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榕树下 【每日一绝】感谢胡适
查看: 1699|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日一绝】感谢胡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0-11-3 09: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之《无梦楼文史杂抄》中有一段话:“对于古中国的遗产,可以做文章的,(一)对于古籍,搜集各家旧解释,加以比较,别立新义。(二)搜集各处材料,加以考证,别立新解。以上二者属于学问。(三)摘引数段,结合现实,借题发挥,则属于杂文也。”

由这段话,想到胡适的“整理国故”。

一些年来,在中国学界内外一些人中流行一种说法,即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人要有一种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说这话的人,对“五四”和胡适等“五四”诸公却不予同情之理解,也不抱温情之敬意。

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原本是两句话,是两个人说的。上一句出自陈寅恪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原话是这样说的:“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瞭解”和“理解”,一字之差,意思却是不一样的。后一句,是钱穆说的,出自他的《国史大纲》,他在他的《国史大纲》中置顶了一个“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诸信念之二即:“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小胡适四岁,属同时代人,于胡适的倡白话文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以及胡适们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却是不喜欢的,他的话就是冲胡适等“五四”诸公去的。

不得温情与敬意,却也怪不得别人,是胡适们自找的。倡白话文,整理国故,胡适的一些话说得很吓人,甚至是很伤人,伤了一些人的心。胡适在《整理国故与“打鬼”——给徐浩先生信》中说:“我披肝沥胆地奉告人们:只为了我十分相信‘烂纸堆’里有无数无数的老鬼,能吃人,能迷人,害人的厉害胜过柏斯德(Pasteur)发现的种种病菌。只为了我自己相信,虽然不能杀菌,却颇能‘捉妖’、‘打鬼’。”

赞成或反对胡适的,似乎都只注意到胡适的这段话,却忽略了胡适在这段话前后还有话。前面的话是:“等他们用点真工夫,充分采用科学方法,把那几千年的烂账算清楚了,报告出来,叫人们知道儒是什么,墨是什么,道家与道教是什么,释迦达摩又是什么,理学是什么,骈文律诗是什么,那时候才是‘最后的一刀’收效的日子。”后面的话是:“用精密的方法,考出古文化的真相;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报告出来,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见,有脑筋的都可以明白。”

我们今天读古书,已经想象不出以前年轻人读古书会遇到多少困难,这些困难,现在都没有了,这要感谢胡适以及胡适以降多少人的“整理国故”。1921年7月,胡适在东南大学演讲,演讲题目为《研究国故的方法》。他在演讲中说:“中国的国故书籍,实在太没有系统了。历史书一本有系统的也找不到,哲学也是如此,就是文学一方面,《诗经》总算是世界文学上的宝贝。但假使我们去研究《诗经》,竟没有一本书能供给我们做研究的资料的。原来中国底书籍,都是为学者而设,非为普通人一般人底研究而做的。所以青年们要研究,也就无从研究起。我很望诸君对于国故,有些研究的兴趣,来下一番真实的工夫,使它成为有系统的。对于国故,亟应起来整理,方能使人有研究的兴趣,并能使有研究兴趣的人容易去研究……整理国故,能使后人研究起来,不感受痛苦。整理国故的目的,就是要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现在变为人人能解的。整理的条件,可分形式内容二方面讲:(一)形式方面:加上标点和符号,替它分开段落来。(二)内容方面:加上新的注解,折中旧有的注解。并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证,还要讲明书底历史和价值。我们研究国故,非但为学识起见,并为诸君起见,更为诸君底兄弟姊妹起见。国故底研究,于教育上实有很大的需要。我们虽不能做创造者,我们亦当做运输人——这是我们底责任,这种人是不可少的。”

1924年1月,胡适在东南大学国学研究班再就“整理国故”演讲,演讲题目即为《再谈谈整理国故》。他在演讲中说:“现在一般老先生们看见新文化的流行,读古书的人日少,总是叹息说:‘西风东渐,国粹将沦亡矣!’但是把古书试翻开一看,错误舛伪,佶屈聱牙,所在皆是,欲责一般青年皆能读之,实属不可能,即使‘国粹沦亡’,亦非青年之过,乃老先生们不整理之过。故欲免‘国粹沦亡’之祸,非整理国故,使一般青年能读不可!”整理国故,胡适甚至还给出大致的方式方法,他说:“据我个人意见,整理之方式有四种:1.最低限度之整理——读本式的整理;2.索引式的整理;3.结账式的整理;4.专史式的整理。”具体而微地说即需:校雠,训诂,标点,分段,介绍。

标点,分段,现在看似寻常,其实不是小事,不用远了,随便向清代《文渊阁四库全书》截取一页,看了都会头大。

汉字是不可能拉丁化的,但是,倡汉字拉丁化、倡大众语的鲁迅,倒是真该当一个“同情之理解”,他是太希望孩子们学字能够容易些,太希望教育的普及了。胡适的倡白话文,整理国故,其实也有这个意思,早在1924年他就“希望诸君起来合作,把难读难解的古书,一部一部的整理出来,使人人能读”,从而“嘉惠后学”。在一些人眼里,“捉妖”“打鬼”的胡适是传统文化的批判者,甚至简直就是一个破坏者,却不知胡适着实是一个文化建设者,整理国故,成绩卓著,张中行谈胡适,即谓“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无所不写,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小(当然是按照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文献足征”。“五四”后许多学人,学术上都受到过胡适的影响,即使在整理国故上,胡适的成就也是多少轻薄和反对胡适的人远远比不了的,就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后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那既是中国“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此书的出版,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孙云志、王法周《〈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读》),也“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蔡元培语),而胡适的那部《白话文学史》,也不是一句“线性历史发展观”能完全否定得了的。

不予“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胡适等“五四”诸公以“温情与敬意”,在钱穆那里是可以的,他与胡适同时,“五四”在他那里可以不算历史,胡适等人也不是古人。但是,今天的人若拿钱穆的话来暗讽“五四”和胡适等“五四”诸公,就有些矛盾而不能自圆,就有些难为钱穆这句话了。从今天看,“五四”怎么着也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胡适等人虽还算不上古人,可是也已作古许多年,写中国当代史,已写不到他们了。要不要予“五四”和胡适等人以“温情与敬意”呢?不予,就得把中国历史的这一部分抹去;予,怕又会使钱穆意难平了。海外学者周质平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打鬼”与“招魂”:胡适钱穆的共识与分歧》,文中说:“1965年,钱穆作《无师自通中国文言自修读本之编辑计划书》,他对胡适提倡白话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极负面的评价:‘近代中国因于推行白话文教育,影响所及,使多数人只能读50年以内书,最多亦仅能读百年前后书’,‘如是则几于把中国传统腰斩了,使绝大多数人,不能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于中国文化此下进展,必将受大损害。’钱穆在此全不提白话文运动在开通民智,普及教育上的积极作用,而独集中批评在‘不能读古书’这一点上。似乎不提倡白话文,多数人就能保持住读古书的能力,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至于‘腰斩’了。这显然不是事实。”又说:“钱对胡在新文化运动中之影响,总结为‘其为祸之烈,则实有难以估计者。’坐实了胡适‘罪魁’的形象。”

人们只提陈寅恪的“同情之瞭解”,却不提陈寅恪同时还指出对于“同情”还要有所警惕。陈寅恪说:“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然若加以联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钱穆的一些与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有关的文章著作,恰恰就有这些问题,使得与世无争的张中行也不得不出来说话。张中行说:“钱先生流落异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到吾国与吾民,由爱恋之情出发,就只看见,或并未看见而只是醉心于希望甚至幻想,于是入目的就只是孔孟的善而不是盗跖的恶(依旧说),只是西施的美而不是无盐的丑。这是因情而忘了事实之理。”张中行指出:“为了大我,钱先生不惜扔掉‘纯粹理性’。”

现在看,恰是倡白话文者,用白话文把古书普及开了,或注释,或翻译,替那些抱守古书只会怨尤和嫉恨的人干了他们该干却干不了的活,使多少年轻人通过注释和翻译登堂入室。其实,白话文运动以前,文艺方面早已是白话的天下,多少人脑子里装的伪史演义,就是从一些通俗的小说戏曲来的,若是早倡白话文,早如今天这样译注各种古代史书典籍,情况或会是别一种样子了。

今天,看着王世舜的《尚书译注》,看着金景芳、吕绍纲的《周易全解》,看着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看着袁愈荌、唐莫尧的《诗经全译》,看着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看着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看着叶葱奇注释的《李贺诗集》,看着孔凡礼点校的全六册《苏轼文集》,看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二十二子详注全译》,看着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看着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二十四史全译》,不由得要向胡适的方向致以谢意。

胡适的致力于文化建设,既是为了嘉惠大众,也是为了中西会融,让中国走向世界。少有人知道,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有一段话:“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胡适也有相似的意思,他在《先秦名学史·导论》中提出希望,即:“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


2020.11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0-11-3 09:50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胡适哦,那才真正是书读通透的模样。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11-3 09:55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学界内外一些人中流行一种说法,即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人要有一种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
---------------------------------------------------
说这话的人,感觉非常傲慢。后来看了看是大家之言,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身架,算啦。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0-11-3 10:00 |只看该作者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
我理解此处的瞭解之同情,应该是指首先深入,深入后才能达到感情上共鸣。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11-3 10:02 |只看该作者
其实清末的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甚至于,清末的学者主要的成就就是整理国学。问题是,清学者使用的还是文言文,并没有达到胡适提倡的这个作用。梁启超写作,也是分成了两部分,半文半白,有的文章用文言写的,有的文章用白话文写的。
白话文这个潮流,钱穆的担忧有一些道理,不过看得比较死板,事物是要发展的,中国的学者,对于国学的那种耐心的程度,是非常惊人的。
人的生命太有限了,一个人面对中国几千年的古文学库,很难达到胡适的要求。各人也有各人的理解,并没有统一意见这样的事情。
现在中国的孩子,语文课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还是学习文言文。对于阅读古文还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古文的意思,各自猜测的多。
要是能做到胡适提倡的那样,对于国学自然很有好处。不过古文那种一句话化作千言万语的内涵,要做起来,让人望而生畏。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11-3 10:02 |只看该作者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温情与敬意,很好。这才是学问的态度吧。我家里也有钱穆这套书。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11-3 10:04 |只看该作者
清末学者对古文的考伪工作做得很仔细。
这些意见可见于梁启超的文集中。

只是现在中国这个时代,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了。

搞国学厉害的,现在都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了吧。
中山大学MBA最贵的课程就是国学。此可见一斑!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11-3 10:05 |只看该作者
“等他们用点真工夫,充分采用科学方法,把那几千年的烂账算清楚了,报告出来,叫人们知道儒是什么,墨是什么,道家与道教是什么,释迦达摩又是什么,理学是什么,骈文律诗是什么,那时候才是‘最后的一刀’收效的日子。”
--------------------------------------------------------
非常赞成。很多人批儒道释,却是连儒道释的门都摸到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11-3 10:10 |只看该作者
我们今天读古书,已经想象不出以前年轻人读古书会遇到多少困难,这些困难,现在都没有了,这要感谢胡适以及胡适以降多少人的“整理国故”。
------------------------------------------------------------------
我倒不这么想,如果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跟古人可能离得更近。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读不懂古文原著了。整理出来的,终究是别人嚼过的馍。不止味道差了,可能意思也歪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嘛。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11-3 10:13 |只看该作者
整理的条件,可分形式内容二方面讲:(一)形式方面:加上标点和符号,替它分开段落来。(二)内容方面:加上新的注解,折中旧有的注解。并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证,还要讲明书底历史和价值。我们研究国故,非但为学识起见,并为诸君起见,更为诸君底兄弟姊妹起见。国故底研究,于教育上实有很大的需要。我们虽不能做创造者,我们亦当做运输人——这是我们底责任,这种人是不可少的。”
---------------------------------------
这个要的,经常见到有些文言文为断句都错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11-3 10:30 |只看该作者
钱穆在此全不提白话文运动在开通民智,普及教育上的积极作用,而独集中批评在‘不能读古书’这一点上。似乎不提倡白话文,多数人就能保持住读古书的能力,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至于‘腰斩’了。这显然不是事实。”又说:“钱对胡在新文化运动中之影响,总结为‘其为祸之烈,则实有难以估计者。’坐实了胡适‘罪魁’的形象。”
----------------------------------------------------------------------------------
文字是载体,文言文与白话文一样,只要接受的是这种教育,在开通民智,普及教育上作用也一样吧?但与西方文化的引进上,不知道会否有障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0-11-3 10:32 |只看该作者
有分量,有见地。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0-11-3 10:33 |只看该作者
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然若加以联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
我倒蛮赞成这一段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0-11-3 10:36 |只看该作者
张中行说:“钱先生流落异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到吾国与吾民,由爱恋之情出发,就只看见,或并未看见而只是醉心于希望甚至幻想,于是入目的就只是孔孟的善而不是盗跖的恶(依旧说),只是西施的美而不是无盐的丑。这是因情而忘了事实之理。”张中行指出:“为了大我,钱先生不惜扔掉‘纯粹理性’。”
-------------------------------------
读过张中行的一些书,印象里他似乎有些见解我并不赞成。这段亦是。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0-11-3 10:38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恰是倡白话文者,用白话文把古书普及开了,或注释,或翻译,替那些抱守古书只会怨尤和嫉恨的人干了他们该干却干不了的活,使多少年轻人通过注释和翻译登堂入室。其实,白话文运动以前,文艺方面早已是白话的天下,多少人脑子里装的伪史演义,就是从一些通俗的小说戏曲来的,若是早倡白话文,早如今天这样译注各种古代史书典籍,情况或会是别一种样子了。
----------------------------------------
或许有些人被 领入了岐途也未可知。饭总是自己亲口吃来才有味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0-11-3 10:41 |只看该作者
看着王世舜的《尚书译注》,看着金景芳、吕绍纲的《周易全解》,看着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看着袁愈荌、唐莫尧的《诗经全译》,看着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看着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看着叶葱奇注释的《李贺诗集》,看着孔凡礼点校的全六册《苏轼文集》,看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二十二子详注全译》,看着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看着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二十四史全译》,不由得要向胡适的方向致以谢意。
--------------------------------------
金景芳的周易全解是我读周易的入门书籍。但是现在看来,他其实并未得周易其中三昧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我也有,读来感觉仍然不透彻    。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0-11-3 10:56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0-11-3 10:02
其实清末的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甚至于,清末的学者主要的成就就是整理国学。问题是,清学者使用的还是 ...

所以最好提倡学问分科,举个例子吧。现代人画国画,无论怎么好,与古人比,总是隔一座山。别的不说,单单 线条上的功夫,古人是从会拿笔时就开始练的,现代人即使练书法,也总是茶余饭后,工作学习之余,功夫没下到实在处,怎么能出好作品呢 ?古文亦如是。我从前纠集一些朋友译五种遗规,决心下得大,真动手时才现自己处处都是漏,译了一部后只能停了。前几天我老公帮一朋友较对族谱,发现里面有一段是用了尚书里的语言,尚书自古都说晦涩难懂,一部乡野民间人的族谱竟然都用上了,可见现代人学这三脚猫功夫,想解读古人,还真是痴心妄想。只能是望古兴叹,愈来愈远了。
浅薄无下限,现在年轻人,连白话文也读不进了,大家天天刷抖音看电影,写点心得就以为是读书了。那是不又该改革一下,让视频音频电影电视代替白话文才能宣传古代文化了?

不胜叹息。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0-11-3 11:07 |只看该作者
他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0-11-9 14:34 |只看该作者


惭愧,我读书若是遇到上图的书籍,基本眼光插不下去,没办法看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0-11-9 15: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莫敏儿 于 2020-11-9 15:03 编辑

新文化诸君里,对胡适印象最好。
似乎在新旧、左右各派人马中,胡适有些几面都不讨好,这面也批那面也批。

断章取义的批,不仅时下,看来从古至今都有这股歪风。

胡适应该是传统文化温情的延续者吧,无论提倡白话文,还是整理国故,普及与建设,都是惠泽普罗大众的好事儿。。

楼主文章逻辑清晰严谨,阅读量丰富,难怪和胡适的口碑恰恰相反,无论扫叶子还是高隐,都在夸赞。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0-11-9 17:42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0-11-3 09:50
我也喜欢胡适哦,那才真正是书读通透的模样。

也感到胡适的文章总是尽可能要让读的人明白,不欺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0-11-9 17:45 |只看该作者
五十学易 发表于 2020-11-3 09:55
,在中国学界内外一些人中流行一种说法,即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人要有一种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
------ ...

也感觉那置顶的“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似有欺人傲慢的味道,看到这个有不想读了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0-11-9 17:47 |只看该作者
论金 发表于 2020-11-3 10:02
其实清末的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甚至于,清末的学者主要的成就就是整理国学。问题是,清学者使用的还是 ...

今天终于又上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0-11-9 17:49 |只看该作者
陶陶然然 发表于 2020-11-3 10:32
有分量,有见地。问好。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0-11-9 17:53 |只看该作者
南狼坨子 发表于 2020-11-3 11:07
他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早年刚一接触这首歌,还以为只是一首校园歌曲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0-11-9 17:56 |只看该作者
莫敏儿 发表于 2020-11-9 15:00
新文化诸君里,对胡适印象最好。
似乎在新旧、左右各派人马中,胡适有些几面都不讨好,这面也批那面也批。 ...

夸奖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0-11-9 17:57 |只看该作者
夏望繁星 发表于 2020-11-9 14:34
惭愧,我读书若是遇到上图的书籍,基本眼光插不下去,没办法看的。

看着有点喘不上气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