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黄金时代 在醉笑写给徐教授的情书里看到
楼主: 新月如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醉笑写给徐教授的情书里看到 [复制链接]

301
发表于 2023-5-28 21:11 |只看该作者
注释是从网上搜的,校对太麻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发表于 2023-5-28 21: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5-28 21:17 编辑

【赏析】
《豳风·七月》是一首信息量非常大的农事诗。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这首诗基本上按时序
依次叙事,类似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七月》是一幅描绘农民四季活动的风情画。它反映了一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角度找得十分精准,对一年四季的农事也是如数家珍。这首诗从七月开始写起,而并非我们现在所用的阳历的一月写起,因为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这些是理解此诗的前提,我国古代的历法在周朝就已经形成并稳定了。首章直接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奠定了文章辛劳艰苦的基调。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总分的写作方式是十分严谨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准备过冬了。“一之日踏发,二之日栗烈”写出了冬日自然环境的恶劣:十一月天气寒冷,北风发出瘠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是下层人民发自内心的一句心酸呐喊:我们没有御寒的衣服,怎么挨过这寒冷的冬天?挨过了寒冬,正月里又要马不停蹄地修理农具。二月里下田耕种。男人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田唆至喜”一句的出现显得很不和谐,在这样艰苦的劳作过程中酒,夫。稼谷。作。还有人会面露喜色:原来是因为看看我们这样辛苦地劳动,那些农官感到很高兴。诗人在首章先勒
出大体框架,呈现出当时农业生活的整体风貌,
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进行细致刻画。第二章是采桑图。“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在眼前展开:春日渐暖,鸟儿争春。妇女们提着筐子,出去采摘养蚕用的桑叶。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采了很多的桑叶。“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她们看见了贵族公子,不由得感到害怕,担心自己被掳去而遭凌辱。“田唆至喜”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这里的“公子”,许多论者认为是指公之子。当时的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权势浩大,他的儿子们自然也趾高气昂,且享有与农家美貌女子“同归”的特权。可见,妇女的生存状态在那时十分堪忧。

使用道具 举报

303
发表于 2023-5-28 21: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5-28 21:19 编辑

诗的第三章是纺织图。“蚕月条桑,取彼斧斯,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蚕月即三月,三月时节,人们开始修剪桑枝,用刀锯和斧子,砍去高枝与长条,然后再采摘柔嫩的桑叶。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亲手纺织的布染成黑红色或黄色,最美的则是朱红色。可惜这些布不是为自己所织,而要用来给贵族公子做衣裳。正如宋人张俞的《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劳动人第四章是狩猎图。农事既毕,他们还要为统治者猎取野兽。“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野猪,要贡献给豳公。阶级地位又一次显示出来:那些在底层劳作的人只能过最差的生活,而贵族们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第五章是备冬图。五月里,蚱蜢齐鸣,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天愈来愈冷了。“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堵住北窗,用泥把门缝封上,以御严寒。一年辛苦忙碌,直到新年才能稍稍歇一会儿,其中心酸让读者动容。
第六章是副业图。除了以上的那些农事,农民仍要做一些副业,而享用其成果的仍不是自己,而是供统治者享用。七月里烹煮葵菜,八月里打枣,九月里拾取芝麻,十月里收稻。“食我农夫”,农奴食不果腹,并非因为田地里的作物少,而是因为都被奴隶主残酷地掠去,而农民们却只能煮些苦菜维生。
第七章是修屋图。农民不但要种地织布,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农民住的屋子如此破烂简陋,却要为贵族修缮住宅,其中鲜明的对比,不露自显。
第八章是祝寿图。尽管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干活,上有剥削,下无余粮,却仍旧要举杯向剥削他们的贵族高呼“万寿无疆”。诗人笔调虽愉快,但其中复杂的情愫却可任由读者想象。
《七月》以叙事为主,以赋的手法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农事图,“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在图景中始终穿插着阶级关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感情流露自然,诗意浓郁。通过娓娓的叙述,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场面,在朴实的叙述中,暗藏着底层劳动人民的血与泪。诗中对这忙碌而一无所有的十二个月的描述,正是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无声控诉。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发表于 2023-5-28 21:21 |只看该作者
七月 # 诗经 # 古诗词 # 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 国学经典 # 国学 # 国学启蒙 # 诵读 # 背诵 # 读书 # 经典诵读 # 中华文化   https://v.douyin.com/Ua6EUT2/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发表于 2023-5-29 18:57 |只看该作者
风篇

卫风之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
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哆,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
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发表于 2023-5-29 18:59 |只看该作者
词句注释
①卫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②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③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④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⑤“匪来”二句: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fēi),通“非”。即,走近,靠近。谋,商量。
⑥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⑦顿丘:卫地名,在淇水之南。一说泛指土丘。
⑧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
⑨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⑩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⑪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一说指回来的车,“关”为车厢板。一说“复”是关名。
⑫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
⑬载(zài):动词词头,助词,无义。
⑭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草占卦叫做“筮”。
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jiù)言:就是无凶卦。咎,不吉利,灾祸。
⑯贿:财物,指嫁妆,妆奁。
⑰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⑱于(xū):通“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⑲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⑳说:通“脱”,解脱。
㉑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
㉒徂(cú)尔:嫁到你家。徂,往。
㉓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㉔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㉕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
㉖爽:差错,过失。
㉗贰:有二心。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㉘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㉙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㉚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靡,无。室劳,家务劳动。
㉛夙:早。兴:起来。
㉜言:语助词,无义。既遂: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㉝咥(xì):笑的样子。
㉞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㉟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㊱偕老:相伴到老。
㊲老:年老。
㊳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
㊴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㊵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㊶旦旦:诚恳的样子。
㊷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反,即“返”字。
㊸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这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㊹已:了结,终止。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使用道具 举报

307
发表于 2023-5-29 19:02 |只看该作者
【赏析】
在《诗经》中,《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意义首先表现在,它是一首描写婚姻悲剧的长诗;其次,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事实上,完整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直到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中才正式出现。《氓》是一位劳动妇女在恋爱婚姻上被欺骗后所唱的怨歌。诗中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最后终于决定和负心丈夫决裂的过程。千百年来,《氓》以它独特的姿态存在于《诗经》当中,供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发掘。
然而在《氓》一诗的主旨上,也曾产生过不少分歧。最初,大多数汉代学者都认为这是一首“刺淫奔”之作。宋代朱熹的出现将此诗的评说改变了航向,他在《诗集注》中阐明:“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很显然朱熹是从礼教的角度出发,“存天理灭人欲”,告诫女子要贞洁。这一观点大大扭曲了《氓》的美感。直到清代,这首诗才渐回归其“弃妇诗”的本义。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发表于 2023-5-29 19: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5-29 21:38 编辑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个小伙子看起来忠厚老实,拿着一摞布匹来交换我的丝,其实你并不是来跟我交换什么布匹,而是想跟我结为连理啊。这个男子实在狡猾,分明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送你渡过了淇水来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啊,实在是你没有好的媒人,你可千万不要生气,我们就暂且把秋天定为婚期吧。

“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我时不时地登上城边倒塌的墙,眺望从远方来的人,看不见你,我的眼泪就不听使唤一串串掉下来。终于有一天看到了你,我就不由得又说又笑。你去占卜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好的预兆。没有凶兆,你就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家里配送的嫁妆跟随你。

成婚的场面热闹非凡,成婚时的心情激动兴奋。这两段讲述了这对男女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再到成婚的全过程。这一路走来既有焦急的等待,也有甜蜜和炽热,不难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种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树还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新鲜,斑鸠啊,你千万不要贪吃那个桑葚。可怜的姑娘啊,你千万不要钟情,男子若是沉溺在爱情里面尚可以脱身,女孩可就无法脱身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发表于 2023-5-29 19: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5-29 21:34 编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不堪,纷纷掉落在地,自从我嫁到你家来,忍受着这苦不堪言的生活,当年你来接我的时候,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又有什么错呢?可是你前后的态度却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你的心彻底变了。

这两段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桑叶的枯黄比作女子的年老珠黄,形象贴切。笔意一转,尽显悲凉,且与前两章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女子哭诉自己婚后并不幸福,她后悔了当初的决定,更痛恨自己为什么陷得那么深,如今想拔出来实在很难。女子痛彻心扉地诉说自己被丈夫遗弃,但是身为妻子却又无能为力,只有满腔的怨恨和不甘。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家里的活大大小小都是我一个人干,如今家业已成,你却变心了。我娘家的兄弟姐妹竟然还不休谅我,他们还嘲笑我,讥讽我,我只能独自流泪。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发表于 2023-5-29 19: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5-29 21:36 编辑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曾经我们发过誓言要白头偕老,但是现如今这个愿望让我悔恨,淇水纵然再宽也有个岸边,地势的洼地再低也还有个边。可是你却这般狠心地将我抛弃。既然你不仁也不要怪我不义,我将狠下心来,彻底把你忘记。

《氓》中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如顶真、呼告等,然而最令人赞叹的便是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贼兼比兴,抒情兼叙事,使得此诗主题更加突出。如第五章中,诗人运用“淇水”和“堤岸”两个比喻,将女子的悲惨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齐的四言句式,也使得全诗的韵律灵活、和谐、优美。整首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同时,诗中对现实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批判了当时礼教对女子的束缚。

《氓》的影响深远,今天还时常用到“信誓旦旦”等词语。可以说,《氓》开创了弃妇诗的先河,也是弃妇诗中一曲震撼古今的绝唱。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发表于 2023-5-29 19:13 |只看该作者
先去散步,回来再编辑一下,手机拍的有点乱

使用道具 举报

312
发表于 2023-5-29 19:15 |只看该作者
《氓》弃妇自诉婚姻悲剧 # 诗词 # 国学文化 # 诗经 # 朗诵 # 古诗词 # 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 传统文化 # 读书 # 历史 # 故事  https://v.douyin.com/UmSEJre/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发表于 2023-5-30 16:50 |只看该作者
风篇

邶风之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①。愿言思子②,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④。


【注释】
①泛泛:飘荡的样子。景:通“憬”,远行。②愿:思念。③养(yáng)养:心神不定,烦躁不安。④不强.
不无,是疑惑、揣测之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发表于 2023-5-30 16: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5-30 17:02 编辑

【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曲《江边送别》奏
响千年友谊的乐章。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杯酒饱含牵挂与珍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祝福涵盖所有离别的情怀。

送别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容忽视的存在,追源溯流,可从《诗经》中略窥一二。《二子乘舟》便是一首动情的送别之诗。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两句点出送别地点发生在河边。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泛泛”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波光粼粼的场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送行的一行人在岸边伫立,久久不肯离去。骋目远望,悠悠无限思念之情。此处直抒送行者的留恋牵挂之情,更将送别的匆忙和难分难舍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两位年轻人所乘之舟,早已在蓝天之下、长河之中逐渐远去,送行者却还痴痴站在河岸上远望。“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当两个年轻人离去后,送行之人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和惦念纷然涌上心头。他目不转睛地注视远方,却只看见无垠的波浪。这些波浪正如人生旅途上未知的挫折和荆棘。远去的人儿啊,不知你们能不能顺利渡过艰险,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这两句,是用祈祷的方式,传达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恐怕只有亲人、朋友、爱人才会真正如此设身处地地惦念他们。在这割舍不断的牵念中,很自然地浮起忧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景象相同、地点相同,而情感却由浅到深。正因为有了这种回环复沓的手法,才使诗显得更加蕴蓄深沉。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分析:“《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伋和寿是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伋便是《新台》一诗中被父亲卫宣公抢走妻子的少年,寿是卫宣公与这位女子生下的儿子。寿的兄弟朔与其母密谋,恳请卫宣公派伋出使齐国,准备在出使途中杀掉伋。寿得知后,劝伋逃走,伋不听,他便偷了伋的符节,先行出发,代替伋被杀了。伋后来也被杀害,举国百姓为此伤心不已,便作此诗来纪念二人。

而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则猜测这首诗“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所有解说大体相似。将它视为临别妻子送夫、朋友送友人的诗,恐怕也无可厚非。毕竟送别的主旨没有改变。

血浓于水,兄弟情深。不管二子“争相为死”的说法到底是真是假,毋庸置疑的是全诗依依借别的深情,永远感动着后人。






使用道具 举报

315
发表于 2023-5-30 17:08 |只看该作者
《二子乘舟》发生在河边的送别# 诗经# 朗诵# 古诗词# 国风# 国学  https://v.douyin.com/UuPX278/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发表于 2023-5-31 15:00 |只看该作者
风篇

周南之螽斯

蠡斯羽①,诜诜兮②。宜尔子孙,振振兮”

蠡斯羽,薨薨兮④。宜尔子孙。绳绳兮⑤。

蠡斯羽,揖揖兮⑥。宜尔子孙,蛰蛰兮⑦。

使用道具 举报

317
发表于 2023-5-31 15:04 |只看该作者
【注释】
①蠡(zhōng):蝗虫,俗称妈蚱。②诜(shēn)诜:形容众多。③振振:盛多的样子。④薨(hōng)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绵延不绝的样子。⑥揖(jí)揖:会聚。⑦蛰(zhé)蛰:群聚欢乐的样子。

使用道具 举报

318
发表于 2023-5-31 15:08 |只看该作者
《蠡斯》是一首非常新颖奇特的诗,它描写的对象是一种叫作蠡斯的昆虫,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蝗虫。这种昆虫身体多为草绿色,有丝状触角,雄虫的前翅有发音器,群飞时会发出“薨薨”的声音。这首诗的主题是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毛诗序》是这样分析这首诗的:“《蠡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蠡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蝗虫生产后代的能力非常强盛,一年之内就可产下两三代。自古以来,蝗虫成灾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并没有让先民们对蝗虫一味深恶痛绝,相反,他们还非常羡慕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将蝗虫看成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象征。这其实体现了生产力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诗的全篇都在围绕着“蠡斯”描写,一语双关,以物寄情,浑然一体,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朱熹的《诗集传》继承了毛氏之说法,并进一步解释说:“故众妾以蠡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这样的解释.虽然指出了诗的主旨,却因为引申出“后妃”、“众妾”而使诗的内涵窄化和教条化。

清代方玉润认为:“仅借蠡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由此可见,对于这首诗还是就诗论诗的好。《鑫斯》这首诗一共有三节,每一节都用“蠡斯”开头。“宜尔子孙”这一句更是重复了三次,这种重复更加突出了诗的主题,而六组叠词的运用,也使全诗韵味十足。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发表于 2023-5-31 15: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5-31 15:12 编辑

这首诗中出现的叠词“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蛰蛰”,意思都是形容群聚众多.这是《诗经》中典型的“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反复吟唱,充分表现了人们繁衍后代、多子多孙的强烈心愿。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有评论:“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诗经》有许多诗篇都运用叠词手法。而《螽斯》与其他诗篇相区别的独特之处在于:六组叠词,整齐,形象,生动,用韵和谐,又处在不同章节的相同位置,因而造成了韵律悠长的吟诵效果。而且这六个词在意思上也层层递进:第一节表达多子兴旺的愿望;第二节延伸至世代昌盛的祝福;最后一节则具体表现儿孙满堂的欢乐。


对于先民来说,“子孙”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晚年的慰藉,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在中国古代。多子多福一直都是传统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种,这种观念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深入民心了。



在阅读这首诗时,要体会其意象,细味其诗语,从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出发,来分析这首诗。如此方能明白人们为什么希望子翩众多:为了强调人多势众的群体力量,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条件、争取生存。


使用道具 举报

320
发表于 2023-5-31 15:14 |只看该作者
《螽斯》先民为祈求多子而唱的一首民歌# 古诗词# 朗诵# 诗经# 国学# 国风# 传统文化  https://v.douyin.com/UHCcjtE/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发表于 2023-5-31 21: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自在 于 2023-5-31 21:39 编辑

我看了好多篇了,前面几篇好长,
没留言。
蝗虫那篇有点感触,难怪中国人多。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发表于 2023-5-31 21:41 |只看该作者

对你来说是复习~我真是以前几乎没接触过~我只是在孩子以前背的时候见过~小学的经典读本,很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发表于 2023-5-31 21:42 |只看该作者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3-5-31 21:41
对你来说是复习~我真是以前几乎没接触过~我只是在孩子以前背的时候见过~小学的经典读本,很不错~

我没有看过诗经。

使用道具 举报

324
发表于 2023-5-31 21:42 |只看该作者
云自在 发表于 2023-5-31 21:38
我看了好多篇了,前面几篇好长,
没留言。
蝗虫那篇有点感触,难怪中国人多。

不用留言,悄悄地来,挥挥手,不带走一首古诗~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发表于 2023-5-31 21:45 |只看该作者
云自在 发表于 2023-5-31 21:42
我没有看过诗经。

编辑贴子的权利有几天~七月都没法编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26
发表于 2023-6-1 20:56 |只看该作者
今天复习巩固一下~不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发表于 2023-6-1 21: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6-1 21:26 编辑

看到赏析里面多次引用《毛诗序》里面的解释,百度一下《毛诗序》何方神圣~

《毛诗序》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汉代传授《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赵人毛苌传诗,称为《毛诗》。《毛诗》三百零五篇均有小序,其中第一篇《周南·关雎》的小序之后有一段较长的文字,后人称为《毛诗序》或《诗大序》。关于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说:一说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一说为汉人卫宏所作。一般认为,《毛诗序》的撰写从先秦延续至两汉,非成于一人一时。
《毛诗序》综论《诗经》的理论问题,涉及诗歌的性质、内容、体裁分类、艺术表现手法、社会作用等。其诗学观点主要有:一、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诗歌既缘情又言志,二者是统一的;二、强调诗歌“美刺”“讽谏”的社会功能,进而提出诗歌的个性和社会性问题;三、强调诗歌与政治、时代的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揭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的原理;四、就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提出了“六义”说,其中风、雅、颂是三种诗体,赋、比、兴是三种手法。
《毛诗序》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歌强调作诗不仅在述一己之穷通,更在于天下之哀乐,《毛诗序》正是这种思想的发端。赋、比、兴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手法和基本特色,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这三种写作方法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成为诗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毛诗序》继承了孔子“思无邪”和“兴观群怨”的思想,并对先秦儒家诗论作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发表于 2023-6-3 14:54 |只看该作者
跟学

使用道具 举报

329
发表于 2023-6-3 19:4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发表于 2023-6-5 20: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3-6-5 21:05 编辑

风篇

郑风之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①。将翱将翔,佩玉琼琚②。彼美孟姜③,洵美且都④。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⑤。彼美孟姜,德音不忘⑥。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