了对残军的援助。
从蒋介石到李弥,对反攻大陆的想法虽有不同,但两人均不甘心放弃缅北这块陆上反攻基地。在失去美国支持与援助后,李弥遵照台湾指示,背着美国,开始实施先前制定的天案计划,与缅甸克伦族及其它少数民族进行联合,力争最大限度将残军留在缅甸。

同年8月7日,美国驻台湾使馆再传来消息,告知台湾,缅甸政府已获取台湾与残军关联的证据,缅方有向联合国提出控诉的可能,届时台湾将无法借词卸责,后果极为严重。迫于美方的压力,蒋介石令各部门,饬李弥马上停止和克伦等族的合作,而李弥则辩称,因其部队所在地政治环境复杂,对各方均须采取和谐政策,与克伦族仅属友谊往来,並未参与其政治事务。

蔣介石于8月30日批示:虽属友谊往来,亦应停止。李弥直接上书蔣介石,申述各项理由,经蒋介石同意,台湾各部门才停止催促李弥撤军。

1953年4月23日,联合国大会以56票对0票通过了台湾当局将残军撤出缅甸的决议案,由中(台湾)、美、缅、泰四国在曼谷成立“四国联合军事委员会”,以讨论如何执行撤军的行动。1953年6月初,蒋介石委托周至柔面示李弥执行“天案”,一、在策略上,允诺撤出最大数量的残军,以满足联合国决议的要求;二、对不愿撤离的部队,则准许投奔克伦族,其军装、番号和称谓需一并改变,以克伦族武装部队的名义继续驻留缅甸。


由于美国与缅甸几乎同时掌握了李弥与克伦族武装来往的证据,缅甸政府军动用武力打击克伦族武装;而李弥的“地案”,则在衔接出现了问题,从台湾运送人员、武器的船只海滇轮无法与残军派出的接应部队对接,于是只能原路折返台湾。而“四国军事委员会”中的台湾一方,也无法应对其它三国所提出的三项要求:一、军委会组成调查组到猛撒视察,二、残军必须让出猛茅、邦央、猛羊、猛勇、猛撒、猛敦六个产粮地,三、联合调查组要求核查撤退人数。

因此,蒋介石身边近臣研判后认为:由于李弥“天案”与“地案”计划均未能有效实施,且坚决不愿放弃六个产量地,面对各方的掣肘与压力,残军已丧失继续在缅境生存的基础,于是向蒋介石建议,修改先前只撤退2000人的计划,而是将残军全部撤回台湾。

自李弥奉旨回到缅北接手残军后,蒋介石身边手握实权的近臣,如行政院长陈诚、参谋总长周至柔和外交部长叶公超等,内心是及其鄙视李弥的反攻大陆计划,他们认为靠着残军几千号人马反攻大陆乃为天方夜谭,也顾忌李弥获得美国人与蒋介石的支持后,野心膨胀,做大做强;同时又认为李弥是“麻烦制作者”。因为,一是残军在缅境长期的存在违反了国际法,给台湾外交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二是李弥公开宣称反攻不成,就做“缅甸王”的说法,也引起这些人的警觉与不满。于是这些人主张将这支部队全部撤回台湾。而支持李弥的人,除了蒋氏父子外则寥寥无几。

第一批撤台残军中的娃娃兵、老兵

1953年11月9日,迫于美国与联合国的共同压力,经过反复权衡后,台湾无奈开始撤退残军。由美国、台湾出资,先将撤退官兵集中于泰缅边境,然后用卡车运往泰国清莱,再雇用陈纳德的CAT民航公司,承运残军第一批人员撤台。第一九三师跟随李国辉撤到了台湾,而彭程的第九十三师却留了下来。

(三)“悲”井离乡

半个世纪后,立于时代背景下去思考,从几个层面分析一下残军第一次撤台的主要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民政权的合法执政者,并逐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虽然,建国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发起封锁,但只要大陆不发生根本性的动乱,人民一定会选择共产党,而不会选择已被丢弃的国民党;

2、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两大阵营的冷战继续,美国需重新考虑在亚洲的自身利益与再平衡战略,于是丢卒保车之举成为必然;

3、李国辉、谭忠率领的两支中央军团级部队,原本只是从大陆败退入缅的国民党残部,在没有台湾补给的情况下,取得大其力一战的胜利,只是残军为自我的生存而战,没有掺杂任何政治性因素。此后,蒋介石、李弥从各自的角度与利益出发,不切实际,幻想靠着几千人的部队反攻大陆,实为天方夜谭;

4、中缅建交后,针对国民党残军对云南边境地区的骚扰,中国政府于1950年、1952年两次照会缅甸政府,要求缅甸政府驱逐国民党残军,并表示中国军队可协助进行驱逐,使缅方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5、蒋介石一直怀揣着反攻大陆的幻想,将国民党残军长期置于中缅边境地区,虽然对缅军两战皆胜,但由此产生巨大的国际负面效应,从地区局部冲突逐步演变为国际性事件,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进行政治斗争的筹码之一;从而使国际社会对台湾当局违反国际法,国民党残军长期滞留于缅甸形成一致的谴责。

再来分析一下残军自身层面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服从命令乃军人天职,无论是李弥、柳元麟,还是李国辉、谭忠,都必须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但实际上还有这样几个原因:
——从抗战到内战,连年的战事让官兵们身心俱疲,官兵们的年龄越来越大,都盼望着早日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第二七八团与第七零九团官兵多来自两广(广西、广东),中原(河南)及江浙(浙江、江苏)地区,他们不像云南籍官兵,内心中期盼着有一天跨过边境就可以回到家乡。3年的时间反攻无果,于是很多官兵愿意去往台湾;
——根据军中规定,军官可以娶妻结婚,而士兵是不准结婚的。残军进入缅北的3年中,很多士兵偷偷地娶了当地的女子,长官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了家室,让残军官兵顾虑更多一些;
——李国辉的太太在小猛棒生下了李国辉的第一个儿子。李弥到达缅北后,李国辉赴台湾学习受训了半年,期间因儿子生病,来自老家农村的媳妇,带儿子到曼谷看病,语言不通,食宿条件差,吃了不少的苦;
——《中国,曾参加一场最秘密战争》一书中所述,谭忠的妻子在1949年已前往台湾;

覃怡辉的《金三角国军血泪史》中谈到第一批残军撤台时,有这样一段话:“滇缅边境部队应限其自2月1日起开始运输,在一个月内撤退完毕。如再荒废时日,逾期不办,即以违抗命令论处,政府不再予以理会。并应谕知该部队继续撤退,决不能附有条件。

不但如此,蒋总统还再派李文彬前往边区去劝导、监军,然后部队才渐次驯服、就范;但是所有在猛撒以外的部队,还是心存观望,没有行动。最后,还是柳元麟以各种手段,说服了驻扎于猛撒的李国辉(其中有一说是承诺李回台还可以继续当军长,另一说则是回台后可以继续当师长),由李国辉和彭程两人联名致电周至柔,表示愿意服从总统和总长的命令,率先带领国军部队撤台,第一面骨牌才终于倒了。由于正牌的国军部队都要撤走了,其他新成立的杂牌军部队,其信心也就为之动摇和崩溃,所以也都纷纷表示愿意撤台。以致到最后,不但部队能够开始撤退了,而且第二梯次和第三梯次的撤退总人数竟达到了4000多人。”

李国辉、谭忠都是带兵之人,当然会顾及底层官兵的想法。李国辉作为金三角残军创始人之一,两败缅军的英雄,是众多反对撤军人士,如丁作韶、李先庚等人说服的对象。从李国辉到了台湾后,未去履任新职,而是利用各种关系跑官要官上分析,在残军第一次撤台过程中,相比于谭忠而言,他本人确实夹杂着不少私念。虽然俩人撤台后的命运同样悲悯,而李国辉的命运则需加上“更”字。

第一批撤台残军由缅镜,集中于缅泰边境的大其力,分队、分批通过缅泰边境界河新筑的木制筏桥后,步行进入泰国,再从泰国北部南邦机场直飞台北的松山机场。


蒋经国在台北桃园机场迎接第一批撤台残军官兵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21-5-6 15:23 |只看该作者
狗毛毛 发表于 2021-5-6 14:41
更新后的几篇还没来得及追看


前面内容还是较为枯燥,
后面会加一些几次去泰国美斯乐的照片。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21-5-6 15:24 |只看该作者
霓裳旖旎 发表于 2021-5-6 13:05
不客气!贴图我倒仔细看看文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21-5-6 15:32 |只看该作者


条理清晰啊,要我这些人都得乱套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21-5-7 16: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霓裳旖旎 于 2021-5-7 16:47 编辑




台湾桃园县忠贞新村是残军撤台后的主要安置处之一  图片:台湾阿美米干

台湾桃园县忠贞市场国旗屋的主人,残军第二代张老旺。

位于台湾桃园市平镇区与中坜区之间忠贞新村市场内的云南米干面店,由残军张健生之子张老旺所开。他9岁就跟着父亲转战于缅北。每次残军被打散后,他的母亲将一面缝制的“国旗”插在山坡上,让所有官兵看见“国旗”能够归队。1953年张健生随第一次撤台官兵落脚桃园龙冈忠贞新村。父亲去世后,张老旺从父亲遗物中发现了那面布满血渍的“国旗”,于是从1990年代中期,与来自台湾各地残军后代及民众,自发组织每年双十节的升旗典礼。


忠贞市场内的云南小吃店

忠贞市场内经营甩饼的残军第三代

至1954年5月9日止,共有李国辉、谭忠等官兵,又家眷妇孺及其他人员,共计6500多人撤台。虽然,台湾对外宣传残军已全部撤往台湾,但仍然有第三、五军、第九十三师部分及小股部队留了下来。台湾暗中仍每月补给未返台残军25万泰铢经费,并授予留在缅北残军为“云南人民**志愿军”的称号,以示残军为非国民党政府正规部队。

到了1961年,第二批撤台残军官兵中,有数千名非第三、第五军云南籍官兵及家眷到了台湾,散布于台湾桃园忠贞新村、龙城干城五村和高雄、屏东及清境三个农场。从此,这些云南籍官兵绝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到大陆,回到过家乡云南。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21-5-7 16: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霓裳旖旎 于 2021-5-7 16:54 编辑

五、柳元麟时期
(1954—1961)

蔡慧霖在《云南境外国民党残部始末》一文所述:“1950年4月原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傅克军和李弥妻子龙慧娱、副官处处长何永年、师长李彬甫、团长甫景云等20余人,从畹町外逃”。
台湾史料记述:卢汉起义时,张群、李弥、余程万、柳元麟等人被扣留。国民党第八、第二十六军围困昆明,随即李弥、余程万被释放,柳元麟则趁机脱逃。他伪装成商人,沿着滇缅公路一直向南直达中缅边境,较之李国辉、谭忠部队晚些时候进入缅境,此后辗转至仰光。

1950年4月13日,柳元麟自仰光飞曼谷与李弥相会。此后,李弥任命他的老搭档柳元麟为“云南人民**救国军”副总指挥,驻曼谷办事处的代表。

(一)政客军人

缅北时期的柳元麟

柳元麟(1907年—1997年),黄埔四期生,浙江慈溪人,是残军担任总指挥职务时间最久的一位。从1951年任李弥时期残军副总指挥,直到1961年初,率第二批残军官兵撤台,柳元麟前后在缅北残军担任(副)总指挥近10年。

柳元麟毕业于黄埔四期步兵科,分配至广州工人纠察队任队副、财政部保卫团十五连连长,1927年在汕头第一补充团任连长,1928年进入第一军改编的第三十二军第二十师补充团,后在上海以“勾结共产党”罪名判处二年半徒刑。柳元麟虽曾有进入第一军参加北伐的经历,但从1932年开始到1948年,柳元麟一直担任蒋介石侍从室侍卫,最后官至总统府少将副侍卫长。1948年经第十三兵团司令官兼第八军军长李弥三度保举,1949年1月20日,柳元麟被任命为第八军副军长。李弥之所以大力保荐柳元麟,是因为李弥虽为黄埔系,但不是浙江人,需要身边有一位通天(蒋介石)之人。

作为蒋介石浙江小同乡,长期呆在蒋介石身边,与各种善于权术的官僚打交道,他已逐渐蜕变为一个政客式军人。在缅北的近10年中,他与残军绝大多数高级将领失和内斗,对应了“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
1953年9月柳元麟随第一批残军撤台,1954年5月柳元麟被重新派回缅北接替李弥指挥留下的残军,并晋升中将军衔。10月柳元麟重新汇集各路人马,成立了“云南人民**志愿军”,辖第三、五军及其它小股部队共约4500人。

李弥作为残军,尤其是云南籍官兵的主心骨,在他离开缅北后,残军内部派系林立,各怀打算,柳元麟面临“政令不通,执行不力”的尴尬,残军内讧不断。

恰逢此时缅甸政府正集中精力对付本国的反政府武装,根本无暇顾及残军,使得柳元麟得以全力整肃内部。他先是打压自恃有保密局为后台的第一军军长吕维英*,将其手下副军长吴伯介、团长吕汉三、陈就、梁少卿等中高级军官逮捕关押,接着替换第二军军长甫景云*,由他从台湾带来的吴祖伯接任军长,而后又排挤第五军军长段希文,断掉了第五军的军饷与武器供应。

吕维英,别名“吕人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七期生,祖籍云南。原第二十六军一九三师副师长,滇南战役时因师长石补天被扣,升任师长,后去往台湾;1950年以保密局人员的身份,与李弥等人先后自台湾经泰国进入缅北,担任残军第一军军长。由于受到柳元麟的排挤,1961年残军第二次撤台,吕维英从第一军中拉出原九十三师未撤台的300多人,加之第二、四军不撤台官兵500多人,在老挝充当雇佣军。后被老挝政府军围剿,被迫交出兵权,定居泰国最北部小镇湄赛。1974年经留在大陆2个女儿的劝导,在大陆有关部门和边防部队的周密安排下,吕维英从泰国回到了昆明定居。

甫景云,云南保山人,原国民党第九军一七零师任团长、师长,柳元麟时期任残军第二军军长。

1953年2月,国民党七全大会后,推行党政军一元化的领导,台湾指示李弥在残军总部猛撒成立了“云南省特派员办事处”(简称‘云南处’)。云南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特工人员潜入大陆,替残军做前期的联络、组织、宣传、策反、情报、行动等工作。国民党中央第二组(简称‘中二组’)任命李弥为云南特派员,任命曾参加过远征军的李先庚为书记长。到了年底,残军开始第一次撤台,李弥被台湾召回,而书记长李先庚因坚持主张“不撤台”,而与柳元麟爆发了冲突。

关于残军撤与不撤之争,很多人是主张不撤的,如蒋经国、李弥、丁作韶、李先庚等。不撤的原因简单明了,就是不愿放弃这块前沿基地;但撤与不撤要取决于蒋介石,而最终是由美国人来定夺的。

实则上柳元麟重新回到缅北担任总指挥,一是摒弃了李弥时期与大陆开展正面作战的战略,改以渗透式游击战为准,所以他不需要身边再有一支战术相近的党务部队(更何况李先庚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部队,只是一个依附残军而生存的光杆书记长);二是柳元麟要坚决执行蒋介石撤军的命令,不能容忍与自己想法相悖之人,就是国民党中二组派来的,老资格的李先庚也不行。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为巩固政权,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从建国初期的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土地改革、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再到后期的反右、大跃进运动。每一次运动都会被国际社会,包括台湾的蒋介石所关注;而每次运动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会使蒋介石产生误判。

1958年3月,大陆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随着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云南边境地区各县份有些人越过边境投靠残军。蒋介石似乎又重新看到了反攻大陆的希望。1958年4月,台湾指示柳元麟准备突袭云南景洪、澜沧地区,希望借机能引发当地暴动,定名为“安西计划”。1959年初,再推出“兴华计划”,试图将金三角打造成为“陆上第一反攻基地”,并从台湾运送干部和特种部队1271人。

台湾指示柳元麟,命他设法策应云南、西藏等地暴乱,并允诺增加经费和补给供应,以巩固扩充其实力。到了上世纪60年代,在大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云南各地出现的饥荒,也导致部分民众逃到缅甸加入残军。

(二)安西计划与金门炮战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1958年的夏季,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进行中。8月23日,这是在国共两党进行武装斗争31年后,对海峡两岸都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就在这一天,在福建前线和金门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金门炮战”,也称“八二三炮战”(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

当日下午5时30分,解放军炮兵使用152加榴炮、155榴弹炮、122榴弹炮以及130海岸炮等,总计各型400多门大口径火炮,猛烈炮击距福建厦门市约10公里,面积约132平方公里的金门岛。解放军在两个小时内对金门岛发射炮弹达4万余发,总发射炮弹近6万余发,重点集中在金门岛守军的指挥所、观测所、交通中心、要点工事及炮兵阵地。由于当时正值金门岛守军的晚餐时间,突发而至,暴风骤雨般的炮火造成金门岛守军死伤500余人,金门防卫司令部三位副司令中的两位,赵家骧、章杰当场死亡,另一位吉星文*重伤,后因伤重不治身亡。参谋长刘明奎与在金门视察的台湾当局国防部部长俞大维均负伤,金门防卫司令胡琏则毫发无损。炮战过后,美国为台湾撑腰,国务卿杜勒斯向大陆发出警告:(解放军)如图谋夺取金门、马祖,美将视为解放军威胁和平。

八二三炮战后,蒋经国视察金门,观看美国援助的203毫米口径的M55自行炮。

第二天,解放军持续对金门岛守军在金门的滩头阵地、料罗湾码头、金门尚义军用机场及炮兵阵地集中火力攻击,金门岛守军对解放军炮兵阵地展开反击。而后解放军炮火稍有减少,直至9月7日-18日再恢复攻势。解放军的主要目标指向水头码头,意欲阻止台湾当局的海空运补工作,以达到封锁金门的目的。

1958年10月28日,美国情报部门在炮战开打后两个月后给出研判要点:解放军并无夺取得金门诸岛之目的。解放军炮轰金门,主要是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防止出现两个中国(如东西德和朝鲜半岛的分裂);分化美台,打击台湾当局民心士气。

从1949年至今,海峡两岸共发生六次“台海危机”。前四次危机,均为国共两党之间,不同主义与信仰之争的延续;而后两次,则是大陆为保祖宗基业与领土完整。但每一次危机都不是孤立的,与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趋势,蒋介石本人反攻大陆的幻想,尤其是美国的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门炮战的意义在于:通过金门炮战,解放军向全世界彰显了捍卫中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绝不允许美国及台湾当局将她分裂出去。台湾如此,新疆、西藏,也包括云南同样如此。

吉星文(1908年-1958年),河南扶沟人,祖籍陕西韩城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高教班五期生,民族抗日英雄吉鸿昌之族侄。1922年吉星文随族叔吉鸿昌参加了西北军,从基层升至营长;1933年在长城抗战中因功升任团长;1936年调守北平西南的宛平县;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指挥第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此后吉星文始终战斗在抗日前线,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改任第七十七师三十七旅长;1949年赴台;1955年任澎湖防卫副司令;1958年晋升中将军衔,任金门防卫副司令;同年8月23日于金门炮战中被解放军炮火击中,伤重不治而身亡。


吉星文与蒋介石

在1958年海峡两岸国共双方进行武力角逐的时候(第三次台海危机),缅北的柳元麟为执行安西计划将突击人员进行培训,但培训班到了3月17日才开训,所以行动的时间就顺延到7月以后。7月28日整队出发,因行军耗时一个月,突击部队于8月底才抵达中缅边境,並于9月1日才发动突袭。由于时间上的巧合,安西计划正好发生于8月23日金门炮战之后,好像是专门为响应金门的炮战而策划的行动,其实两者之间没有连带关系,只不过是两个“孤立”的事件。

安西计划,是柳元麟担任残军总指挥期间,执行台湾针对大陆而进行的最大一次突击行动。相对于金门炮战而言,它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1958年7月28日,柳元麟校阅执行“安西计划”的部队。


1958年7月28日,执行“安西计划”的部队出发前接受柳元麟校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21-5-7 16:28 |只看该作者
霓裳旖旎 发表于 2021-5-6 15:32
条理清晰啊,要我这些人都得乱套


麻烦霓裳,有时间来大理,我请你吃米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