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跟风答段子问(佛学篇) [打印本页]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04
标题: 跟风答段子问(佛学篇)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1-11-15 18:25 编辑

     可以不用动脑子。
     不信有神或玄妙的东西。哪怕与佛学撞了一下腰,仍然没有遇到玄妙的事。

     段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看看对佛经的理解
      第二个问题,看看对学佛次第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看看自己悟到哪一层”


      回答如下:(全是我认为,负责如实表达,不负责对)
      第一个问题,佛经主要在解说“空”。我说的是大乘佛经。用各种语言各种方式各种武器解说“空”,或者换一个词,“空有不二”,或者再换一个词,“缘起”。
      其实懂了这个词也没什么用,因为就算从道理上懂了,遇到事情还是只能用道理说服自己。“空”是一种感觉,用理解去读佛经,不如用直觉。你对这种感觉有体会,就能懂佛经想说什么,也因为沉浸在这种感觉里,可以用直觉帮你解决问题,“直指人心”。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09
      小乘人士很讨厌这个“空”,因为他们理解的是缘起,不太理解缘起为什么是空。所以老认为大乘是骗子,假大空。小乘喜欢脚踏实地做起,多执有。

      其实缘起也是空。不能从直觉上体会这一点的话,就容易执于经文,不是从自心流出的东东,我个人认为没有明师指导,容易走偏。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14
但我不是从头学,也没认真学过,只能从佛经里看出空有,没有超出空有的东西,找不到实修之法。
只知道止观。
并且无意发现,自己从小到大,一直都擅长止。止念。但不会观念。止就止了,再用意去观,不是又生出念头么?
我是用来恢复午休不足的精神力和体力的,从学生时代一直这样用。上网之前从没接触过佛经。网龄两年。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16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1-11-15 18:21 编辑

止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放松自己,然后止。还有一种是专注做事,也可以止念。作用就是自净其意。象打扫卫生一样,让精神和身体恢复生气。从这一点上来说,佛学是有用的,但没接触佛学的人,也有类似的自我恢复方法,有用就好。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41
禅宗的那些故事,打哑谜似的,基本也是在说“空”,甭管什么故事,基本都是一个主题。。。什么拿心来,我为汝安,什么心动帆动。。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44
如果你哪天突然生出了“空”的感觉,我猜,你有很大可能不想看佛经了。因为每本都在反复说空。
大乘用直觉说,小乘用缘起说,其实都在绞尽脑汁的说这个空。没劲。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52
第二个问题:对学佛次第的理解。
我认为只有两个次第:体会到空之前。体会到空之后。

体会到空之前,是对佛经的理解。看到的是佛经的字面意思,会有诸多争吵。
体会到空之后,读的是自己。自己的没形成为文字的隐秘感觉。所以这个时候会看懂许多佛经,估计称为共鸣。怼那些空之前的人,一怼一个准,因为你知道对方卡在哪里。。。

但,这没有玄妙。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54
当然,我说只有两个次第,是因为我只看到这两个,如实表达。说什么会成仙成神,我不信。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1-11-15 17:55



我看这写得很好。如实说,就是最好的佛法。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7:57
徐公孰 发表于 2021-11-15 17:55
我看这写得很好。如实说,就是最好的佛法。

因为是从你的帖子里第一次接触到的佛学。“不入不住”,打到了我的心上,我会回答你关于佛学的一切提问的。不负责对。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1-11-15 18:05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17:57
因为是从你的帖子里第一次接触到的佛学。“不入不住”,打到了我的心上,我会回答你关于佛学的一切提问的 ...




这个不论对错,只看自己通不通,只要通了,在别人看来再拧巴也毕竟是通了。

历史上有个高僧读某经典,读到某一关键句子,别人都说他错了,他也说知道自己读错了,

但是他说,我就觉得这种错误读法使我更通畅。那这就是对的。没有什么争的。

有些人比如小孩子,有宽马路不走,就高兴走马路牙子,蹦蹦跶跶挺高兴,走得还很快,别跌倒就行,跌倒爬起来继续蹦跶,也行。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8:06
第三,看看自己悟到哪一层。
我从少年时代,大病久病后就产生空的感觉,不是从佛经里悟到的。只不过从龙树经文里突然懂他的意思后,发现原来这种感觉不止我一个,话说,空只是一种感觉,并不玄妙,你们真的没有么?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8:07
你们真的没有空的感觉吗?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1-11-15 18:10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18:07
你们真的没有空的感觉吗?





空。光有空的感觉,那很初步。

空,还有颜色的。有明,有暗的。有香味。有温度。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8:11
止念也很简单的,止就止了,做事也止得住。这与成仙成佛,距离很远。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1-11-15 18:13



空之后做什么呢?

空之后是做事效率更高,做事更精进。那才是善空。

空到死气沉沉,不如不空。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8:13
徐公孰 发表于 2021-11-15 18:10
空。光有空的感觉,那很初步。

空,还有颜色的。有明,有暗的。有香味。有温度。

我没有这种体会。空,从理论上可以是空有不二,可以是缘起。只不过这些词,都在描述一种感觉,没有颜色温度味道。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8:14
徐公孰 发表于 2021-11-15 18:13
空之后做什么呢?

空之后是做事效率更高,做事更精进。那才是善空。

空之后,是透彻。看人看事很准。但这是基于心静。

作者: 徐公孰    时间: 2021-11-15 18:16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18:13
我没有这种体会。空,从理论上可以是空有不二,可以是缘起。只不过这些词,都在描述一种感觉,没有颜色温 ...




因人而异吧。

有些人会睡觉更踏实也有可能啊。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8:26
写完,收工,回家。
晚安~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19:22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1-11-15 19:24 编辑

如果只是“从心里流淌出来”或“感觉到”就行,那为啥要修佛呢?
既然是所有人心里都有,谁都能感觉得到的东西……

空,并非是汉语的“啥都不存在”,说的是“无自性”,万事万物无自性。无常。
对应人就是: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本质。
为啥?因为每一个生命都要流转于六道轮回中,无法解脱。所以人才无自性。

离开了轮回,因缘,业力,“空” 你也是谈不了的……
真正理解到这一点,就是被佛法启蒙,开悟,但仅开悟没用,你会坚持不住。
所以要实践,要修,也就是所谓的修佛。

所以呢,没有实修的人,谈空,什么意义都没有……
所以呢,脱离了业力说,轮回去谈空,乃伪佛教……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9:45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19:22
如果只是“从心里流淌出来”或“感觉到”就行,那为啥要修佛呢?
既然是所有人心里都有,谁都能感觉得到的 ...

“自性生万法”“即心即佛”“以心为法”。。。诸如此类的,听说过没有?要做到的话,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性空。

人有灵智,有自性,不同于器世界。所以有句话,“人身难得”。

佛经不也是从心里流出的么?不过人家是从佛心流出:)

作者: 念念不忘呢    时间: 2021-11-15 19: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9:50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1-11-15 20:21 编辑

如果没有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佛经的解读就成了理解,很容易望文生义的。所以有一句:迷与悟一念间,问心即知。
螃蟹还有什么看法,说出来,我一并纠正。
佛学的实修指的什么?各宗门貌似不一样。有慧解脱这种,不能说懂了没有实修哦。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9:51
空不是谈出来的,是一种感觉。谈业谈因缘谈不出来。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9:54
佛是觉悟的人,先觉悟自己就不错了吧。。。谈轮回谈业力就能觉悟?就是真佛教?瞎说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19:55
算了,我看电视,不喜欢怼螃蟹。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0:01
念念不忘呢 发表于 2021-11-15 19:47
患累资生无有涯,选官选佛学丹霞。

患累资生无有涯,选官选佛学丹霞。须知发划殿前草,不碍萱开堂北花。万法从心心是正,一心逐物物皆邪。。。。欢迎新朋友,谢谢顶帖:)

作者: 念念不忘呢    时间: 2021-11-15 20: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0:12
念念不忘呢 发表于 2021-11-15 20:05
浅浅珍珠蓝,滴滴松露香。
跟风段子问,萋萋满别情。

厉害

作者: 知音    时间: 2021-11-15 20:27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18:26
写完,收工,回家。
晚安~



我是乍一看明白,然后越看越不明白

我还没有空的感觉,满满当当的,看来离佛还远着呢。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0:39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1-11-15 20:45 编辑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19:50
如果没有和自己的心产生共鸣,佛经的解读就成了理解,很容易望文生义的。所以有一句:迷与悟一念间,问心即 ...

我感兴趣的是佛陀的思想,或印度佛教,甚至是印度哲学的内容。是求知而非修炼。
求知,满足好奇心即可,算是学术范畴;修炼则是信仰,信仰才要求理论实践结合。
所以,马主义是一种信仰,宗教而非学术……

佛教产生于印度文化,传到中国后,经三武灭佛,儒释道合流,才成了后来的样子。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过程中有很多内容发生了变化。

你所谓的“与自己的心产生共鸣”,其实是和自己以往的经验(生活/阅读)产生共鸣。
而这些经验都来自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所以,这种经验式的去理解佛经,必然不会是印度佛教原初的含义。
想了解佛经本来面目,对于关键概念,要弄明白在梵文,巴利文甚至印哲中的解释。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0:47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0:39
我感兴趣的是佛陀的思想,或印度佛教,甚至是印度哲学的内容。是求知而非修炼。
求知,满足好奇心即可, ...

可是祖宗啊,你对佛哲义理的理解不对呀,学问态度批评一下。。。与自己的心共鸣,一部分来自如实知,所以有句话:入世最深,出世最远。
也有一些不是,没有那么多经历可用,但可以生慧,应该是真的,估计是因为心静。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0:48
蓝草音乐 发表于 2021-11-15 20:33
空,不合逻辑,属于意淫胡思乱想,

卷卷在说空,如果你明白了,就能看懂许多佛经。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0:49
比如,印度人对这个世界是怎么看的?
比如,佛教回答了印度哲学中,哪些困惑的问题?
这些东西,才是理解佛经的关键所在。
假如你的目的,也是求知而非为果报。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0:50
知音 发表于 2021-11-15 20:27
我是乍一看明白,然后越看越不明白

我还没有空的感觉,满满当当的,看来离佛还远着呢。
...

佛经说,凡圣如一,空有不二。。。生活也是修行,生活打理得好,一家身心安宁,可以了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0:52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0:47
可是祖宗啊,你对佛哲义理的理解不对呀,学问态度批评一下。。。与自己的心共鸣,一部分来自如实知,所以 ...

人间佛教,是更晚近的讲法,80年代之后的,你去问民国的高僧,都不会有多少人认同什么人间佛教的。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0:53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0:49
比如,印度人对这个世界是怎么看的?
比如,佛教回答了印度哲学中,哪些困惑的问题?
这些东西,才是理解 ...

我是为了疗心。两年前混到论坛来,是因为当时身心遇到非常大的困扰,很幼稚地搜网上的答案,不小心掉到论坛。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0:55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0:52
人间佛教,是更晚近的讲法,80年代之后的,你去问民国的高僧,都不会有多少人认同什么人间佛教的。

学问我不懂,与学问的认同没关系。我也不会掉进佛学里,因为发现读不出空之外别的东西了。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1:09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1-11-15 21:35 编辑

我来举佛经中几个关键概念的例子,看看它们在巴利文中的解释。

Nibbāna(涅/涅槃):

字面上是“吹灭的(油灯)”,最终状态。所有印度宗教中都有这个概念。
译为韩文是“必杀技”,翻译成英文,则启蒙,解放,救赎,信仰之跃……

在佛教语境中,是指实现了“Anatta(诸法无我)”和“Śūnyatā(空性)”,
达终极释放状态,灭重生之火,脱轮回得解放……

1,Śūnyatā(空性):上座部佛教中,指不执着于五集/蕴(the aggregates)
所谓“五蕴皆空”,说的就是空性……
五蕴:形式(rupa),感觉(vedana),感知(samjna),精神活动(sankhara)和意识(vijnana)

在大乘佛教中,表示万物都没有固有的存在和本性。

2,Anatta(诸法无我):指人没有永恒不灭的本质(灵魂)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22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1:09
我来举几个佛经中关键概念的例子,看看他们在巴利文中的解释。

Nibbāna(涅/涅槃):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是佛教三法印。按我的理解,都是在说空,但和你列举的这个解释不太一样。比如诸法无我,并不是特指人。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24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1:09
我来举几个佛经中关键概念的例子,看看他们在巴利文中的解释。

Nibbāna(涅/涅槃):

小乘喜欢把一件事解释得特别仔细,六入什么的,一点一点极细微。。我很不适合这种佛经,因为不是谈感觉,而是谈具体而微的做法。就象学跳舞,把动作分解为极微小的动作,我就不会跳了,但找到感觉后,动作自然越跳越标准。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11-15 21:27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19:22
如果只是“从心里流淌出来”或“感觉到”就行,那为啥要修佛呢?
既然是所有人心里都有,谁都能感觉得到的 ...

螃蟹这几年是真没白学,哪怕是为了辩论哈。
彻悟禅师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1:29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1-11-15 21:30 编辑

但大乘,一般说法是菩萨道,那可是要普度众生的。不是你自己觉悟就行,这个难度其实更大些……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29
大乘和小乘,适合不同的人,比如我是直觉型,适合学大乘,有的人可能是严谨性,不靠直觉,他们就适合学小乘。但大小乘根本理念并没冲突,他们争的是:一个攻击对方执有,一个攻击对方执空。我以为的是,空有不二,全妄全真,这是天台宗的想法。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34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1:29
但大乘,一般说法是菩萨道,那可是要普度众生的。不是你自己觉悟就行,这个难度其实更大些……

我觉得先把自己做好,做一个履行好职责的人,先从这里做起就可以了。。普度众生变成干扰众生,众生不乐意了: )

作者: 随一    时间: 2021-11-15 21:36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1-11-15 21:27
螃蟹这几年是真没白学,哪怕是为了辩论哈。
彻悟禅师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 ...

浅浅单纯,以心感佛。螃蟹这种老油子,谈佛也是油腻佛。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37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1-11-15 21:27
螃蟹这几年是真没白学,哪怕是为了辩论哈。
彻悟禅师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 ...

有道理。。。欢迎欢迎,晚上好:)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40
随一 发表于 2021-11-15 21:36
浅浅单纯,以心感佛。螃蟹这种老油子,谈佛也是油腻佛。

还好还好,螃蟹油不算多,挺喜欢看他旁征博引扯:)。。欢迎新朋友:)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1:43
本帖最后由 螃蟹 于 2021-11-15 21:45 编辑
随一 发表于 2021-11-15 21:36
浅浅单纯,以心感佛。螃蟹这种老油子,谈佛也是油腻佛。

远烟是在夸我,说我终究有一天会皈依佛门,成为有道高僧。
我很喜欢杭州灵隐的下天竺,疫情前每年都会抽时间去附近住一段……
或许前世真与佛家有缘也难讲。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45
本帖最后由 浅浅珍珠蓝 于 2021-11-15 21:47 编辑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1:43
远烟是在夸我,说我终究有一天会皈依佛门,成为有道高僧。
我很喜欢杭州灵隐的下天竺,疫情前每年都会抽 ...

是啊,我也觉得你很灵。。皈依是严重的事。。

作者: 随一    时间: 2021-11-15 21:47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1:40
还好还好,螃蟹油不算多,挺喜欢看他旁征博引扯:)。。欢迎新朋友:)

闻浅浅言,螃蟹抚摸大肚腩,不无疑虑:这油还不算多么?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49
随一 发表于 2021-11-15 21:47
闻浅浅言,螃蟹抚摸大肚腩,不无疑虑:这油还不算多么?

脾气硬的人油表面,骨子里不油。。。躲起来看螃蟹怼不怼你:)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52
蓝草音乐 发表于 2021-11-15 21:49
佛坑无边,回头是岸,

只是不适合你,会有分析哲学适合。。。。没事的,掉不到坑里,俺有问心大法:)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1-11-15 21:52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53
四手 发表于 2021-11-15 21:52

欢迎新朋友,谢谢顶帖,问好:)

作者: 四手    时间: 2021-11-15 21:55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1:53
欢迎新朋友,谢谢顶帖,问好:)

问好

作者: 随一    时间: 2021-11-15 21:57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1:49
脾气硬的人油表面,骨子里不油。。。躲起来看螃蟹怼不怼你:)

螃蟹硬个屁,一有风吹草动,立马躲进洞里观方向。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1:59
随一 发表于 2021-11-15 21:57
螃蟹硬个屁,一有风吹草动,立马躲进洞里观方向。

躲进去就把他请出来,反正每次都有人叫他出来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11-15 22:04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1:29
但大乘,一般说法是菩萨道,那可是要普度众生的。不是你自己觉悟就行,这个难度其实更大些……

是的,大乘菩萨讲究修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到了究竟处,自他不二。阿罗汉是小乘最高果位,佛在《楞严经》中曾指出其“内守幽闲,犹为法尘 ,分别影事。”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11-15 22:07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1:37
有道理。。。欢迎欢迎,晚上好:)

问好浅浅。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11-15 22:09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1:43
远烟是在夸我,说我终究有一天会皈依佛门,成为有道高僧。
我很喜欢杭州灵隐的下天竺,疫情前每年都会抽 ...

你悟性蛮高,还能这样深入,真的缘分挺深的。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11-15 22:14
随一 发表于 2021-11-15 21:36
浅浅单纯,以心感佛。螃蟹这种老油子,谈佛也是油腻佛。

也许某天螃蟹机缘成熟,成就还超过大家呢。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11-15 22:23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1:22
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是佛教三法印。按我的理解,都是在说空,但和你列举的这个解释不太一 ...

除了三法印,大乘还讲究一实相印。即三法印之说外还有一实相印,而两者并不矛盾。

对小乘之三法印称大乘之实印相,曰一法印,又有一实相印之名。即诸法实相之理也。妙玄八之上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

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之一法印也。即对于三法印而谓诸法实相之一理也。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曰:“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嘉祥疏四曰:“为人说于实相,印定诸法。”

三藏法数四曰:“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小乘法是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印定,大乘法是以“一实相印”来作印定。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2:28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1-11-15 22:23
除了三法印,大乘还讲究一实相印。即三法印之说外还有一实相印,而两者并不矛盾。

对小乘之三法印称大 ...

这个知识我没有接触过,谢谢远烟,非常感谢:)

作者: 远烟空沫    时间: 2021-11-15 22:30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2:28
这个知识我没有接触过,谢谢远烟,非常感谢:)

不客气,浅浅。 ^_^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2:30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1-11-15 22:30
不客气,浅浅。 ^_^

:)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1-15 22:32
螃蟹 发表于 2021-11-15 20:39
我感兴趣的是佛陀的思想,或印度佛教,甚至是印度哲学的内容。是求知而非修炼。
求知,满足好奇心即可, ...

通过追溯渊源,帮助正确理解,这个思路我觉得很好,也这么做过。
不过,讲佛教史的书,多而杂,不同部派之间的论述,甚至大相径庭。上座部与大众部,汉传与南传乃至密传,不少地方都有出入。看大乘或小乘的书,都不好把握方向。
这方面,我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冒昧推荐,平川彰学者著述的《印度佛教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至于网上的许多信息,连百度都不靠谱,更不要说一些凭空想象的解读。还是读一下严肃的著作比较好。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2:33
君爱 发表于 2021-11-15 22:32
通过追溯渊源,帮助正确理解,这个思路我觉得很好,也这么做过。
不过,讲佛教史的书,多而杂,不同部派 ...

有道理。。欢迎新朋友,晚上好:)

作者: 随一    时间: 2021-11-15 22:38
远烟空沫 发表于 2021-11-15 22:14
也许某天螃蟹机缘成熟,成就还超过大家呢。

那一定是它在锅里煮的浑身通红时。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1-15 22:50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2:33
有道理。。欢迎新朋友,晚上好:)

谢谢。

说到这里,开了个头,就多讲两句。先说好:一家之言。

大乘小乘,根本区别在哪?
在于对涅槃的理解,如何解读涅槃,是一个很重要,甚至说最重要的问题,没有之一。
闻思修,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三乘学人,所做一切,最终不都是指向涅槃么。

涅槃既是小乘的终点与目标,也是大乘的,这点是一致的;关键在于,对涅槃解读不同。
在大乘看来,小乘的涅槃不究竟,不是最终,一如法华经中的幻城。

涅槃的具体特点,小乘更多讲空,大乘强调真空不二与实相。
小乘涅槃,指向菩提萨埵远离颠倒梦想后的这个究竟涅槃,但在大乘看来,其实并不究竟;大乘的涅槃,指的是下一句中的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依大乘教法,小乘的涅槃虽已出六道,但八万大劫之后还要重入轮回。
这里,如果站在大乘看小乘的角度,这个涅槃对应的是灭尽定的境界,四禅八定之上的空境界。极高,但仍不究竟。
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好去讲。我个人,是认同大乘的看法,同时,也赞同小乘的修法。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2:55
君爱 发表于 2021-11-15 22:50
谢谢。

说到这里,开了个头,就多讲两句。先说好:一家之言。

谢谢,这些知识我也没接触过,我是凭着感觉看的,有些看不明白的就没看,谢谢告诉我这些:)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2:59
君爱 发表于 2021-11-15 22:50
谢谢。

说到这里,开了个头,就多讲两句。先说好:一家之言。

个人感觉哈:大乘人士和小乘人士区别很大。小乘人对缘起了解深,但反对大乘人提出的空。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3:01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2:59
个人感觉哈:大乘人士和小乘人士区别很大。小乘人对缘起了解深,但反对大乘人提出的空。

小乘是实有,大乘是假有,争论的焦点貌似在这里。。。当然,我取的是天台宗想法。

作者: 浅浅珍珠蓝    时间: 2021-11-15 23:08
碎觉了,各位晚安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1-15 23:08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2:55
谢谢,这些知识我也没接触过,我是凭着感觉看的,有些看不明白的就没看,谢谢告诉我这些:)

不客气,随想随说吧,且做参考。

其实,经书不必看太多,看多了只能当个书蛀虫。
再说一句个人看法啊,纯属己见。一部楞严,一部阿毗达摩,我觉得就够了,这两部学好,就具备了理、行两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兴趣有能力可以多学多读,但真能读透这两套,我觉得够用了。

阿毗达摩是南传的必修,注重从实修层面提供支持,在读过的书里,我觉得《阿毗达摩讲要》,很全面也很详细,值得学习。其他类似的书籍不少,我推荐这本作为学习的指南。
楞严经相关的资料就太多了,历代大德多在这部经上下功夫。我个人,推荐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其他教材虽多,我认为这是写的最好的一本,如果学习楞严经,个人推荐必读,而且要反复精读才行。

以上,是理学的准备,至于修学的知识,如果有兴趣去深入,倒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提点建议。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1-15 23:26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3:01
小乘是实有,大乘是假有,争论的焦点貌似在这里。。。当然,我取的是天台宗想法。

关于小乘空与大乘空,小乘有与大乘有,可以引用几句典故来说明:小乘的空,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乘的有,是“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大乘斥小乘的空,属于断灭空,因此五祖才说六祖那首流传甚广的偈“也未见性”。
而大乘的有,是妙有,这个妙有的常乐我净,不是语言与思维中的那个常乐我净。
大乘的空有,空并非单指空,指的是照而常寂;有并非实有,指的是寂而常照。因此这个有,不能仅单用一个有来描述,这是不准确的,所以才说“妙有”。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3:30
君爱 发表于 2021-11-15 22:32
通过追溯渊源,帮助正确理解,这个思路我觉得很好,也这么做过。
不过,讲佛教史的书,多而杂,不同部派 ...

多谢推荐。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1-15 23:33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2:59
个人感觉哈:大乘人士和小乘人士区别很大。小乘人对缘起了解深,但反对大乘人提出的空。

大乘小乘,许多修法并无不同,佛教许多修法与外道也是一样的,如禅修,止观。

佛教内容,原本有许多继承了先前的经验与有益的方法。

这么打个比方吧:
如果对方是初中生,你是高中生,那也是读完初中上高中,高中生曾有初中经历,高中知识中包含初中知识,这是正常的。
不能成为高中生后,就说初中知识都是错的,这是荒唐言论。当然,初中知识讲的不如高中深,但许多初中知识在高中阶段也是有用的,可用的。

以上是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大概能说清问题就行。

作者: 螃蟹    时间: 2021-11-15 23:46
随一 发表于 2021-11-15 21:57
螃蟹硬个屁,一有风吹草动,立马躲进洞里观方向。


哈哈,我有那么机警,狡猾么……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1-15 23:49
浅浅珍珠蓝 发表于 2021-11-15 22:59
个人感觉哈:大乘人士和小乘人士区别很大。小乘人对缘起了解深,但反对大乘人提出的空。

话匣子打开了,再补充两句。

大乘斥小乘的,恰恰与这个缘起性空有关。
小乘注重性空,但有些忽视缘起。或者说目光集中在自性的体空,却忽略了自性的起用。小乘所说的缘起,偏于世间法;而我这里说的自性起用,指的是万法,不限于世间法。

万法始于无明,权且当做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吧。
晚安。

作者: 君爱    时间: 2021-11-16 06:44
金牌打手有个词用的非常好,降维。
围绕这个词随便谈谈。

佛陀,觉悟者,他悟到了什么?这体现在他的几次转法轮中。先说明,我就这么一讲,您就这么一听,这就行了。我不参与讨论,有异议可以和别人讨论。

几次转法轮,就是降维的过程;三乘学人,是降维的结果;不同的流派,都是佛法的衍生,但维度不同。
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才能说三乘实为一乘,讲的都是佛法。

若问佛法在世间的高维度演说是什么模式?是灵山的正法眼藏,是达摩的默然无语。然而千刃壁立,直指人心,有什么好。即使到会千二百五十人众,也仅有一人破颜而笑。如此下去法脉断绝,这不是佛出世的本意。诸佛出世,是为开示悟入,不发一语,不如般涅槃。
降维之目的,是为适应不同悟性的众生,就这样,世尊世间弘法的过程中,一次次不断抽去维度,一直降到世间法。在这个过程中,梯度分布着三乘学人,直到善男信女。

降到三维,人道凡夫也能听懂,这是人间善法;降到二维,愚痴众生也能有得,这是普度法;再降就失去意义。
升到四维,只有阿罗汉能领会所说的内容。三维众生的吃喝拉撒凡事,对二维众生来说都是神迹。而对三维凡夫来说的神迹,不过是四维的吃喝拉撒洗洗睡。且莫说凡夫谤法,那是他无法理解四维之下的内容;定根阿罗汉,也无法理解更高维度的内容。但他不谤法,而是困在这个层次无法再提高。

是什么东西困住了众生向更高维度的思维能力?是知见。三维中的知见,让你无法接受四维;即使阿罗汉,同理亦然。
放弃固有知见才能提升,这才是“放下”的本意所指;所谓舍与得,也说的是这里。

如果觉得很简单,那是讲法者的善巧方便,抽去了维度。
浩瀚寰宇,漫长岁月,能将人类最终困住的不是无知,而是狂妄。

可能潜意识中,总觉的没说完,早早就醒了。
乱哄哄所谓讨论,真的没意义,又不想被说失礼,所以不开贴了,附在这里吧。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