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虚构 [打印本页]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6 16:37
标题: 虚构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1-26 19:24 编辑

1
昨天微信里,一个前同事给我回复。
说他也读米塞斯,读过一些奥派经济学的东西,不过大多大学都是读凯恩斯。
然后他说他读的都是非虚构作品,而我告诉他,我读的一直是虚构的作品。
不同的兴趣会造就不同的特质。
所以,对我来说,我的读书写字,几乎是建立在抄抄捡捡之上的一场白日梦,是在虚构里的大梦一场。

昨日读到张玮,他提问:不知道人们心目中的作家该有怎样的气质?他指的是那些千百年来历史上真正的作家。
我想他不是指的作家的外形,也不是指的作家的品德,而是指的受文学或者艺术等虚构作品影响后的真正的作家,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质?
他说:我看到的作家有沉默的开朗的,有风流倜傥,有的甚至有些猥琐,不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呢?他们蕴藏起来的那一部分呢?
他说:我渐渐发现了一部分人没来由的羞涩。
他说:另外,我还发现了温柔。

他说的羞涩,指的是当一个作家进入艺术境界的时候,他可能会妙语连珠,一针见血,而在生活中,他可能偏于内向,甚至显得笨拙或者和现实有一种隔。他独自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创造或者冥想,并且忍受长长的孤寂。好的艺术家作家诗人,一般都是内向的。
他说的温柔,指的是不管一个作家多么阳刚,笔下多么犀利,包括王朔,包括鲁迅,他的内心都有类似女性的温柔慈悲心地,这种温柔有时候是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敏锐的人仍然可以察觉。他不可能粗暴生硬地对待周围的这个世界,这不是真正的作家的方式,无论他的语言行为多么暴躁或者冷峻,而他都有着宽容和体贴外物生命的悲凉柔软,多情善良。

我想,虚构作品对人的影响大多如此,它带来更多的感性,而不是理性。所以它负责体谅不易,察觉不妥,而不负责解决问题。
好的作家艺术家诗人,他倾向于做梦,而不是倾向于现实。他永远有一套属于理想的标准。
外界的不可抗拒的压力使他不断地向内收缩,结果把一切都缩到了内心世界中去。他不可能成为喋喋不休振振有词的人,成为永远正确的人,反之,他总是不断地思考和反省,不断地打破又建立,他可能会沉默寡言,会言不由衷,会安静会深邃。他是现实之外的梦游者。
他因此也可能更理想,也可能更悲观。
张玮说,这样的生活慢慢地煎熬他,把他弄成一个特别自尊,特别能忍受,特别怯懦又特别勇敢的矛盾体,他甚至不能对自身结局有更好的规划。
而只是留下了这些看人,看外物,看万事万物羞涩温柔,多情善良的特质。
像露珠一样,晶莹透明又脆弱。



作者: 编外巡视员    时间: 2022-11-26 16:39
读书太多反而会搞坏脑子的。特别提示。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6 16:54
编外巡视员 发表于 2022-11-26 16:39
读书太多反而会搞坏脑子的。特别提示。

是的好久不见,躲哪里去了

作者: 编外巡视员    时间: 2022-11-26 17:16
四手 发表于 2022-11-26 16:54
是的好久不见,躲哪里去了

哪儿也没躲,那不是哥的脾气。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6 17:23
编外巡视员 发表于 2022-11-26 17:16
哪儿也没躲,那不是哥的脾气。

有脾气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6 18:05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1-26 18:16 编辑

2
昨天读到一句话,说爱因斯坦自传里有一句: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然后在百度里搜索了半天,这句话爱因斯坦到底说过没有?
搜索的结果,有的说某个版本的自传里面有,有的说这句话是杜撰的。
按照常识,我也认可这句话是杜撰的。
首先,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科学家,是自始至终的理性思考者,如果说到理性思考,量子力学代表着目前的最高理性,而爱因斯坦代表着最高的智商。
他就算认可宗教,那也可能像牛顿一样,对这个谜一样无法破解的世界无力解释的时候,相信有一个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造物主,用一种万能的规律创造了世界。第二,他是犹太人,信宗教的话,信犹太教或者基督教的可能性更大。
不可能说出这样一句关于佛教的结论。
那什么人造的假呢?

对于所有的宗教,历史上都有那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所在,但是我相信所有的谬误都源于使用它的人。我也知道有圣女传,有高僧大德传,那些历史上存在过的非常感人的人和故事,他们让我们相信纯净坚韧的内心力量有多大多美好。
所以相信本身是没有错的,甚至是幸福的,因为相信本身,就是 一种幸福,让心有所依,不至于在茫茫宇宙无限虚空里找不到一处安然所在。

看他们提到物理学,量子力学,我的物理学知识极其贫乏,所以慢慢学习,顺便记录。
17世纪末,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创立,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论,彻底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
经典物理学的牛顿,他试图解释物体下落和行星运转的原因。他认为物体在空间中运动,万物之间有一种引力,他认为空间是引力场,是一间空房子一样的大容器。
法拉第和麦克斯韦认为,这个空间布满的是电磁场。
爱因斯坦认为引力场不是弥漫在空间里,而它本身就是空间,空间是一种可以搏动,弯曲,变形的实体。我们不再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是更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的容易变形的软体动物中。行星运行和物体下落,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弯曲,而不是因为引力本身。在高空中,时间过得比较快,在低空中,离地球近的地方,时间过得比较慢。

当一个大恒星燃烧玩自己所有的氢原子时,会熄灭,会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垮塌,导致空间强烈弯曲,最终塌陷成一个真正的洞,这就是著名的黑洞。现在,人们已经拍摄到了黑洞的照片,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
爱因斯坦认为空间一直在膨胀,就是宇宙大爆炸,现在也证明了这个预言的正确。

如果说小说家是完全靠想像来创造世界,那么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物理学家,也是靠着穷尽思维的无限想象力来推演预测未知的世界。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年辍学在家,无所事事,他的父母尊重他。充分证明,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才会终将一事无成,所有浪费时间,不过是寻找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这一点,值得现在的家长们和老师们深思。

既然是书房,我到这里写的都是与书或者读书有关的内容。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写了物理学上很多划时代的成就和人物,写了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实验,也写了波粒之争的历史,写了量子论的发展,很有趣,也很好玩,网上评分很高,值得感兴趣的朋友们去细读。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2-11-26 20:49
第一部分
好的作家羞涩,内向,赞同。
或者说,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更多留给内心的人,可能更容易写出来好作品。
又或者古代隐居/流放状态中的文人。

就是,与外界过多交互的话,觉得会妨碍内心自省,以及静心去书写/梳理/构思一些东西。

我读书的路径,大致是:文学小说(虚构)--历史科普(非虚构)---艺术
最初文学类,包括小说散文,可能算漫无目的的入门
然后经过非虚构类的打牢框架和认知,最终渐渐会趋向艺术,领略和畅游艺术的美
绘画,雕刻,音乐,诸如这类,不过各自需要契机,顺其自然的契机。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2-11-26 20:56
第二部分
牛顿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中世纪的欧洲,大都打小就信仰基督教,此基础上,才又去探索自然科学,力学物理学等。
也有人说,思考/阅读的趋向,从虚构类的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到非虚构类的历史/科普读物,最终是哲学/神学。
也有些人没有充分的阅读思考,未打牢根基直接跃到神学,于是整个人迷迷糊糊神神叨叨,,
作者: 泼雷    时间: 2022-11-26 21:16
婆婆的这篇字,娴静而有自己的思考,特别好特别喜欢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1-26 23:08
欣赏佳作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22-11-27 12:37
来碗鸡汤:有人说,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以后人生的高度。当你站在命运的底层,读书是上天的梯子,可以让人拾阶而上。打破阶层壁垒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现实也正是这样,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不一样,有的人含着金钥匙出生,有的人却背着没还完的债来。但一个人的命,可以靠读书去改变的。你读到的每一本书,掌握的每一种智慧,都能成为改命的底牌和资本。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22-11-27 12:48
四手 发表于 2022-11-26 18:05
2
昨天读到一句话,说爱因斯坦自传里有一句: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 ...

我杜撰一句,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说教。

作者: 重磅企鹅    时间: 2022-11-27 12:51
敏而好学好读好思者,婆婆也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2:38
泼雷 发表于 2022-11-26 20:49
第一部分
好的作家羞涩,内向,赞同。
或者说,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更多留给内心的人,可能更容易写出来 ...

我读书的路径,大致是:文学小说(虚构)--历史科普(非虚构)---艺术
最初文学类,包括小说散文,可能算漫无目的的入门
然后经过非虚构类的打牢框架和认知,最终渐渐会趋向艺术,领略和畅游艺术的美
绘画,雕刻,音乐,诸如这类,不过各自需要契机,顺其自然的契机。
-------------------------------------------------------------------------------------------
很对,我也按照这个思路去试试
艺术我一直不懂,因为没有系统学过,这些都需要小时候打基础,当然任何时候都不晚,如果真有兴趣的话,你说的各自需要契机,顺其自然的契机,还确实是这样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2:44
泼雷 发表于 2022-11-26 20:56
第二部分
牛顿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中世纪的欧洲,大都打小就信仰基督教,此基础上,才又去探索自然科 ...

第二部分
牛顿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中世纪的欧洲,大都打小就信仰基督教,此基础上,才又去探索自然科学,力学物理学等。
也有人说,思考/阅读的趋向,从虚构类的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到非虚构类的历史/科普读物,最终是哲学/神学。
也有些人没有充分的阅读思考,未打牢根基直接跃到神学,于是整个人迷迷糊糊神神叨叨,,
-------------------------------------------------------------------------------------------------------------------------------------------------
有一句话,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又回到看山是山
天真到不天真到最后回归到天真
第三种境界都是很难的
但是第一种境界和第三种一样美好,
而我们那多数人都处于第二种,懂得不多想得多,所以指责和抱怨甚至怨恨多,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2:50
以前读书,作家便在心目中有了明星范;后来阅读,越来越读出每一位作家都有一张大众的脸,消隐于茫茫人海。
这句话我要好好想一想,嗯呢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2:50
泼雷 发表于 2022-11-26 21:16
婆婆的这篇字,娴静而有自己的思考,特别好特别喜欢

谢谢泼雷,都是玩,一起开心玩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2:52
风吹锦衣印梨花 发表于 2022-11-26 23:08
欣赏佳作

感觉古诗词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真懂,我现在感觉体统去学习,有点怯场,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2:55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22-11-27 12:37
来碗鸡汤:有人说,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以后人生的高度。当你站在命运的底层,读书是上天的梯子, ...

有一次读李子勋老师的《自在成长》,他提到了人生其实是偶然性,并不是你想好了想通了做选择才正确,而恰恰是基于性格,很多偶然的并不成熟的选择,得到不确定的各种结果,造成不同的命运
所以自在成长,也不过是野蛮生长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2:57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22-11-27 12:48
我杜撰一句,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说教。


唉,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无趣
有一次我专门看了一本书《做一个有趣的人》,后来发现这样去学习有趣,其实更无趣,所以就真好玩了
大鹅兄天生幽默,段子手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3:00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22-11-27 12:51
敏而好学好读好思者,婆婆也

读书不系统却想得多,所以不如好好生活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8 19:27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1-28 19:30 编辑

银杏

十一月,适合赏银杏。
赏银杏,适合去古寺。
白岩寺离成都最近,据说由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尊者创建于东汉永平16年。
疫情无法跑远,只能在图片里浏览。
图片里是隐藏在山间的古寺,山林清幽,庙宇庄严,银杏环绕,漫山暖黄,细密金黄的银杏叶簇拥着红墙黑瓦飞檐,透着一角湛蓝的天空,仿如仙境一般。
图片里是地上厚厚的黄叶,像掀开一角的经卷,在温暖的阳光下,有了冬日的慈悲和禅意。

传说山中九十余株银杏为明朝如坚禅师亲手栽种。
几百年风吹吹雨打,禅师已作古,而银杏喜光,耐阴,自顾自生长。
于是这些常居深山古寺的银杏树,日日夜夜,伴古佛青灯,看香火缭绕,听暮鼓晨钟,受佛光沐浴,遂带了清凉心,有了小欢喜。
当它生长,是枝头蹁跹的蝴蝶,当它零落,是地上静默的小扇子。
用祈祷的手势,用一树一树的青翠和橙黄去致敬轮回。

银杏又叫公孙树,银杏的果子叫白果。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吃到白果。
三十年时光,山中僧人不知道外面的岁月,而风吹过,一片片银杏叶悠悠飘落,便知秋已深了。
一千多年以前,王维在辋川种下银杏,当他抬头看天,看高远的蓝天下一树灿烂的金黄,看风中飘零坠落的黄叶,心更加柔软澄明,他知道一叶落尽天下秋。
而叶叶灵性,叶叶慈悲。
一千多年以后,顾城说,所有被风吹过的树,都显得有神。

秋已深了,还有银杏叶在飘。
在深山,在闹市,在此地,在他乡。
在图片里,在记忆里,在眼睛里,在天空下。
在时光中。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1-29 11:05
喜欢银杏这篇,书本上的东西,无论多么美好,如果不融入自己的生活,就只是它。
最近在看张爱玲的《小团圆》,好象无法进入状态,人物太多了,一出来就说话,什么介绍没有,搞得我都有点懵
作者: 江小蝶    时间: 2022-11-29 11:43
这个值得对照参考,省视自我~~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9 12:58
轻言 发表于 2022-11-29 11:05
喜欢银杏这篇,书本上的东西,无论多么美好,如果不融入自己的生活,就只是它。
最近在看张爱玲的《小团圆 ...

《小团圆》好像烟云看过,我也没有看
好像这本书,是张爱玲为了解释外界对于她和胡兰成之间的传闻,专门写的,好像没想着发表,后来被好友发表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9 12:59
江小蝶 发表于 2022-11-29 11:43
这个值得对照参考,省视自我~~

戈戈的很多生活细节描写特别好,很多灵动和生动的细节被你捕捉到,我还在反思着,要不要写这一类的玩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29 13:51
心灵鸡汤使用守则

我说过我曾经为了有趣,专门去看了一本书,这种学习有趣的做法其实特别搞笑,这种搞笑也太有趣了。
有趣不是学会的,而是天性乐观自信的人从内里散发出来的智慧。
这种智慧,我没有。

另一方面,我渐渐发现,自己身上其实充满的都是心灵鸡汤一类的温情美好虚假的东西。
他们说这不接地气。
于是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

我是读着《读者文摘》长大的,对了,那时候,《读者》还叫做《读者文摘》。
从初一开始,我早上六点半出发,晚上六点半回家,到了高中,早上依然是六点半出发,晚上十点到家。
小学期间,妈妈大多时间在生病,我呆在外公外婆家,我妈不生病的那些年,她的单位在长江对岸,每天也是早出晚归。而高中三年,我爸爸在外地工作,高考后才回家。
总的说来,我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家里多。
所以很多年,我的心灵指导老师,其实是书籍。
而《读者》就是我成长时期读得最多的书籍。
《读者》带给我的世界,几乎是纯净美好温暖积极的。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知音》,当时的感觉真地是吓了一大跳,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现实怎么这么可怕?
再后来我读了更多的书籍,我一度反思,我读的《读者》其实算是一种心灵鸡汤,它屏蔽了外界的真实残酷,让你活在永远温情脉脉的虚假世界里。那么既然现实那么残酷,我们为啥还要孩子们读童话呢?

初中学物理,学到了参照物这个概念。
我们坐在车里的时候,不管是动车还是汽车,当旁边有一辆车时,有那么一瞬间我们会不会突然恍惚,不知道是自己坐的车在动,还是旁边的车在动。
物理学教会我们,动与静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机械运动时,通常以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那么现在反思,我们为什么要从小读童话呢?
每一个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它们最初看外界的眼光都是残忍的真相,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希望都很快被打碎了,活着就成了几乎没什么意思的事情。
成年以后,或许童话是一种最早刻入心灵的参照物,而童话带来的美好,是一种希望,仿佛一道光,会照亮一生。
所以,我也想着,为什么一定要接地气呢?

但是我们始终不是只活在梦中或者真空中的人啊。
后来我们长大了,哇,人生烦恼真多。
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一生永远没烦恼。
这些都是某某先知高诉我们的,这些都是某某哲人告诉我们的,一听,都是真理啊,醍醐灌顶。

可是回到家里,发现孩子的学费要交,父母的住院费要交,银行的房贷要还,而物业的催款单还贴在门上,上班不敢迟到,领导不能抱怨。
这尘世,那里逃?
真理是真理,可是,它远水不解近渴啊。
后来发现我们的小烦恼,都是属于每个渺小人生的大烦恼,都是有那么一刻几乎过不去的坎,都是几乎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棵稻草。

那么那些心灵的鸡汤有用吗?它会不会带来更大的害处,甚至灾难?
那么去翻书吧。作为一个书呆子,这是我想到寻找答案的唯一方式。

我们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
纵观中国历史,和平时期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在历史上称为盛世的,其实也不多。
战争瘟疫,政治人性,甚至包括那些电视剧里的宫斗,哪一样简单了,人的历史曲折进化,渺小的人生何其艰难。
在乱世里,我们发现心灵鸡汤其实极其有用。
儒教说,乱世出英雄,济世为苍生。
佛教说,世间实苦,那么修来世吧,那么既然是苦,不如欢喜。
道教说,无用即有用,保存实力吧。而道教总在乱世繁荣,为什么?

说得都对啊。
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释然,其实在于我们选择什么作为参照物。

活在当下,并不代表着不活在未来。
只看现在,并不代表不可以看到一年以后,看到多年以后,看到人渺小如微尘的亿万年以后。
当纠结时,你的参照物是多年以后,当躺平时,你的参照物也是多年以后。

其实所谓通达,就是当我们当下过不去的时候,首先在心灵要让自己先过这个坎,然后再回头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打垮你了。
这样,你一直走在相对快乐的路上。
其实所谓通达,不过是不断的变换参照物,仅此而已。

现在,你已经活成了一个满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南的导师了。
现在,你是别人眼里通达的人。



作者: 编外巡视员    时间: 2022-11-29 15:59
四手同学的心很大。鉴定完毕。
作者: 榆钱漫天    时间: 2022-11-30 01:32
本帖最后由 榆钱漫天 于 2022-11-30 01:34 编辑

越是真实越怀疑,虚构人生有趣。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1-30 14:02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1-30 14:14 编辑

每天核酸,同事有三个不能上班,因为小区封控,因为孩子幼儿园要求居家。
想着最初的肺炎一号,肺炎二号,在海外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羊都因此而转阴。
新冠的传染性确实太强,但是它也是轮状病毒啊,病毒是空气传播,中医药应该有效,直接找中医对症开药,应该比所谓的特效药更好。

既然是书房,习惯了往书上扯,慢慢去想小说里的疾病。
记得小说里,有黛玉咳血,西施捧心。
仿佛表现美人纤弱的,大多是咳嗽啊,眩晕啊一类的疾病,当然西施捧心,不知道是不是胃疼?
这些疾病大多是慢性病,拖延,又不至于立即倒地不起。
于是美人蹙眉,捧心,捂头,这些都显出病态之美。

又想起了理查德.耶茨小说里描写的肺结核。
理查德.耶茨是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
受海明威影响,他是另一个菲茨杰拉德,像溺水的鱼一头扑进文字的海里,因此他的生活几乎被文字拖累,离婚,最后孤身一人,死于肺结核。

他的《十一种孤独》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
作为卡佛式的小说家,理查德.耶茨一生的经历,足够让他写出这些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如意,屡屡遭受挫折的形形色色的丰富的人物形象。他表达的是普通人面对生活的孤独,失落,绝望和无措。
所以他也被称为是焦虑一代的作家代表人物。
他自己的一生,酗酒,抽烟,疾病,贫穷,潦倒,怀才不遇,生前不红,死后被遗忘,他身上体现了很多典型的仅仅依靠文字生活的作家常有的命运。

《十一种孤独》里写了新转学的受老师关注的小学生,即将结婚的迷惘的男女,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被炒的白领,退役军人,弹钢琴的音乐人等等普通人某一刻的命运和心情。

里面有一篇专门描写肺结核病人。《一点都不痛》
写了麦拉去看她得了肺结核的丈夫,他被隔离在医院里,
书里描写:他的胸脯,瘦得令人难以置信,肋骨被取掉的那边都凹陷进去了,看得到上次手术后刚愈合的伤疤。------随时带着引流管。

从小说里才真正第一次知道,那时候治疗肺结核是切除病变的肺叶,好残忍。
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的问世使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的相继合成,更令全球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大幅减少。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肺结核已经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并且基本上是免费用药。
链霉素是美国 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它的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

向瓦克斯曼致敬。
向人类医学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也向理查德.耶茨致敬吧,他用不安动荡孤独失败的一生,用飞蛾扑火的理想为后人留下了这些文字。

也希望新冠,很快找到最好的药。世界再无疫情。





作者: 秦川梦回    时间: 2022-11-30 16:44
四手的文字妙在语言精到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 12:37
临屏写了很多字,突然没了,好遗憾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 12:48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 13:12 编辑

昨天新闻里,知道江主席去世了。
这是一件大事,所以记录一下。
江主席去世,代表着他的时代结束,我琢磨着有没有一件文学作品,恰好记录了这个时代,像《平凡的世界》记录邓小平的那个时代一样。一时想不起,或许你们能补充。
不过我们共同经历的这段时光,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对包容的时代,所以完全包容写的应该不多,但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写的,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时代。

昨天微信里,有人在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好吧,就聊聊他吧。
最初读《潮骚》这部日本文学史上获奖的作品,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读到《金阁寺》就不一样了,突然觉得心里打开了一扇窗。

每个人对于阅读都有一个契机,在此之前,我的阅读是中国式的传统的那种。我也读了很多外国小说故事,但我的审美是中国式的传统的。
是那种内敛温润含蓄克制,有中国式的留白和空余,有只此青绿的简静至美,有寂寥之美有遗憾之美有高远空阔之美。

但是《金阁寺》不一样,这部小说是以1950年金阁寺被学僧林养贤纵火烧毁这一真实案件为蓝本而创作的,它告诉我们“人一旦钻进美里不出来,势必不知不觉撞进世间最为黑暗的思路”
它告诉我们懂得审丑才能审美,唯美是一种局限,对一个作家来说,唯美是一种缺陷和虚假。

我说到契机,其实在哲学书里,在以前的经典里,在美学的专著里,也有各种思考和引申,但是《金阁寺》恰好是一个契机,它开启了我的思考。
后来我读帕穆克的《伊斯坦布尔》知道了”呼愁“,知道了废墟之美,而莎乐美和金阁寺一样,同样包含着毁灭之美。

不仅仅是毁灭,金阁寺在文中象征着永久的短暂之美,也代表美是具有悲剧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测性。

最关键是这本书里,文字美到你可以 一读再读,它带来的思考也可以反复回味。
随便摘要几句吧:



     金阁与人的存在便是如此愈发成为泾渭分明的对比:人之形象容易毁灭,却浮现出永生的幻影;金阁之美固定不变,却渗透出毁灭的可能。人虽脆弱而无法根绝,金阁虽顽强而可使之毁于一旦。人为什么注意不到这点呢?我这一独到见解无可怀疑。假如我将这明治三十年指定为国宝的金阁付之一炬,这便属于纯粹的破坏,金阁势必无可挽回地归于毁灭,从而将人创造的美的总量确凿无误地减少一部分。晚夏宁静的日光,在究竟顶的屋顶上贴上了金箔,倾泻直下的光,使金阁内部充满了夜一般的黑暗。
     金阁从背面承受着月光,折叠着黑暗而复杂的影子,寂然无声,惟有究竟顶的花格子窗框,泻入了清亮的月影。
     对于我来说,美必须是这样的东西。它从人生中遮隔我,又从人生中保护我。

希望你也喜欢这本书。
好吧,临屏写字,很遗憾最初写的想不起来了。就这样吧。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2-12-1 13:16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 12:48
昨天新闻里,知道江主席去世了。
这是一件大事,所以记录一下。
江主席去世,代表着他的时代结束,我琢磨 ...

临屏码字挺玄乎吧?告诉你一个办法,下载一个叫“WPS  office”的软件,就大概率不会出现你遇到的问题了。手机应用商店里都有的。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2-2 18:07
四手写得又快又好,我只能陪你打个酱油,那个小团圆,胡兰成只有一部分,等我慢慢更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 19:46
谢谢坡度,轻言,今天一天在外面,还没有到家
明后天也有事,有空再上来,看看大家写的,大家开心玩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2-7 17:24
四手 发表于 2022-12-2 19:46
谢谢坡度,轻言,今天一天在外面,还没有到家
明后天也有事,有空再上来,看看大家写的,大家开心玩

四手呢,我可是看了你这篇瞎整的同题,忙完快回

作者: 青芜    时间: 2022-12-7 18:42
婆婆,继续,好看~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7 21:48
青芜 发表于 2022-12-7 18:42
婆婆,继续,好看~

谢谢青芜,才回来,明天来看帖子

作者: 榆钱漫天    时间: 2022-12-8 06:20
我读书读到坦然与生活便觉好,至于目的反倒不纠结,想想那也是人家精神支柱。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2-12-8 06:47
  才读到,不能加分了。说得(写得)真好!

作者: 芳源    时间: 2022-12-8 08:24
读书人,一般都有这个观点并相信之:
[at]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at]
实际上很可能大错特错。
人与文,没什么关系。
一个是精神世界里的文,一个是现实世界中的人。
关系当然有,但确实不大。
作者: 秦川梦回    时间: 2022-12-9 10:10
[attach]739368[/attach]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9 18:13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1 01:32 编辑

随便写几句吧。

读到了戈戈写的接地气,突然想到,我也不接地气。
然后又想到了两个人,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他们都是不接地气的人。我经常想说一句话:为什么一定要接地气呢?
其实所有的小说,接地气实际上是描述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却是通过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表达的是我们的情感或者思考,这里并不包括我们的思考一定要符合现实的价值观。

而完全符合现实价值观的,我恰恰觉得不对,而且不喜欢,因为我是一个不接地气的有点理想有点呆的书呆子。

我喜欢博尔赫斯写到的: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他一生就住在天堂里,因为他是一名图书管理员。
博尔赫斯的故事一直有一点炫技,所以他的字想象力丰富,但是技巧也丰富,所以读起来感觉有点累。

而卡尔维诺是一个温暖的人。
他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完全是不接地气的。
他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做一个正常而自由的社会人。
作为园艺家和植物学家的儿子,他从小太熟悉所有的植物了,所以他笔下写起那些树木啊植物啊,简直信手拈来。因此他的不接地气的小说,因为细致的描写,显得好像真的一样。

《不存在的骑士》我至今没有看过。
多年前,匆匆读过后两部。
《分成两半的子爵》告诉我们:做半个人的好处: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我过去是完整的,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的痛苦和伤痕之中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个完整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帕梅拉,不仅我一个人是被撕裂的和残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

卡尔维诺从思考里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完全和社会一致,为什么我们不能内心疏离而外在妥协,貌似一致,
每一个真实的人性都是善恶同体,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表现出善的一面或者恶的一面,在善与恶的不断冲突和对抗下而成为一个分裂的社会人,其实才是一个自由而正常的人。
如果你在现实里社会里不分裂,并且活得很好,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而《树上的男爵》里,为了反抗迂腐的贵族家规,哥哥柯希莫在十二岁时决定上树生活。然后,他一辈子都生活在了树上。
卡尔维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奇迹的世界,人们最简单的个性被抹杀了,而且人被压缩成为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今天问题已经不再是自我的部分丧失,是全部丧失,荡然无存。”
因此柯希莫为自己制定的,“在树上生活一辈子”的这个规则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不妥协。

卡尔维诺用半寓言半童话的小说,告诉我们如何在社会人和内心真实的人之间找到自由,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在叛逆和逃离之间,在责任和超脱之间找到自由,他指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路。就是既与这个社会保持疏离,又与这个社会保持联系,既保持内心的独立,又在社会里实现理想。
他的孤独并不是卡夫卡式的孤独,他是一种积极向上,不被社会彻底改造的精神上的孤独和自由。

很少有作家像卡尔维诺那样。他拥有完整的家庭,美好的婚姻,养大了孩子,像普通人那样过了平淡且没有波澜起伏的一生,过了睿智又幸福的一生。
他是一个睿智的人。
在他《看不见的城市》里,我想起了小时候读到的《镜花缘》,那么丰富的想象力,那么有趣,充满了回味和思考。

他有句名言:"我对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至今影响我,让我对读书,对文字能表达的东西充满了信心。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1 01:53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1 02:25 编辑

12.8日,新华全媒+|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核酸检测可以自主自愿。
疫情政策终于改变。
从这一天开始,意味着新冠时代终于过去。
从最初到今天,差不多三年,这三年,我们见证了历史。
突然想起了这次出差时,他们安慰我的话。
到达目的地后,因为没有及时上报,行程码被赋予了红码,在核算检测点,人立刻被限制。
郁闷中,朋友说:这或许是最后的时候,你应该体验一下,并且作为纪念存在。
网上看到了各种关于疫情的段子,记录下来也挺有意思,见证着各种跌宕起伏的市井心态。
特此记录一下。

接下来的日子,估计每个人都要感染一到两次,都会经历阳性然后转阴的过程,或许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反应大,有些人反应轻。打过疫苗,不是有基础病的老人,不是小孩,相对来说,不会有生命危险。不再核算检查以后,第一线的医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羊,他们会首先被羊。
如果又说到书的话,其实也应该说说加缪的《鼠疫》。
说《鼠疫》是应景。
加缪是一个乐观的人,无论现实多么荒谬,而他的精神内核,总是指向希望。
而索尔贝娄是悲观主义者,他预言今天的时代是娱乐至上的时代,会消解一切意义和价值。

近来一直在琢磨着该怎么写下去。
想起了亦舒的话:真正有气质的女孩,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
而且一个真正把书读透的人,他的字里行间,嬉笑怒骂皆文章。而我一直行文拘谨。
所以我一直忐忑着,有没有必要蜻蜓点水继续说读书。
不如随便编故事,更好。
是不是呢?



作者: 远去的烟云    时间: 2022-12-11 05:45
四手 发表于 2022-12-9 18:13
随便写几句吧。

读到了戈戈写的接地气,突然想到,我也不接地气。

善读书又有自己的思考,当赞!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2-12-11 07:20
风吹锦衣印梨花 发表于 2022-11-26 23:08
欣赏佳作

同赏。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2 00:14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2-12-11 05:45
善读书又有自己的思考,当赞!

谢谢烟云兄,说读书,感觉不如编故事好,
觉得还是应该像以前一样,沉下心来,慢慢去自己读书
读书和打麻将,都是消遣,而已而已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2-12 10:16
他独自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创造或者冥想,并且忍受长长的孤寂。好的艺术家作家诗人,一般都是内向的。
很入木三分……^_^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2-12 10:19
外界的不可抗拒的压力使他不断地向内收缩,结果把一切都缩到了内心世界中去。他不可能成为喋喋不休振振有词的人,成为永远正确的人,反之,他总是不断地思考和反省,不断地打破又建立,他可能会沉默寡言,会言不由衷,会安静会深邃。他是现实之外的梦游者。
像露珠一样,晶莹透明又脆弱
非常好……^_^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2 21:20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2 21:56 编辑

身边羊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依然在到处乱走。
而朋友圈里各种预防措施层出不穷。

第一。下载了一个中医附院的公众号,一旦遇到啥情况,然后点击网上诊疗,点击新冠,会有专业的医生来接诊,然后网上开药,快递送达,也可以直接问诊,根据病情开中药方子,可以熬好了送达,也可以送过来自己熬药。

第二。存了中医药大学推荐的处方
1.无症状感染者
适应症:临床无特殊症状,核酸检测为阳性。
治法:扶正透邪,理气化湿。
组成:生黄芪20g,枇杷叶15g,藿香15g(后下),薄荷10g(后下),金银花15g,陈皮10g,茯苓15g,生甘草5g。

2.轻型和普通型
1)初期
适应症:无发热或低热,咽痛,咳嗽,苔白,脉浮。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化湿。
组成:荆芥10g,防风10g,北柴胡15g,连翘15g,藿香10g(后下),桔梗10g,前胡15g,茯苓15g,陈皮10g,生甘草5g。
加减:若恶寒身痛者,加羌活10g,葛根15g,白芷10g;若发热甚者,去荆芥,柴胡量至20g-25g,加黄芩15g;若咽痛,加马勃10g,玄参10g,板蓝根15g;若咳嗽痰多,加瓜蒌皮15g,陈皮15g,竹茹20g;若平素体虚,伴疲倦乏力,加太子参15g。

2)中期
适应症:发热,咳嗽,胸闷气促,痰或黄或白,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理肺止咳。
组成:麻黄10g,石膏30g,金荞麦20g,桔梗15g,前胡15g,黄芩15g,瓜蒌皮20g,枳壳15g,陈皮15g,苦杏仁15g,法半夏15g,生甘草5g。
加减:若咳痰黄稠,加瓜蒌仁15g,浙贝母15g,鱼腥草30g;若胸痛,加枳实10g,郁金15g,佛手15g;若咳吐腥臭黄痰,加芦根30g,桃仁10g,冬瓜仁30g。

3)恢复期
适应症:疲倦,食欲不振,或味觉减退,微咳,舌苔腻。
治法:益气运脾,宣肺化湿。
组成:党参15g,藿香10g(后下),蜜枇杷叶15g,芦根20g,苦杏仁15g,陈皮15g,茯苓10g,生甘草5g。

4).注意事项
煎服法:以上建议处方,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20分钟,连续熬2次,将2次所熬药液混匀约450ml,每次约150ml,一日三次,一日一剂;儿童服用量可酌减。有基础疾病者,要兼顾基础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加重,甚至发展为重型/危重型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中成药以对症治疗为主,优选具有疏风、解热、止咳、化痰、利咽为功效的药物。

3.中医药预防
生黄芪15g,炒白术10g,薄荷10g(后下),防风10g,紫苏叶10g,茯苓10g,生甘草5g。
煎服法:加水1500ml,泡10分钟,熬20分钟,熬1次,浓缩成600ml,代茶饮。儿童酌情减量:7-14岁,一日两次,每次约50ml;3-6岁,一日两次,每次约25ml。建议连续服用3-5天,孕妇请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根据这个处方,备了几副预防性的方子,给老人。

4.居家调护建议
1.)熏蒸处方:板蓝根10g,石菖蒲10g,贯众10g,金银花15g,苍术10g,薄荷10g(后下)。
使用方法:加水1000ml,浸泡10分钟,小火煎煮30分钟,浓缩药液 150ml。将处方药液加入空气加湿器中熏蒸,每天1-2次。

2.)香囊处方:藿香10g,肉桂5g,山奈10g,苍术10g。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装于布袋中,挂于室内,或随身佩戴,具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效。

3.)穴位保健
(1)穴位按压:可采用穴位按揉的推拿手法。揉按的穴位可选用足三里、中脘、气海、关元、涌泉等,在相应的穴位上用手指指腹按住(一般用大拇指),以前臂用力来带动指腹做轻柔和缓的摆动,动作应协调有节律性,每穴可按揉操作50-100次。每日早晚可按揉以上穴位各一次。
(2)艾灸:推荐选择足三里、气海、中脘、关元等,用点燃的灸条悬起于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处施灸,也可采用艾灸盒施灸。每个穴位灸20分钟左右,以施灸部位对温度耐受为度。可以每天灸1次或隔天灸1次。
4.)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主要是借助药物有效成分作用,直接刺激足部穴位及表层皮肤,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温通经络。推荐浴足方:桂枝、荆芥、川芎各30g,艾叶、松节各15g,红花、当归各10g,白芷5g。共煎煮,取温热药液浴足,可活血通络、散寒除湿。

5.)饮食调护
根据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如平和质,推荐食用山药、百合、莲子等;如气虚质,推荐食用黄芪、西洋参;如阳虚质,推荐食用韭菜、当归、生姜、羊肉等;如痰湿质,推荐食用山药、茯苓、冬瓜、薏苡仁、陈皮;如湿热质,推荐食用马齿苋、绿豆、红豆;如过敏体质,推荐使用大枣、葱白、鸡肉等。

第三:也有同学建议,如果发烧了又不出汗,难受,又没有什么药。
如果发烧了又不出汗,可以拿50克生姜去皮加500ml水煎沸5分钟,再加小葱白3根煎1分钟,加红糖适量,趁热喝。再盖厚被子 ,一般半小时就会出一身汗,汗出则体温马上就降下去了。如果先服一颗芬必得,那发汗更猛。
他们试过很多次,效果很好。

其实这上面很多都没有真正用到。
网上建议的也很多,据说连花清瘟都差点被抢劫一空。
我们是没有买这个药的,中药,我觉得对症开药比什么都好,如果大家网上诊疗能实现的话。药对肝肾有损害,没有疾病不要乱吃药。
如果不能,我建议找离家比较近的中医诊所,可以电话问诊开药,快递送达,也很方便。

现在,新冠就像小马过河,老牛说的不一样,松鼠说的不一样,只有每个人感染的时候,或许才有切身体会。
他们说未来三个月是爆发期,轻中重都会出现,特别是家有老人的,有点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我们都会感染,迟早,或许迟一点更好。
但是早一点羊了又转阴的人,反而对这个病更加无所畏惧。

新冠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歧视。因为这么久的宣传,大家心里的阴影还在。
我们邻居家已经羊了,已经居家隔离。
但是他们家的垃圾,连清洁工都不肯去拿来扔掉。
他们已经遭到了小区业主和物业明里暗里的歧视。

对大人来说,等以后大家都慢慢接受这个事实,慢慢就没事了。疾病越来越不是事。
其实担心的是孩子,不知道同学以及家长之间会不会出现这种歧视?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2-12 21:52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2 21:20
身边羊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依然在到处乱走。
而朋友圈里各种预防措施层出不穷。

四手准备充分,万一中招我就参考你这个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2-12 21:57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1 01:53
12.8日,新华全媒+|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核酸检测可以自主自愿。
疫情政 ...

继续写吧,不用想那么多,你的读书心得挺好,可惜我读得少,你提到的好些书我都没读过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2 21:57
轻言 发表于 2022-12-12 21:52
四手准备充分,万一中招我就参考你这个

集思广益,写给大家参考
老桂和金牌,希望她们注意身体,不要外出,尽量居家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2 21:58
轻言 发表于 2022-12-12 21:57
继续写吧,不用想那么多,你的读书心得挺好,可惜我读得少,你提到的好些书我都没读过

很多我都忘了,当时读的时候感受很多
详细写的话,要回头去再看看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2-13 17:59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2 21:58
很多我都忘了,当时读的时候感受很多
详细写的话,要回头去再看看

休息,休息,休息,身体最重要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4 14:04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5 09:17 编辑

记录

前天晚上感觉不舒服,头有点闷闷的,那时候正和父母吃饭。
父亲突然出现肚子不舒服,全身发冷,一顿饭没吃完,他已经开始上吐下泻,身上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
开车送父亲去省医院看急诊,他坚决不去,要回去睡觉。我妈很迷信的人,她说,好吧,深夜去医院不好,也坚决不去,然后回家。
妈妈用葱白,生姜,红糖熬了一大锅,给父亲喝下,然后捂着被子睡觉。
第二天,他起床了,活蹦乱跳,一点点不适的感觉也没有了。
不放心,嘱咐他们还是按照方子抓了中药,熬了一大锅,大家都当成茶喝。


1.无症状感染者
适应症:临床无特殊症状,核酸检测为阳性。
治法:扶正透邪,理气化湿。
组成:生黄芪20g,枇杷叶15g,藿香15g(后下),薄荷10g(后下),金银花15g,陈皮10g,茯苓15g,生甘草5g。

中医药预防
生黄芪15g,炒白术10g,薄荷10g(后下),防风10g,紫苏叶10g,茯苓10g,生甘草5g。
这两种,各抓了两副,爸爸妈妈也喝了,这两天他们啥事都没有。

我昨天有点加重了,头晕头疼,骨头有点疼,但不算太明显。
因为成都已经取消核酸检测,所以也没有查核酸,中午就去了家附近的中医诊所。
以前是准备了医院的云诊所,在线看病抓药,送药上门,这两天,估计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根本没有精力来处理网上的病人,所以半天等不到回复。
然后去了家门口的中医诊所。
一位老中医说,测不测核酸是不是阳都没有关系,治疗都差不多。
他说他每天看几十个阳,有些人一副中药就好,有些人两副中药。
我一直没有发烧,就是头晕头疼,他看了我的舌苔,摸了我的脉象,然后说我肯定是感染了,然后又说,测不测都没有关系。
回家后,开始昏睡,身上不舒服,眼睛有点抬不起来,没有精神。骨头隐隐疼,但又不算很疼。

晚上喝了一包中药,吃了稀粥,萝卜干,西红柿炒鸡蛋,素炒丝瓜。
继续昏睡。
早上起来继续吃了一包中药,中午吃了一包。
现在感觉一切都正常了,头也不晕了,身上也不痛了,精神也好了,中午吃了一大碗米饭。一共吃了三小包中药,不到一副

我朋友发烧38.7,喉咙痛,昨天我让别人快递给她中药,她吃了,不发烧了,在此之前,她吃了四次散利痛,过了几个小时,体温又升高了。
但是她喉咙依然很痛,今天我把地址发给她,她自己去诊所开中药,因为医生要看舌苔,摸脉象,这样才能真正对症治疗。
朋友圈传的资料,反应与疫苗有关,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反应。
打CHO细胞疫苗,基本上都出现喉咙痛,大北京生物的症状是发烧全身酸痛,打科兴症状最轻。
去支付宝查了我的疫苗信息,打的科兴,所以这次反应总的说来很轻。

现在感觉没有啥了,精神也不错,写出来给大家看看。

终于感染了,反而放下心来。

好像越来越有经验了。
老公发烧,咳嗽,最初他一直不吃药,后来扛不住了。
我买的999感冒灵冲剂,加上川贝枇杷止咳糖浆,他吃了以后,烧也退了,也不怎么咳嗽了。
现在我觉得这个最简单,就当成一场感冒治疗。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2-12-14 14:18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4 14:04
记录

前天晚上感觉不舒服,头有点闷闷的,那时候正和父母吃饭。

这段虚构得很像呀。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4 14:21
坡度 发表于 2022-12-14 14:18
这段虚构得很像呀。

是真的哟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4 14:22
轻言 发表于 2022-12-13 17:59
休息,休息,休息,身体最重要

谢谢轻言,感觉已经好了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2-12-14 14:29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4 14:21
是真的哟

厉害了!祝福一下!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4 14:30
坡度 发表于 2022-12-14 14:29
厉害了!祝福一下!

谢谢坡度,你又不更新你的记录了?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2-14 15:52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4 14:04
记录

前天晚上感觉不舒服,头有点闷闷的,那时候正和父母吃饭。

四手过关轻而易举,看来中医效果不错,国学范畴啊!祝贺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2-14 16:58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4 14:22
谢谢轻言,感觉已经好了

准备充分,轻松过关,祝贺四手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5 19:03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6 20:21 编辑

北原家的猫叫陈建国,苏力家的猫叫年糕。
依稀记得韩美林家的猫叫贾富贵和张秀丽,不知道是不是记错了。
猫和狗,特别容易成为人类的朋友,所以有了感情,人类对猫猫狗狗的情感就是家人的情感了。
据说海明威留给世界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死后,我的全部遗产留给我的猫。
而后来的香奈儿总监老佛爷,也把巨额遗产留给了那只生前最爱的瞿罗猫。

也想起了年糕。不知道苏力取名的灵感是否来自于下面。
在夏目漱石《我是猫》里,有一个小猫吃年糕的细节,傻傻的小猫趁人不在,偷吃年糕,然后牙被年糕牢牢粘住,像拔牙一样疼,这时候孩子们的歌声好像已经停了,女仆们就要来了,于是焦躁地晃动尾巴耳朵,于是一会抬起左爪,一会抬起右爪,使出浑身解数,用两爪在脸上乱抓乱挠。
这是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写这部书时,他已经38岁了。
通常我们写猫,都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猫的世界,而夏目漱石例外,他是通过猫的眼睛看人的世界。
他用诙谐讽刺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叫做苦沙弥的老师家的一只聪明的猫,它有了人的特性,每天思考哲学道理,却始终学不会捉老鼠。通过它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群自命清高,夸夸其谈却无力改变什么的一群矛盾的知识分子众生相。
这本书是鲁迅最初推荐的。

鲁迅有一句话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我想到了多丽丝.莱辛。因为感觉生活里的莱辛很吵闹很爱折腾。
莱辛是历史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年纪最大的作家,获奖时已经88岁了。
题外话,据说获得诺奖的作家平均年龄是65岁,充分说明,文学创作是需要积累阅历和思考的。

莱辛很漂亮,从她的真实的人生看去,她从来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她的不安分在我的感觉里有一种作,这种作我感觉萧红也有点。
她一生都在反复折腾和思考女性的独立尊严角色爱恨信仰等等问题。
她的《金色笔记》一直在反思,很遗憾我没能看完。
而莱辛的助手说,她五年说的话不到五百句。而每天要写7000字。

她有一本书很有意思《特别的猫》,建议爱猫的人读着玩。这本书里,莱辛回忆了小时候在非洲生活时遇见的小猫和后来养的小猫。她的回忆也特别奇怪,竟然是从杀猫开始的。
她写灰咪咪与黑猫的段落,是两只性格资质迥异的争宠母猫的故事,写鲁夫斯、大帅猫和查理猫,写它们之间的三角关系,写一只只小猫的生死轮回。
这本书写于莱辛的晚年。
在《特别的猫》里,她说:在过了某个特定年龄之后,我们生命中已不会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动物,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件:一切全都曾在过去发生,过去的一切全都是过往的回音与复诵。甚至所有的哀伤,也全是许久以前一段伤痛过往的记忆重现。
这些字很容易入心,让人唏嘘。
这些猫在莱辛的回忆里才格外动人。
所以看一位老年作家的文字,他们达到的思考一定会入心,因为时光让文字有了光泽,让情感醇厚,就觉得非时光不能做深情语。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6 18:56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6 20:21 编辑

朋友圈都在分享新冠特效药,我把阿九的经验也分享出去了。说到最后,大家就开始好玩起来,发的图片各种搞笑,什么连花清瘟干红,连花清瘟咖啡,连花清瘟牌香烟,什么电影院分出来的阳间,阴间。晚上回到家,突然看到柳警发的治疗新冠特效药的视频,实在忍不住,这人太乐了。

白天在单位收到台湾朋友寄来的治疗新冠的中药,这么远,很感动。单位每天都有熬好的中药茶饮。
开车出去准备把药分送给朋友和亲戚。
一路上路过的景色太神奇了,有时候是落得几乎光了的银杏树和地上一堆快要被雨水带走的黄叶,拐个弯,突然又进入一片满是黄叶的小道,依然是一树一树灿烂的金黄,美得像童话。
后来又穿过河边一条小路,两边是黄色的梧桐树叶,色彩斑斓梦幻。
穿着羽绒服的冬天,依然有这么美丽的色彩。
最关键是,路上很冷清,没有什么人。

去看老妈,在电梯间,一位戴着口罩的老人看见我准备上去,马上走了楼梯的消防通道。而下楼的时候,有戴着口罩的母女俩,年轻的妈妈拉着幼小的孩子,看见电梯间有人,也赶紧退出去,电梯间就我一个人上下。
一方面都觉得疫情没啥,一方面又觉得疫情要特别注意。
这些都正确。乐观是心态,行动是预防。
感觉成都重庆的压力比起北上广深始终是小的,所以这两地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天大的事都能变成好玩的梗或者段子。

终于意识到自己还是不妥,虽然恢复迅速,这么快出来,也是对大家不负责任啊,办公室也是敷衍了半天就跑了,和大家隔着口罩和距离。
在美团里找了跑腿,帮我送中药。
因为前两天,美团里与病毒有关的药,与布洛芬有关的药,与感冒有关的药,包括体温计,都卖空了,所有的商家点开,就是休息状态。
出门来,忘了把电充满,手机的电快用尽了,找了一家小电充电宝,然后晃悠着去看了附近几个中医门诊,门口都排着长队,我拿着台湾朋友转发的他们院长的方子去打听,竟然得知几乎防风,荆芥这些最普通的中药,都卖断货了。
这就是疫情下真实的每一天。

把车停在路边,等跑腿的快递小哥。看了一下行程,送达距离有二十多公里远。
快递小哥到达的时候,竟然衣着单薄,身体瘦削,他骑着一辆电瓶车,我还以为他是开车呢。外面风很大,我站在风里,感觉有点冷,而他应该更冷吧。
袋子我用酒精喷了,让他取走,然后心里过意不去,对他说,我给你发个红包吧。
他连连说不用。
骑着车在寒风中离开。

又陆续看见很多送快递的人从身边驶过。现在最忙碌的应该是他们,最不怕疫情的也应该是他们。
前几天我也是靠着他们送来的蔬菜水果食品等生活的。这些来自陌生人之间的美意,都值得感恩。

依然是要说读书啊。
本来想搜索一下读过有关疾病或者病毒的小说,疾病只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一本《岛》,是关于麻烦病的,病毒大多是属于专业或者科普类的,小说一本也没读过吧。
那只好说说以前读的《邮差》,邮差这本小说写的是诗人聂鲁达在流放期间,居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岛上,诗人通过一位叫做马洛的邮递员收发信件,保持和外界的联系。
他们从陌生人,到最后成为朋友,诗人帮助马洛娶了他爱的姑娘,马洛受诗人影响学会了写诗。
后来诗人解除通缉,结束流放生活离开了小岛,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而马洛在一次集会中朗诵诗歌,被镇压身亡。

多年后,诗人知道了邮差的死讯,知道了马里奥的孩子叫聂鲁达。
在海边,诗人听到了邮差当年在岛上专门为他录制的各种声音-----你听“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略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这是陌生人之间很感人的真情。
他用克制的笔触写了人们最珍贵的情感。
这个世界有流放,有死亡,有战争,有疫情,在作者克制的笔下,始终流淌着温润的眼光。










作者: 轻言    时间: 2022-12-16 23:49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6 18:56
朋友圈都在分享新冠特效药,我把阿九的经验也分享出去了。说到最后,大家就开始好玩起来,发的图片各种搞笑 ...

这篇很好,陌生人之间的情谊,纯天然的人性与人情,感人。我有段时间特别想读鼠疫,现在又有点想了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7 20:01
轻言 发表于 2022-12-16 23:49
这篇很好,陌生人之间的情谊,纯天然的人性与人情,感人。我有段时间特别想读鼠疫,现在又有点想了

轻言读书很细,我也想一想,要不要回头去读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7 20:10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7 20:49 编辑

突然想到,这些年读书其实是走马观花。
很多年读书的目的,一直是明白道理。像所有爱读书的人一样,凡是不懂的,总希望从书上去找答案。
那些引来思考的文字,都曾经是我热爱的。
我曾经以为,我通过读小说,读故事,把以前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都认真反思了一遍。

实际上,这些道理并不能指导真正的生活本身。
它只是从思考上带给我快乐和通达,或许也不是通达,是逃离。到一个我自己心里喜欢的地方。
这个地方自在,自由,你发现你接触到了千百年来那些人,你找到一些喜欢的人,这种跨越时空的,却是有着相似理解的灵魂,他们教会你欣赏,也明白自己的渺小。


《风之影》里有一句话是说读书: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不但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做梦的人留下来的灵魂。一本书,每经过一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它的每一页,它的灵魂就成长一次,茁壮一次。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已经不喜欢道理了。
作为一个理科生,很多年我从来没有仔细读过,小说应该怎么写,文字应该怎么叙述,从什么结构去展开故事?
其实我读的很多书,上面并没有我感兴趣的道理,那么我大多数书籍都是走马观花匆匆读一遍,摘抄几句,划一些线条。以显示我读过,现在想来,这样的消遣真无趣,不如读言情,读武侠。

其实我也是读过很多武侠小说,网络言情小说的。
我觉得严肃小说和这些小说相比,严肃小说就是写生死写情爱写吃喝拉撒,都不唯美,不纯粹,甚至细节里因写实而感觉残酷,但是它最终是走向思考,希望或者死亡,意义或者无意义。

武侠小说创造一个虚拟的江湖,这里的坏人和好人大多泾渭分明,这里的侠义精神,利他,家国情怀,永远古典而正义。就算是英雄末路,也是悲壮,而整体小说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是不变的。
而好的言情小说的情感,更纯粹了,而且文字和故事都唯美真诚,甚至虐。比如我喜欢的《昭奚旧草》
我常常想,如果除掉杂质,这些唯美向上的东西,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想,所以它们才会永远有市场。
但是有一点,你忘了,当你读了很多经典以后,你会觉得很多言情,不堪一读啊。但是我承认,武侠和言情小说的纯粹向上至今影响我。

或许该重读一些书,细读一些书。
但是我想从书上得到什么?
还是不预设的好。








作者: 编外巡视员    时间: 2022-12-17 20:52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7 20:10
突然想到,这些年读书其实是走马观花。
很多年读书的目的,一直是明白道理。像所有爱读书的人一样,凡是不 ...

这是个四手宝库啊!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7 20:53
编外巡视员 发表于 2022-12-17 20:52
这是个四手宝库啊!

四库

作者: 编外巡视员    时间: 2022-12-17 20:53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7 20:53
四库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8 21:20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8 22:11 编辑

我琢磨着像轻言一样,仔细去读一本书。
上一篇我说到多丽丝.莱辛有点作,说到萧红也有点作。
这个结论其实很容易遭到反感的。
她们实际上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者和反抗者,她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反抗当时她们所在的那个时代加在女人身上的要求,女人因为本身的性别属性必须为人妻为人母才能成为一个正常女人,而没有另一条出路。
她们对着那个时代痛苦思考,女性的出路,除了丈夫孩子家庭,能不能成为她们自己,为自己而活。因自己作为一个女人而去爱去生活,而不是成为男人的附属,家庭的附属,被动生活。
伍尔夫也曾经希望,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她也是一个思考里相当激烈不易妥协的女性主义者。

我说多丽丝.莱辛的作,是看了她写她的童年,她对父母的回忆,弟弟的回忆,笔下那么多自己的感悟,亲情爱抚在她笔下都成了心惊肉跳带着有点恐怖氛维的回忆。这是很奇特的视角,而另一方面,她十四岁就反叛家庭辍学,二十岁嫁给了大十岁的丈夫,丈夫对她不错,但她不喜欢呆在家里带孩子,又折腾离婚,然后不断地为了自己的自由和爱情奔跑了一生。
莱辛晚年的金色笔记,写女人一生依然找不到什么可以支撑,政治男人家庭婚姻孩子都不能,事业可靠自己可靠,却始终心无所寄,而信仰仿佛也不可靠。她用迷茫思索着女性抗争以后依然的迷茫。
萧红在我的感觉里,她的文字很好,但是她的情感总是无缝衔接缠夹不清,而没有走出真正独立和独自活着的一步,直到自己孤苦病逝。
所以她们的经历让人唏嘘,她们的探索让人思考。

这里我想细读的是门罗的《逃离》。
门罗也是一个女性视角的写作者和思考者,而且她的思考就充满了怜悯温情和残酷,但是她自己却能够清醒知道选择,也为人妻为人母,也养大了孩子,完成了责任,也为自己活,有了自己的爱好和事业。

门罗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附近的一个小镇,估计真真知道。她的名字叫爱丽丝,门罗是第一任丈夫的姓。门罗的笔下都是加拿大小镇姑娘,她们不甘心封闭保守的环境,一直试图反抗,不断尝试又不断退缩,而后是更多的茫然无助然后是妥协,门罗始终在悲观地刻画一个真相,就是逃离她们所在的命运其实不容易,这就是生活本身的真相,而这真相残酷。门罗出生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是守夜人,母亲是老师,她是长女,从小要帮母亲做繁重的家务,直到18岁她获得奖学金去大学读书。在学校勤工俭学,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门罗只上了两年大学,因为她的奖学金只有两年。大学里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门罗,两年毕业后嫁给了他。
他们一共生活了二十年,有了四个女儿,开了一家书店维生。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加上书店的员工,门罗的生活特别忙碌,她的写作时间极其少,几乎都是见缝插针。
所以她观察着周围的女性,大多数人的命运,细细品味,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在孩子们长大了,门罗厌倦中产阶级无聊生活,她独自搬到乡下,和丈夫离了婚。原因是丈夫要买大房子,有更好更富裕更有面子的物资生活,而门罗不想住大房子,觉得无聊且浪费时间。
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史特利克兰的原型高更,也是放弃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把一手好牌打烂后,奔向了自己的爱好。在乡下的家乡,门罗遇到了大学校友,这个人成为她第二任丈夫。
纵观门罗,她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很勤奋的写作者,她一生都非常忙碌,所以她大多时候只能写短篇。
而历史上,长篇不容易写,好的短篇也不容易,所以门罗的这本《逃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
跟着她去看那些小人物无力的逃离,那些失败困窘沉默犹豫的人,被动做选择的人,放弃的人。

《逃离》一共有八篇小说。
小说集以第一篇小说《逃离》命名,中国翻译门罗的是李文俊老师,他的翻译文字简洁,目前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版本,我就读这个版本。
读英语的朋友,可能会读出和汉语翻译不一样的东西来。
临屏写字,是因为习惯和偷懒,明天来继续吧。












作者: 井冈    时间: 2022-12-19 09:41
赏读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9 19:36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19 20:50 编辑

第一篇小说《逃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主人公叫卡拉,和丈夫卡拉克经营着一个马场。他们有四匹马,但是生意很不好,其中三匹还是别人寄养的。
克拉克脾气火爆,在外面欠着一些钱,动不动和人吵架打架,从来不理解别人,经常骂卡拉,甚至和电脑拌嘴,还坚持认为“脾气不火爆还算得上是男子汉吗”。
他们还养了一只小山羊叫弗洛拉,这两天丢失了。弗洛拉对卡拉非常依赖。

故事是从邻居贾米森太太从外地回来写起的。
贾米森先生最近去世后,贾米森太太去希腊休养了一段时间。
之前,贾米森太太在一所大学教植物学,而贾米森是一位诗人,他比太太差不多大二十岁。

卡拉和克拉克从讣告里得知,诗人生前得到过一大笔诗歌方面的奖金。
然后克拉克逼迫卡拉配合,去威胁贾米森太太顾及诗人名义,拿出一笔补偿金。

事情起源于,诗人生病期间,贾米森太太让卡拉到她家帮佣,赚一份钱。
卡拉回家后,向克拉克说了一件事,好像常年卧床不起的诗人,话都说不了了,却做手势表达想让卡拉配合他顺从他,做一些亲密的动作。(她理所当然拒绝了)。
这个话题让克拉克兴奋,成为改善卡拉和克拉克夫妻生活的仅有手段,他们矛盾重重的婚姻因此得到缓解,于是卡拉就添油加醋在这件事上。

其实这件事就算有一点影子,其中有很多是卡拉为了讨好克拉克编造的,克拉克逼迫卡拉勒索贾米森太太,卡拉受不了了,她跑到贾米森太太那里哭诉《但没有告知实情,只说再也忍受不了克拉克的脾气,想离家出走。
在贾米森太太眼里,卡拉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快活都是快活得自自然然。她看她像她女儿一样。她帮助她照顾诗人,帮助她把诗人安葬,和她一起经历了苦难。
于是贾米森太太支持卡拉出走,给了卡拉钱,衣服和食品,并联系了多伦多的朋友帮助卡拉。

卡拉坐上大巴离开了小镇。
在整个逃离的过程中,卡拉从激动到兴奋,她觉得她再也不用关心克拉克什么了,她回忆起第一次离家出走。她独自离开母亲和继父家,和克拉克私奔。她说: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
可是没过多久,她就开始哭泣起来,她想到了陌生的多伦多,独自打车,独自睡在陌生的床上,独自去打陌生的电话找工作,独自去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生活在每天都不是克拉克的人群中。
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和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间。
她希望乘着大巴去寻回自己,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却发现没有了克拉克,她到处都害怕。
她在中途下了车,然后打电话让克拉克接她回家。

这是一个失败的逃离。
卡拉无法面对克拉克勒索贾米森太太,才不得不逃离,而卡拉对逃离之后的未知世界的恐惧,又把她拉了回去。
她想要真实的生活,想成为真实的自己,而在她的逃离里,更为真实的生活其是一种幻影,她从来没有成为她自己。

而贾米森太太呢,写到她喜欢卡拉那种自然而然的快活,暗示着这是她羡慕的,而她没有的东西,写到她对卡拉充满了母爱一样的感情。
其实也隐隐写到了她和贾米森之间感情的无可寄托,诗人临死也对年轻的生命充满了兴趣,他们之间的婚姻真相也是彼此在逃离中。
而卡拉,貌似自然而然的快活,却活在生活的隐痛之中。
而卡拉和克拉克看出去的贾米森夫妇有钱有闲的人生,也不过有属于他们自身的深渊。

生活的真实像蒙了一层又一层的面纱,当门罗把一层一层掀开,看到最后的真相,发觉生活的真相是,看上去很美。
逃离不过是一场幻影,从此处逃到彼处,你以为的不同,实际上是相同的真实。
门罗通过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对真实生活的认知,和真实自我的认知,不可能有真正的逃离。

故事里,最后小山羊弗洛拉的回归,也仿佛强调了小山羊的失踪也是一场逃离,而它的回归,也显示出这是一场失败。

书上对门罗的访谈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事物的复杂性---层层剥开的事物---似乎本就是无止境的,我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是容易的,也没有什么是简单的。
她就是想讲这样的故事,用她的眼光,把小镇姑娘的命运,重新审视了一遍。
她习惯像剥洋葱一样,你直到看到最后,才知道一个简单故事的最后结局。这就是门罗小说设计的魅力。
她习惯写这些小的不起眼的日常的突如其来的一段故事,却从中仔细琢磨思考,然后从日常里给出我们最正常不过的答案。而我们看到日常的力量如此大,大到可以破碎梦想。她写出了残酷,也写出了温情。

幸好,时代进步了。



作者: 编外巡视员    时间: 2022-12-19 19:40
四手 发表于 2022-12-19 19:36
第一篇小说《逃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卡拉和丈夫卡拉克经营着一个马场,有四匹马,但是生意很不好,其中 ...

四手同学读书既多又很接地气,我觉得很了不起。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19 19:49
编外巡视员 发表于 2022-12-19 19:40
四手同学读书既多又很接地气,我觉得很了不起。

谢谢坡度,我还没写完,我在修改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0 19:15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0 20:37 编辑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
身边的很多熟人都羊过了,各种反应,好像羊最初带来的恐惧早没了。
办公室三个小孩,戴着口罩上班,还在焦虑着,我什么时候羊呢?我什么时候羊呢?
我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

窗外的树上还结着金黄的橘子,阳光照着那些小橘子,像一个个小太阳,想起了小时候读的小桔灯。
突然也想到了两个故事,都是小时候看连环画,小人书看的,一个是有一个病人,看见窗外的树叶,想着,等最后一片树叶掉下来的时候,“我“”就该死了吧,他每天这样看着,那些树叶总是还在。后来他病好了,找到窗外那棵树,发现那是画在墙上的画。大概意思。
另一个故事,是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王子把蓝宝石的眼珠送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的小燕子躺在丑陋的王子身边死了,他的铅心裂成两半。第二年春天,天使来到这个城市带走了最美的两样东西--铅心和燕子的尸体,上帝让他们复活,在天堂里面永生。
你看呀,童话教会我们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
然后你看,那么邪恶的王尔德,他竟然懂得最美的东西。

当一个作家,他把最复杂的东西用纯净的心提炼出来,他其实是懂得真正的审美的。
圣.埃克苏佩里,写出了那么纯净的小王子呀,他把所有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到了小王子童真的眼睛里,然后用他的眼睛看出来那么柔软的世界。

现在继续说门罗《逃离》里的第二篇小说---机缘。
门罗是一个严肃作家,她又是一个细腻残酷的女性作家,她的写作一直在通过编故事,揭开生活的面纱,她一直表达的动机就是日常普通的生活有一种致命的惯性的力量,让人们随时沦陷在这种惯性里,然后通过这种惯性看出去的爱情没有那么高尚,婚姻没有那么神圣,家庭没有那么完美,亲情没有那么无私,我们不过是出于习惯,懒惰,甚至出于各种偶然的机缘所在,而不想改变。
这是门罗的结论。
她告诉你生活是神秘的,莫测的,所有平常生活蕴含的力量,轻轻松松改变着我们。

机缘的女主人公朱丽叶21岁,是古典文学的硕士,目前在温哥华一所女子中学做了临时老师,教授拉丁文,作为一个博士在读生,能在学生期间挣一点钱,已经是很高兴的事情。
她长得不难看,书上这么说她这样的古典文学女博士,--很少有人愿意学这个专业了,那几个教授喜欢她,却都替她的未来担心,如果她不结婚,那她没准会变得高傲与孤僻,而且很可能在提升的问题上输给男人,如果她结婚,则是对这个专业的浪费。
而在她长大的小镇,人们看到的却是她作为一个女人不合格的缺点----不会缝纫,包裹也打不利索,内衣偶尔会露到外面啦,这真是个问题呀。父母担心她的未来会一团糟,没有社会经验,也不懂人缘交往。

一次,她坐火车从多伦多去温哥华,独自在双人座位上看书,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坐到了她旁边,穿着一套新衣服,一路上找她攀谈。
朱丽叶不想攀谈,就逃避着去了瞭望车厢。
有个年轻男人也进了车厢。
在路途中,火车突然停了下来,年轻男人下去帮忙,朱丽叶向他打听情况,原来是有人卧轨自杀。而自杀者,正好是开始找朱丽叶攀谈的那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朱丽叶感觉如果她和那个人说话,估计他就不会自杀,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听他聊天,而恰恰是朱丽叶不愿意听他说什么,才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朱丽叶心里充满了内疚和不安,她哭了起来。
而那个年轻男人,就一直和她争辩,证明这些完全不必放在心上,与她无关。仅仅只是偶然的机缘。


这个人叫埃里克,是一个渔夫,他早结婚了,妻子出了车祸,全身瘫痪。
他们一起吃晚餐,一起去瞭望车厢看星星。
埃里克经常出海,他熟悉所有的星座,他从实践上指导了朱丽叶,而朱丽叶一直活在书本里,活在书上的希腊神话里,她一直给埃里克解释那些星座背后的传说和故事。
因为那个卧轨自杀的人,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人之间因为交流,有了朦胧的爱意。然后彼此吻别。

几个月以后,朱丽叶收到了埃里克写给她的信。埃里克在信里说:我时常会想起你,我是时时刻刻会想起你的。
这句话感动了朱丽叶,她决定去找埃里克。
其实朱丽叶也犹豫,埃里克其实把她的地址啊,名字啊啥都忘了,也写错了。他这样写,应该只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套话,或者是想继续对别人起控制作用的话。

一路上,朱丽叶忐忑不安,随时准备逃离,但是出租车司机还是把她送到了埃里克的家里。
埃里克的妻子刚刚去世,而他却住在情人家。

在埃里克家帮忙的艾罗告诉朱丽叶,埃里克有好几个情人,并且告诉她,今天晚上埃里克不会回家的。
朱丽叶被失望和羞辱弄昏了头。
艾罗问朱丽叶要不要和她一起离开。
但是朱丽叶觉得暂时不想折腾,想在这里住一晚上。

这一晚她想起了和埃里克在火车上看星星的事。又想象着埃里克的各个情人。

等她醒来,是第二天。

她听到了埃里克回来的声音,她感觉紧张,甚至有点恐怖。
但是当埃里克张开双臂抱住她。她只感到全身沉浸在轻松当中,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才好了。----但是这快乐的感觉和失望气馁的感觉是何等相似呀。
其实埃里克早就知道她来了,他依然留在情人处过夜,直到第二天才回家。

在这里,门罗写了一段话:事情总是这样的,你把某件东西搁下了一阵子,有时候你到壁柜里去找别的东西然后你记起来了,于是它就成了就在那里,就在壁柜里的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生活的惯性。
故事的结局,他们生活在了一起。

机缘写的是爱情邂逅,却不是美丽的邂逅,而是爱情泡沫和现实的幻灭,但是门罗并不停留在幻灭里,她继续写惯性使然推动着他们走到了结局。
这不是良缘,却是神秘的机缘和面纱掩盖下的现实深渊。
沉浸于古典神话里的朱丽叶和现实粗糙的埃里克,他们的爱情走到了结局。

所以这个过程中的这些失望啊羞辱啊,都在生活的强大力量下,轻飘飘的一闪而过,直到被粗粝的生活覆盖。







作者: 晏晏    时间: 2022-12-20 21:25
非常好的帖子。我时常在上班空闲时翻起它。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2-20 21:53
跟读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1 21:24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1 21:47 编辑

今天下班要陪妈妈搬东西。
下班时,她戴着口罩,穿着明黄色的绣花的袄子,站在阳光下等我。

一只小狗从单位大门跑进来,是一只流浪狗,以前跑到这里来的时候,瘦得全是骨头,他们天天给它喂吃的,慢慢长得胖了一点,天冷了,单位的小孩子们还给它穿上了红色的披风。像一个滚来滚去的卡通小狗。
但是大家都没有拴住它,所以大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它平时在哪里,只是吃饭的时候,偶尔会看见它。
我出门时,我以为它是不认识我的,没想到它看见我,竟然摇起了尾巴。
小动物都是天地间很奇特的存在,竟然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识别万事万物的,凭着气味吗?又是怎么认为哪些人是友好的?这是很奇怪的。

孩子上次带回家的猫,前几天家里人都羊了,人的病毒和动物的病毒,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交叉感染的。
但是据说新冠来源于蝙蝠,也是跨界的病毒呀。
所以昨天回家,小猫总是扯我的裤脚,它想喝水。我还担心,小猫会不会感染病毒。
这小猫被我们惯坏了,它从来不在盘子里,碟子里喝水,买的小猫专门喝水的,它也不愿意。
它喜欢跳到洗手盆里,等着我们把龙头打开,它要喝流动的水。
有时候我们没人,它自己跳上洗手盆,就用爪子一下一下去抓龙头,然后喵喵地叫。
它喜欢跟着人往外跑,有一次我们出门,忘了马上关门,它趁我们不在,就溜出去了。
晚上回家,到处找不着它。
第二天一早,它躲在门外的角落,又脏又怕,瑟瑟发抖,不知道小猫这一晚遇到了什么坎坷。
现在它胆子更小了,几乎不出门,一点风吹草动就吓一跳,马上躲得远远的。

家人都感染过了,父母也感染过了,一切还好。
仔细看了身边的人,才发现我是反应最轻的人,竟然没有发烧。
于是琢磨着,是不是一直免疫力太低,三十年没有发过烧了。
赶紧找出泼雷寄来的灵芝粉,开始泡茶喝。
单位还没羊的同事,仿佛比我们任何人都担心,既担心不羊,又担心羊。

晚上从妈妈那里回到单位,才坐下来。
兴趣又在转变。
中午坐在窗前,阳光暖洋洋的,就翻开了双雪涛的《平原的摩西》,上次没看完,有空就看了一点。晚上回来继续看。挺好看的。

等看完写一篇,再继续写《逃离》的第三章吧。

才看到虚构也写了这么多篇了,晚上来存一下资料吧。
很多都是直接写在论坛里,没有存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1 22:11
发几个旧贴,存在这里。

<道连.格雷的画像>自序---王尔德

艺术家是美的作品的创造者。
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
批评家应能把他得自美的作品的印象用另一种样式或新的材料表达出来。
自传体是批评的最高形式,也是最低形式。
在美的作品中发现丑恶含义的人是堕落的,而且堕落得一无可爱之处。这是一种罪过。
在美的作品中发现美的含义的人是有教养的。这种人有希望。
认为美的作品仅仅意味着美的人才是上帝的选民。

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      
十九世纪对现实主义的憎恶,犹如从镜子里照见自己面孔的卡利班的狂怒。
十九世纪对浪漫主义的憎恶,犹如从镜子里照不见自己面孔的卡利班的狂怒。

人的精神生活只是艺术家创作题材的一部分,艺术的道德则在于完美地运用并不完美的手段。
艺术家并不企求证明任何事物。即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可以证明的。

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艺术家如在伦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
艺术家从来没有病态的。艺术家可以表现一切。

思想和语言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手段。
邪恶与美德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素材。

从形式着眼,音乐家的艺术是各种艺术的典型。从感觉着眼,演员的技艺是典型。
一切艺术同时既有外观,又有象征。
有人要钻到外观底下去,那由他自己负责。
有人要解释象征意义,那由他自己负责。

其实,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而不是生活。
对一件艺术品的看法不一样,说明这作品新颖、复杂、重要。
批评家尽可意见分歧,艺术家不会自相矛盾。

一个人做了有用的东西可以原谅,只要他不自鸣得意。
一个人做了无用的东西,只要他视若至宝,也可宽宥。

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1 22:32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1 22:40 编辑

旧贴
读《月亮和六便士》

常常会看到一些现代人,放弃了城市里的一切,去了西藏和丽江,或者是某一个山林,从此时间变得缓慢甚至静止下来,在这一大片时光里,按照内心的方式去生活。

有些人是学着古时的隐士,但隐士都是需要资格的,至少在当前的世俗社会里,你是声名在外,衣食毕竟算无忧的,但红尘俗事让你烦不甚烦,无法安心从事你想做的事,于是遁隐。但其实这样的“隐”也不完全是“隐”,你依然和世俗世界有牵连,你会依然有书信往来,作品往来,朋友往来,圈子往来,甚至依然在意获奖或者认可。
这样的“隐”多让人羡慕并崇拜啊,因为它是有资格的人的一条退路。

而另一些人,则是厌世或者逃逸,自以为看透看穿人世挣扎,身心从里到外厌倦不堪,想换一种让内心宁静的方式生活,学学梭罗,但过于安静的日子又没有了支撑,很快被人遗忘,于是反反复复出世入世。
逃往某个地方,也许是一时的逃逸和休息,也许也是自我作秀,自我偶尔的精神救赎。

但更多的我们,脚在地上,心在天上,想要飞得更高,却只能摔得更掺,甚至根本动弹不得,飞不起来。比如当你刚想说,我要不顾一切放弃-------薪水,住房,工作,责任,第二天睁开眼,才发现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孩子的眼睛望着你,于是乖乖地前去,考勤的考勤,做饭的做饭,生活依然如故,你依然一成不变地扮演着你的社会角色:丈夫或妻子,儿女或父母,职员或老板,上司或下属--------自己的内心是什么?这重要吗?于是妥协,尽量从这些扮演的角色里找到位置和快乐,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
多么正常的人生啊,因为我们无处可逃,便不再逃避。

有一天,我们看到了一个叫做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人。英国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家庭美满,妻贤子孝,中产阶级的地位和身份,中产阶级的交际圈子,只不过不爱说话而已,别人眼里,多半时候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无趣无味的人。
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看得到结局的宁静美好人生,有一天突然被他彻底放弃了。因为他热爱上了绘画。

这一年,他40岁,给孩子和妻子准备好晚饭,就离家出走,离开结婚17年的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儿女,只身去了巴黎,身上只有100多块钱,租住在最破烂的旅社里。
从头开始学习画画,甚至看不到任何前途和希望,经常饱一顿饿一顿,靠打短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甚至维持不了,挣了一点钱就买了画笔和颜料,常常欠债和借债。
他不再在乎妻子的痛苦,不再在乎对儿女的责任,不再在乎别人的指责,甚至不去关心最基本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不再在乎情人对他的一往情深,他甚至不在乎所有文明世界的基本道德原则,他冷酷地伤害和嘲笑所有对他好的人和不好的人,他的行径没人能够理解。
他自私,没有责任心,没有功利心,他逃避社会一切羁绊,他眼里不再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只有梦想,像落水的人必须挣扎一样。
他像魔鬼附身,沉浸在自己的梦想的激情里,仅仅为了心里的那点挚爱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甚至看不到一点希望,看不到被大家承认的希望。他不仅要忍受着贫穷和饥饿的煎熬,而且为了寻找更好地绘画表现手法,他的精神一直忍受着痛苦的折磨。

他从一个白领甚至金领的生活方式里遁出,去追逐别人不可理解的噩运般的生活。

最后,他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的方式,他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令后世震惊的杰作,他却依然不当一回事。
后来,他染上了麻风病,也不寻医问药,在双目失明以前,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前,却命令土著女子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最后那些被别人无意中得到的画作,才让人了解了一个伟大的画家,他们说:高更画水果都有肉感,感觉里简直大胆到不顾廉耻的地步,让人目瞪口呆。
是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主人公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

他不再关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完全把他遗忘,他仅仅只为梦想存在,甚至不在乎梦想是否被别人理解和世界承认。
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这一块圣地。这种激情让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打破一切外在的和生活的基础。
他对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从来不沮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恬静的。

在书上,毛姆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景,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时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独处。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进屋里,从不相识的人群离中居住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平静。

书上是这样评论的: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和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太平洋一个孤岛上,因麻风病毁容,他的眼睛完全瞎了,他每天坐在自己画满壁画的房子里,他看不见什么,他却用心灵的慧眼看见了真正的美,动人心魄的美,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
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1 22:36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1 22:39 编辑

旧贴
先假设一下----读《香水》

先想象一下

每一个婴儿,初到人世,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
同样的,每一个婴儿,初到人世,是不受任何道德伦理约束的,除了蓬勃生长,所有的反应,都来自于外在的这个世界对他的态度。
有一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他只要看到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这是惠特曼的诗歌。
他们说要有爱,要付出,要分享。
这么说.对吗?为什么呢?
很少有人打破一切重新思考.

由此,我们做一个假设。
有一个孩子,他是私生子,生下来即被母亲撂在臭鱼摊旁的垃圾堆里,由于啼哭,导致母亲因杀害婴儿罪被判死刑。
他的名字是修道院取的,抚养他的钱也是修道院给的,因为他没有名字,没受洗礼,无法被育婴堂收养.
即使有抚养费,每一个乳母都不愿意长期养他,他胃口极好,却没有气味,他被迫辗转交给了无数人.最后交给了加拉尔夫人抚养.

而加拉尔夫人,书上是这样形容她的:她丧失了人的冷热感觉,乃至任何激情,温存憎恶,欢乐绝望,她的灵魂已经枯死,她丧失了信念,也丧失了唯一理解生活的意义,因此具有毫不留情的纪律观念.
和他一起成长的小孩都欲置他于死地,因为他长相丑陋,且没有气味.

他被加拉尔夫人像甩掉包袱一样,转给制革匠格力马认领,作为廉价劳动力,他生命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格力马对他的利用,如果无用,就没有任何价值.一年后他得过了炭疽病,因为体内有了抗体,他生命的价值突然提高,因为不那么容易被别的工人替代.
在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处,他得了梅毒性疱疮,并发晚期化脓性麻疹,医生预言在48小时内必死无疑.
所有的苦难都被他一一打败,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活着,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

他能在垃圾堆里安然成活,能靠喝稀汤度日,能消化烂菜和腐烂变质的肉,他出过麻疹,害过痢疾,出过水痘,得过霍乱,曾落到六米深的井里,被开水烫过。他矮小,丑陋,残疾,身上布满疮疤.

他像扁虱一样的方式生存----把自己铅灰色的身体弄成球体,以便对外界造成尽可能小的面积,它把皮肤弄得光溜溜和结结实实,其目的是为了不至于从自己身上流出什么或者分泌什么,它把自己造得特别小和寒酸,目的是不让人看见和踩死. 它要求极少,仅靠几年前获得的一小滴血就可以维持生活.
他的灵魂也不需要任何东西,不需要受人庇护关照和抚爱.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因此,他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他仇恨而绝强地生存。

他身上没有任何伦理道德的束缚,没有上帝宗教的束缚,没有责任礼仪的束缚,书上是这样说的:对于那些伦理道德方面的概念,他直到成年了仍然不喜欢运用且记不住:正义,良心,上帝,欢乐,责任,恭顺,感谢等等.他们究竟表达了什么,他不明白,永远捉摸不透.
但他不好斗,不左,不阴险,不挑衅别人,遇事袖手旁观,他诚实,他是一个很纯粹的人.

而另一方面,他是天才.

他通过闻味道去学习说话.认识各种事物,通过嗅觉掌握周围的一切.他能嗅出花椰菜心里的毛虫,藏在横梁后的钱,隔着几条街和几道墙的人,他通过嗅觉来观察世界,比一些人看得还要清楚,不受事物习以为常的象征所干扰.
他的回忆了储藏了几千万种气味,还有很多在心里新合成的气味,无法理解,无法形容,无法归类,可能根本不存在,但又千真万确地存在着,面对它们时,他也会无能为力。他说,世界上气味的丰富和语言的贫乏之间有荒谬的不协调,使他对语言的含义产生怀疑,只有迫不得已才使用语言。

后来一个意外改变了他。
在马雷大街的一个后院,一个削李子的少女的芳香,柔和,诱惑,持久,纯粹,让他明白了原来香味有一个更高的维度,那就是纯洁之美。从此,他以为不占有这种香味,他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他杀了她。

他觉得自己是第二次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原来活着不是唯一,超越了动物的生存**,才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使命,--作一个时代最伟大的香水制造商,建立自己的芳香王国,用香水征服世界。这样的懂得让他幸福得全身颤抖。
于是,他安于最简陋最低下的生活,学习整个香水的制作工艺。

后来他逃到法国最深的山里地下50米的地方,避开人的气味,世界上只有清冷的月光,这是他唯一承认的世界,因为他觉得与他的灵魂相似。
在独自一人的世界里,他逃避了仇恨,他觉得非常幸福和安全。
他对现实的要求几乎为零,他喝雨水,吃昆虫,游蛇,死乌鸦,地衣,花草,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内心世界的建造。
整整七年,他不关心外界任何事情,他活在自己创造的心灵王国里,从不觉得缺少什么。

但是,他遇到了心灵的灾难----他完全消失在自己的内心里,不能嗅到自己的气味,只有内心世界,什么都没有,他害怕对自己的一无所知,意思就是没有外面世界的参照和回应,他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他终于意识到,无论我们的心灵多么富足幸福,我们也无法孤零零的独自存在,一个人走下去,没人分享,没人需要,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他回到现实里,现在开始荒谬的旅程。
他配合埃斯皮纳斯侯爵演戏,成为致命气体的代言人,他配置人的气味用在自己的身上----这样会被他们视为同类,只有在这种气味下生存是安全的。
他一直用厌恶的口气说到人的气味:一种汗腻的像干酪一样酸的,令人讨厌的东西是人的基本气味。
他从小生活在别人的鄙视里,或者视而不见里,然后迅速遗忘,现在,他配合着人的虚假的气味演戏,他不恨他们,也不怕他们,而是怀着全部热情的轻视他们,他们的虚伪,愚昧,自以为是,在内心发出邪恶而阴险的欢呼。
他全部的目的,就是去制造世界上超人的香水---一种可以控制别人灵魂的香水,一种可以掌握人心的香水,让别人能够发自内心的爱上他。
他不狂妄,他的愿望很纯洁。他从未体验过爱情,也没得到过别人的爱和尊重。

为了制造这种香水,他杀了26个少女。
对于香水,或者爱情,他是这样说的:他爱香味,仅仅是爱着它,而不是别的,而且只是把它当做未来自己的东西来爱,只有在回忆里,一切香味才是永不消失的,真的香味是要在世界上消耗光的,它会挥发。一旦占有它,就不可避免的会重新丧失。
最后杀的一个女孩叫诺儿,关于杀她的过程,他和女孩父亲希里斯的较量很曲折。
他终于被捕了,而且对罪行供认不讳,他从不说谎,他对作案动机的回答是:我需要她们。宣判死刑以后,问他还有什么愿望?他回答说:没有了,我所需要的一切都有了。
万人广场上,最后奇迹发生了。
他用了一滴他制造出的香水,让整个广场的市民疯狂地爱上了他,那些恨不得对他碎尸万段的警察,法官,行刑者,被杀的女孩的父母,看热闹的市民都疯狂地爱上了他,不仅觉得他是无辜的,进而觉得他是神,他们被他征服了。

他从小出生在世界上最臭的地方,在没有爱,没有温暖的人的灵魂的情况下,靠着倔强和厌恶的力量才得以生存,而此刻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喜爱,他没有感觉到胜利,而是可怕地憎恨,憎恨这种虚假的情感,憎恨所有愚昧,散发出臭气的,好色贪婪的人群。
他一直在渴望爱,渴望得到爱,却最终得到的是虚假的情感,连憎恨也没有了。他用香水征服了全世界,却得不到真正的爱和爱的回应。
他彻底绝望了,最后,在巴黎弗尔大街上,他将香水洒在自己身上,许多人涌了过来,将他分食了。

作者最后是这样描述那些分食的人的心理:尽管他们的胃里不好受,他们还是觉得心里是完全轻松的,在他们阴沉的灵魂里,突然变得那么轻快乐观,在他们脸上,表现出一种童话般的柔和的幸福光辉,他们感到特别自豪,他们第一次出于爱而做了一点事。
他是格雷诺耶,小说<香水>的主人公,作者帕。聚斯金德是德国一个畅销书作家。

看这本书是几年前,现在我重新读过。写这篇文章是几个月以前,但一直由于时间关系,没写完。
这本书表面上是一个杀人犯的故事,用香水杀人的通俗故事。

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寓言,关于道德,伦理,宗教,人类枷锁的重新思考,关于爱或者爱情,仇恨,现实,心灵世界,孤独,生存意义,幸福,纯洁之美,愚蠢,荒谬,理解,诚实,付出,反馈的重新思考。
当然,它带给我们的,其实还有更多。
比如我常常想,按照书中那些香水的制作方式,是不是可以制造出真正的香水呢?
另一个收获是,这本书是聚斯金德读闲书《气味的历史》读出来的感受,看来,读闲书也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2 21:27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2 22:06 编辑

今天阳光依然很好,在网上搜索新冠对老人的影响,说最难不是发烧的那两天,而是感染后的五天以后。
虽然父母感染好多天了,也好了。
但是父亲始终觉得没精神,没胃口,饭吃得不多,所以我一直担着心。
他既不发烧,也不咳嗽,今天问他,他突然说还有点头晕。
查了血压不高,问了医生,说头晕不用吃药。
让他喝了一点酸奶。

这两天是暖冬,阳光灿烂,草木依然色彩丰富,想着病毒在阳光下,也不能存活太久吧,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读完了《平原的摩西》,读得心潮起伏。
去网上搜索了双雪涛,沈阳人,80后,最初银行职员。
编故事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很多人后来都走上了编故事的道路,那是因为发现,通过编故事,可以过很多种人生。
所以安妮宝贝是银行职员,海晏是房地产公司职员,写了那么好看的《琅琊榜》

以每个人物作为章节名字,是一种多视角的写法。
这个写法有一个好处是,时间跨度可以自由交叉,同一件事,而每个人看出去的世界竟然那么不同,这也是奇妙之处。

庄树小时候很调皮,爱打架打抱不平。他妈妈对他的学生李斐比对他还好。
庄树不爱读书,而他妈妈傅东心爱读书,爱画画。
傅东心的父亲是大学哲学老师,文革时候被打倒,外公耳朵被打聋,而无法继续教书,而他的好朋友,另一位大学老师被红卫兵用钉了铁钉的木板打脑袋,直接打死。
傅东心和庄树的爸爸庄德增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他们是返城知青。庄德增返程后分配到卷烟厂,因为亲戚关系,做了供销科科长。
那时候他们住在平房里,那一排平房有二十多户邻居,尽东头住着李师傅,他在拖拉机厂上班,钳工,有一个女儿李斐,妻子在生女儿时难产而死。
傅东心觉得儿子庄树不喜欢读书,她把满身的学问都教给李斐,李斐成绩很好,傅东心鼓励她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庄树和李斐一起长大,叫李斐姐姐。

很快平房拆迁,大家都搬走了,庄树和李斐也没有了联系。
庄树经常因打架被拘留,当他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很有正义感的孩子,有一个警察无意中嘲讽他也引导了他,这样混混下去其实没有前途,后来有一次他发现那个小警察还不是正式警察,而且在执行任务时候被仇家报复而死,他深受触动,高考时候决定成为警察。

庄树毕业以后参与了95年出租车抢劫事件的旧案调查。
95年发生了五起出租车抢劫杀人案,抢劫的钱并不多,而且每次抢劫后就用汽油或者柴油把汽车烧了。
当时调查这个案件的警察叫将不凡,因为调查失败,被劫匪砸伤后脑勺,成为植物人,后来去世。蒋不凡成为英雄,当时至今没有破案。当时一起参与的同事发誓有生之年要将这个案件追查到底,为蒋不凡复仇。
庄树他们找到蒋不凡的母亲,从那里保存的血衣里找到了一个烟头。

95年是很多人命运转折的一年。
很多工厂面临破产,很多人被迫下岗。
庄树的爸爸庄德增下海,他承包了卷烟厂,召回了原来的员工,重新设计了包装,用了傅东心设计的插图,插图上的小姑娘是李斐。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住进了高楼大厦。
而李师傅和很多人一样下岗了,那时候李斐正面临中考,而他的好朋友孙师父,准备用买断工龄的钱开一家诊所,钱却被老婆卷走,老婆离家出走,丢下他和孩子。
傅东心为李斐准备了学费,而被李师傅拒绝。
95年,平房拆迁,很多人消失不见,李斐和李师傅也消失不见。
很多年,傅东心一直在找李斐一家。因为婚后,她知道了庄德增是文革期间打死他父亲好友的红卫兵之一,而李师傅是救过她父亲性命的人,找不到李斐以后,从此她在全世界旅游。

庄树他们通过蒋不凡留下的血衣里面发现的烟头,找到了小诊所,孙师傅已经去世,他儿子继承了衣钵。警察搜索了小诊所,拘留了小孙,但小孙什么都不说。
他们找到了一个带血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的都是平房时期,那些邻居之间,小孩之间的生活细节。
孙树拿到了这个笔记本,他通过寻人启事找到了李斐。
他怀疑李师傅是杀死五个出租司机的凶手。
但是这时候,真正的凶手被抓住后自首,说出了当时劫杀五个司机的细节。
但是蒋不凡的事情却与李师傅有关。

李斐和李师傅坐上了蒋不凡为了破案钓鱼开的出租车,李斐假装肚子疼,李师傅带着她去孙师傅开的郊外的诊所。在车上蒋不凡闻到了汽油味,认定他们是劫杀出租车司机的嫌疑人。
他下车准备拷走李师傅,李师傅不明白。这时候他们的出租车被一辆大车撞上来,大车翻了,直接冲向蒋不凡,蒋在被撞之前向李师傅开了一枪。
李师傅回到出租车,发现李斐的腿断了,而他的脸被抢击中了,他冲回去,拿着石头对着蒋不凡的后脑勺砸过去。
李斐告诉庄树,那天她带着一瓶子汽油,约了庄树,想和他一起过一个圣诞节,生一场大火。那一年,李斐12岁,庄树11岁。那天庄树没有去。
李斐说,傅老师告诉过她: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这就是《出埃及记》里摩西告诉我们的,要相信。
所有的阴差阳错和残酷命运,源于一个孩子最美好的希望,而庄树并不是无辜。
蒋不凡很惨,但他是英雄,他有人为他复仇,而李师傅并没有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他卖了从小积攒的邮票,存够了孩子的学费,并且借钱给孙师傅开了诊所,但是因为蒋不凡,却最终成为凶手,他的女儿一生残疾,躲在阴暗里,走不出去。




读到最后,五味俱陈。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2 21:57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2 22:06 编辑

11

作者: 青芜    时间: 2022-12-24 10:23
更新了这么多啊,我得细读一下。

哇,有我喜欢的门罗,王尔德,圣埃客絮佩里……

婆婆,你太厉害了~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2-24 17:44
他不再关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完全把他遗忘,他仅仅只为梦想存在,甚至不在乎梦想是否被别人理解和世界承认。
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这一块圣地。这种激情让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打破一切外在的和生活的基础。
他对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从来不沮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恬静的。
这种一般是大艺术家的境界……^_^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2-24 17:58
四手 发表于 2022-12-22 21:27
今天阳光依然很好,在网上搜索新冠对老人的影响,说最难不是发烧的那两天,而是感染后的五天以后。
虽然父 ...

生活真是阴差阳错,哈哈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2-12-24 20:49
楼主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厉害的很啊!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6 17:01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6 17:22 编辑

今天凌晨,亲戚奶奶还是去世了,享年91岁。
或许年轻人要好一点,对很多老人来说,新冠是渡劫。
最初老人每天吃饭,有太阳的时候出去散步,一切都挺好的。
上前天,照顾她的阿姨突然羊了,发烧咳嗽,他们开始担心老人会不会感染。
但是老人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吃饭渐渐少了。
测体温正常,不咳嗽不发烧,除了不怎么吃饭,其他还好。
昨天就不行了,老人出现嗜睡,他们觉得不对,查血氧饱和度,只有76.
到了今天凌晨,老人就走了。
感觉里她没有受什么罪,但是,她却没有一句遗言,想着,她会不会有遗憾呢?
经常在书里,读到死亡,仿佛死亡是一种很重大的仪式,我们需要认真地和身边的人,和亲人朋友好好告别,再独自踏上归途。
可是现实里的死亡,竟然如此悄无声息啊。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对死亡有各种幻觉,甚至恐怖。
我也去读书,读《最长的告别》,想想通各种道理。
但是依然是无解的。

亲戚奶奶是老公父亲的姐姐,儿子两岁多的时候,老公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听他们说,老人在去世之前,就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在农村,自己为自己的身后找一块地,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于是,那些年,父亲总在山林里面转悠。
山林里有他种植了一辈子的柑子树,每年要结无数金黄的小橘子。
他终于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找到了一块面朝长江的墓地,在去世前修好了自己和母亲的棺椁,然后很满意地告诉大家。
亲戚奶奶的老公几年前走了,走的时候也差不多90岁,在这之前,他们也安排好了自己的归宿。
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其实让我有了很多感悟,这种感悟比书上带给我的道理更让我感慨。
那是因为,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恐惧,而是感觉像回家一样。
我想,只有心里有一点相信的人,相信有灵魂啊啥的人,才会觉得回家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他们才在生前很隆重地去准备自己的墓地,准备自己的寿衣,他们觉得这些都是仪式的一部分。
然后这种自然而然地对待生死的态度,有一种归宿感,甚至幸福感。
所以,破除迷信有什么好呢?
依然有相信的人,他们才会觉得幸福。
如果不是疫情,老人每天作息规律,吃饭规律,或许还能活很多年。
但是,她还是走了,幸好,走得比较安详。

亲戚奶奶几年前已经发现腹部有一个妇科肿瘤,那时候她已经80多岁了。
医生检查出结果以后,就说不要动刀。
想起以前,我妈妈骨折,坐轮椅,为了预防未来久坐轮椅的褥疮,医生建议做机械关节。
我妈妈很怕做手术,她坚决不愿意。
同学说,如果你还能做手术,说明你还年轻,有一天你老了,那时候需要做手术,也不会给你做了。
对老人或许就是这样吧,当你85岁,估计也没人给你做手术了。
老妈很幸运,有一天她下车的时候,腿突然折了一下,她疼得差点晕过去,等她回过神来,发现腿竟然可以伸直,可以走路,再也不需要坐轮椅了。
我妈很感恩,至今总说是菩萨保佑的。


新冠最终不是感冒。
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渡劫,希望大家平安顺遂。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6 17:23
青芜 发表于 2022-12-24 10:23
更新了这么多啊,我得细读一下。

哇,有我喜欢的门罗,王尔德,圣埃客絮佩里……

谢谢青芜喜欢,大家一起读书吧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6 17:24
风吹锦衣印梨花 发表于 2022-12-24 17:44
他不再关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完全把他遗忘,他仅仅只为梦想存在,甚至不在乎梦想是否被别人理解和世界承认 ...

我觉得他生前肯定没想过做大艺术家,就是哄自己高兴,
如果他有野心,一定不会烧掉自己的作品,谢谢老师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6 17:25
坡度 发表于 2022-12-24 20:49
楼主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厉害的很啊!

坡度,你身体好点了吗?
祝福早日康复


作者: 坡度    时间: 2022-12-26 19:14
四手 发表于 2022-12-26 17:01
今天凌晨,亲戚奶奶还是去世了,享年91岁。
或许年轻人要好一点,对很多老人来说,新冠是渡劫。
最初老人 ...

夸我年轻原来如此啊。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6 19:18
坡度 发表于 2022-12-26 19:14
夸我年轻原来如此啊。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7 23:02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2-12-27 23:03 编辑

这么晚上来,又去读了青芜的字《安娜的墓园生活》
青芜的字总是让人惊艳,安静里的思考,在想象的空间里奔跑,文字细腻,想象丰富。
我不知道青芜笔下的安娜是哪一本故事里面的主人公。

关于墓园生活,我只记得木心的《温莎墓园日记》,最初对墓园的描述,也是非常精彩。
木心通过墓园写的是历史上温莎公爵的爱情故事,那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退位君王,他们身后被拍卖的首饰,以及这些见证着传奇的信物,最终被拍卖。

青芜笔下的安娜,是一位普通的亡者,青芜说她是一位坚定的“洞穴守护者”,一张有着朴素安份面孔下的古老魂灵。或许习惯于恭顺命运,她的墓地周遭散发出草木般恬淡柔和的气息。
我对安娜的猜测,就更觉得有趣。

然后青芜说--这只是她无数个突发奇想中的一个开篇。
她在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安静恬淡,随遇而安,但是安详中,有着无量的创楚。
青芜的字极美,极其安静,但是内心的激情或者深情却极其深刻。
有点像蒙克那副关于呐喊的话,仿佛她总是在呼唤,又总是在自己对自己说话。

青芜的思考和情感都极其深,所以感觉她的孤独也极深,她说-----有时候,并不是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或许,词语仅可以拼凑出其一小部分,却无法真切描述我们所历经的状态。尽管,人并不畏惧死亡,而是,吃惊于其衍生物——未知和恐惧、被无限放大的焦虑、对生存的担扰,在这种矛盾交织的心情下,嘴巴发不出声音,也唯有沉默。沉默着,冬天来了,变得愈加寒冷。

这种沉默的深刻和孤独,会让人疲倦,也让人心疼。
现在,我觉得要有小欢喜。无论生命的馈赠是什么,像苏轼那样吧。

前两天,我又去读了李商隐,他是晚唐最像人的诗人,他写内心,写极度的痛和迷惘。
读一个人老的时候,读他的情绪,那些思考就会更厚重一些。
在政治上,李商隐从来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只站在心里认为对的地方,而不是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而爱情上,他备受折磨,总是深情而不可得,所以他最后对妻子的深情和珍惜,不惜以牺牲自己的仕途为代价,也绝不妥协。可是妻子却早逝,留下一对小儿女。
李商隐和纳兰容若都是用情至深之人,而情深不寿。
而苏东坡,他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永远站在对的一边,而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一边,所以他的仕途也是坎坷,但阻止不了他的乐观豁达。

好像扯得有点远了。
一直喜欢读传记。
对苏东坡,王安石,柳宗元,刘禹锡,我总是在琢磨,中国的儒教对一个人骨子里的价值观的塑造,到了他们身上,该有多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重情重义,公正无私。
而国外的传记,我也喜欢,比如《渴望生活》,写的梵高,比如《维特根斯坦传》,比如《百年萨特》,比如《别逗了,费曼先生》,都比较有意思。
随便写几句,有点敷衍哈。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2-12-27 23:11
找到了一个旧贴,发在这里。
1
我是读了弗吉利亚.伍尔芙的生平故事后,才喜欢上他的. 
在图片搜索里看到了他的一张照片,浓密的黑发,瘦削的脸,深陷的眼窝,高高的鼻梁,和同样瘦削,同样眼窝深陷,同样鼻梁挺拔的伍尔芙在一起.  
照片上,看得见伍尔夫的微笑.
他叫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看人看物深具慧眼。当时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在此之前,伍尔芙曾与利顿订了婚,发现利顿是男同性恋者,于是利顿将自己的朋友伦纳德介绍给伍尔芙.
伦纳德眼里的伍尔芙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烟火的色彩。
在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伦纳德写出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求婚信。
历史上有过两封著名的情书,一封是萨冈写个萨特的,而另一封,就是伦纳德写给伍尔芙的。

这是一封堪称情书史上经典之作的情书:“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聪明,及至,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1912年,俩人结婚。
伍尔芙十分漂亮,额头宽阔明亮,鼻子清秀挺拔,柔和的鹅蛋脸具有知性气质。
她流传最广的肖像大概是那张摄于1902年的黑白照片,那张照片具有一种铅笔素描画的质感和古典韵味,仿佛来自于一尊古罗马大理石雕像。<照片是一个年轻女人的侧面像,这个女的目光微微下垂,神情略显忧郁,像在沉思冥想,又好像沉浸在一个白日梦之中。

伍尔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传记作家,曾经主编过《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家里藏书颇多,往来名人也多。
她11岁便显露出文学才华,当时和姐姐凡奈莎一起成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大英帝国最难收编的文化贵族:小说家福斯特、美学家罗杰?弗莱、哲学家伯特兰德?罗素、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经济学家凯恩斯、诗人艾略特、画家邓肯?格朗特……
伍尔芙为人尖刻,经常以恶魔的姿态出现,因为她的客厅里只能容忍才华横溢与妙语连珠,只用毒舌和冷眼迎接平庸者,甚至对朋友,对自己和家人也是不断发出酷评和嘲弄。 
只有伦纳德看出了伍尔芙带着攻击性的不羁气质只是为了遮掩其脆弱本质的盔甲. 
因为伍尔芙幼年时曾遭到两位同母异父哥哥性侵犯,这样的经历严重损毁了她的身心,姐姐斯妲拉怀着身孕死去更令她将性与死亡联系在,致使她终其一生也没有彻底消除对性和婚姻的恐惧。  
1895年母亲去世,父亲粗暴且重男轻女,13岁的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从此疯癫困扰了她的一生。  
至此伍尔芙与姐姐凡奈莎的感情逐渐亲密而暧昧,在很长的时间里,凡奈莎承受了伍尔芙全部的激情。 
凡奈莎和克莱夫?贝尔的结婚后,也许是出于报复,也许是为引起姐姐注意,为了夺回姐姐的爱,伍尔芙开始有意识地挑逗姐夫,故意破坏姐姐的婚姻,在凡奈莎怀孕生子期间,和姐夫住在一起,但她最终对姐夫的请求却是:“贴着你妻子的耳朵,低声告诉她,我爱她! 

和伦纳德结婚以后,伍尔芙是这样一位妻子。 
由于对婚姻和性的恐惧,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  
她的一生,有过数位同性精神恋人。  
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会在做饭时把婚戒丢在猪油里,还在参加舞会时把衬裙穿反。 
但伦纳德接受了一切。 
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伍尔芙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却徒劳无功. 
伍尔芙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  
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而我爱她,只是爱她.  

从此他丝毫不计较尘世的算计,坦然接受了妻子性冷淡的现实,心甘情愿的度过了29年的无性婚姻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生育权,忍受着伍尔芙与一系列男女恋人的暧昧绯闻,细心地照料着时刻处于疯癫阴影下的妻子。
只有伦纳德懂得伍尔芙是误入凡间的精灵,她的生命如此美丽,却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伍尔芙患有“躁狂抑郁症”。抑郁只是多种症状之一。这来自于她们家族的遗传,她家出了很多这样的病人.  

躁狂抑郁症又被称为躁郁症、双极症,是一种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循环出现的精神病。也就是说,患者的症状不仅仅是抑郁,还有躁狂。病人在躁狂阶段会表现得亢奋、自信、欣快,而在抑郁阶段则会消沉、绝望,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伍尔芙一生中经历了四次精神崩溃:1895年,十三岁那年,母亲的病故引发了她的第一次疾病发作,花了六个月时间才最终恢复。1904那年,父亲去世了,整个夏天伍尔芙都处于疯狂状态,有一天她从窗口跳了下去,摔成重伤。1913年,发作中她又试图自杀,一口气吞掉了一百粒巴比妥。而1941年的最后一次精神崩溃,夺走了这位女作家的生命。

实际上,每当伍尔夫完成一部小说,病魔便来纠缠,困扰不堪;但她每次都竭力挺住,同病魔周旋、搏斗,复原以后又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写作。 
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她致力于创作是为了战胜病魔,追求解脱。 
1913年夏天,伍尔芙得知自己一生不可能有孩子时,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  
伦纳德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芙患了精神病,将其送入精神病院,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芙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觉得只有自己的细心照料才更有益于伍尔芙的健康。 
不管伍尔芙醒着还是睡着,伦纳德的心总是颤颤抖抖,一看到妻子精神亢奋到医生的警戒线,伦纳德就会站起来,把妻子带离激动地带。 
朋友说过,当年看到伦纳德轻轻用手按住伍尔芙激动的肩膀,感觉他的动作近乎神圣,而她无条件把自己交托到他手中的神情,也近乎神圣。 
在伦纳德的精心照料下,伍尔芙迎来了文学生命的全面绽放,她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婚后写成的,为了出版方便,伦纳德还帮助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伍尔夫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门,不让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的内容,包括伦纳德在内也不行。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她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是能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芙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因为伍尔芙对于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状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讥笑她,对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伦纳德不会,这一点伍尔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
1930年,伍尔芙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1940年,德国空军开始对英伦三岛全面轰炸,他们的出版社与房子都被炸毁,只有避居乡下。 
伍尔芙的精神状况跌到谷底,一直作为精神支柱的丈夫此时同样忐忑不安,伦纳德是犹太人,他深知英国一旦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夫妻俩像蛾子一般骚动不安,设想过自焚,也设想过服毒。
终于,1941年3月28日,59岁的伍尔芙给丈夫和姐姐各留下一封遗书,悄悄地走出了家门。
几周后,这位女作家的尸体被河边玩耍的儿童发现,她的衣服口袋中塞着沉重的石块,可以推测,她是自己走入河水之中自杀身亡的。 

这就是20世纪杰出的意识流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后的归宿。
她留给丈夫伦纳德的信是这样写的: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 
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
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
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
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
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伦纳德一个人前去认领了伍尔芙的遗体,他拒绝了所有的亲友,独自参加了她的葬礼。
在无私奉献了29年之后,他决定自私一次,单独和妻子呆一会。他把伍尔夫的骨灰葬在了家中一棵树下,墓志铭是伍尔芙的小说《波浪》的尾声:“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不受宰制。”

伍尔芙一生读过多少书,没有人知道,书是她的玩具,是她终生不渝的情人。
她写过《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这样的经典意识流小说,并留下大量的随笔、文学评论,以至于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
如果我推荐随笔,有两个随笔最好读一下,一个是毛姆的读书随笔,一个是伍尔芙的读书随笔。
在《伍尔芙读书随笔》中,可以隐约听见伍尔芙读书时的心跳,看见她全神贯注的眼神。她那女性特有的娓娓道来的轻盈,掺杂者智者的幽默,令《随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作为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女权主义者之一,她并没有激越慷慨,走到男人的对立面上,她用温文尔雅的语言,成熟而睿智的观点,道出了女权主义的真谛:拥有闲暇、一小笔钱和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超越个人得失而静思万物的可能;既不热衷于女性吁求,也不理会男性的蔑视和责难,能心平气和地写作,不怨恨、不哀诉、不恐惧、不愤怒,也不说教.

她这样欣赏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不必说了――篱笆上和田野里的小鸟、蜥蜴、地鼠和山鼠不必为太阳送来温暖而表示感激;我们也不必感激莎士比亚为我们送来的文学之光。”

在《读蒙田随笔》中她写道:“在各国文学史上,有几个人是因为写了自己而获成功的呢?大概也只有蒙田、佩普斯和卢梭那么几个人吧。……能兴之所至地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不管什么都和盘托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蒙田。”

她评论的《简爱》和《呼啸山庄》和我的感觉一模一样.
她说:夏洛蒂和哈代一样,其风格似乎也是以那种端庄的、甚至有点僵硬的报章文体为基础的。他们的文笔时常是呆板的、不灵活的,但由于他们各自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对自己的每一种构思都不惜费神去找到确切的语言来加以表述,所以他们最后还是锤炼出了各自所需的文体――不仅能把他们内心的形象完整的表述出来,而且还具有自身独到的美感、力量和敏锐性。”

她说:《呼啸山庄》就比《简爱》难读得多,因为艾米莉比夏洛蒂更有诗人气质。夏洛蒂写作时总带着激情滔滔不绝的对我们说:‘我爱!’‘我恨!’‘我在受苦!’,她的感受固然十分强烈,但是和我们仍然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呼啸山庄》则不然,艾米莉的创作灵感显然来自某种更为混沌的思绪。她的写作动力,既不是她目睹了人间的痛苦,也不是她自己受到了伤害,而是她冷眼旁观,看到了一个陷入极大混乱而四分五裂的世界,于是就觉得自己可以在一本书里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由于小说暗示出潜伏在人性表象下面的力量可将人性提升到崇高的境界,所以较之于其他小说具有不寻常的深度。。。。。。艾米莉所做的,似乎是先把我们所熟悉的男男女女都撕成碎片,然后又把那些已无法辨认的碎片重新组合起来,同时赋予它们以不寻常的生命力;因此,她所创造的人物都是超越于现实之上的。这是一种旷世罕见的才能。她使人的生命摆脱了它原本依附着的肉体;对她来说,肉体是多余的,因为她只需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的灵魂直接勾画出来;而当她一写到荒原,飒飒的风声和轰隆隆的雷鸣声便随即从她笔下响起。”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评论,我一直觉得呼啸山庄比简爱要好许多.

她评论《失乐园》:过于超凡脱俗。人类的堕落、永恒的恐惧、上帝的至尊,是他的主题。至于人的普通感情,他却一点也没有写到。。。。。。它超凡脱俗又极其精练,弥尔顿文笔老练。
在随笔里,她写了很多读诗歌,读散文,读小说的各种妙处.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值得细看.

因为伦纳德,才成就了一个伍尔芙,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如果没有伦纳德,伍尔芙的命运很有可能就是很早就自杀了,或者被送进了疯人院,文学史上永远没有她的名字,她只是作为一个精神病人,在这个世界上偶尔存在过.
但是,伍尔芙是幸运的.
对伍尔芙来说,遇到伦纳德是一生最对的事情.
他的无私无畏,不离不弃,他的勇敢执着,超人的眼光,精神上的理解,脚踏实地的实现承诺,安抚了一个病人,成就了一个天才。 

作者: 风吹锦衣印梨花    时间: 2022-12-28 07:33
跟读精彩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3-1-3 19:25
本帖最后由 四手 于 2023-1-4 23:37 编辑

看见他们在讨论理想和现实----
突然想到了托尔斯泰-----
依然是抄抄捡捡。

在一百年以前的1910年,那时候中国的辛亥革命还没有开始,而中国遍地饥荒,东北有鼠疫,那一年汪精卫刺杀载沣未遂,那一年,美国的马克吐温去世。
那一年深秋,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那一年他82岁,和妻子的矛盾到了彼此无法容忍,并且彼此猜忌的地步。
在那个无名小镇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身体极差,他高烧无力,浑身发冷,然后陷入昏迷。
而这时他的出走已经惊动了全国的新闻媒体。
两天后,他因为肺炎在陌生的小镇去世。这一天是1910年11月20日。(不是俄历)

年轻时,托尔斯泰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我一直说过关于私德和公德之事。说过托尔斯泰是个生活很不堪的人,嗜赌如命,寻花问柳,长期前赌债,又脾气暴躁。这些都记录在他的日记里面。他说:我负债,赌输了。他说:我必须要有女人,欲望不让我有片刻的平静。他的日记里面也记录了和各个姑娘的幽会,他承认,他已经很堕落了~~~。
而在生活中,他总是尖酸刻薄,用恶毒的话激起别人的狂怒扫兴和沮丧。
他甚至骂屠格涅夫是十足的下流胚,是故意摆动着民主的姿态的下流胚。而屠格涅夫是他进入文坛的恩人,对他一直特别器重。

花花公子托尔斯泰的转变是在写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那时候,他看到了俄国的现实,在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农民过着缺衣少食不自由的苦难生活。他开始对自己的贵族生活感觉到羞耻,生出了忏悔之心。他厌恶那些虚荣奢侈夸夸其谈的精致上流社会,他脱下豪服,背着麻袋,穿上粗布长衫,和很多普通人甚至乞丐一起吃饭,交流,他觉得他的人生应该做有益的事情。

其实,他和妻子的矛盾,和屠格涅夫的矛盾,都是在于他和自己所处的贵族阶层格格不入的后果。
妻子觉得他疯了,放弃好好的日子不过,放弃精美的食物,居所和服饰,去过那种贫苦流浪的生活,放弃自己的土地,想把它们归还给农奴,相当于放弃了一家人的收入。甚至他觉得自己巨额的版税收入,也是一种罪孽。
他太理想了,甚至他过于天真,走火入魔,不顾一切。

屠格涅夫也是贵族,他以贵族为荣,从来不像托尔斯泰那样,以贵族身份为耻辱。
他追求诗意的生活,精致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凌驾于贫苦现实之外的内心生活,而托尔斯泰,他觉得要身体力行,他看尽苦难,追求真实和真相,想着平等的***和人性,讨厌贵族虚假的矫情,热衷于公益事业,想真正为普通人做一点事情。

现在,他是他自己所属阶层里面的另类,与世格格不入的背离者,而另一方面,他在农奴的眼里,他依然不是他们一类人,他有漂亮的庄园,大片的田地,美貌的妻子,和乖巧能干的儿女,他的生活是许多人眼里的幸福生活,而他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
那个深秋的凌晨,在怀疑妻子在找他的遗嘱或者日记,他很生气,他给妻子留下了一封信,只身去了火车站。
这封信里是这样写的:我的出走肯定会让你难过,对此我很抱歉,但愿你能理解和相信,我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除去种种原因以外,我再也不能生活在以前所过的那种奢侈的环境里——
82岁的托尔斯泰在那个深秋离去,最后一刻,他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和良心。
身后,他的亲族和律师用出版方给的三十万稿酬,购买了一块土地,并且将这块土地无偿赠与了这里的农奴,终于完成了他一生的夙愿。

突然想起了严歌苓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被狗妈妈叼回来喂养长大的狼崽叫金眼,金眼是狼,但是是狗妈妈带大的,所以它身上具有了狼和狗两种物种的优良品质,它高贵,忠诚,孤傲,自尊,就算它自己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陷入精神危机,但是它的结局却很悲惨,最后被人当做非狼非狗不合时宜的东西消灭了。


这个故事,我想说的很多,可是我好像什么也说不出来。
门罗很悲观,她总是看到了生活的强大现实力量。
而理想那么稀有珍贵,却又多么脆弱啊。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