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6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7-2-19 23: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阿湘 于 2017-2-19 23:08 编辑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这次抄了一整部。忙里偷闲,每天一小段,算一下花了将近一个月。我之所以要抄,一是迷恋金庸小说时,养成了快读的坏习惯,以致到现在读书还是有点看不清字词,想借抄减慢阅读节奏。二是抄比起单纯地读,印象就深厚多了。

         我第一次通读论语,是南师的《论语别裁》,我喜欢他那种串讲的方式,大道理讲出来通俗易懂,当时也觉得合理。这次读的是清人刘宝楠父子的《论语正义》。细看注疏吓我一跳,原来我们中国人读了两千年的基本读物,还有这么多的地方有争议。对于这些注疏里的分歧,我的做法是直接忽略:孔子门人对他言行的记录有的都有特定的语境,远古口耳相传,清楚得很。我想离开语境这一“史”的部分去分析文字,有困难。倒不如抱着多闻阙疑的心态留待他日诸经互参。对于我来说,读原典和注疏,在文字学方面的得益,比读后来文字学家的理论和字书,有用得多。如“君子不施其亲”,古人解释“施”为“舍弃”,就使我想起章氏说双声字有共同的起源。记得张岱在《夜航船》说子贡和子贑的写法,一大段,这次抄论语,看见近之则不逊写成不孙,其他如欤写成与,导写成道...,这些都是上古文字书写的一般规律罢了。这些规律,倒引导我去猜想文字的起源演化。
             小部分文字的歧义丝毫不影响我对论语思想产生自己的体会。孔子的“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乐”也不是钟鼓云乎哉的“钟鼓”,而是教化。用礼规范以乐教化,就是夫子的思想。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庄老思想,佛法,和儒家精神的共同之处是,都是抱着“忘我”的客观试图追问探寻人和自然的关联。相比较起来,以孔子思想为源头的儒家精神在敬畏天命的同时,主张仁恕,这就是更多的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能动的改造自然。它成为我们中华文化思想主流,岂是偶然。
              前人说经,有的注重训诂,有的注重思想。汉宋的分别就是这点吗?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2-20 14:04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读古文不可不重训诂,训诂的帮助在于字词方面;而更重要的在于语境。了解语境就需了解历史,就需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在这本书里无解,但在另一部书里可以映照出来;融会贯通和相互参照说起来容易,做出来是很难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2-20 14:05 |只看该作者
向阿湘的治学精神致敬!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2-20 14:09 |只看该作者
图不能见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2-20 14:30 |只看该作者
一点杂感:
孔孟之道,君子不施其亲,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孝行天下几千年,今不知谁为荡荡与戚戚。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2-22 15:17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来说,读原典和注疏,在文字学方面的得益,比读后来文字学家的理论和字书,有用得多。

确实,我觉得自己体会文章的妙处,会有收获和不断的惊喜;如果大多听别人的理解,会固化自己的思维,形成惯性,不易有自己的思想。

我觉得用一句话形容比较合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论语》。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2-23 19: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下一个小目标,就是通读《论语》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2-24 20:52 |只看该作者
论语序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2-24 20:53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2-24 20:54 |只看该作者
学会传图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