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亲情随笔:老妈在沈阳(不断更新中)
楼主: 般若山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情随笔:老妈在沈阳(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2-8-5 16:37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8-2 09:44
清水煮海鲜啊,不好吃。要是我,拿来油炸油焖,洒上胡椒粉,既去腥又美味,还保准不会拉肚子{:soso_e113: ...

好的。学一招。下不为例。{: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2-8-9 06:18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1:葫芦岛之行04——行走在兴城古城
     2012年8月3日 星期日 又来大连 感受湿热

  一个地方,即便再美,如果去上三两次,恐怕多少都有些腻歪。7月14日中午吃完自助海鲜后,我们在葫芦岛兴城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
  严格地讲,遇到困惑的是我、邻家女孩和岩哥。因为加上这次,我们三个已是第三次来兴城了,这里的明代古城已经去了两次。尤其是岩哥,困惑得不得了,连续问了好几次:都去过两回了,还去干什么?
  孩子就是孩子,只管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就是惦记着快点下海游泳和在海滩上玩沙子,全然不顾三位老太太的感受。这个时候,我和邻家女孩开始耐心做岩哥的思想工作:你这次来,就是为了陪曾祖母、奶奶和外婆,哪能不去呢?
  刚开始,岩哥的态度很坚决,要自己打车回临时居住的地方。后来,架不住爹妈再三做思想工作,终于答应跟车前往,但声明不去逛古城,而是留在车里睡觉。
  孩儿大不由娘,似乎也只能如此了。
  下了车,我问姑婆晕不晕车,她说一点不晕,理由是车好路也好。
  听到姑婆这么讲,大伙儿都很高兴。因为之前听岳母讲,姑婆在老家的时候,坐啥车都晕,并且晕得很厉害。到了沈阳,她晕车的毛病彻底好了。
  想来,姑婆给出的理由是站得住脚的。我们老家的乡村公路坑坑洼洼,颠簸得厉害,加上车的减震功能差,确实容易出现晕车的问题。
  扯远了,还是陪着三位老人逛逛兴城古城吧。
  兴城古城位于葫芦岛兴城市,东南涉渤海,西南依六股河与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老家绥中县相邻,西北与建昌县接壤,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城中心设有钟楼,城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
  说到兴城古城,不得不提到明代名将袁崇焕。正是他的主持下,当时的宁远城、如今的兴城古城才得以修建和繁荣。
  如今,行走在兴城古城,依然可以看到不少袁崇焕的影子。那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那高高耸立的城墙,都在述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往事不堪回首,世事总是弄人。当年袁崇焕在这里筑城固边、奋勇杀敌的时候,他哪会想到魏忠贤那个奸臣会陷害他?哪会想到那个昏庸的皇帝会置自己于死地?
  现今的兴城古城依然繁荣,但已经没了当年的味道。
  这是一座完全开放的古城,甚至看不到售票处和管理人员。在夏日的阳光下,古城显得古朴,也显得无奈,任由商贾和游人在这里逛来逛去和讨价还价。
  是的,与其说这里是古城,还不如这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卖场。古城街道两边的房子还被开发成了商铺,商品琳琅满目,要啥有啥,流行音乐不绝于耳,叫卖声此起彼伏。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感悟明代风情,委实是件很艰难的事情。
  好在三位老人并不在意这些,而是看啥都新鲜,在古城的街道上东瞅瞅西望望,可以说是兴趣盎然。
  可能是故地重游的缘故,我对周围的景致已无多大兴趣,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前跑后,寻找各种合适的角度,适时按下快门为三位老人照相留念。而邻家女孩则忙着去看那些各式各样的饰品,想给三位老人买个纪念品。
  看了一会古城的景色,姑婆、老妈和岳母她们三个转换了角度,不再当游客,而是开始为岳母物色合适的鞋子。
  从沈阳出来的时候,岳母穿了一双皮鞋,显然不太适合步行和游玩。正因为如此,三位老太太才萌生了在这里买一鞋子的念头。
  挑过来选过去,岳母最终选了一双售价15元的鞋子。
  瞧瞧,来自农村的老人们就是这样节约,买什么都图便宜,很少考虑样式、质量等问题。
  老人们买鞋的当口,邻家女孩也为姑婆和两位老妈选好了礼物:每人一串玛瑙手镯。
  第二天早上,当玛瑙手镯戴到新主人的手腕上时,三位老太太嘴里虽然在埋怨花钱干啥,脸上却乐开了花。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2-8-9 06:18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2:葫芦岛之行05——葫芦山庄的笑声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阴

  再过三个多月,老妈将迎来她的72周岁生日。让我们这些孩子倍感欣慰的是,老妈的身体依然硬朗。
  7月15日吃过早饭后,我们驱车离开葫芦岛市新城区,直奔葫芦山庄而去。
  在这里,老妈麻利的手脚让我很是吃惊,甚至有些自叹不如。
  葫芦山庄是个农业旅游景区。从大门悬挂的牌子看,好像在全国还有些名气。我以前听说过,但一直没有来过。
  可旅游景点就是这样,没去的时候,向往得不得了;真正身临其境,才知道不过如此,有时甚至还有些失望。
  葫芦山庄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
  进入景区大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规划混乱,无论是停车场还是建筑物,都像是随意弄出来的。这样说可能有些不公平,但我就是这么个感觉,挥之不去。
  更让人觉得不论不类的是,里面竟然建了一些展馆,什么国防教育,什么人民防空,只要你能想到的,这里几乎都有。
  我们一行人看了看国防教育展馆,之后便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那些展馆几乎全是质量不咋的历史图片,没有实物,没有导游,布局也不合理,怎一个乱字了得?
  从国防教育展馆出来,我们直奔桥艺区,到那里检验一下各自的胆量。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数个用废旧轮胎和铁链组合成的秋千。
  我、邻家女孩和岩哥还没开始比划哩,三位老太太却来了兴趣。81岁的姑婆坐上去了,72岁的老妈坐上去了,61岁的岳母坐上去了。
  看老人们荡不起来,我就上前来回推拉铁链,让三位老人的秋千飞得更高更远。
  刚开始,我不敢使劲,但姑婆和老妈根本不在乎。我问她们怕不怕,二老回答如出一辙:不怕。于是我放开胆子使劲轮流推拉着铁链,两位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很是开心。
  秋千旁边,是一个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的软桥。我第一个往上爬,岩哥紧随其后。
  爬到高处,我没觉得害怕,但却没有继续向前。不是我的胆子不够大,而是前面的难度越来越大,我担心我的错误示范会给亲人带来危险。因为在我身后,不只有12岁的儿子,还有72岁的老妈。
  我坐在往回看,发现岩哥有些畏手畏脚,老妈却很利索,一会儿就超过了孙子,还叮嘱小家伙不用怕,说这没什么好怕的。
  岩哥最终还是退缩了,小心翼翼地原路返回。老妈却紧紧跟在我后面,独立的、比我还轻松地回到地面。
  我和老妈从软桥上下来时,邻家女孩正忙着给我们照相录像。对于老妈的勇敢和麻利,她这个小儿媳妇不得不表示佩服。
  面对我们的夸奖,老妈乐得不行,说年轻时多险的悬崖都敢爬,这不算啥。
  随后,81岁的姑婆和61岁的岳母也顺利通过一座难度不是很大的桥。
  真的很佩服这三位老人,连岩哥也惊讶不已。姑婆和岳母从桥上下来后,岩哥指着使用说明给我看:严禁老人通过。
  我的乖乖,一不小心,三位老人竟然违反了规则,但也创造了属于她们自己的生命奇迹。
  从桥上下来,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歌声和叫好声。那是景区安排的文艺演出开始了,我们赶紧循着声音赶了过去。
  看台前已经坐了不少人,演员们正穿着文革时期流行的绿军装,举着领袖相,走着齐步,唱着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歌。
  对于这些红歌,三位老太太显然是熟悉的,老妈甚至坐在那里小声跟着哼唱。
  热闹的红歌过后,是搞笑的二人转演出。
  当然,这里的二人转与城里的差不多,同样的唱得少说得多,同样的二人转唱段少流行歌曲多,同样的正经的少不正经的多。
  对于那些明显的或是隐晦的黄段子,岩哥有时看不明白,问我什么意思。我没法回答,只能说“你长大就明白了”。
  这期间,邻家女孩没有闲着,边看演出,边为三位老人寻找更合适、更舒适的座位,从后面挪到前面,从长条凳换成了靠椅。
  离开葫芦山庄的时候,岩哥买了一只葫芦丝,还现场给我们演示了《荷塘夜色》和另外一支曲子,倒也像模像样。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2-8-9 06:19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3:葫芦岛之行06——感受辽沈战役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滂沱大雨

  严格地讲,此篇应该不算是“葫芦岛之行”的内容了。但这也算是此行的收宫之举,暂就这么着吧。
  7月15日11时许,我们结束在葫芦山庄的游玩,驱车直奔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辽沈战役纪念馆所在地、辽西重镇锦州而去。
  对于锦州这座英雄城市,我的印象一直不是很好。
  除了厚重惨烈的战史,这座海滨城市全然没有沿海地区应有的开放和现代气息,街区老旧,道路坑洼,市容多年未变,被称为神牛的人力三轮车满大街跑。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锦旗烧烤的名气就很大,大有成为这座城市标志的趋势。可这多多少少也有点讽刺意味吧?
  当然,锦州市的领导也不甘心就这么沉沦下去,比如他们已经成功申办明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据说目前正在一边扯皮一边建设。
  对于锦州的世博会,我真就没抱多大期望,我甚至怀疑这个世博会的含金量和影响力。你看啊,继昆明、沈阳、西安之后,再算上锦州,中国举办世博会的频率是不是高了一些?后面有没有地方官员捞取政绩的影子?如果不是,为什么独有中国的城市对此这么感兴趣?
  哎呀呀,扯哪去了?打住打住,还是说说我们去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的那些片断吧。
  当日在锦州吃过午饭,我们没有休息,驱车直奔辽沈战役纪念馆。东拐西拐,走过一个桥洞,远远地就看见高高矗立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从入口到展厅,其实很蛮长一段距离,还有一条长长的、宽宽的石梯。据称纪念馆前面以前是个游乐园,呼天抢地,混乱不堪,与辽沈战役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不知是谁提出来的,反正游乐园拆除了,与纪念馆合二为一,这片区域也就变得清静起来。
  下了车,81岁的外婆、72岁的老妈和61岁的岳母不见丝毫疲态,兴致勃勃地往上爬去。
  这个地方我之前来过,此行的任务就是协调和服务,比如安排行程,比如照相摄像。在辽沈战役纪念馆跟前,我给三位老人照了一些合影。
  辽沈战役纪念馆免费参观,但要凭身份证领取门票。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层,把身份证全都扔在车里了。没办法,邻家女孩只好回去取身份证,三位老太太在树荫下乘凉,我和岩哥则在一旁胡乱打闹着。
  等到邻家女孩把身份证取来并换完门票,我们才发现原来可以“作弊”:拿别人的身份证领取门票——工作人员也不一一核对身份证,递进去几个身份证就递出来几张门票。我们进去参观之前,先后有两个女子找邻家女孩借身份证,甚至就在工作人员的眼皮底下进行,竟然安全无恙。
  终于可以进去参观了。好几个展厅,认真看下来,恐怕得一整天。考虑到我们还要赶火车返回沈阳,只好选择走观观花的方式。
  来辽沈战役纪念馆之前,岳母曾经说过,她三叔也就是姑婆的三哥解放前就在东北当兵并牺牲了,问能不能在这里找到他的名字。我们都说够呛,其实也没放在心上,路过写满烈士名字的纪念墙时,谁也没去看一眼,甚至连岳母三叔的名字都没提前问一下。事后想想,我们做得真是不对,不管能否找到,总该找一找的。
  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很多英雄的名字和英雄的部队。董存瑞,梁思成…四野的各个纵队和后来的各个军…真正的英雄辈出,真正的将星如云。
  整个辽沈战役纪念馆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位于顶部的圆形全景画。当年四野解放锦州的经典战役在这里一一呈现。
  如果非要我总结参观全景画的感受,也许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逼真惨烈,身临其境。
  这让我想到黑河瑷珲历史陈列馆的半景画,想起沙俄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从纪念馆出来,在武器陈列区,我让三位老人在一架退役的战斗机前合影留念。她们都坐过飞机,但真正的战斗机还是第一次看见。
  在停车场旁边等车的空隙,趁着良好的光线,在邻家女孩的提示下,我开始给三位老太太照半身的标准照。我在这边调整着焦距,邻家女孩在那边逗着老人们开心。
  可能是我们两口子配合默契的缘故,三位老人笑得很开心。我抓紧机会,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
  我知道邻家女孩的良苦用心,她是想给老人们各留下一张精彩的照片。
  我老爸今年农历正月初七去世后,邻家女孩和我初中同学玉珍姐、陶平姐在我的QQ相册里找来找去,才找到一张不那么清晰的个人照片冲洗出来当做遗照,非常遗憾。
  这样的遗憾,显然不能再次发生。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2-8-9 06:19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4:种花养鱼乐不疲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新地方 老工作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种花还是养鱼,我和邻家女孩都是门外汉。
  也曾跃跃欲试,但均以失败告终,甚至号称千年不亡的乌龟也被我们两个给养死了。
  由于这个缘故,我们两口子坚决扼杀了岩哥想养小狗、小兔、小鸟等疯狂想法。因为我们坚信,所有宠物均与我们家无缘,包括那些花花草草,前世和我们肯定不是亲戚,要不一到我们家就蔫不拉几甚至生命垂危呢?哈哈。
  当然,对于那些把花鸟虫鱼伺候得生香活色、活蹦乱跳的高人,我和邻家女孩始终抱着崇敬的心情。比如哈尔滨的王祥金老弟,养什么成什么,家里总是鲜花不断生机一片。这就不是羡慕嫉妒恨那么简单了,简直就想据为己有。
  不过事情总会有有转机的。话说公元2012年,我们家里终于有了鲜花和鱼儿的影子,虽然不那么兴旺发达,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以前不曾拥有的快乐。
  老妈来沈阳不久,因担心老人家寂寞,我和邻家女孩开始琢磨在家里种花养鱼。
  这一次,我们没有犹豫,利用一个周日的上午去了一趟北市的花鸟虫鱼市场,挑了两盆花,买了若干小鱼,兴高采烈地搬回家,给了老妈一个惊喜,也给了全家人一个好心情。
  基于以前的失败经历,买花的时候,我和邻家女孩都特意问了一些养花的常识,比如不能天天浇水,一周一次即可,诸如此类的小技巧,问了许多。
  这些技巧自然会原封不动地传授给老妈。因为我们担心,习惯了山区生活的老妈,肯定并不擅长在楼房里养花养鱼。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并非多余,老妈确实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摸索过程。
  养花还好,可以说是波澜不惊,那两盆花至今还长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可老妈养鱼的过程就有些曲折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第一次买鱼回来,养在了一个葡萄酒杯型的玻璃容器里,里面还养了一株绿色的水草。
  闲暇的时候,一家人看着各种颜色的鱼儿在玻璃容器游来游去或是争抢食物,心情会变得很好。尤其是岩哥,刚开始新奇得不得了,没事就给鱼儿喂食或是逗小鱼玩,那些鱼儿显然成了他的另类玩具。
  我们都没有养鱼经验,包括老妈也弄不明白,水放了不少,几乎到顶,以为这样可以给鱼儿更多的活动空间。
  有一天,忽然听到玻璃容器有破裂的声音,我们没在意。过了两天,出现了漏水迹象,上去一搬,酒杯一样的玻璃容器齐刷刷地从底座处断成两部分,水全部倾到在地方,鱼儿也飞得到处都是。
  老妈心疼得不得了,根本不理会满地流淌的水,而是首先忙着四处寻找那些可怜的鱼儿。
  可能是受了惊吓,或是不得法,虽然很快新买了鱼缸,但那些鱼儿还是一条接一条地死去。
  打捞死鱼的时候,老妈总是要咕咙几句:啷个搞的噻?喂多了?水凉了?没晒到太阳?
  我和邻家女孩都安慰老妈:没事,咱们再买。
  于是老妈又陆续买回一些小鱼,又陆续死了一些,包括鱼缸,后来又破裂了一个。
  慢慢地,老妈摸索出了一些养鱼的道道。比如,水不能放太多,那样既会增加鱼缸的压力导致破损,也不能保证水中的含氧量;比如,换水不能太勤太彻底,要一点一点来;还比如,鱼食尽量少喂,否则鱼儿会撑死,等等。
  有了这些心得,鱼缸里的小鱼儿虽然不如最初那么多了,但死亡事故越来越少,老妈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好到甚至把我岳母也带动起来在她家里养鱼。
  对于老妈的养鱼实践,我和邻家女孩极少参与,但会不时夸奖老妈几句。
  每每此时,老妈总是笑容满面,一脸的成就感。
  
  天高云淡 2012年6月日06:34 于北方滨城吉林市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2-8-9 06:19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5:喝酒的故事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大美松花江  清凉好晨光
  
  老妈之所以有个比较硬朗的身板,原因大致有三个:勤于劳作,不让自己变懒;早睡早起,作息时间比较科学;豁达乐观,天大的事也平静对待。
  这是我的总结,显然有些啰嗦。如果用我岳父的话讲就简单许多:一直没闲着;不时喝点酒。就这两条。
  我得承认,岳父说得有些道理。
  我不清楚老妈从什么时候开始喝酒的,但我知道她有些酒量,并把这个天赋遗传给了她的孩子们。我们兄妹5人都能喝点酒,侄儿们似乎也不差,甚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
  老妈有些酒量,但从不酗酒,喝酒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为了健身或是治病。
  据我所知,老妈喝酒多半是为了治病。
  比如,她曾经用芦荟泡酒,喝好了难缠的妇科病。还比如,她正在喝药酒,让折磨她多年的腰间盘突出缓解了许多。
  我不知道老妈在重庆开县老家的时候如何喝酒,2000年、2002年、2008年她和老爸来东北小住期间,我见识了老妈对酒的热爱或是亲近。
  那时,除了早餐,老妈每顿都要喝一小杯白酒,不到二两,边吃饭边喝,喝得脸红扑扑的,之后该干啥干啥,从不误事。
  那时,我和邻家女孩不时要去打回一些白酒,生怕老妈的酒杯断了流。
  那时,我经常在外面和别人拼酒,回到家滴酒不沾,从不陪老妈喝酒。
  那时,老爸的尘肺正在逐年加重,早就戒烟戒酒,只能看着老妈自饮自乐。
  2010年以后,因为总是头痛,在医生的建议下,老妈不再喝酒。
  后来到医院一检查,说是脑血管老化,脑部供血不足。这种情况下,喝酒确实比较危险。
  年初老妈来沈阳之后,我搞了一些清理和疏通血管的口服药让她老人家吃,效果很好,头痛的毛病几乎没有了。
  可老妈还有腰间盘突出,走久了,坐久了,腰部都会隐隐作痛。
  后来,二嫂打来电话,说老家有个医生琢磨出了一个中药泡酒方子,专治腰痛,效果非常好,治好了不少老病号,问我和老妈要不要试一试。
  是的,我也有腰间盘突出的毛病。听二嫂这么一说,不由得有些心动,那就试试吧。
  二嫂就快把配好的中药寄了过来,邻家女孩去买了一个大酒缸和20斤白酒泡好。
  一周之后,老妈重拾喝酒的爱好。
  我在家的时候,晚饭时也陪老妈一起喝几口。
  因为是药酒,味道非常奇特,邻家女孩曾经试着喝过一口,连说难喝。
  可能是指望它治好或缓解腰痛吧,我和老妈却没有这种感觉,喝起来倒也有滋有味。
  岁数大了,老妈中午不再喝酒,只在晚饭时喝上半两左右的药酒,从不超量。
  我回家吃晚饭时,餐桌上会摆上一满杯药酒。我和老妈就着饭菜,你一口我一口地把酒喝下去。
  别看老妈身材瘦小,但喝起酒来却豪爽得很,大口大口的,动作很潇洒,表情很舒展,像是很享受的样子。
  当然,我也完全继承了老妈的优良传统,往往饭还没吃完,酒杯里的酒已经所剩无几。
  有一次,我喝得快了些。眼看杯里的药酒快没了,老妈不干了:“我才喝一口,你就喝完了?”
  说完,老妈自个儿笑了起来,我和邻家女孩也哈哈大笑,乐不可支。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6日06:28 北国滨城吉林市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2-8-9 06:2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6:带着老妈看电影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家人出行  独守空房

  在我的重庆开县山乡老家,正儿八经的看电影,至今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事实上,如今的老家,甚至已经没了看电影的可能。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全是老弱病残,红白喜事越来越没冷清,曾经以放电影为生的能人改行跑起了摩托拉客挣钱。要看电影,只能透过电视荧屏将就一下了。
  上个世纪80年代,老家还有红白喜事放电影的习俗。这是属于山村的文化盛宴,也是我们这些孩子趋之若鹜的美丽之约,哪怕翻山越岭,哪怕打着火把赶夜路,我们都会远远地赶去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
  乡村的电影永远都是在露天环境下进行。两棵树或两根竹竿支起不大的银幕,画面质量、音响效果都十分有限,可从来都不缺少观众,或自带板凳,或原地站立,或爬上树枝和墙头,混乱而又有序,嘈杂而又安宁,单调而又有趣。
  当然,这只是属于孩子们的快乐,大人们忙着喂猪喂牛和其它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电影。至少在我的记忆里,老爸老妈不曾带我们看过电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好在这个遗憾还有弥补的机会。2008年秋天,老爸生前最后一次和老妈来东北小住期间,我、邻家女孩和岩哥领着二老到沈阳百联购物中心的新东北影城,看了冯小宁导演的《超强台风》。
  这是一部宣传力度远远大于实际效果的国产灾难片,无论是故事还是特效,都无法与好莱坞的灾难大相提并论,但在封闭良好、设施一流的正规影院里,依然可以营造出可观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尤其是对于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的老爸老妈来说,绝对是一次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
  尤其是老妈,每每看到台风造成的惊天骇浪和惨不忍睹的受灾场景,总会一个人在那里惊呼“我的天”或“天啊”,弄得前后左右的观众很是诧异,弄得老爸不得不提示她小点声。
  看完电影出来,老妈捂着胸口,连连说“吓死我了”;老爸乐得不行,说你们女人胆子就是小;对于奶奶的夸张表现,岩哥不以为然,说这个没什么意思;我和邻家女孩不掺乎两老一小的口水仗,在一旁看着热闹。
  那场电影,给老爸老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老妈从此爱上了看电影。
  今年老妈来沈阳和我们一起生活之后,时不时的,我们一家四口人要去看一场电影,有两次,还带上了以前对看电影毫无兴趣的岳母。
  半年多来,先后带老妈看过《丁丁历险记》、《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众神之怒》、《饥饿游戏》等电影。每一次,老妈都看得津津有味。
  老妈看电影极为专注,戴着老花镜,前倾着身子,绝对的全神贯注。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惊险场面的出现,老妈仍会惊呼着“我的天”或“天啊”,但声音已经小到不会影响到身边的其他观众。
  对于岩哥边看电影连吃零食边喝饮料的习惯,老妈很是不以为然,认为既然看电影就应该静下心来看,还说影院的东西死贵,实在划不算。
  每次看完电影出来,老妈都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和邻家女孩一般保持沉默,任由老妈和岩哥各抒己见或是争论不休。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8日06:56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2-8-9 11:10 |只看该作者
忙中偷闲,跟着师父优哉游哉哈
分享师父合家出游的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2-8-9 11:11 |只看该作者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师父家的儿子叫岩哥,前边文中的岩哥原来是师父家的宝贝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2-8-9 16:06 |只看该作者
好温馨的一家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发表于 2012-8-9 20:33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8-9 11:10
忙中偷闲,跟着师父优哉游哉哈
分享师父合家出游的快乐

自得其乐{:soso_e113:}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2-8-9 20:34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8-9 11:11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师父家的儿子叫岩哥,前边文中的岩哥原来是师父家的宝贝

嘿嘿,我们家没大没小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2-8-9 20:35 |只看该作者
梦里潇湘 发表于 2012-8-9 16:06
好温馨的一家人~

寻常人家,寻常生活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2-8-10 10:54 |只看该作者
称呼那位为邻家女孩,很特别也很温馨。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2-8-10 11:32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12-8-10 10:54
称呼那位为邻家女孩,很特别也很温馨。

嘿嘿,本来就是邻家女孩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2-8-11 21:23 |只看该作者
般若山人 发表于 2012-8-9 20:34
嘿嘿,我们家没大没小

民主气氛相当浓厚的家庭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2-8-11 21:23 |只看该作者
般若山人 发表于 2012-8-10 11:32
嘿嘿,本来就是邻家女孩哈

有关这个称呼,我想写一篇短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2-8-11 21:25 |只看该作者
李子四 发表于 2012-8-10 10:54
称呼那位为邻家女孩,很特别也很温馨。

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不过事实就是,这个邻家女孩这是他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你说幸福不幸福。跟老乡那个没订成亲的异姓妹妹一样叫人回味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2-8-12 06:29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8-11 21:23
有关这个称呼,我想写一篇短文

期待中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2-8-12 06:29 |只看该作者
心月 发表于 2012-8-11 21:25
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不过事实就是,这个邻家女孩这是他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你说幸福不幸福。跟老乡那个 ...

思想有点复杂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12-8-14 12:13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7:最美不过亲人来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雨后初晴  天高云淡

  生活中有些事情,巧合得让你无可奈何,巧合得让你哑然失笑。
  比如今年,每每有亲人来沈阳,我都会在当天或前一天出差。
  从邻家女孩的小姨到姑婆,再到我的大嫂、小妹和侄儿他们,先后来过3批次共7位亲人,每次我都在当天或提前一天出差,无一例外。
  8月2日,大嫂、小妹和侄儿、外甥从合肥坐火车来沈阳,她们上午10点多钟到,我坐8点多钟的火车去大连出差。
  8月5日我返回沈阳后,见到大嫂,我拿自己开涮:听说你们要来,吓得我赶紧跑了。
  听我这么讲,大嫂直乐,小妹则在一旁火上浇油:没跑掉吧?想躲我们,没门!
  看我们兄妹两个打嘴仗,老妈开心地笑着,忙着去给我拿水果。
  大儿媳、小女儿和两个孙儿来沈阳看望自己,老妈很高兴,提前半个月就进入了情况,天天问小妹何时动身,还不止一次在我面前嘀咕小妹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可老妈却爽过了头,大嫂小妹她们来的第三天就感冒了,咳嗽,头晕,打喷嚏,相当难受,可老妈依然坚持着忙这忙那。
  因为大嫂和小妹她们的到来,邻家女孩给自己放了假,安心在家陪同和安排一日三餐。大嫂和小妹也是勤快人,煮饭炒菜一起上,洗衣拖地抢着干,几乎不用老妈动手。
  但老妈就是闲不下来,在屋里转来转去,一会儿给大儿媳或女儿洗个水果,一会儿又给三个孙儿整点零食,或者静静地站在一旁听两个儿媳和小女儿闲聊,或者坐在一边看三个孙儿玩电脑。
  大嫂小妹她们来的头几天,刚好赶上辽宁出现几十年不遇的大雨和洪灾,哪里都去不了,只能天天在屋里活动。老妈是个闲不住的人,老呆在家里,加上雨天的阴冷或是潮湿,于是感冒了。
  老妈感冒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平时归她的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活计都让两个儿媳和小女儿抢着干了,甚至每天两次雷打不动去岳母家的习惯也被改变了。
  对此,岳母很有意见,抱怨老妈好几天没去她家了。
  相对于岳母的抱怨,老妈的心情是愉悦的。见到自己沈阳之外的后人,怎么说都是开心的事情。何况大嫂和小妹都那么勤快、懂事和体贴。
  前天晚上,我从吉林出差回来,晚饭后和邻家女孩陪大嫂、小妹、侄儿、外甥到八一公园溜达,老妈坚持一同前往,生怕错过了与后人们相处的时光。
  在公园里,老妈一边走着,一边与大嫂和小妹说着话,平和而安静,淡定而从容。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9日07:07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2-8-14 12:14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8:支出第一笔奖金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记录生活  感悟亲情

  前些日子到大连出差,碰巧赶上营口、盖州等地闹洪灾致使铁路中断,高速公路要么全线或分段封闭,要么只允许7座以下的小车通过,长途客车全部停运,飞机更是一票难求。
  期间往家里打电话,老妈很是担心,连问“那啷个办”,我安慰她会有办法的,不用为我担心。
  眼看我们就要被困在大连这个三面环海的半岛之上,有人提出了高价包出租车的主意,到火车跟前一打听,还真有不少出租车在发这种“灾难财”。
  于是,8月5日早饭后,我们一行三人租了一辆出租车,出了大连市,直奔沈阳城。
  三个小时的高速公路车程里,不时在沈大高速公路上看到浸泡在滔天洪水里的村庄、庄稼、乡村公路和若隐若现的汽车。路过营口鲅鱼圈时,甚至亲眼目睹了警察从洪水中救起一个落水群众的场景。总之,洪灾过后,到处一派触目惊心的景象。
  8月5日这天,已是大嫂小妹她们来沈阳的第4天,我多少有些归心似箭。亲人来沈,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都应该见上一面或是小聚一下。
  还真就只能见上一面。因为当天晚上6点多钟,我奉命要坐火车北上吉林出差,算上中午回家吃饭的时间,在家里只能呆三四个钟头。
  从苏家屯下了高速,在出口拥堵了几十分钟,回到家,已过午后一点。为了等我,全家人推迟了开饭的时间,我也终于在午饭前见到了四年未见的大嫂,还有春节在老家见过的小妹、侄儿和外甥。
  吃饭的时候,8口人围成一桌,你推我让,东扯西拉,说说笑笑,嘻嘻哈哈,氛围温馨而明快,尽显天伦之乐。
  吃完饭,收拾停当,一家人要么坐在电视跟前看奥运比赛,要么围在电脑跟前看时下正在热播的《爱情公寓Ⅲ》,要么胡乱闲扯。
  期间,我问老妈给侄儿的红包准备好了没有,她说钱还没去取,并提出让我陪她去一趟银行。
  大哥的儿子、我的侄儿今年过了安徽的文科二本线,被武汉体育学院应有心理专业录取,由此正式成为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老爸老妈积攒下来的7000元奖励基金终于派上了用场。
  来到离家不远的盛京银行,老妈把银行卡交给我,让我去柜员机那里取出1000元。我让老妈自己操作,她却说搞不明白,由我全权代劳。
  我把取出来的钱交给老妈,只见她把10张百元大钞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携带的钱包里,生怕弄出了皱褶。因为之前我告诉过老妈,家里有大红包,可以很轻松地放进去1000块钱,这样既显得很喜庆,也多少有点隆重或郑重其事的意味。
  从银行出来,老妈告诉我,除了给考上大学的孙儿1000元奖金,她还准备给就要上初一的孙子和上小学二年级的外孙各一个小红包,每人100元。
  老妈讲,不能只能奖励考上大学的哥哥,两个小家伙的积极性也要保护。
  我得承认,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处理事情,老妈确实比我周到和细致。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10日07:13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2-8-14 12:14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79:高高兴兴去大连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家人归来  结束单身

  最近工作忙,经常出差,偶尔回到沈阳遇到了周末,还要加班干这干那。
  不能说麻木了,但至少是习惯了。包括邻家女孩和岩哥也对我忙碌状态麻木或习惯了,哪个周末我在家休息了,娘俩儿反倒不习惯。8月7日晚饭前从吉林出差回家,岩哥甚至来了一句:“爸,你回来干啥?”气得我差点没抽他。
  比如今天吧,好不容易捞个休息机会,却得去早市买菜,还得把午饭准备出来。老妈领着两个儿媳、一个女儿和两个孙子从大连坐火车回家,我哪有不做饭的道理?不仅要做,还得拿出我这个三级厨师的最高水准,要不然没法向远道而来的大嫂、小妹和侄儿、外甥交差。
  真是很长时间没干买菜、洗菜、炒菜、炖菜和煮米饭这些家务活了,有些生疏,但基本功还在。今天我也真是用下功夫了,一心想给家人做出一桌可口的饭菜。好不有了表现的机会,哪能胡乱对付呢?
  何况还有老妈的因素在里面。无论如何,我都得让老妈知道他的小儿子依然可以像小时候那样自己做饭喂饱自己。
  从本周三老妈她们一行7人坐火车去大连算起,我独守空房已经到了第4天。想想家人们去大连之前的一波三折,我做起午饭来就有了十足的劲头。这么不容易的行程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我还不用一桌好菜好饭表示祝贺?
  家人的这次大连之行真是太不容易了。
  最初的行程安排,早在大嫂小妹她们从合肥赶到沈阳的当天就确定了,还买好了8月3日去大连的火车票。当时我正在大连出差,以为可以在那里见到分别数月至数年不等的家人,不料沈阳至大连的铁路、公路却被洪水阻断了。
  8月3日那天早上,关于铁路是否通车的消息比较混乱,有的说通了,有的说没通,问火车站,给出的答案也是模棱两可,不说通,也不说不通,只说等车站的通知。
  邻家女孩是个急性子,带着家人直奔沈阳站而去,问了一大圈 ,只好选择退票。我建议她们改坐长途客车,被邻家女孩一口否决:不着急,安全第一,再说老妈还感冒了,长途客车都有空调,她吹了空调会更难受,还是再火车通了以后再说吧。
  后来的消息表明,邻家女孩的决定无比正确。因为当天沈大之间的长途客运全部中断,一直到8月5日才陆续恢复正常。
  当然,说邻家女孩的决定无比正确,关键还是她对老妈身体状况的关注与关照。
  那两天,老妈确实感冒了,咳嗽不止,头重脚轻,难受得很。8月5日我从大连回沈阳中转去吉林出差时,看到老妈的感冒症状依然还很严重,面色和精神头都不是很好,如果急于去大连,老人家肯定不会那么舒服。
  因为担心耽误大儿媳、小女儿和两个孙子回合肥的行程,8月5日下午,也就是我在家作短暂停留那阵子,老妈提出她不去大连了,一个人留在家里。
  听老妈这么讲,小妹表态她不去大连了,在家陪老妈。邻家女孩和大嫂都不干,坚持要等老妈感冒缓解了再去。因为她俩早就看出来了,对于数位家人一同前往的大连之行,老妈充满期待,哪能不愿去呢?
  当然,我也看出来了,也就站在了大嫂和邻家女孩那边,告诉老妈不着急,行程可以往后推两天。为了让她快一点康复,我还给老妈新买了一盒感冒药。
  8月7日下午,我从吉林返回沈阳,此时沈阳至大连的铁路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征得家人同意后,我开始订票,并在晚饭后拿到次日七点半去大连的车票。
  此时,老妈的感冒症状已经缓解了许多,去大连游玩已没任何问题。
  老妈她们去大连这几天,我一直关注着老妈的病情,得到的消息的是一天比一天好。
  今天中午1时许,当我把饭菜基本准备妥当时,老妈一行进了家门。
  我一看,老妈的气色不错,已经恢复到感冒前的模样。
  再一问,大嫂回答:好利索了,一到大连就精神了。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11日07:59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2-8-14 12:14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80:老妈是一本书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阴天阵雨至  天凉好个秋  

  有位朋友讲,苦难是一本书。我觉得很有道理。
  打开苦难这本书,有人品匝出苦涩,有人却能品尝出甘甜。
  比如在对待粗粮的态度上,老妈就给我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风雨过后是彩虹,苦尽甘来甜更甜;山珍海味伤身体,粗茶淡饭最养人。
  应该讲,我不是个挑食的人,因为我小时候挨过饿,知道吃不饱是种什么滋味,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但我也有软肋,比如对于玉米和红苕这两种食品,无论原汁原味还是粗粮精作,如果不是别无选择,一般情况下我连动一筷子的想法都不会产生。
  真不是我挑食,而是儿时吃得太多,上顿接下顿,顿顿都要吃,吃得嘴里寡淡无味,吃得烧心烧胃,吃得直冒清口水。
  在不缺粮的时候,在我的重庆开县山乡老家,乡亲们俗称的包谷(指玉米)和萝卜(指红苕,也就是北方人所称的地瓜;真正的萝卜则称为水萝卜)是用来喂猪长膘的。
  小时候,我一边诅咒着永远都吃不完的包谷羹羹儿和萝卜坨坨儿,一边惊讶于能把猪儿催肥的包谷和萝卜为啥不能把我那瘦弱的小身板催肥催壮呢?
  儿时对食品的记忆深刻而强大,深刻到伴随终身,深刻到难以更改。所谓家乡美食就是这个道理,自个儿觉得美味无比,外乡人却极有可能认为索然无味。包括对某一食品的憎恨或厌恶,也大多源于儿时的记忆。
  当然,这只是我的体会和感悟,纯粹的一家之言。因为我的这一观点用在老妈身上就彻底失效了:她对包谷羹羹儿和萝卜坨坨儿无比热爱,至今还爱得深入骨髓,不时弄点回家品尝,像是过年一样高兴。
  来沈阳这半年多时间里,老妈时不时的会从市场上买两斤生地瓜,或是几穗嫩玉米,要么就是磨碎的包谷面儿,趁我和邻家女孩不在家吃饭的时候再做来吃。
  对了,显然不是受我的影响,小时候几乎没挨过饿的邻家女孩对也不喜欢包谷羹羹儿和萝卜坨坨儿,对老妈偶尔掺杂在白米饭里的萝卜坨坨儿,几乎不怎么碰。至于用玉米面熬出来的包谷羹羹儿,她更是没什么兴趣。
  让老妈无比开心的是,小儿和小儿媳不喜欢萝卜坨坨儿和包谷羹羹儿,岩哥却喜欢得很,经常和奶奶一起享用,从来没有半点不喜欢的任何表示。
  于是我相信,遗传学真是伟大得不得了,不仅长相、性格、血型等可以遗传,连饮食习惯也能逐代或隔代遗传下去。比如,老妈喜欢甜食,岩哥也喜欢;老妈喜欢萝卜坨坨儿和包谷羹羹儿,岩哥还是喜欢。
  对于老妈如此钟爱萝卜坨坨儿和包谷羹羹儿,我曾经不太理解。
  按说老妈这个岁数,挨饿的记忆应该比我还多还深刻,当年那些萝卜坨坨儿和包谷羹羹儿也一定吃到她烧心甚至是恶心,为什么我吃伤了她却没有?原因在哪里?
  曾经和老妈探讨过这个问题,她的回答一点也不复杂:有吃的就不错了,还挑什么?再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偶尔吃点粗粮,对身体有好处。
  同样是面对曾经吃得极不耐烦的萝卜坨坨儿和包谷羹羹儿,同样是面对曾经的苦难,老妈品匝出的是甘甜,我始终忘不掉的却是苦涩。这,或许就是面对苦难人生的不同姿态吧?
  苦难是一本书,历经苦难的老妈更是一本书,一本给我启迪、赐于我前行力量的人生智慧宝典。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12日06:48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2-8-21 18:39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81:最不爱吃是面条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计划没有变化快  出差途中叫回来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人脑对食品的记忆到底有多深刻?
  之前我说过,老妈是个不挑食的老太太,几乎什么都吃,什么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对于面条,老妈就不那么感冒。吃也可以,但一旦有别的选择,她总是选择别的食品,能不碰面条就不碰。
  这里面有一段辛酸的往事,与我大哥有关。
  1965年春天,当我大哥出生的时候,正值家里断粮,几乎什么都没有。显然,生父和老妈都没有做好迎接第一个孩子到来的相关准备。
  当然,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恐怕没有哪个人家可以做到衣食无忧地迎接某个小生命的诞生,往往是顺其自然,是什么条件就什么条件,压根儿没有别的可能。
  老妈坐月子那些天,家里连一粒大米都没有,生父费了好多功夫,才想方设法弄回来一些面条。这也成为老妈的主食,上顿接下顿,顿顿是面条,并且还没什么油水,也没什么佐料,更说不上什么口感或是味道,也就是能填饱肚子而已。
  一个月下来,老妈见到面条就想呕吐。
  由于没能摄入足够的营养,老妈几乎没有什么奶水,大哥天天饿得嗷嗷直叫,显得非常疲弱。
  因为这个原因,大哥在成年之前,身体一直比较虚弱,还经常生病。对此,老妈至今还内疚不已,说大哥是我们5兄妹中吃苦最多、受累最多的那一个。
  与老妈的内疚紧密相关的,就是她对面条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至今还是不愿买、不愿煮、不愿吃。
  但与老妈反感和拒绝面条不同的是,我、邻家女孩和岩哥却喜欢吃面条,尤其是岩哥,因为从小生活在东北,比较偏爱面食,对面条更是百吃不厌。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如何在老妈对面条的抵触和我们对面条的喜爱中找到一个结合点?
  老妈刚来沈阳那段时间,我们家几乎告别了面条。老妈从来不买不做,我们也就没了吃面条的机会。
  过了些时日,岩哥开始抗议,之后是邻家女孩站出来和老妈商量:咱们家偶尔也吃顿面条?
  老妈倒也爽快:你们想吃我就做,你们吃你们的,我随便吃点别的就行了。
  于是,家里做面条时,老妈会在里面放一些土豆块一起煮,我们三个吃面条,她吃土豆;或者上顿做饭时多做一些,我们三个吃面条,她吃剩饭。
  我和邻家女孩也不时鼓动老妈吃面条,她说不是不能吃,但一吃面条就感觉饱了,什么也吃不下去,还是不吃的好。
  这想我让到了岳母对羊肉的抵触和拒绝。
  岳母还是少女时,有一年家里没有粮食吃,大人无奈之下开始宰杀饲养的山羊煮肉吃,没有佐料,连盐巴都不能保证,吃了一段时间,吃得全家人闻到羊肉味就作呕。
  从那以后,岳母几乎不撞羊肉,总说腥味大,难以下咽。
  2009年冬天,岳父岳母从重庆开县老家到沈阳生活之后,我、邻家女孩、内弟、弟媳我们几个开始琢磨着如何让岳母重吃羊肉。
  第一步,反复在岳母面前宣传吃羊肉的好处,并且告诉她北方的羊肉不像我们老家山羊肉那样膻,加上去酸和冷冻处理,几乎没什么膻味。我们说来说去,岳母半信半疑。
  第二步,趁某个节日全家人聚餐之机,我提议去奉天街那天名为“老北京羊蝎子”的饭店火锅。一是因为那里的羊蝎子味道确实不错,真没膻味;二是考虑到岳母不识字,看看能不能蒙混过关。
  去之前,我和其他家人商量好,谁也别提“羊蝎子”三个字,就说是骨头锅。到那里点完餐,我们几个心照不宣,看着岳母时隔四十余年后,第一次有滋有味地吃起了羊蝎子里面不多的羊肉。
  从那以后,岳母不再排斥羊肉。
  由此我也想:啥时候让老妈消除对面条的强烈抵触?
  完成这个任务,或许有点困难。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14日06:40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2-8-21 18:4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82:沈阳故宫游记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关注保钓  预祝成功

  老妈来沈阳已经半年多了,一直想陪老人家好好逛一逛这座北方历史文化名城,但受工作羁绊,始终未能如愿。
  8月12日上午,在办公室忙完手头那件特别着急的材料,去向领导请假半天,理由是陪一陪远道而来的大嫂、小妹和侄儿、外甥。
  大嫂她们来沈阳十余天,我不是出差就是加班,连照面的机会都很少,何况13日深夜就要坐火车返回合肥,我再不陪陪,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当日午饭后,一家8口出了家门,搭乘环路公交,直奔沈阳故宫而去。
  沈阳故宫修建于1625年,是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在位时的皇宫,其布局和构造主要参照北京故宫,揉进了满族特色和北方风格,总体上北京故宫大同小异,只是规模和宫殿小了一些而已。
  下午2时许,一家人下了公交,步行几分钟来到售票处,发现70岁以上老人可以凭身份证免费参观,而老妈却忘了带身份证。
  离开家门前,我曾听到邻家女孩提醒老妈带身份证,老妈当时不知在忙什么,反正没把证件带在身上。如此这般,只能购票进入了。
  进入沈阳故宫,再联想北京故宫的恢宏与大度,这个清王朝最初的皇宫显然有些小家子气了。无论是宫殿还是院落,好像都没有长开,缩手缩脚,憋里憋屈,全然没有皇家的威严之感。
  不过也有传奇之处。比如皇宫后身的烟囱,从下到上11级,最后一级短短的,不仅准备预测了大清从开国皇帝皇太极至末代皇帝溥仪等11位皇帝,还预测了末代皇帝溥仪短暂的政治生命。
  对于这些,老妈不那么在意,而是紧随如潮的游人或导游,四处观看着皇帝当年办公和生活的地方。
  看着兴趣盎然的老妈,我突然意识到我热衷旅游的爱好应该是从老妈那里继承来的。随后我也寻思:等到我年过古稀以后,是否还能像老妈这样保持对旅游和新鲜事物的强烈兴趣?但愿如此吧。
  历经387年的风雨洗礼,沈阳故宫整体上保存完好,几乎没被战乱损毁,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与建筑金碧辉煌、文物丰厚昂贵的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的建筑和陈列物都显得有些寒酸。但这并没有挡住游人探寻历史踪迹的强烈兴趣,无论怎么说,这里也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沈阳故宫,除了它的主人皇太极,有三个女人不得不提。
  一个是哲哲皇后,皇太极的大老婆;另外两个是哲哲皇后的一对亲侄女庄妃(即顺治之母、史称的孝庄皇后)和宸妃海兰珠。
  哲哲皇后身为后宫老大,却没有得到皇帝的真爱;庄妃比宸妃小五岁、早嫁九年,还生了个接班人,皇帝对她一样不冷不热;宸妃25岁才嫁入皇宫,之前还嫁过人,却成为皇太极的最爱,被后人视为爱情经典,叹为观止。
  我不知道老妈是否知晓这段历史,但我能看出她对皇宫里的一切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哲哲皇后住过的清宁宫和宸妃海兰珠念过的关睢宫,尽管参观的人很多,挤进挤出都很费劲,老妈还是毫不犹豫地挤了进去,用心地听着导游的解说,或是听着其他游人的议论。
  在清宁宫,我招呼老妈、大嫂、小妹她们照相,说是也过一把皇后的瘾。老妈顿时乐开了花,笑呵呵地站在宫门前让我照相。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15日07:12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2-8-21 18:4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83:品味快乐二人转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保钓成功  期盼平安

  早就说要带老妈去看二人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对于二人转,老妈了解并不多,但说起赵本山,她倒是印象深刻。当知道赵本山是二人转演员出身时,老妈很是惊讶。
  老妈显然不知道,近年来,因为赵本山的影响与推广,东北二人转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人转火了,但依然改不了它大俗的本性。即使是赵本山力推的绿色二人转,也没有完全脱离荤段子的印迹,还是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说句良心话,不再怎么唱传统剧目的当代二人转确实好看,说唱结合,连蹦带跳,源自生活忠于生活,确实充满了让人捧腹的人间烟火味道。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外地人来沈阳,二人转是一定要看的。比较高档的是中街附近的刘老根大舞台,其它的如红磨坊、东北浪,一到旅游季节,几乎每晚每个二人转剧场都人满为患。
  8月12日下午,带老妈、大嫂、小妹等家人逛过沈阳故宫和北陵,吃过火锅之后,我们一家人来到北陵附近的东北浪二转剧场,近距离感受这种富有东北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的别样魅力。
  我们的位置在第二排,位置还不错,便于更细致地观看演员的精彩表演。
  我对这家二人转剧场并不陌生,来了不下五次。这里的舞台、灯光和音效效果都还不错,演员和节目也经常变换,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家二人转剧场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每个观众的座位上都预先准备了一个手掌型的道具,一组三只塑料手掌,既可以来回摇动充当掌声,也可以在桌子或凳子上使劲拍打,并且打坏了不用观众负任何责任,全由老板买单。
  对这一切,第一次走进二人转剧场的老妈自然非常新奇,还没开演哩,笑容已经爬满那张饱经风霜的脸。等演出一开始,老妈迅速进入情况,开心地笑着,甚至把眼泪都笑出来了。
  二人转演员的最大本事不是唱那些传统剧目,而是一开口或不开口就能把人逗乐,而且能引发一波又一波笑声,让观众极度兴奋,掌声不断,笑声爆棚。
  当下的二人转以搞笑、新奇、惊险为主题,以脱口秀、唱歌、杂耍为主要表演形式,一说二逗三骂四唱,真正唱二人转的少之又少,传统的二人转的痕迹已经很难寻觅。
  对于像我等这样不了解传统二转的外地人来说,时下的二人转表现形式倒也有趣。与其听不懂,还不如图个乐呵算了。就像二人转演员在台上宣称的那样:咱们不是开会来了,是开心来了,为啥不开怀大笑呢?
  这一点,大多数观众做到了,我做到了,老妈也做到了。尤其是老妈,从第一个二人转演员上场,到最后一个二人转节目表演结束,她一直在笑,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捂嘴而乐,开心得不得了,可爱得不得了。
  可能是感觉太俗的缘故吧,对于不断引燃笑点的二人转表演,刚刚考上大学的侄儿似乎并不怎么感冒,笑的次数很少,玩手机的时间却很多。
  这就叫代沟?
  也许吧。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16日07:03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2-8-21 18:40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84:带来故乡的味道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开班学习  集中受教

  对于我们这些长年在外的游子而言,思念家乡是常有的事情。
  当然,如果父母在身边,这就得另当别论。
  自从老妈来到沈阳,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舒缓了许多,因为不时可以与老妈说说家乡话,还因为可以不时品尝到老妈做的家乡土菜。
  我一直以为,想念家乡,除了想念家乡的亲人和山水,还包括想念家乡的饮食习惯和那些让人垂涎的家乡美食。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异乡看到这样的就餐场景:西南来的找川菜馆,华南来的找粤菜馆,洞庭湖地区来的找湘菜馆…
  不过人在异乡,即便是在打着家乡招牌的饭店里,也很难吃到地道的家乡菜。道理很简单,开饭馆的不能总想着家乡人,更多的要为本地人服务,入乡随俗地对某些菜品进行改良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所以,对于我而言,想吃地道的家乡菜,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去岳母家蹭吃混喝,一个是回家让老妈做,包括现做现吃的饭菜,也包括制作各种家乡风味的咸菜。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吃饭几乎没有现炒现炖、油水充足、色香味俱佳的下饭菜,有的只是四川泡菜或经切丝、晾干、加盐加干辣椒面后揉搓、装罐腌制成的干咸菜。
  若干年过去了,当年讨厌吃的四川泡菜或干咸菜成了难得一见的美味,偶尔去川菜馆尝到泡菜,虽然不那么地道,但依然新奇和高兴得不得了。
  老妈没来东北之前,或者说早在加格达奇或哈尔滨,在邻家女孩的努力下,我家一直有四川泡菜坛子,带沿放水加盖密封的那种陶罐。
  四川泡菜无论是容器、腌制方法和味道,与东北酸菜都有很大的区别。
  时不时的,邻居女孩会从泡菜坛子里捞出泡好的姜块、辣椒、萝卜、豇豆等,或直接食用,或切成细丝条块和瘦肉、魔芋等一起炒,怎么吃都是美味。
  因为有这些泡菜,一些老乡会经常往我家跑,为的就是品尝一下家乡的味道。
  老妈来沈阳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连干豇豆、红苕粉、汤圆面、魔芋粉都带来了。离开老家之前,我和邻家女孩都嫌这些东西太沉,不愿拿,老妈却坚持要带上。
  等到了沈阳,当老妈做出纯粹家乡风味的食品时,当我们两个吃得津津有味时,老妈开心的笑了,我和邻家女孩也终于理解了老妈的良苦用心。
  前几天,我无意中对老妈讲:最近天气不错,蔬菜也不那么贵了,是不是可以做点干咸菜?老妈说要得。
  老妈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托我内弟用摩托车买回几十斤新鲜萝卜,切成丝,分两个地方晾晒干,之后是洗净和再次晾晒。不过三四功夫,老妈就把那些晒干并加入盐巴、辣椒面等佐料的萝卜丝放进了咸菜坛子里。
  用不了多长时间,美味的干咸菜就会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对于做干咸菜,我和邻家女孩曾经有过尝试。还是在哈尔滨工作和生活的某个夏天,我俩利用一个周六的时间,买回一堆萝卜,两个人切丝时切得手都起泡了,之后是连续数日的晾晒和后续工作,终于完成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干咸菜制作任务。
  显然,与老妈相比,我和邻家女孩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韧性。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17日06:52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2-8-21 18:41 |只看该作者
老妈在沈阳之85:难得守在妈身边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淡定从容  顺其自然

  前天周六,单位组织集体学习一整天后,终于迎来下班时间。离开办公室之前,我惯性地给邻家女孩打电话,问用不用等她一起回家。
  邻家女孩心情似乎不错,叫我先回去陪老妈,还说你成天不是出差就是加班,老妈一个人在家里挺孤单的,赶紧回去陪陪老人家。
  老婆大人发话了,自然要坚决落实,于是麻溜儿回到家。
  进了屋,看见老妈正在准备晚饭。我自然不能闲着,一会儿到厨房洗洗菜,顺带和老妈唠唠闲嗑;一会儿到客厅看电视里讲日本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岛屿之争,同时看老妈在一旁清理豆角根须;一会儿到电脑跟前瞅瞅,回头告诉老妈钓鱼岛那边又出麻烦了。
  老妈一边忙乎着,一边听我东拉西扯,还说日本这个国家真是无赖,到处惹事。
  期间,老妈还和我说起岳母那些没完没了的牢骚,我只微笑着倾听,从不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自己的任何意见。
  我们娘俩儿就这么有一搭无一搭地闲扯着,直到岩哥和邻家女孩先后进了家门为止。
  见一家四口都回来了,老妈从冰箱拿出镇好的西瓜,由邻家女孩分成数块,一家人边看电视边享受西瓜的清凉和甘甜。
  昨天早饭后,到办公室忙完手头的工作,不到十点,我便回了家。当时老妈正在楼外的缓台上晾晒新切的萝卜丝,我上前帮忙。老妈说今个的天气不错,这些咸菜晒一天就差不多了。
  上楼回到家,老妈说她买了饺子皮和肉馅,一会儿咱们两个包饺子。之后,老妈开始准备饺子馅,我则忙着拆掉客厅沙发的外套,放进洗衣机里,加入一些洗衣粉,打开按钮,却发现洗衣机没有反应,纹丝不动。
  此时,老妈正在厨房里剁往肉馅里加的蔬菜,我问她洗衣机怎么不动,她问我电源插上没有。我一看,还真没有。我在这边插电源和启动洗衣机,老妈在那边边笑边说:你真是,不插电源,洗衣机啷个转嘛?
  不由得有些汗颜。近些年,我做家务的频率是越来越低了,做饭菜的功夫生疏了,打扫卫生的程序淡忘了,甚至连洗衣机都不会使了。包括我拆洗的沙发外套,从在哈尔滨购买到搬到沈阳,至今已经使用了近10年,我竟然是第一次拆洗,还不得要领,生拉硬拽的,把拉链都弄坏了。就我这样的选手,被老妈取笑,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好在我很快在包饺子时找到了自信。来东北这些年,经常吃饺子,也早就学会了包饺子,无论是速度还是形状,我都可以当老妈的老师。
  嘿嘿,老妈包饺子的水平真是不敢恭维,馅放得少,要褶没褶,要型没型,连平放都很困难,总是东倒西歪的。再看看我包的饺子,显然要好许多。这一点,老妈也很服气,也很谦虚,问我怎么才能包好。
  饺子终于包完了,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老妈说她就吃早上剩下的稀饭,要给我煮饺子,我说自己去做热汤面条。因为发现稀饭不多了,我就在面条里窝了两个荷包蛋,加上后放的蔬菜和少量面条,连汤带水给老妈盛了一碗。
  我以为老妈能把那一丁点面条吃下去,没想到她却以吃饱了为由,把面条一根不剩的拔给了我。
  哎呀我的老妈,吃面条对您来说就那么困难么?
  
     天高云淡  2012年8月20日07:12 于沈水之阳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2-9-14 06:40 |只看该作者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