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城市系列6:城市的腔调(天津篇)
查看: 146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系列6:城市的腔调(天津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1-1-21 08: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1-1-21 08:56 编辑

城市系列(6



                                            城市的腔调(天津篇)


所以把这篇缀上“腔调”,算是受了周立波的启发。这个海派清口的滑稽人士在许多场合都把“腔调”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不知道是为了炫耀还是别的什么。


但是,腔调是要有的,何况中国这么大的版图,方言俚语种种不一,尽管周立波先生的“腔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差异,更多的还是有一种对城市文化的解读或者叫做“概括”,但是,腔调这两个字本身却是我们寻常可见的。


写天津,不能不写这座城市的腔调,这对我的这篇东西而言,看起来很重要。


我前后三次到过天津,时间分别为一九七七年,一九九八年,二00年。天津于我而言,是一座颇具亲情感的城市,因为我的老舅舅和他的儿女们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尤其是在我的父母都过世后,我的上一辈至亲之中,唯一健在的只有这个老舅舅。我是一个非常重亲情的人,我一直觉得亲情于我而言,就是我人生最温馨的港湾,就是我头上那棵为我遮风避雨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三次去天津都是为了看望老舅舅。


第一次是去北京出差,打了一个时间差,挤出了一天的时间,从北京跑去看望老舅舅,那也是我第一次踏上天津。一天的时间,非常匆忙,几乎那里也没有去,从火车站打车直接奔了老舅舅家。那时候才六十出头,身体分外硬朗的老舅舅对我的到来颇为惊异,他惊喜的拉着我的几乎不撒手。


第一次去天津的印象几乎是淡漠的,但是,唯一深刻的印象就是感觉天津是一座灰蒙蒙,滞重的城市,其实七十年代,别说天津,中国的那里不是这样?车子驶过海河桥,司机师傅特地给我介绍:“看见没,这就是著名的海河。”透过车窗,看着那一条泛着黑暗绿色的河水,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第二次去天津,也是因为儿子小学毕业升初中,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带孩子出去看看,于是和妻子一道领着儿子去了北京,爬了八达岭,看了圆明园,故宫,膜拜了十三陵,朝槿了诸如天坛。那真是一个巨热的夏季,出粗车子里,可怜的夏利,温度高达局部六十多度。儿子不干了,坚决要离开。于是和妻子一商量:“走人,去天津。回去的时候从塘沽上船回大连。”


九八年的天津,比我十几年前的天津已经是变化非常之大了,而且这次也有了充足的时间,让我放慢自己的节拍,去用心感受这座城市。


这是一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城市,从如日中天的唐朝中叶以后,它曾经是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其实在我的理解里,这个“卫”字也含有对明大都北京的前卫和护卫窗口的含义吧。


天津是一座有腔调的城市,在它的语言谱系里,大概和河北尤其是唐山一代的语言有些许像似。撇腔拿调的天津话,听着就透着一种“艮”的味道。老天津以旧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土语。这个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一带接近唐山一带方言,西南和东南则接近静海方言。所以,有的时候,城市里的语言其实也是城市的表情。


最早认识和了解天津,还是从书本上,以及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里。我对一个天津作家非常钦佩,他就是如今的中国作协的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在我的印象里,他许多文字都是描写天津民俗文化的,诸如它的《炮打双灯》,《雕花烟斗》等等,把民俗写的活灵活现。印象里不能忘的就是当年他在《当代》(《收获》?)上发表的中篇小说《三寸金莲》,那是一幅活脱的中国女性血泪交织的缠足史。其后冯骥才先生大都致力于对天津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写了许多这方面的文字。而他对文革反思的几部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其中《啊》《一百个人的十年》是我见过的反思文革最具深度和最令人思考的。


九八年的天津,海河依旧是浑浊的,街市看起来交织着老天津的味道,和一些新思维观点冲击下的突破。说天津,不能不说天津人的嘴巴,天津人的嘴巴有风暴,也会掀起嘴巴的风暴。善谈更善于表达,操着艮声艮气的天津话,给你描述事情的时候,眉飞色舞。


天津的老街,就是天津海河文化最直接的读本。沿着文化一条街走过,无论是那些做工精巧的小物件,还是那些看起来烟熏火燎透着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的“文物”,亦或是书画店里那些悬挂的丹青墨宝,或者是贴纸窗花,以及那些特征鲜明的杨柳青年画等等,每一种东西都肆无忌惮的宣泄着一种文化的味道,或夸张,或恣意,或深沉,或随性。


九八年天津之行,有三天的时间,也算比较匆忙。老舅舅带着我们沿着美食街一路吃去,什么十八街的麻花,什么炸糕,什么小点心,更不用说狗不理的包子,以及那些透着十足天津味道的美食了。离开的时候,是从塘沽坐船走的,当轮船驶出了塘沽,望着渐行渐远的天津,心中有一种淡淡的,怅然的失落感,那是一种对亲情的眷恋所致。


去年是我的老舅舅九十大寿,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商量了一下,一起跑去天津给老人家祝寿。前后在天津呆了一周,这也是我最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近天津。说实话,和我印象里的天津变化已经可以用“巨大”来形容了。至少已经和我印象里的天津不一样了。街道宽阔了,高楼大厦毗邻接踵,而海河也清澈了。其中的沿河带还被开发成为休闲的公园,绿色的植被,各异的风情,感觉里老天津居然也有了新品味。


正是天津新地铁开挖的时候,所以在一些主干道上,也会看到一些因为地铁施工而交通部不便的情形。但是,总体感觉,天津并不塞车,起码比北京好了许多。


一日吃过晚饭,表哥表姐们坚持要陪着我们去沿河公园散步,于是欣然前往。晚风拂过,夜色阑珊,在璀璨的灯火之中,凭栏看着海河舒缓的一路流去,那地方好像叫做“意大利风情一条街”,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没有细问。


沿着历史的通艟一路走过,古老的天津,厚重的天津,却不乏新意的天津,或许明天的故事会更加美好。个人感觉,天津人在吃的上面也很“讲究”的,会吃大概是天津人的共性。所以,无论是狗不理,或者是“捞面”,其实这其中都透着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厚重。


儿时的记忆深处,是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的寻常画面,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光着大脚丫子,或躺或坐在莲花之上,怀里总是抱着一条活蹦乱跳打大鲤鱼,取画面谐音那叫“连年有余”。那时候,过年的家中贴上这么一幅喜庆的年画,觉得满屋子里都是连年有余的喜庆味道。敢于大红大紫,敢于大绿大蓝,大概是杨柳青年画的特色之一了。画面上鲜艳的色彩感,以及画面人物的喜感,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文化传承的血脉基因。所以,那日随便踱入一家画店,看到一幅“钟馗捉鬼”画面上本该怒目喷张的钟馗,居然笑逐颜开的提着一串小鬼,于是哑言捧腹良久。


写着就想起马三立先生的单口相声里面让人捧腹的语言:


“二他妈妈,你再给我烙两张糖饼……”其实这样的语言,走在今天的天津你依然可以听得到,那是一种文化的回声,还是别的什么呢?


穿越城区的海河多数时候是波澜不惊的迟缓流去,不知道它带走了多少有关这座城的故事,岁月的缠绵里,所有的往事都是一首歌,哪怕就是昨天的故事。写下这篇文字的不久前,我和天津的表哥,表姐们通电话,得知老舅舅神志已经有几分糊涂了,想来有一种酸楚,九十多岁的老人了,确实风烛残年,唯一希望的就是老人家好好的活。




                                              2011121日星期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21 09:50 |只看该作者
一座城市,语言、饮食、风俗、结构无不透着文化的内涵,与老师一同感受天津。
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21 10:27 |只看该作者
闲散兄,我也有一篇写天津的文,发出来迎合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21 10:34 |只看该作者
跟着感受下天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1-21 10:3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天津是很有特色的城市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21 14:10 |只看该作者
带着闲老师的个人痕迹,又随着他的脚步,品味了一番天津印象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1-22 11:03 |只看该作者
天津我的家,十年没有回去了,看着这篇文,想着自己的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