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娱乐家园 中医为什么干不过西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回复
楼主: 拍岸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为什么干不过西医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9-9-15 21:00 |只看该作者
还接着说第六。解放后的三十年间,中医说话还硬的牛角一样,对西医一百二十个不服,口口声声讲西医的短处,随着西医西药的涌入市场,逐渐把中医挤到了边角上。中医在道理上仍然不服,无奈形势在那儿搁着,闷气由你自个儿生去。
人类一直都是这样,对身外的自然科学探讨较多,对人体科学多有滞后;人类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撇下不管,唯独对身外之物孜孜汲汲。百年来的世界发展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毁掉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竭尽所能,唯独不强调人的自身健康。健康需要医和药,西医药能不能尽医天下之病?答案是否定的。中医维护国人的健康几千年,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的衰弱,象征着文化的退步;国家不重视中医,不拿出切实的措施拯救中医,千千万万的中医灰心丧气,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当成装点门面的自夸,这是个很可惜的事情,也是让人痛心之处。日韩诸国已经把中药的研究细化到极致,执中医业者受到很大尊崇,我们看到祖先的医药成果在人家那里大放异彩,于心何忍?国家去年出台了《中医药法》,给中医以大的松绑,其中有一条说,中医在临床经验指导下,可以自采自制一些中药。但是上头自管说,下面不执行,前天药品食品监督所的人来检查我的诊所,对我在本地采收的中草药多有指斥。我说中医药法上允许这样办哪,他说,哪个中医药法?啥时候颁布的?找谁说理去!各种理由各种条条框框依然把中医卡的死死的,你把中药用粉碎机制成散剂便于内服;你把中药做成药枕头治颈椎病;你把中药研粉外敷治腰椎间盘突出,这都是非法制售药品,都要收缴并罚款。中医的裹足来自各方面,中医的生存堪为殷忧!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9-9-16 06:30 |只看该作者
西方科技带来了西医药的改变,这是原因。曾几何时,罗马的皇帝咳嗦的时候也喝跟中医药差不多的,用植物制成的药水。
可以这么讲,中药的使用和采集原料的方法曾经是所有人都走过的路程。而唯独中医保留了两千多年不变,这是个有意思的事。
中医有医院这是近些年来的事,在过去,中医行医的场所不是在药房坐堂,就是走街串巷,或者自己有类似今天诊所的场合,多半是家里。
中药呢?大概分两类,第一类是汤剂,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一包一包的草药,拿回家里去煎制,现在医院和药房也有代煎的。
第二类是成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丸散膏丹”。
汤剂是中药主要的组成部分,成药完全是为了方便,是个附属品。但是,它已经显现出西药制剂方法的苗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在国外,任何一种新药用于临床是一定要有验证期限和药品实验数据的,一般的说要六年的时间才可以用于临床。
在外国人看来,中药很不可理解,他们既没有实验数据,也没有临床试验的期限。要用的药物信手拈来,他们认为不安全。
中医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们的中药已经验证了两千多年,还要什么验证期限呢?我们的药物用于临床的时间也大概这么长,我们还要什么数据报表呢?
实际上,理解中西医的区别单独从他的治疗方法和药品来看是不全面的,还要从中医的理论以及中医产生和延续的背景来认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一但说起来就会很长,我们是聊天不是研究中医的,大概不会有人有耐心看。
所以建议能不能就一些专门的话题讨论,这样容易说清楚也容易有兴趣。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9-9-16 06: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19-9-16 06:56 编辑

我今天来说说目前流行的中药代煎的问题。
现在医院或者中药房都有这个业务,专门有煎制中药的机器。代煎要收费就赚钱,用户不用自己回家熬药就省事方便,看来是个两全其美的事。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件事虽然两全其美,但是也有不美的事。
首先,中药的煎制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把药锅放水草药倒进去熬那么简单。
比如有些药是要先放,有些药是要在药熬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放进去。一般中药的药方里都会在这些药品旁边注明,比如“石膏后下”,等等。这跟炒菜有些相似,那些容易熟的东西就要后放,不容易熟的就要多煮一段时间,目的是要保存药效。现在的药方里很多医生不注明这些,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但是,代煎中药的就不管这些了,他们会一股脑的把药倒到机器里。
另外,不同药方的药,用于不同的病,煎制的时间也有区别,代煎当然不会这么仔细,他们统一的把定时器定在一段标准时间里,无论什么药都是这么长的时间。
还有,很多代煎的机器清洁也很有问题,常常是煎了一锅药,并不清接着煎制下一锅。这样就使不同药方的药混合在一起,因为前边煎的药的残存还在锅里。
中药和西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有些药是不能同时用的。西药有禁忌列表,中药有所谓“十八反”。试想,代煎的这种做法不但是不卫生也有危险。
还有,中药一般的说都是要煎制几次,每一次的药效都不一样,代煎的只煎一次,其实,头一次煎制出来的药,药效是最小的。也就是说,代煎的药的药效是打折扣的。
当然还有无良的行为,比如你的药理有贵重的药品,比如虫草,他们会留下一部分不全部放入,为什么不用说了。
所以,我主张服用中药的时候是要自己煎制的,并不麻烦。现在有带定时器的药锅,不用你看着很方便。
另外,中药在煎制以前是要泡上一段时间才煎,不要把药倒到药锅里马上就煎,这也是为了尽可能的发挥药效。
还有一种错误的方法,代煎的药都是灌装在塑料袋里,这就是问题。更有甚者,一次煎一个疗程的药放在冰箱里,喝的时候用温水泡一下,这都是不对的。这样做不但影响药效,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副作用。
中药是要现煎现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9-9-16 12:44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19-9-16 06:30
西方科技带来了西医药的改变,这是原因。曾几何时,罗马的皇帝咳嗦的时候也喝跟中医药差不多的,用植物制成 ...

"所以建议能不能就一些专门的话题讨论,这样容易说清楚也容易有兴趣"。

这个提议很好,只是小拍出的题目是中医为什么干不过西医,所以就捋着秧子下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9-9-16 13:15 |只看该作者
大尾巴鹰 发表于 2019-9-16 06:50
我今天来说说目前流行的中药代煎的问题。
现在医院或者中药房都有这个业务,专门有煎制中药的机器。代煎要 ...

我一直很反对煎药机煎中药。中药的先下后入他不讲究,文火武火更不懂,关键是只煎一次,花草一类的药物可以煎出药性来,质重的矿石类和致密的块根类,煎出的成分远远不到,需要再煎,甚至三煎。煎药的人多数不懂这个,为了应付差事,图省事,草草干完,他能歇着,至于疗效好不好,他不管,责任也往往追查不到他头上。
还有免煎颗粒这个新剂型,据说效果不错。我因为没有使用这个,不能妄自评说,但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就是价格贵。如果是慢性病需要常服,经济不宽绰的人家往往难以为继。看起来这个免煎颗粒只能代替煎剂,一裹脑地替换掉丸散膏丹,不大可能。
中医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和现代科学接轨,这是必然之路,但舍弃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和参考,忽视了久经验证的传统方法,中医药的改革都将误入歧途。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9-9-16 16:00 |只看该作者
早一段亲戚住院,西医中医都看了
就说煎药这事,要说那中医老大夫还挺负责的,她就不赞成所谓的煎药机和磨粉
速食时代,中药现在好多都直接磨粉泡水喝。一副药里面,有些得五碗水熬成三碗以后,再加剩下的熬一碗,磨粉直接泡水,我是不懂还能有几成药效
然后,病患熬药都懒得到位,抱怨中药无用的观点倒形成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9-9-16 19:41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9-9-16 13:15
我一直很反对煎药机煎中药。中药的先下后入他不讲究,文火武火更不懂,关键是只煎一次,花草一类的药物可 ...

这里你提到了一个所谓“中药西制”的问题,这在当今是很流行的。
最典型也是最早就要属“板蓝根”,一种治疗感冒的冲剂。
“中药西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只是注重了药品的加工方式,没有考虑到西药有一个提取药物成分的过程,而中药没有。
这里就存在药效的问题。
药品的原料不外乎三种,植物,动物,矿物。
中药如果没有提取成分的过程,那么制剂的药效会怎么保证?
前些日子有一个广告是关于虫草的,是把虫草制成片剂,广告词说,虫草可以这样吃,结果被叫停。
原因有两个,第一,虫草在高温下的药效问题,第二,虫草是不是真的可以制成片剂还是造假?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药西制”还不是一个方法问题。
看到几个朋友说,韩国和日本让中药发扬光大,我不了解不敢妄说,但是他们的医药主流一定不是中药。
如果说他们由于汉文化的影响,把中医理论应用到医疗临床实践上来,这是有可能的,而且我认为是中医的方向。
中医由于两千多年不变的方式使它不可能进入现代医疗体系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这个问题出在哪呢?
大家都可以讨论,我有时间也来参与。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9-9-16 22:20 |只看该作者
"中医由于两千多年不变的方式使它不可能进入现代医疗体系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但很难解决并不是不能解决。中药的发生要早于文化,有了中药才有了中医,中医是一种文化,并且和传统文化同生共长,回顾中医典籍和古典文化书籍,同样的浩博广大,可见二者是水乳交融的。
我的观点是,中医的落后在于中药,中药的落后在于没有更精进更广泛地发现发展中药品类。迄今为止《中药大辞典》载举已经7000多种,还有很多附属药物和变种没有录入。而我们现在常用的中药品种,不上千种。出了名的中药群起而用之,自然会发生地道药品缺少,假冒伪劣上市,栽培品性质低劣,中医临床如果囿于传统用药,不去开发新的药源,无异于自废功夫,自毁长城。
很多的药物埋没在山野,春华秋实自生自灭,这就迫切要求现代和后来人深入研究,建立新的中药学。新发现的中药都附载有功效、主治和方剂。有些冷僻的药物它的组方多是民间验方,没有得到重复试验和国家认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但多是地方辑录,没有形成国家级的中药学。
这就有大量工作需要政府和中医的有志之士来完成。中国正处在多事之秋,相信忙过这阵子,国家会注重抓中医药建设的。只要政府铆足了劲,相信中药会有好局面出现,中医也会摘掉无米之炊的愁帽。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9-9-17 12:23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中医和西医都不能相互替代对方,各司其能。中医是一种技艺,不像京剧的纯艺术,中医有用,就会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9-9-17 19:26 |只看该作者
无弦风 发表于 2019-9-17 12:23
中医和西医都不能相互替代对方,各司其能。中医是一种技艺,不像京剧的纯艺术,中医有用,就会有需求,有需 ...

这话有道理。在疾病治疗的一部分环节上,中医确实无可替代。京剧咿咿呀呀唱不到头,性子急的人可以不去看,但有了病,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那就可能和中医有商量了。有对中医的需求,中医就有立足之地,中国人就舍不得中医消亡。
中意的颓废全是由国人所导致。中医模式两千年不变,与国情很不适应。中医治病特点是平缓,很少短快,西医恰巧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急救方面,中医就是短板,很多危急重症,中医根本就插不上手,这一块阵地就白白地送给了西医;中药制剂较繁琐,口感不好,不适应生活的快节凑,一些轻病,吃西药比较便捷,轻来轻去的小病又被西医占了去;剩下一些疑难杂症,一筐烂桃都推给了中医。西医束手的病,到中医这里未必都迎刃而解,加之中医队伍不健全,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使这个一杯羹也泼洒不少。传统中药质量下降,品种不全,这都决定了中医的局面不景气。
国家对中医发展的保护和支持程度不够,虽然也出台了不少法规措施,但上行不能下效,环节衔接不紧,重视程度不高,流于口头的多,真抓实干的少,很多方面都不能使中医短时间内起萎振頽。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9-9-18 20:25 |只看该作者
人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可以奋不顾身;人在为了温饱而去奔波的时候,可以不顾及自身安全;人在为了名利,可以孜孜仡仡而不把健康当回事,当健康隐患凸显的时候,才去花大力气治疗。百年来的中国人,概莫能外。
一旦政局稳定,国家必然要把中医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我对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抱有很大信心,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它,外国人也离不开它,这就好像中国人离不开传统文化,外国人派留学生来学习一样。
譬如人的身子,中医和西医是两条腿,现在一条腿出了毛病,虽然病的不轻,人还是要努力去治疗这条腿,你总不能当个瘸子吧。
相信有权力者能制定出更好的措施,使中意利于生存和发展;相信有大智慧的人能想出具体办法,使中医源头水活,重焕青春。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9-9-24 09:31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泌水 发表于 2019-9-16 12:44
"所以建议能不能就一些专门的话题讨论,这样容易说清楚也容易有兴趣"。

这个提议很好,只是小拍出的题 ...


此处应有兴趣。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