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漫谈词坛飞将辛弃疾(完结)
查看: 13246|回复: 10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词坛飞将辛弃疾(完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5-1-14 00: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5-1-23 11:12 编辑

  漫谈词坛飞将辛弃疾
  
  一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与辛弃疾为挚友,小其三岁。一般也把他归到辛派词人中。
  
  根据宋史《陈亮传》的描述,他是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当别人以为宋金议和,天下太平无事时,陈亮却独自五次上疏力主北伐。而且为此两次被陷害下狱,被严酷虐待而矢志不改。这应该是他与辛弃疾能成为至交的重要原因。
  
  曾有个故事说,辛弃疾年少成名,陈亮仰慕其威名,于是骑马拜访,过辛弃疾家门前小桥时,连催了三次马,马都不敢过桥,陈亮就拔剑斩下马头。辛弃疾正好看到,以为是壮士,于是二人成了好友。
  
  陈亮也曾自诩为豪侠,其人也非易与之辈。
  
  不过,陈亮却并非一勇之夫,相反这人在文学、诗词、以至思想教育上都有着重大成就。并且,他曾与朱熹为友,且与朱熹在哲学思想上有过长达两年时间的书信辩论。
  
  大约在公元1188年,陈亮与朱熹、辛弃疾相约于上饶的鹅湖寺聚会,选择这么一个地点,一是因为辛弃疾其时正闲居于上饶,而另一个原因,则与文学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有关:
  
  公元1175年,以朱熹与陆九渊为各自代表的“理学”与“心学”在鹅湖寺展开一场辩论。根据记载来看,陆派似乎稍占上风,但从历史来看,“理学”随后统治中国近千年。
  
  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通俗讲就是认为道德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人应该以道德修养为主。这种学说,因追求个人修养而被后代的统治者大力提倡,显然是以此为理论会使皇权更为稳固。
  
  不过,明朝时陆派学说有了个更伟大的人物: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使“心学”声播海外。到是显的理学有些不合实际。不过,这是题外话,但这次辩论,文学史上称之为“鹅湖之会”。
  
  以陈亮的性情看来,能约上同是好友的辛、朱二人在鹅湖寺来个再次聚会,一方面谈论北伐事宜,另一方面与这二人谈谈诗文,或者与朱熹完成他们延续两年的辩论,当是件非常快意的事情。但是,朱熹却确不知什么原因推掉了此次会面。需要说明的是:陈亮与朱熹辩论的核心问题是陈亮认为道德是依附于事物之中的,他认为如果为了道德的目的而做事情,不管是真道德还是假装的道德,都是道德的。
  
  显然以现在的观点看来,陈亮的观点更为实际,也更加符合人性。但从时人记载来看,当时的结果怕是谁也没说服谁。朱熹或许是怕陈亮再与他纠缠辩论这个问题,或许是不屑与陈亮再纠缠。总之是没有参与这次聚会。或许他确因身体有病,或许他心中不想再与陈亮继续辩论——总之,这事上朱圣人很是被人怀疑了一把其胸怀。
  
  这样的话,没了朱熹的“鹅湖之会”就
成了两位爱国词人间的诗词交流,这俩人纵论了抗金形势并词文互唱和数日后分别。本文篇头所引用的那首词,推测大约做于这个时期。
  
  应该说,陈亮在词作上的水平是不如辛弃疾的,但那只是相对而言。陈亮的“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也显的慷慨激烈,气势磅礴。
  
  辛词最富盛名的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这首《破阵子》,唯独因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为我所深爱。
  
  那是因为这其实记载了词人曾经传奇、激荡的年少岁月。
  
  二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人中的的另类,其人极具武侠小说中的大侠风范。从他的《美芹十论》以及《九议》来看,他不仅精通将略,而且具有战略眼光。从其经历来看,他不光有冲锋陷阵、百骑劫营的胆量和勇气,怕同时是也具备高强武艺,因而有人将辛归结为大侠。需要说的是,这个观点我虽然同意,但要解释一些误解:
  
  这种误解来自于“百无一用是书生”以及“手无缚鸡之力”还有戏词里常唱的那句:“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凭什么啊。你多愁多病了,我岂不是得守活寡?你手无缚鸡之力了,我吃谁喝谁去啊。
  
  可以说,这显然是受明清恶俗小说与戏剧的影响。事实上,在中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将入相”一直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谁告你那些中国古代著名的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了?
  
  实际上,从先秦时代开始,打仗和读书这两件事,基本上被贵族把持。孔子他爹叔梁纥就是鲁国著名的猛将,据说力能举起城门。孔子是个巨人,按现在尺寸来说大约在2米以上。并精通骑射,先秦诸子散文中多有记载孔子力能举国都之门的说法。而且,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子路还是春秋末年著名的猛将。孔子会武,应该是无需争议的,而且,他所亲定的“君子六艺”中,其实就包含有射箭与架车。当然,你如果非要把武艺理解为武侠小说中的飞檐走壁、九阴真经,那咱也就不穷辩了。
  
  司马相如肯定是会武术的,诗仙李白也是会剑术的;闻鸡起舞里,起的不是舞,而是练习剑术;三曹之一的魏文帝曹丕根据《三国志》里的记载,他的剑术还不弱。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考试,其实是考武术的。因为“文武双全”不光是历来读书人所追求的目标,也同样是封建君王所需要的。
  
  那书生是什么时候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了呢?有人说是在宋代重文轻武之后,不过按照我的查阅,应该是从朱元璋时期——他废除了传统科举考试中的“射”和“诗文”,只考八股策论,武术没有了什么实际意义,因此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书生们大都成了“手无缚鸡之力”之辈。也就只会关起门来意淫自己那“多愁多病身”能找一个“倾国倾城貌”的女子为妻。
  
  这不是扯淡嘛。
  
  不过尽管我们花了篇幅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正名,辛弃疾的表现也不逊色于从古至今的任何名将。根据宋史辛弃疾的本传以及他同时代的洪迈在《稼轩记》中的记载,这个故事大约是这样的:
  
  公元1161年,那位写下了“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豪迈诗句的金主完颜亮领兵南侵。完颜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此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淫荡、最无耻的皇帝,其恶行大约是:弑君,弑母,杀人夫而夺人妻(不止一个)、屠灭宗族,将自己的叔伯兄妹全部充作后宫,并且,不许穿衣服,而且大家一屋子……
  
  他在南侵宋朝过程中,在败于采石矶的书生虞允文。同时国内造反,金世宗继位,完颜亮被部下所杀,并被挫骨扬灰。但公正的讲,其人其实也是杰出的军事家、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及诗人。
  
  完颜亮南侵宋朝过程中,北方被金占领地区的宋人纷纷借机起义,辛弃疾也聚集了乡中少年两千人,加入了以耿京为首领的北方义军。辛弃疾曾经有个当和尚的朋友叫义端,随辛弃疾一起加入了耿京的队伍,但随后又偷走印符投降金人,辛弃疾在耿京面前立下军令状,追斩义端,从而奠定了辛在耿京心目中的地位。
  
  完颜亮死后的第二年,北方局势渐趋稳定,金国内部应该能调集大批军队对付耿京的义军。于是耿京听从辛的建议,决定“南归”。他派辛弃疾与贾瑞返宋,宋高宗很高兴,封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封耿京为节度使,节度使在宋代是为从二品的高官,这个好理解,毕竟耿京手下有五万之众。而承务郎则是从八品,是个文散官,用以表示类似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以及工资待遇。换言之,是个相当于正科级的官员。但在宋代,也是个考中探花才会给予的待遇,辛弃疾一个年轻的信使,给这个官,不能算低了。
  
  这个结果看起来是皆大欢喜的,辛弃疾也准备带着喜讯归报耿京。但行至半路时出事了:义军内部出了叛徒,杀害耿京后率军投降了金国。
  
  此时辛弃疾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返回南宋,向宋高宗说明情况,应该不会受到朝廷的责备。二是继续北上,寻找机会慢慢拉拢义军中被裹挟的人马。这两种选择应该都不失“忠义”。但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率领五十个骑兵,冲入五万人的军营中。《宋史》记载:叛徒此时正在和金国的将领聚会,辛弃疾于聚会中活捉叛徒。然后,居然,他居然平安回到了南宋。
  
  这是一段令人神往与惊叹的往事。曾写过《容斋随笔》的洪迈在《稼轩记》里感叹道:“(稼轩)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尊称辛弃疾为辛侯,但查遍辛弃疾履历,并无封侯记录与可能性,他的最高爵位仅为开国男(从五品)。可能洪迈心中把辛弃疾与古时斩将封侯,千秋伟业的伟大人物相提并论了。
  
  在我看来,辛弃疾这个举动,不光从古至今的文人中没有,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勇将与名将中也是少见的。而能与其争锋的怕是只有汉时傅介子计斩楼兰王以及班超用36人平定西域这两件事了。
  
  三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被辛弃疾抓回的叛徒最后被斩于临安,辛弃疾被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这个官职需要解释一下:大约是个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官,签只是表示他是属于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实际仍为从八品。辛弃疾于同年结婚,媳妇是同为南归之臣的范邦颜之女,辛弃疾与他的大舅哥范如山交情莫逆,后来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大舅哥之子,也来了把亲上加亲。
  
  辛弃疾在南归之前有没有词作留下来,怕是不得而知。另外根据专家考证,目前他最早流传下来的词作即是他婚后这年写下的《汉宫春》。不过,根据最新发现的资料显示:辛弃疾南归之前应娶了真正的元配赵氏。而且赵氏很可能与辛弃疾一同南归,并共同寓居江阴,且死在那里,随后辛弃疾才续娶范氏。那么汉宫春里描写的女子就并非范氏,而应为赵氏。
  
  有意思的是,本该在外人看年少扬名、志得意满且又加之新婚燕尔、郎情倩意的辛弃疾居然在词中表达了无尽的怨气。后人评价说“辛词之怨,无甚于此”。他的怨气,显然并不来自于家庭,在辛弃疾的心中,这种怨气应该来自于南宋朝廷上下,偷安苟活的主导思想。
  
  宋高中赵构很有意思,这位对金国一直持投降态度,并杀了岳飞的皇帝在历史上一直为人诟病。但从史料记载来看,至少有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并思考的:第一是高宗这人至少是武艺精熟的,并非是手无缚鸡之力,而且也颇有胆略;第二是他与金国的仇恨应该超过任何宋朝臣民:全部的父兄姐妹被虏、母亲、妻子沦为金人性奴——国土沦丧,家破人亡;第三是他恐怕并无多少当皇帝的瘾;第四是他其实是个具有很高文学修养与学识的人,而且也基本上是个不错的人。那么,他为什么会一味对金国忍让投降呢?
  
  与本文有关的是,赵构对辛弃疾的英勇举动能“一日三叹息”,那么,他就并非昏庸无能之辈。赵构因该是一个有着坚定政治理念,并且头脑清楚的皇帝。因此,他会违背祖训(不杀士大夫),坚持要杀掉岳飞,也会虽然“一日三叹息”,但仍然没有提拔和重用辛弃疾。
  
  那么,这恐怕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之,《汉宫春》之后两年,辛弃疾从江阴军签判任上离职,直至四年后任建康(即南京)通判(推测赵氏应死于此时)。期间上疏朝廷著名的《美芹十论》,然后漫游吴楚,积累了大量的军事、民俗与地理知识。曾有传言说他居然潜回金国考察敌情,这个传言不论真假,都可见其人一身都是胆。
  
  通判官职虽不高,但却是一个相当于副市长的职位,有权单独上奏皇帝,并与市长共同签发公文。建康当时属于抗金前线以及军事重镇。以此看来,要说他的《美芹十论》石沉大海怕也不确切,这个职位的安排应该与十论有关。毕竟擒获叛徒在朝廷看来勇则勇矣,十论虽也颇有见的,但要超拔重用,对于辛弃疾这么个只有二十七岁的年轻官员来说,怕是有些难度——因为孝宗并非汉高祖,也不能据此判断辛弃疾是否是韩信。
  
  此时的皇帝是孝宗,他并非高宗亲子。高宗曾有太子,但夭亡了,后来再没有生过。史学家因此怀疑高宗是在逃亡过程中受到惊吓以至不举——这个当成个茶余谈资听听即可。总之高宗既然无子,兄弟又全流落金国,那就只能找宗室的儿子了——可孝宗又偏偏是太祖赵匡胤的子孙。
  
  历史有上向来有“烛影斧声”的传言,意指太宗杀兄篡位,而戏词儿中的“八贤王”赵德芳其实二十三岁就“病故”了,太祖仅余的儿子赵德昭又在三十二岁那年自杀,给这种传言增添了几分可信度。随后,北宋帝位在太宗子系内传递。四帝仁宗无子,继位的英宗的后人在靖康之变中被一网打尽,但太宗与真宗的后人还在,选择孝宗为继承人,也给高宗其人增添了笔可琢磨处。
  
  传言说高宗梦见太祖给自己托梦,于是选了太祖后人。正论认为高宗此举是为了得人心。这个事有些怪了,话说都过去了百十来年,人心和公论又从何论起?选太宗与真宗后人就不得人心了?
  
  既使有公论,这个公论也不会强大,此举到是显的高宗胸怀非一般人可比。而且,高宗禅位后极少干预朝政——除了反对北伐这事。可孝宗偏偏就北伐了,另外老子刚禅位,他就推翻了老子钦定的岳飞一案。那么是宋孝宗是真孝顺,还是不孝顺呢?或者原本就得到了宋高宗的默许呢?
  
  是不是很有意思?
  
  孝宗名赵昚(音胜),历史评价他是南宋最杰出的君主。说他锐意进取,平反冤案,发展经济,为人检朴。但他28年皇帝中用了17个丞相,34个副丞相,他一面想北伐,一面又重用反对北伐的人为相。他看起来像谁呢?
  
  明朝那位崇祯皇帝。
  
  恐怕,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执政理念,也决定了辛弃疾将来的人生必定跌宕。或许也如他自谦为美芹一样,即使再美,也终将是细微之物,不会被人重视。
  
  我看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单从论文角度讲:有理,有据,有节。肯定是出自深思与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说辛弃疾具有战略思想,也出于对十论的观感。


      不过,此时的辛弃疾,于建康遇到了他命运中第一个知交——叶衡。也于此时,完成了他的传世名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四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里的最后两句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列为人生三种境界的第三种。
  
  前几年在电视上看过一个报道,说是一户姓宋的人家世代为虞允文守墓直至如今。封建时代,守墓人为政府指定,可以理解。但在封建政府与道德体系崩溃的今天,宋家人的职业操守与信念实在令人钦佩。
  
  虞允文就是在采石矶大破金主完颜亮那位老书生。孝宗时期,他曾入相。与张浚相比,他大约是孝宗朝唯一可用的“德才兼备”的主战派人物,此人曾出始金国,表现出极强的胆略与武艺,和辛弃疾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公元1170年,在虞允文推动下,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见辛弃疾论对北伐形势。
  
  关于此次召对,大约是孝宗对于《美芹十论》的欣赏。但与孝宗急于求成的观念不同,辛弃疾的主导思想是先强内政然后再观金国内乱,最后再伺机北伐。根据《续资冶治通鉴》的记载,辛弃疾在此次召对中并未迎合孝宗,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孝宗应该是比较失望的,但对辛弃疾的所表现出的才干有了兴趣,于是召他入中央政府做官。不过,只给了个司农寺主薄的小官,大约是从八品。那首《青玉案》大约写于此时。之后,辛弃疾写了《九议》给虞允文,并于1172年出知滁州。
  
  滁州即是“环滁皆山也”的滁州,由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因而声名远播。不过,由于南宋时滁州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曾先后九次被金兵攻破。辛弃疾所任知州时应该是一片被败景象。史料记载辛弃疾到任后: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组织民众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并向朝廷上策“守江必先守淮”,再收复中原。表现了极强的治理地方才干。
  
  此外,大约是“醉翁亭”没有少游的缘故,辛弃疾仰慕先贤,还在滁州建起一座“繁雄馆”和一座“奠忱楼”,也引的一干文人诗文唱和。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件颇具传奇的事情是:辛弃疾曾于此时上疏宋孝宗说,金国必定在60年之内灭亡,它灭亡之后,南宋真正的祸患才开始。这道奏疏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也不可能引注意。60年后,蒙元灭宋,一个叫周密的人发现了这道奏疏,感慨辛弃疾的料事之明,并为他不被重用而叹息。
  
  辛弃疾在滁州两年,于公元1173年因病离开任所回京口家中居住。关于他为何离职,史料并不清楚。但有个关键问题是虞允文1173年从丞相位置上退了下来,并于1174年病故。辛弃疾的《九议》到底有没有打动虞允文,恐怕没有时间证实了。他心灰意冷,想退居乡林应该是有可能的。
  
  1174年,叶衡知建康府,并兼任江东安抚使。因为建康有皇帝行宫,叶衡同时也兼任留守。叶衡于此时召辛弃疾为安抚司参议。需要说明的是:参议并非国家正式官员,顾名思义就是个参谋、军师一类的身份,这是安抚使的私人幕僚。《宋史,辛弃疾传》的说法是:“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在古代征辟有个说法,中央政府(皇帝)任命叫“征”,地方官员任用叫“辟”。
  
  辛弃疾在此任上所表现出的才干让叶衡大为赞赏,所以他十一月入相后,马上向朝廷举荐辛弃疾,朝廷任用辛弃疾为仓部郎官,这是个从六品的官员。辛弃疾应于此时结识了陈亮。第二年,在叶衡的举荐下,他以仓部郎官身份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镇压赖文政的茶商军起义。
  
  提点刑狱公事是个临时性派遣官员,并无什么品级区分。这个职务上比较有名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宋提刑官》宋慈。这个官与我们误会的法医与法官不同,事实上相当于一省的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反贪局局长以及省军区司令员和公安厅厅长,权限极大。
  
  叶衡于当年九月份因为别人诬告而罢相,但他举荐的辛弃疾却不负重望:七月上任,就于当年的闺九月平定了赖文政,前后不过百日。随后,辛弃疾因平定赖文政受封为秘阁修撰(从六品),调任京西转运判官(转运使的副职),第二年又知江陵府,并兼任湖北安抚使,终于成了方面一方的大员。
  
  不过,宋史的上说的诱杀赖文政令人起疑,大约是辛弃疾先招降赖文政,待人家投降后又杀了他,这个稍微让人对辛弃疾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同时也与他的执政理念以及他后来的四次被罢官有关。本文开头所举的那个陈亮与辛弃疾相识的故事里,还有一则。大概说辛弃疾在淮南路任安抚使时,陈亮有回去拜访辛弃疾,两人喝的大醉,辛弃疾酒后和陈亮谈论了宋灭金或金灭宋所分别需要的条件。又说临安(杭州)就不是个用兵的地方,只要占领了牛头山,用西湖水灌杭州城,这个城就一定可以攻破。然后二人大醉睡在一屋,陈亮半夜酒醒后琢磨辛弃疾这人城府很深,第二天酒醒一定会后悔昨晚说的话,肯定会杀自己灭口,于是半夜盗走辛弃疾的宝马逃走了。过了一个月,他给辛弃疾写封信索要十万钱帮助自己脱困,辛弃疾居然给了他。
  
  这个故事出自宋人笔记《养疴漫笔》,看起来编造的成份要大一些。首先辛弃疾从未做过淮南路的安抚使,其次是以陈亮为人来看,他与辛弃疾倾心订交,绝不会如此怀疑辛,更不会自作聪明索要封口费。那么,这个故事大约出自时人对辛弃疾的两种看法,其一是残忍好杀,其二则是——他怎会动辄有十万钱给陈亮?
  
  辛在湖北、江西为安抚使时,这两地经战乱与赖文政之乱,盗贼四起,辛弃疾处理的方式很引争议:就是但凡捉住盗贼,一律处死。虽然这个措施短时间内让治安形式大好,但也给他留下嗜杀的恶名。宋时推行宽仁之政,中央政府不杀士大夫,有天大罪也就是个贬官流放,地方政府也尽量不判人死刑。而辛弃疾虽然乱世用重典,但这也让士大夫特别是一些正直的道学家极为不满。
  
  另外,辛弃疾此人也极有发展经济的才能,任仓部郎中时曾与孝宗讨论纸币的发行情况,到了地方后也很会挣钱:一边打仗,一边筹集军费,一边安民救赈,顺带还能帮助周边缺钱的州县,另外经常馈赠友人,举行个歌舞晚会,给自己建个别墅,买些侍妾什的。让人对他的操守与品行产生了怀疑。
  
  最重要的是,由于叶衡离职,辛弃疾在朝内也失去内援。但应该说他的平乱与治世之能还是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因此,尽管有官员不断弹劾他,他仍然能勉强保住职位。不过,朝廷应该对辛弃疾的“滥杀”也比较头疼,期间他曾短暂被召回中央政府任大司寺少卿,这是个正六品的官员。其间,从四品的大理寺正卿吴交如病故,辛弃疾感叹吴交如身为列卿居然能贫困到这个地步,一定是个可以敬佩的人,于是厚赠了吴家一笔钱。
  
  此事列于《宋史》他的本传,充分表达了辛弃疾的为人豪侠,与《养疴漫笔》里那个故事,到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个故事之外,恐怕还有些值得怀疑的地方:宋代官员的工资待遇相当丰厚,而吴交如居然会很穷,而辛弃疾也认为他不应该这样穷。那么,辛弃疾内心中恐怕对所谓的清官操守没有什么概念。此外,吴交如的工资待遇显然要比辛弃疾高很多,而辛弃疾能有钱厚赠吴家,显然不是因为他家里有钱,那么,这钱很有可能是他在外当地方官时挣下的。至于如何挣下,这便是人们怀疑辛贪污的原因。
  
  此外辛弃疾还曾为病故的好友周孚出书,另外在他还在上饶为自己修建了别墅,据陈亮和朱熹的文章记录,这个别墅的富丽程度是他们前所未见。那么这笔钱的由来也很让人怀疑。当然,辛弃疾稼轩的别号也来自于这个别墅,这个别墅也随后成为他被罢官后归隐田林后的“稼轩”之处。
  
  五
  
  公元1180年,辛弃疾在湖南安抚使任上创建了“飞虎军”,期间克服了军费以及朝议的种种困难,终于建成,史称:(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飞虎军人数大约为二千五百人,辛弃疾离任之后经历多次战斗,虽谈不上战绩显赫,但确实可称为南宋的一支劲旅。
  
  在飞虎军创建过程中,辛弃疾结识了朱熹。此时的朱熹虽然官职没有辛弃疾大,但却因为“鹅湖之会”声名雀起。辛弃疾应该对比自己大十岁的朱熹怀有一种敬重。他们相识的缘由大约是这样的:辛弃疾因创建飞虎军的军费需要,大约干些走私勾当,被朱熹手下查获,辛弃疾写信给朱熹说情,朱熹放归了货物——这便是某些文章说朱熹曾断过辛弃疾财路的缘由。
  
  应该说,当时道德界的两大概模,朱熹与陆九渊对辛弃疾的为政理念是颇有微辞的。陆九渊曾写信给辛弃疾,含蓄地对他进行了批评。而朱熹曾听过辛弃疾讲的一个笑话,说是宫里在民间横征暴敛太过,以至于拉粪的船上都要挂个皇宫的招牌。朱熹认为辛弃疾开玩笑太过,直到亲自在地方上见到此种情况后,才相信,并由此对辛弃疾产生了兴趣。
  
  当时江西一带闹饥荒,辛弃疾到任后公布了个告示,上面八个大字说: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意思是不卖给百姓粮食的商户流放,敢于强抢商店的人处斩。朱熹派的人看到后回去报告朱熹,朱熹感叹到:这八字的榜文如果四个字分开贴,那是大逆不道,但合在一起,就可见这个张贴榜文的人有大才。
  
  随后,江西的饥荒很快被辛弃疾平息,朱熹也与辛弃疾从此开始了亦师(辛以朱为师)亦友的交往。朱熹也应于此时应邀到过辛弃疾在带湖的新居。
  
  公元1181年,辛弃疾在带湖的新居建成,年长辛弃疾17岁的洪迈专门为此写了《稼轩记》,由此我们得知了那个20年前,携美妻于5万军中俘虏敌酋的少年英雄的慷慨豪迈之气。而也于此年,辛弃疾终于抵挡不住朝廷内外越来越激烈的非议——特别一个叫王蔺的言官的弹劾而辞官。
  
  这里需要探讨下辛弃疾辞官的缘由,也顺便解释下关于很多人所不解的辛弃疾的几个罪状:杀人如草,用钱如泥,急功近利,贪钱好色,以及不臣之心。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批评辛弃疾的人,不只是投降派,不只是“坏人”,而是包括陆九渊、丞相史浩、甚至朱熹在内的清正忠洁之士。而且,曾两次弹劾辛弃疾致使他罢官的王蔺其实也是个“好官”。
  
  这其实是执政理念与战和守之间的分歧。
  
  主战派不一定就是忠臣,主和派也不定就是奸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澄清。同时也涉及到前文所说的杀了岳飞的宋高宗与秦桧。
  
  那么需要思考的就是:南宋真的可能北伐金国而取得胜利吗?或者宋高宗不杀岳飞,岳飞真的就能直捣黄龙府吗?
  
  显然是不能的。因为这涉及到国力,财力,军事实力种种因素,相信比岳飞站的更高,一贯主和的南宋历代朝廷与丞相看的会更清楚——壮烈战死固然可钦可佩,但于国于民又有何益?
  
  无意为宋高宗与秦桧翻案,只是这种思考,可能有益于对辛弃疾本人的心路历程、处事理念与多舛命运做一个尽量客观的分析。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北方已沦入金人之手13年。他的祖父是耻为金人但又为了家人不得不留在金占区的宋朝遗民。据辛弃疾讲,他幼年时祖父常带他游历北方山川地利,谋划如何进兵北伐。在他南归后又曾遍游吴楚,并一刻也没放松对北方敌情的侦察。从《美芹十论》来看,辛弃疾十分清楚南北的军事差距,他虽立志恢复河山,但与宋孝宗、张浚、乃至韩侂(脱)胄的急于求成不同。辛弃疾的北伐主张历来是先富民强军,待金国发生内乱后再伺机北伐。这个观点历来没有改变过。
  
  那么,辛弃疾这个论点的出发点是承认金国的军事实力要强于南宋。以辛弃疾之明来看,当年岳飞伐金就不可能成功。
  
  此外,由于中国南北地形与经济差异,冷兵器时代历来只有北吞南而无南伐北。真正意义上的北伐成功其实只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那次。那么原因就在于,北方的骑兵优势,以及地形上的居高临下的冲击力优势。再者,南宋之前北方的经济要远超南方,辛自号稼轩的原因也在于他意识到北方农业要远远发达于南方。
  
  在这种情况下,富国强军,待机而动自然是最佳选择。但这个选择有个时间限制,辛弃疾的个人志愿不会容忍他把这个时间变得很长,那么富国的前提就是迅速发展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前提就是迅速稳定社会治安,所以他会用严刑酷法打击盗贼。
  
  第二是强军,宋代特殊军事制度决定辛弃疾把希望寄托于建立一支新军,进而影响全国的军事体制。这可能是他要顶着“贪官酷吏”名声也要坚持完成的事情。
  
  那么,建军的军费来源,就完全可以理解:政府又没有多余军费,搞些手段,弄点副业,也是不得已的事实。至于说他贪污,我觉得这是末节,清官未必成事,成事者未必清。而且辛弃疾所谓的贪,其实也查无实据。
  
  好色之说有些意思。辛弃疾共有三妻七妾——这还是有名有姓的。不过,以宋时士大夫的风尚来说,这只能说是传统。苏轼的侍妾就不少,以此为罪状,在当时的年代,不过是顺带凑词儿而已,谁也别太认真。
  
  到是有个野史说法有些意思:说辛弃疾妻子(应为范氏)生病,辛对来看病的大夫说,只要能治好夫人的病,他就把侍妾当医药费送大夫。那个侍妾名整整,美貌而善音乐歌舞诗书,后来,辛弃疾真把这个整整送给了大夫。
  
  这个故事真假不论,送侍妾与人也是当时风尚,不值一论。至于不臣一说,虽显的荒唐,但却是辛弃疾不能不以辞职明志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可知也不过是言官弹劾人的杀手锏而已。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念而努力。由此种种,被当时官场,特别是正直之士所误解,是他所痛苦的。特别是自虞允文病故,孝宗似乎也丧失了恢复之志,而自己却总是被用来镇压本是良民的反抗者,没有将满腹武略用在对金前线上,应该是他所愤懑的。
  
  所以,耿介之士王蔺的弹劾,成了打击他斗志的最后那根稻草,此外,由于叛乱都被平息,北伐又是幻想,朝廷对辛弃疾这个头疼的角色也失去了容忍之心。那么,辛弃疾被弃用,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辛弃疾只是落职,并非罢官。他的正厅级官职没了,但正处的工资待遇还在,这个需要特别说明。
  
  总之,公元1181年,辛弃疾退居带湖,开始了漫长的稼轩生活,直至1188年与陈亮那次鹅湖寺之会。
  
  六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陈亮与辛弃疾倾心相交,根据他所写的题辛弃疾画像所描绘的辛弃疾形貌是孔武有力、目光逼人。联系起辛弃疾前面追杀义端时,义端称其为青兕可知,这人虽称不上面目凶恶,但也应是比较吓人的。
  
  今天辛弃疾以词为我们熟知。但在陈亮心中,他是具有恢复河山,有大将之才的英雄人物。并将他比做其时南宋的两大人望,这两人中:文是朱熹,武即是指辛弃疾。他一生都在为辛弃疾奔走扬名,恐怕这二人可作季布与曹丘生之比。
  
  陈亮五十岁之前一直是布衣身份。期间曾因上书打动宋孝宗,宋孝宗要授予他官职,他却耻于因为言论为人赏识就当官而逃走。光宗继位后因不朝见禅位的孝宗为天下所不齿时,陈亮却独自上书认为只要治理好了国家,朝见不朝见太上皇都是末节。
  
  在陈亮心中只有公道、与国事的。但这次上书却客观上给光宗找了借口,光宗于是也想提拨陈亮,但陈亮以同样理由又逃走了。他几次被诬下狱,多亏了皇帝的关照以及辛弃疾等一干好友倾力营救才免于不幸。但他百死不悔,出狱后仍然为抗金事业不停奔走。
  
  他理解并敬重辛弃疾的所为与所遭遇到的不公,并给予了辛弃疾最大的精神鼓励。
  
  其人能奔波800里,专为与辛、朱二人鹅湖一会,其慷慨豪迈也着实让人敬重。并且也真不愧是孟子笔下所写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危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与“天下伟人”(出自辛弃疾的祭陈同父文)。
  
  也如辛弃疾贺新郎词中所言,此时隐带湖畔的辛弃疾面临局面是:奔波半生,知游多已零落(叶衡,洪迈,周孚已故去),他空怀有治国救民与光复华夏之志,但却总被诋毁。而陈亮的到来给了他莫大的精神安慰,于是他抱病起迎,二人相谈甚欢。甚至陈亮离开后,他因未尽欢而骑马欲追回,直至风雨路阻后夜中赋词以寄。
  
  这种深深的友情之外,其实也蕴藏了深深的落寞。
  
  鹅湖之会的当年,孝宗禅位于光宗。陈亮随后再次被诬下狱,辛弃疾倾尽全力营救。出狱后的陈亮于1193年中状元,其年已五十一岁,第二年突发疾病去世,年五十二岁。
  
  此时辛正被起复为福建提刑,原因是因为福建再起民变,朝廷弹压不力,于是又想到了闲居已久的辛弃疾。辛弃疾随后被朝廷征召,归途中会拜会了两个好友:朱熹与陈亮。这是辛弃疾与陈亮的最后一次见面。可以想象二人相见后必定又是一番痛饮。随后,辛弃疾又任福建安抚使。期间忽于公事任上听闻陈亮噩耗,悲痛欲绝,但又不能亲临哭友,于是写了《祭陈同甫文》。
  
  闽浙相望,音问未绝,子胡一病,速与我诀!呜呼同甫,而止是耶?
  
  在祭文中辛弃疾以无比深痛的心情怀念二人于鹅湖所结下的深厚情义:
  
  而今而后,欲与同甫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
  
  千里寓辞,知悲之无益,而涕不能已。呜呼同甫,尚或临监之否!
  
  此文的深情与悲痛,千载之下仍跃然纸上。千古志士,当同声一哭。应该说陈亮的离世不仅使辛弃疾失去挚友,也同时失去了政治理念上的志同道合者,所谓知交二三子,而二三子亦去,让他情何以堪?
  
  或许,他的知交,仅余朱熹而已。
  
  宋光宗名赵敦,这是个很奇怪的皇帝,种种迹像表明,他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表现在他对亲生父亲孝宗的猜忌,不去朝见父亲,即使大臣苦苦相劝也不行。另外,她老婆李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悍妇,表现为有一次她对公婆无礼,婆婆谢氏(孝宗皇后)好心规劝她注意皇后礼仪,她居然出言讽刺谢氏并非孝宗元配皇后,引得孝宗大怒,几乎废了她。此事载于《续资治通鉴》。总之光宗在位六年,终于在对孝宗的无端猜忌以及李氏的悍妒逼迫下几近疯狂——居然称病拒绝为孝宗治丧。
  
  而大臣们也忍无可忍,利用他称病不给孝宗治丧的时候,强行逼其禅位于宁宗。
  
  而朱熹于此过程中却成为政治新贵,缘由于他的道学体系中利于君权的部分。 陈亮故去后,辛弃疾与朱熹过从甚密。朱熹大约也想以自己的学说影响和改变辛弃疾。曾赠字“克己复礼”与“夙兴夜寐”给辛弃疾,前字大约是朱熹对辛弃疾“杀人如草”的劝诫,后字可能是对辛弃疾北伐志愿的勉励。而辛弃疾对朱熹,恐怕更多层面上只是学术与道德制高点上的尊重。
  
  这与他和陈亮的倾心交往是有所区别的。
  
  朱熹后来给陈亮去信解释过不赴鹅湖之约的理由,大约是身体的病与出世隐居的志愿。但第二年朝廷一召,他就出山了做官了。恐怕,很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不愿于其时沾惹陈亮与辛弃疾这两个倒霉运的人。
  
  不过,朱熹在政坛上的短暂辉煌转瞬而过,他随即被斥为“伪学”而遭罢黜,随后他的门人与知交被定为朋党而被牵连——辛弃疾也在此内。公元1200年,朱熹背负污名辞世,年七十一岁。去世时他的门人因惧怕朝廷处罚,不敢来送葬。而罢官在家且又老病的辛弃疾却不顾病体,也不顾朝廷禁令,亲自到朱熹墓前哭吊。 这篇祭文现在能见到的仅两句,载于宋史辛弃疾本传,也可算作对于朱熹一生的评价:“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朱熹后来成了仅次于孔子的圣人,但那是后话了。在当时的形式下,我们所看到的辛弃疾,真不愧是陈亮所倾身相交的义士也!
  
  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是辛弃疾作品中最富盛名的一首,大约作于1205年,辛弃疾时年66岁。宁宗即位后,韩侂胄把持朝政。这是一个在历史上极有争议的人:他总共执政前后十四年,权势显赫。前期曾反对道学,后期又发动对金的北伐战争,因为本人才能以及宋朝内部种种矛盾而功败垂成。然后南宋朝廷为了使金国罢兵,居然派人暗杀了他,并将头送给金国,换取了和平。
  
  这于一个国家,是极其无耻与卑贱的事情。韩本人随后又因反对朱熹的道学,被其后兴起的道学门人纷纷诋毁,并终被列入了奸臣传中。不过,韩侂胄立志北伐的消息传出时,南宋诗词界的两大巨人:辛弃疾与陆游曾激动不起,纷纷作诗与作词赞誉。
  
  这二人,应与此时有了一段情谊,辛弃疾曾想买屋赠予陆游,而陆游曾作长诗为他奔赴北伐前线送行。
  
  但如同此时的辛弃疾已66岁,陆游已81岁一样。南宋朝廷已暮气沉沉,虽有恢复之志,但恢复之臣都与老去。更加上道学一派的门户之见,对韩侂胄的北伐也多阳奉阴违,甚至暗通金国——他们将对韩侂胄个人的成见,凌架于国家利益之上,以既使北伐失败。
  
  辛弃疾当于此时,登临京口北固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1206年,正当北伐出兵时,辛弃疾又被贬逐。随后,宋兵北伐失败,朝廷终于认可了辛弃疾在北伐前对宋金形式的论断,并于1207年重新启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正五品),但辛弃疾已病入膏肓,无力再起。
  
  当年九月初十,这位一身以恢复河山为己任的伟大爱国词人,终于没能实现自己上阵杀敌的志愿,病故于铅山,年六十八岁。
  
  据说,他临终时人已陷入昏迷,但突然惊起大呼“杀贼,杀贼”,然后溘然长逝。死后身无余财,仅余诗书以及奏疏。
  
  这或许是对他贪财与好色的最好回答,也如陈亮所知的辛稼轩一样:挠弗浊,澄弗清——其清白可证日月,而无需向诋毁他的人言明。
  
  辛弃疾死后,祭奠他的文章只有陆游与项安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他死后一年,又被朝廷言官弹劾说他迎合韩侂胄与金国开战,被剥夺所有官职。
  
  公元1210年,辛弃疾卒后三年,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卒。
  
  公元1233年,辛弃疾卒后二十六年,朝廷追封辛弃疾为光禄大夫(从一品)。
  
  公元1234年,辛弃疾卒后二十七年,也就是他上书预言金亡时间的62年后,金国灭亡。
  
  公元1270年,辛弃疾卒后六十三年,南宋著名爱国志士谢枋得夜宿辛弃疾神祠堂:“(夜闻)有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如人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更不绝声,近吾寝室愈悲。一寺数十人,惊以为神”。于是第二天祭辛弃疾墓,作下了《祭稼轩先生墓记》,盛赞其: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
  
  公元1275年,辛弃疾卒后六十八年,南宋追封辛弃疾为少师(正一品),谥号为忠敏。


      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行在临安(南宋未定都),宋亡。
  
  公元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于崖山大败,陆秀夫背幼帝跳海自杀,自太后以下的宗室、官员、宫女、太监及爱国臣民蹈海不顾,据称次日海面浮尸达十万具。
  
  史称:崖山之后无中国。
  
  公元1289年,谢枋得被执大都,绝食而亡……
  
  清代陈世昆评: “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而辛弃疾的一生,也如他那首贺新郎一样:男儿到死心如铁。千载悠悠,任足评说。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14 10:43 |只看该作者
妖蛾子 发表于 2015-1-14 10:20
辛弃疾的词,在学校读过不少,但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破阵子》,前面几句,到现在还可以倒背如流的。{: ...

我买过本他文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14 10:5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妖蛾子 发表于 2015-1-14 10:16
闲版生日快乐,万事如意。

冲这句,咱一定得如意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4 11:14 |只看该作者
我最喜欢 他的 ,觉得他最称道的一首 是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初中读到,那真是击节拍案啊。至今也是每读必叹。可惜不会喝,否则按鹿鼎记里面的说法,那是每读必哭,必浮大白。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4 11:27 |只看该作者
原文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14 12:21 |只看该作者
那花真漂亮,可惜送闲过了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14 12:21 |只看该作者
这是还更着呢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14 12:28 |只看该作者


生日快乐!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14 13:04 |只看该作者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1-14 00:13
话说,1月13日是公历生日
1月14日是农历11月24
北方风俗,过农历生日

谁送的花,老实交代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14 13:05 |只看该作者
再祝福生日快乐,年年岁岁朝朝幸福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14 13:06 |只看该作者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1-14 00:2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交友也是人以类聚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1-14 13:09 |只看该作者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1-14 09:48
辛词最富盛名的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这首《破阵子》,唯独因 ...

单破阵子这仨字就让人喜欢,慷慨人间事,畅意世间情,酣畅淋漓的人间至景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1-14 13:10 |只看该作者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1-14 11:27
原文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

英雄萧瑟啼悲情,英雄的另一面叫人沉默叹息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1-14 14:04 |只看该作者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1-14 00:13
话说,1月13日是公历生日
1月14日是农历11月24
北方风俗,过农历生日

继续祝福闲过首版生日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1-14 14:07 |只看该作者
闲过信陵饮 发表于 2015-1-14 00:2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好喜欢此诗。虽然有无奈的情怀更多却是让人豪情顿生的感觉。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1-14 14:13 |只看该作者
恩。里面都是几个大人物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1-14 14:14 |只看该作者
没事研究研究历史,了解名人的情怀,真的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1-14 14:14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这些故事,谢谢闲过首版。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1-14 14: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很认真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5-1-14 15:3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大学时候,曾通读稼轩集,惊叹不已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5-1-14 15:44 |只看该作者

恩。没事学习闲过首版认真读书。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5-1-14 17:11 |只看该作者
原来白面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全是朱元璋这小子害的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5-1-14 17:13 |只看该作者
现在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是 真知灼见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5-1-14 18:01 |只看该作者
妖蛾子 发表于 2015-1-14 10:16
闲版生日快乐,万事如意。

想想,过生日又老一岁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5-1-14 18:01 |只看该作者

手机慢慢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5-1-14 18:02 |只看该作者
开的是寂寞 发表于 2015-1-14 17:13
现在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是 真知灼见呢

晚上等别人睡了,再慢慢用手机打,也挺有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5-1-14 18:02 |只看该作者
李春天 发表于 2015-1-14 13:04
谁送的花,老实交代

单位送的,80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5-1-14 18:0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5-1-14 18:03 |只看该作者
水烟 发表于 2015-1-14 14:14
没事研究研究历史,了解名人的情怀,真的很好。

我慢慢来,因为辛的文很多,所以扯的可能会远一些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5-1-14 20: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高高兴兴进来,一脚踩坑里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