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纪实文学《青青白杨树》
楼主: 塔希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实文学《青青白杨树》 [复制链接]

301
发表于 2017-7-13 10:0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3 08:26
回忆往事,有写不完的话题。至少这篇连载,会善始善终发完它。

差点忘了,我还是表扬你一句吧,免得尽看见我指手画脚,好像这文字不好似的~

这部小说真心写得不错,塔塔。场面感鲜活,代入感很强~问候塔塔,晨安,夏安,各种安~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发表于 2017-7-14 08: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塔希提 于 2017-7-14 09:17 编辑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3 09:58
悬挂在村口老槐树下的那段铁轨被频频敲响。
——
频频,在我的认知里,一直是“多次,屡次”的意思。而 ...

频频,在这里是断断续续,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那种意境,那段铁轨的敲打声不是老队长一个人所为,而是他敲几下后去喊人时,又有不止一人帮着敲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03
发表于 2017-7-14 09:01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3 10:01
馍馍太干,噎不下去时,也得喝上一口。
——
噎,好像是哽住的意思?如是我,估计会考虑换词:咽。但两 ...

噎,是我们常用词语,吃干东西咽不下去时,就称作“噎”,但这并非方言,应该是普通词语。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发表于 2017-7-14 09: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塔希提 于 2017-7-14 09:12 编辑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3 10:03
差点忘了,我还是表扬你一句吧,免得尽看见我指手画脚,好像这文字不好似的~

这部小说真心写得不错, ...

呵呵,你是不是经常这样对你儿子。习惯了打一巴掌,再塞块糖。

记得在执手时,有位网友也会对我文字里的错别字或不解之处提出异议,如果发现存在问题,便在第一时间进行纠正,但我们的商榷大都是在QQ上进行的。我对他也是如此。我想,这可能是每个人的性格或处理问题的风格不同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发表于 2017-7-14 09:19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3 09:56
这篇因围炉而起。我陪你走完这段。如你所说,善始善终。

没事的,一个人连这点包容心都没有,那还玩什么呢。发帖,不仅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发表于 2017-7-14 09:2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4 09:10
呵呵,你是不是经常这样对你儿子。习惯了打一巴掌,再塞块糖。

记得在执手时,有位网友也会 ...

我呆在有文字的地方,就文字聊文字更习惯。你或许看得出来,我几乎不聊天的,也许是性格缘故,又或者职业缘由,呵,塔塔多包涵~

至于巴掌的说辞,那是塔塔你的错觉,我从不认为彼此探讨或纠错,是什么不好的事儿,如果有人对我指正的地儿,我才觉得有呆着的必要~

至于表扬,原本是发自内心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07
发表于 2017-7-14 09: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4 09:19
没事的,一个人连这点包容心都没有,那还玩什么呢。发帖,不仅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嗯。这也是我欣赏塔塔的地儿。
今儿我母亲生日,因为遍请宾客,所以我得赶回去帮忙。就不多说了。
塔塔,早安~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发表于 2017-7-14 09: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4 08:59
频频,在这里是断断续续,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那种意境,那段铁轨的敲打声不是老队长一个人所为,而是他 ...

或许是理解偏差吧。我第一眼的感觉,就没停在你说的这个层面~

你这么解说,我倒是能体会~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发表于 2017-7-14 09:59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4 09:22
我呆在有文字的地方,就文字聊文字更习惯。你或许看得出来,我几乎不聊天的,也许是性格缘故,又或者职业 ...

哈哈,“巴掌”一说,纯属戏说、比方。不要多想。能善意指出问题,肯定是朋友所为。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发表于 2017-7-14 10:00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4 09:26
嗯。这也是我欣赏塔塔的地儿。
今儿我母亲生日,因为遍请宾客,所以我得赶回去帮忙。就不多说了。
塔塔 ...

噢,那就赶紧地,祝她寿辰快乐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发表于 2017-7-14 10:02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4 09:28
或许是理解偏差吧。我第一眼的感觉,就没停在你说的这个层面~

你这么解说,我倒是能体会~

确实我没表达清楚,全文很多地方可能都有类似的现象。

使用道具 举报

312
发表于 2017-7-14 14:59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6-23 10:36
过去的岁月虽然艰苦,却给了我们不同寻常的经历。

抢个时间,前来问候!

使用道具 举报

313
发表于 2017-7-15 08:54 |只看该作者
你说我记 发表于 2017-7-14 14:59
抢个时间,前来问候!

谢谢老朋友,问候,夏安!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发表于 2017-7-15 19:0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为楼主的精彩点赞。加油!

使用道具 举报

315
发表于 2017-7-16 08:22 |只看该作者
光明传说 发表于 2017-7-15 19:09
为楼主的精彩点赞。加油!

谢谢朋友的支持鼓励!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316
发表于 2017-7-16 08: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塔希提 于 2017-7-17 09:49 编辑



23

    与收麦季节比,插秧后不用打场,所以相对感觉好点,只是浑身疼痛,在水里泡一天,手脚表皮很难恢复,抓破了还会溃烂。我想,这恐怕就是我们要向贫下中农好好学习的地方吧。他们也是人,不也一样水里泡一天吗?这样一想,心里便感到好受些。
    老队长在抢割河湾地麦穗时受了风寒,一直卧病在床。可他病中还关怀着我们,让队里给我们划一块水稻田。这块地非常好,很多人家都想争要而始终没有得到。按照规定,生产队每口人可以有二分的自留地,我们四人加起来应该有八分地,而这块地是六分大小,还差二分地。老队长把它划给我们知青,其他人家也没话说。老庭爷帮我们犁好耙好,再放水浸泡,由我们自己插秧和日后的管理。现在,我们的插秧水平越来越高,所以这块地的秧苗长得非常漂亮。我们经常站在自留地前,欣赏着自己的那点私有财产,大家玩笑着说,我们也算是有产阶级了。
    七月入伏。高温天随之而来,不给人们丝毫的喘息之机。大田的插秧算是过去了十来天,可旱粮的夏种也得跟上去。需要种的旱粮很多,必须根据田地的情况,决定种高粱还是种山芋,或是种上黄豆、绿豆、豇豆、芝麻、棉花。
    这段时间,活儿很杂,主要都是为种旱粮做准备。收割过的麦田坡地多半都会起陇,浇水,再插上山芋秧。种高粱就简单多了,只要细细耙好地,直接把种子撒到田里即可。芝麻也是一样,撒播种植。而其他豆类、棉花只能在耙好的地里,用䦆头刨个小坑,再把种子点进去。
    天热干旱,水很金贵,必须想方设法从远处引来,再用长绳子两边拴住水桶,俩人拽住,合着拍子,一起用力,把装满水的木桶带上来,倒进水沟。水会顺着水沟,流淌到每块田里。这种方法叫做“斛水”,这也是当地最普遍的引水方法。在没法引水的地方,只能用人工挑水,一瓢瓢地浇。所以,水是最大的问题,是最费时费力的活儿。
    无论干什么活儿,我们四位知青都能很快就学会,而且干得绝不比村里其他人差。只是夏天的蚊虫,日夜叮咬着我们,全身无处不是大小包块,被抓红抓破,流出黄水。没有特效的药,只能靠俊生从家里带来的小药箱,有什么药,便涂什么。我的双腿起了无数的包块,最后变成无数的脓疮,严重时,脓疮溃烂成洞,直到半年后的冬季,才渐渐起痂。至今小腿外侧,还隐约可见当年的疤痕残迹。
    可是,最致命的还不是浑身包块的痒痛,而是疟疾。这里的方言叫做“打摆子”,也叫“打皮汗”。蚊虫叮咬后,将疟原虫传至体内,潜伏期一过,便发作起来。每次打起“摆子”,都会先浑身发冷,压上几床棉被,也止不住浑身发抖,差不多半个多小时的发抖过去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高烧,而且是一场比一场严重。
    “打摆子”多半是隔天一场,很少有每天都发作的。我“打摆子”是隔日的那种。起初的第一、第二场,还能坚持住。一旦“摆子”退去,还能照样下地干活。大家一起过日子,工分一起挣,谁会偷懒在家休息呢?可当我打到第三场、第四场时,便身不由己,即便发冷和高烧退去,也会浑身发飘,腿肚子发软,走路恍惚,心神不宁,根本没有力气再和正常人一样干活。可是,不干又怎样呢?总不能待在家中闲着,烧锅做饭,都是轮流值班,何况“打摆子”的并非我一人。
    其实,对付“摆子”,必须用奎宁,这才是特效药,但我们这里的医院,居然连这种普通的药都很紧张,去看病,医生验血后知道你是“打摆子”,顶多开点退烧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在最后的时刻,当高烧接近40度时,这种退烧药片,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当我“打摆子”到第六场时,人已经完全神志不清了。
    思文的妈妈恰好这几天来看儿子,顺便帮我们烧饭做家务。看着我烧成这样,刘妈妈非常心疼,于是大家当机立断,让我在停歇发作的第二天回家,但没有人陪伴我,只能是自己走十八里路,摆渡过河,坐公交车到大通,再转乘火车回家。
    从早上出门转辗一天,昏头昏脑的,真不知路上怎么熬过来的,最后在天黑前到了家,而且是一敲开门,便晕倒在地。等我醒来时,外婆早已泪眼憔悴地陪了我一夜,妹妹也懂事地用小调羹喂我喝水。当她们知道我只是因普通的打摆子,由于没有药治疗而被拖延折磨成这样时,格外地难过。
    天一亮,我们便去了医院。在医院里,化验血后,医生给我打了奎宁针和退烧针,还开了些口服药。终于,在本应该打更严重的第七场时,可怕的疟疾被止住了,没有出现那种彻骨的寒冷和接踵的高烧,只是略微烧了些,连三十九度都没到。
    这场连续的疾病后,我的健康虽然一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害,但终究是年轻体壮,抵抗力强,不久便恢复了常态。倒是因为小半年没有回家,我发现外婆的背越来越弓,头发也越加发白了。妹妹前不久因顽皮而摔断了胳膊,此刻也得以恢复,外婆没有告诉我们,肯定是怕我们担心。我能理解这可怜的一老一小,所以在家里多住了几日,直到七月下旬,才赶回生产队。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17
发表于 2017-7-16 08:23 |只看该作者



24

    回到生产队,思文妈妈已经回去。我们四人又言归正传,还是照样出工挣工分,照样轮流烧锅做饭。
    队里按照分配方案,给我们四人做了午季结算,每人领到一百斤左右的麦子,但由于刚来时,老队长为我们买肉买油,花了队里的钱,同时我们烧火用了队里的麦秸要算钱,所以到头来,每人还得给队里十九元钱才算结清。我不知道这种算法的来历,但既然是队里算的,一定有它的根据。
    此刻的我们,非常怀念老队长当初关怀下的日子,可惜他老人家经过那场与洪水争夺麦子的恶战,身体受了风寒,发作了肺结核,一直卧病在床,队里的事务一直由刚复员退伍的邵有礼和会计邵云风帮忙照应。直到八月老队长离世,邵有礼这位青年汉子才正式接任了队长一职。
    老队长走的那天,我们全队停工,为他送行。他老伴早已过世,一生四个儿子。老大在外任职,是个县团级干部,老二早年生病亡故,只有老三邵云庭和老四邵云新在身边。可能是因为离得太远,或者工作上离不开,直到老人埋进黄土,都没见到老大回来。全村男女老幼,都深陷悲痛之中。我们四人一直受老队长照顾,自然也和村里人一起,沉痛哀悼这位慈祥而善良的老人。
    邵云新的那位小新娘陈淑玲,哭得像个泪人儿,怎么劝都劝不住。我知道,在邵老四打骂她的时刻,每次都是公公出面喝骂住方才解脱。老公公这一走,就等于没了保护神。我们都很同情这位农村小媳妇,为至今还残存的封建婚姻和家庭暴力而感到不平。
    由于农忙,同学之间来往也较少,不但其他队的同学很久没见到,就连后陈的几位大姐也不大见面。老大佳如与严大宝自然会找机会碰头,严大宝总到我们这里蹭饭,村里也有人在议论着严大宝的故事,那几个光棍汉还经常戏谑佳如:“严大宝,我俩怎么搞?”
    后期农活稍微闲些,小农场的葛长江、顾德昆倒是隔三差五地往这跑,不知哪来的神通,还把他们生产队仅有的一斤地瓜酒的酒票打了酒拿来,在我们这里喝。我们四人自然要去集上买点像样的菜,不然可惜了那珍贵的酒。
    李圩大队那边,可能就算跟李黄的三位男生来往密切些。这不但因为离得近,还由于章本午、于红岭喜爱乐器,可以为我们枯燥而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带来片刻的欢乐。章本午的小提琴拉的非常漂亮,而于红岭却拉得一手好二胡,他俩的合奏更是出神入化,让我们这些乐器盲目瞪口呆。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合奏,还真新鲜,倒也算是一种创意。于是我拜于红岭为师,学起了二胡,先从简单的曲调学起,一直到凑合着拉《江河水》。这段日子,大家过的平淡而快乐。至少有饭吃,有活干,还有业余生活的调剂。



使用道具 举报

318
发表于 2017-7-16 11:4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6 08:23
23
    与收麦季节比,插秧后不用打场,所以相对感觉好点,只是浑身疼痛,在水里泡一天,手脚表皮很 ...

七月流火,这个词商榷一下。塔塔,你再查查它的用法~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发表于 2017-7-16 11: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6 08:23
23
    与收麦季节比,插秧后不用打场,所以相对感觉好点,只是浑身疼痛,在水里泡一天,手脚表皮很 ...

打摆子的情节,忍不住多说一句:农村医疗条件,让人扼腕叹息~时至今日,很多老人的养老及医疗保障,依旧是令人堪忧~

使用道具 举报

320
发表于 2017-7-16 11: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6 08:23
24
    回到生产队,思文妈妈已经回去。我们四人又言归正传,还是照样出工挣工分,照样轮流烧锅做饭 ...

什么叫“午季结算”?我第一次听说这词~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发表于 2017-7-16 11: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6 08:23
23
    与收麦季节比,插秧后不用打场,所以相对感觉好点,只是浑身疼痛,在水里泡一天,手脚表皮很 ...

而且干得绝不比村人其他人差。
——
村人?后面有“其他人”之说,这里的“村人”该是“村里”的笔误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发表于 2017-7-16 11: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问候塔塔,更新辛苦。天气炎热,注意防暑~

手机标准版,无法上图和表情;换成电脑版,又因为验证码找不到,没办法回帖。你就自己备茶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发表于 2017-7-16 13:34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6 11:53
什么叫“午季结算”?我第一次听说这词~

那时候出工记工分,一般麦季、秋季、年底算公分,麦季按工分分麦子,提前借支的去掉,秋季一样,年底一般分钱、粮票、布票、肉票等

使用道具 举报

324
发表于 2017-7-17 09:50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6 11:49
七月流火,这个词商榷一下。塔塔,你再查查它的用法~

不用商榷,直接改掉。过去一直习惯这么用,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发表于 2017-7-17 09:51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6 11:52
打摆子的情节,忍不住多说一句:农村医疗条件,让人扼腕叹息~时至今日,很多老人的养老及医疗保障,依旧 ...

这就是城乡差别,而且延续至今。

使用道具 举报

326
发表于 2017-7-17 09:56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6 11:53
什么叫“午季结算”?我第一次听说这词~

人民公社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制度,生产队每年会进行两次结算,第一次是午季,北方也就是麦收后的预算;第二次是秋季,也就是秋收后的结算。午季一词,解为夏季。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发表于 2017-7-17 09:56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6 11:57
而且干得绝不比村人其他人差。
——
村人?后面有“其他人”之说,这里的“村人”该是“村里”的笔误吧 ...

笔误,已纠正。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发表于 2017-7-17 10:00 |只看该作者
大蓉儿 发表于 2017-7-16 11:59
问候塔塔,更新辛苦。天气炎热,注意防暑~

手机标准版,无法上图和表情;换成电脑版,又因为验证码找不 ...

谢谢!可惜本篇连载的标题后每次的“更新至XX”,现在已经无法编辑了(分析起来,每个主题或跟帖在一个月之后,下面的“编辑”便改为了“补充”),只能停留在(更新至22)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碰到的现象,似乎是六星特有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29
发表于 2017-7-17 10:02 |只看该作者
卧云弄月 发表于 2017-7-16 13:34
那时候出工记工分,一般麦季、秋季、年底算公分,麦季按工分分麦子,提前借支的去掉,秋季一样,年底一般 ...

谢谢朋友的解释。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发表于 2017-7-17 11: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塔希提 发表于 2017-7-17 10:00
谢谢!可惜本篇连载的标题后每次的“更新至XX”,现在已经无法编辑了(分析起来,每个主题或跟帖在一个月 ...

六星的官本位特权。版主或管理才能永久修改。

这样吧,塔塔,我请人帮忙改成“更新中”,等更新完了,再标注“完结篇”。但不能每次追你的更新修改标题,毕竟是需要劳动他人的,是吧。

塔塔,上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