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岸 于 2018-10-23 17:00 编辑
刚刚知道,一分为三的论点,历史上有这样的著述,被认为是中庸之道。尽管我没有看到其具体的论述,但是我还是失望了一下。因为我想谈我的观点时,首先想到的是,一分为三就是中庸之道,可是已经有人先我之前想到了,这就减退了我阐述这个命题的热情。
然而,我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这有可能成为先前理论的一个补充,或者又有一点创意,我的一点自信。
这里不排斥和否定一分为二,只是想多探讨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来丰富一下方法论的内容。
好与坏,对立统一,排斥与联系,积极与消极,等等,都一分为三,被视为中庸之道,乃是多一个点位看问题,以进一步避免简单的走极端。
要强调的是,凡事都有融合的点,妥协的点,转化的点,贯通的点,过程的点,从而更加细节一些,生动一些,立体一些的探讨和分析问题,让两个方面的端点有了衔接,少走极端,不是一个片面就马上进入另一个片面,中间要有一个过渡,平和的过渡,而不是急速的跳跃。
我们多一个立场角度和出发点看问题,分析会更加客观和准确,视野会更加开阔深入,认识问题会更加全面,周到,细致。
比如对立不可能立刻走向统一,按照定式和习惯,一般不会一下子接受另一个方面和极端,特别是固执已见的人,转化更是缓慢,乃至根本就不想转化,固执到底。
比如好与坏,也不是绝对的好和坏,许多事情和人,徘徊在好与坏之间,不好不坏,似好似坏,偶尔好与坏,所以站在一分为三的三个点看这些就理解和包容不好不坏的世故圆滑,等等。
是不是还可以一分为四为五,也可以,不过作为一个方法论,就显得零碎了,有点复杂了,一分为三,不巨不细,既多了一个方法,相对简单,不再复杂化,又完全够用了。
既然方法论能够跟世界观并列论述,就足以说明但凡列为方法论的内容,都要比一般的理论和方法高出很多的层次,既简炼又升华,指导我们,既通俗易懂,又深刻开阔的,认知这个世界和问题。
一分为二,好像是平面的看问题,这一方面到另一方面,而一分为三,就立体起来,以三维的视角看问题,就看得更加符合事实的原貌和真相,印象会更加深刻和正确。平面的移动和转化,没有立体感,就显得简单化,粗暴型,毛草一些。
简单的看对立与统一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还需要中间有一个点来搭桥和融通,有了这个点,一分为二就变成了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的看问题,更能体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更好的表现对立与统一,好与坏,积极与消极,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具体情况,包括看清楚如何对立与统一,如何个性,如何转化,让我们更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动态,运动的时间、轨迹和规律等等。
我说这些,都符合中庸之道的内涵,只是我讲到的具体见解,应该有我自己的东西,这是我的独到的理解和表达。如果做一些研究,应该还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个研究领域的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并且对实践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