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败”家讲堂:遑论鲁迅(11)
查看: 228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败”家讲堂:遑论鲁迅(1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2-7 21: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0-2-7 21:48 编辑

“败”家讲堂

                                                              遑论鲁迅(11

         不觉之间,这个遑论已经写了11章了,写这么多有点让我欲罢不能了,其实我已经说过,我这种修行,这种能力“搞学问”这三个字对我而言,那一定是一个梦,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我说过我要是搞学问,只能有两个下场,要么“搞死学问,要么被学问搞死”,所以,我才信口开河的“遑论”。你不要在看过我的这些文字之后和我较真,你就哈哈一笑,或者不以为然就是了。

    一个朋友很正经的问我,你写了这么多鲁迅,你也不是研究他,你究竟是要做什么?这让我顿时有点狗咬刺猬的感觉了。就算我胡说八道,歪理邪说吧。

    鲁迅是什么?

    他曾经是一个文化符号,而这个文化符号曾经被放大,被拔高,甚至被神话。但是,这一切与他本人其实并无干系,这道理简单的就像孔夫子数千年前宣扬儒家学说四处碰壁如丧家之犬的时候,他怎么会知道现代人把他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不客气地说,我们这个民族,对于造神方面是颇有“心得”的,所以,我们从小到大都离不开一种造神的环境,而这种造神尽管在今天或许不那么被认可,但依然有它的市场。

    鲁迅究竟是什么?

    他是一个从中国最后的封建帝皇王朝分崩离析的时代走出来的战士,他是从军阀混战硝烟弥漫的旧中国走出来的文人,他是一个身上烙刻着鲜明时代胎记的觉悟者,他也是个站在中国混沌的文化雾团面前,挽弓拉箭的斗士,他可以一方面不客气地揭开我们流血的伤疤,一方面毫不留情的撒上盐巴辣椒面,他可以面对着无数的口水,用自己的箭矢射穿那个时代风花雪月,但是,他也可以对自己朋友战友表现出某种不近人情,甚至是尖酸刻薄。他并不阳光,甚至缺乏厚道和宽容,但是,有缺憾的战士依然是战士。他一面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另一方面又可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身上发散着魏晋文人的气息,却也尽显着西方先进思想的光泽。


   矛盾的鲁迅,真实的鲁迅,被误解的鲁迅,被放大的鲁迅,无论是什么样的目光,我们都改变不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他真实的存在过,他的文字,他的思想都触手可得。

    鲁迅的魏晋风度还是鲁迅的一个典型的精神特点,鲁迅的气质清俊通透,很干净,鲁迅与古代的精神气质的承传最典型的的确是魏晋风度,在此基础上,鲁迅对中国古代精神尽力综合,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的综合谱系,鲁迅对儒家的温文敦厚的审美没有兴趣,对过于文人化的审美没有多少兴趣,对庙堂正统的文化的抵制,这之外,鲁迅的综合力是强劲的,鲁迅这人有极度的洁净感,这点与尼采非常相似,汉魏画像砖和碑刻体现出来的古朴苍劲雄浑是鲁迅喜爱的,鲁迅的唯美是一种象征派的唯美,鲁迅很喜爱李贺,中国的象征派诗歌的典型代表,李贺这位鬼才,直接可与爱伦坡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相接,鲁迅的年轻时的古体诗是婉约派的路数,不是豪放派的,鲁迅的激越是一种墨子式的剑侠的激越,鲁迅自己说的吴越的勾践的传统。

    一九二一年,鲁迅已经渐渐成为驻留在北京的文化界翘楚的人物,在这一年的一月,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要求进步刊物《新青年》“不谈政治”,这个要求被鲁迅毫不客气地拒绝。

        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前,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外,他们在文学、学术实践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他们的步调是一致的。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或是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并作进一步的阐发;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鲁迅与胡适分歧的第一次具体表现,是对《新青年》“双簧信”的不同看法。当时,《新青年》同人“颇以不能听见反抗的言论为憾”(刘半农语),他们从斗争策略着眼,导演了一出双簧戏,激怒了封建卫道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封建主义守旧派短兵相接的斗争由是展开。胡适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对“双簧信”的内幕自然是清楚的,但很不以为然,视之为“轻薄”之举,并以为“凭空闭产造出一个王敬轩”并不值得辩论。但鲁迅的态度则相反,鲁迅认为此举无可非议,因为“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他们的分歧并没有公开化,也没有发生冲突,属于各说各的。

    这一年的一月,鲁迅发表小说《故乡》,这篇小说也在不同时期入选过各类教材之中,小说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眼前可以清晰地浮动着《故乡》里伊豆腐西施圆规杨二嫂的形象,少年闰土的形象,中年闰土的形象。而印象颇深的《故乡》里的景物描写,也足以可见鲁迅文字的功底:

    “我冒着严寒,回到了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寥寥文字,一下子穿越了时空,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种带有哲理思考一般的语言,真的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叹服。应该说,这段话的确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而且因其用一种形象隐喻的方法(“地上的路”),使其获得了一种直入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也因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阐释,它更被赋予鼓励人们起来反抗、奋斗、追求美好未来等“革命”思想,全文也因此被罩上了一层“积极”的色彩。这种阐释是很有道理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或曰另外的一种意义上,它遮蔽了这篇小说更深层次的,也更具普泛意义、更形而上的一种哲理意蕴。这种哲理意蕴,不是从小说的哪一部分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全文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

    这篇小说通过“我”的故事,闰土的故事,杨二嫂的故事,宏儿和水生的故事,清楚而鲜明地呈现了一个关于我们人类的宿命,一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哲学主题:人,无法回到从前,尤其是无法回到从前的美好,这是人的悲剧,也是人逃脱不了的命运!


  应该说,这一哲学主题很早就被哲学家发现和阐释出来。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河流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他用这句话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对于这一思想,恩格斯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鲁迅则用这篇充满诗意的小说,对这一哲学思想作了形象而生动的阐释,更由于小说显示出来的昔日“河流”的美好,格外地增添了无法再次“踏入”的惆怅和迷茫。在这个意义上说,《故乡》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启蒙文本,它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更高意义上的哲学文本,它包蕴的哲学意义已经指向了我们每一个人,指向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剧宿命:美好的从前是无法追寻的,我们只能在无法追寻的惆怅中痛苦前行!

         我对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也很钦佩。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人物的思想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小说《故乡》中,无论闰土还是杨二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性格说话,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涂上了自己的性格色彩,既简洁又丰富,既明白晓畅,又意蕴无穷,以朴素精练的语言,表现耐人寻味的丰富内容。

  闰土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形象,是文学史上罕见的用笔极节省而形象极鲜明、永远活在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典型。少年闰土,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谈起雪地捕鸟、看西瓜、捉猹、装弶的时候,说得是那样滔滔不绝、无拘无束。“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没有问,闰土便道出许多天下的新鲜事。这些质朴、生动的语言,表现了闰土活泼善谈、朴实善良、有智有勇、热情纯真的性格特点。在我眼中,闰土无忧无虑、懂得许多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小英雄。
  
          二十年后,当闰土与少年时建立了深厚友谊的伙伴相见,刹那间悲喜交加“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他不但自己这样称呼,还要让儿子水生“给老爷磕头“。”我“的母亲让闰土随便些,像先前那样哥弟称呼,叫“迅哥儿”时,闰土却绝对不肯答应。
  
        这段描写是朴素无华的,但又是那么生动、传神,发人深思。由此可见,封建制度所形成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这个被压迫农民的思想中,成为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作者以朴素的语言,将生活的真谛透露出来。杨二嫂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尖利的怪声之后,突然出现这个“圆规”,这就把那种尖嘴薄舌、能说会道、泼妇骂街的一种架势和形象,活生生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将人物的行动与语言结合起来,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形象准确地刻画出小市民的嘴脸,既留影又传神,简洁而又丰实,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鲁迅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他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阿Q正传》。

         这是我下一个话题。


                                                                                                  201027日星期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2-7 21: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10-2-7 21:59 编辑

闲散之人——遑论鲁迅系列

也许是因为我没看过别人研究鲁迅的文章,我觉得你就是在研究他呀?
怎么能说“你写了这么多鲁迅,你也不是研究他”呢?
那啥叫研究呢?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2-7 21:55 |只看该作者
:lol
写这么多有点让我欲罢不能了


同样,看的人也欲罢不能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2-9 00:1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好!最后一顶谈鲁迅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9 20:27 |只看该作者
这段描写是朴素无华的,但又是那么生动、传神,发人深思。由此可见,封建制度所形成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这个被压迫农民的思想中,成为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
----
我总觉得把闰土后来的老成窘困归于封建制度是不妥的,也很牵强。
在凡人在少年时,一般都开郎明快且口无遮拦,慢慢的岁月过去,见多了世事沧桑,历经了磨难挫折,那些奔放的自由的心情和语言自会会收敛甚至退化为循规蹈矩呐呐无言,所谓见人三分笑,过后不思量,当面说人话,背后道鬼言,不是吗?
放到现在,相对自由的社会,成人世界依然如此,而于制度关系不大。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3 19:31 |只看该作者
1# 闲散之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