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小梦读书贴——不断更新
楼主: 梦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梦读书贴——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1-9-30 11:32 |只看该作者
读了小梦一上午的帖子。不错,很不错。难得。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1-9-30 11:47 |只看该作者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桑;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说得多好啊。读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比山珍海味还让人回味无穷。感谢小梦哦。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1-10-3 21:55 |只看该作者
读了小梦一上午的帖子。不错,很不错。难得。
新解玉玲珑 发表于 2011-9-30 11:32



    非常意外玲珑会来看我的帖子
    谢谢你
    你的帖子我很少漏掉,包括砖贴  0-0
    非常认同你反驳南沙贝和烟云的言论“4、最后告诉南沙贝,你们扔掉的,真不是包袱,而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这东西,用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扔掉它,一个民族就会自取灭亡”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1-10-8 16:13 |只看该作者
梦读书真多啊,是的,太阴柔的男子有毒,太男人的男人可依靠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1-10-8 19:38 |只看该作者
我也过来跟着梦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1-11-2 20:36 |只看该作者
 古文学史第三章、历史散文

小梦读后感  
  一、散文是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文学形式。最早的先秦散文 ...
梦m 发表于 2011-9-9 21: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历史散文
  
  一、散文是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文学形式。最早的先秦散文包括:甲骨卜辞、周易、尚书、春秋。
  
  尚书即上古之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春秋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反对僭越。这种思想倾向都在史事的记述以及用字选词中显示出来,往往以一字寓褒贬。
  
  比如“杀”的意思就分:有罪为“诛”,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
  
  又如写“战争”,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行掩其不备曰“袭”。
  
  这些用词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用词之准确精妙着实令人赞叹!
  

二、        左传,国语。
  
  左传:长勺之战——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11-11-2 20:36 |只看该作者
 梁启超曾曰:“《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应在精读之列也。”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1-11-2 20:40 |只看该作者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是我最近随身带着看的书。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女子,拥有留洋的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才华横溢,风华正茂。却遭遇了癌症晚期,最终于2011年4月撒手人寰,年方32岁。在生命最后四个月里,她写下了一篇篇坚强、生动、质朴的文字,记录下了对人生最后的点滴感悟。
  
   “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应付,总是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的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不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那天晚上,同病房的指标阿姨问起我有没有想过死,我在黑暗里笑而不答。生与死,前者对我来说,犹如残风蚕丝;而死却是太过简单的事情,不仅简单,而且痛快舒畅,不用承受日夜蚀骨之痛。但是死,却会让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亲人们承受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之痛。虽然能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为自己的亲人抗争与挣扎过。

   我甚至想,哪怕就让我这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够看着爸妈牵着土豆(儿子)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11-11-2 20:41 |只看该作者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思?
读《此生未完成》,珍惜生命。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1-11-2 20:42 |只看该作者
吊屈原赋  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已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做《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知我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译文:
  
  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真正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着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蹻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铅质的刀锋利。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做骖啊,反而让骏马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在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这样的祸难!
  
  总之,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一个人独自忧愁抑郁能和谁说呢?凤凰飘飘然向高处飞去啊,自己本来就打算远走高飞,效法深渊中的神龙啊,深深地潜藏在渊低来保护自己,离弃了蟂獭去隐居啊,怎么能够跟从蛤蟆水蛭与蚯蚓?我所以为珍贵的东西是圣人的神明德行啊,要远离污浊的世界而自己隐居起来;假使骐骥也能够被束缚而受羁绊啊,怎么能够说与狗和羊有分别呢?盘横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是您的原因。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有何必留恋国都呢?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危险的征兆啊,就远远的高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发表于 2011-11-2 20:43 |只看该作者
贾谊   (前 201~ 前168)西汉初年政论家、思想家、散文家。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贾谊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1-11-2 20: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梦m 于 2011-11-2 20:51 编辑


推荐一个视频给你:吊屈原赋(http://video.sina.com.cn/v/b/51163866-228474080.html)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1-11-2 20:52 |只看该作者
刚刚浏览柴静的博客《如果你是我》,看完视频第一,忍不住泪凝于睫。
柴静在工作笔记中提醒采访时失控的自己:“最近采访感觉陌生的我,好像摆脱了定律,在自发地做出反应。在新闻调查时,我采访过比这酷烈得多的事件,但为什么我现在反而心里的动静这么大?”“这种采访就像在竹楂尖子上走,我把自己的心也放在了这个密密的芒刺上。”
良知与责任心,这就是我喜欢柴静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1-11-2 20:53 |只看该作者
黄庭坚说,大雨滂沱而下,大地汲水,万物吸纳,只有庭前大石头,雨落其上却入不得。
想想,如果人心都修炼成了这块“入不得”的大石头,岂不悲哉?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1-11-2 20:54 |只看该作者
 文学史说,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曲调,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周王畿所在地的曲调,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是燕享之乐,小雅乃会朝之乐。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配合舞蹈的曲调。”

     读完这一段,不由得联想到了当下的音乐。细细琢磨,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合上述,那么现在主旋律的红歌就相当古代的“颂”,社会主义好,党啊党啊,亲爱的妈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声声豪言壮语尽情讴歌。

    “雅”呢,更像是高雅音乐。交响曲,协奏曲,美声歌剧,在大雅之堂丝竹靡靡。

    “风”就显得非常大众化了。歌曲大多数来自民间,反应了爱情婚姻劳动生活,就像现在的民歌和流行音乐。二十一世纪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台上狂吼着“死了都要爱”,台下粉丝跟着“不淋漓尽致不痛快”。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王菲演绎成“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
  
      哈!有趣。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1-11-2 20:55 |只看该作者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名,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闲静少语,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惜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氏,他的住宅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时,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已去留为意。他的四壁空空荡荡。破旧的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做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趣向。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不应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满足自己的志趣,他也许是无怀氏时期的人吧?他也许是葛天时期的人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1-11-2 20:56 |只看该作者
 小梦读后感

    读书
  
  短褐穿结的陶潜说,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唯好读书。
  
  年逾花甲的周国平说,书,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们一定存在,等着我把它们一本本打开。
  
  好读书,不容易。不慕荣利之好读书,则,更不易。
  
  就读书而言,时代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抑或是正活在当下的今贤,同样古老,也同样年轻。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到随钱钟书去牛津求学,不得已做了旁听生,听几门课,剩余时间去图书馆自习。“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我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从头到尾细读。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杨先生这段短发覆额勤读书的经历,隔了数十年回忆起来——回声廖远。
  
  国庆期间一直和奶奶粘在一起。吃饭逛街。沙发里,她静坐我看书。她松弛的眼皮沉沉耷拉着,只在被书页翻动声惊动时,微微一张一阖。我越坐越歪斜,她把我的脚搁置自己大腿上,抱住继续打盹。如果,奶奶识字,垂垂暮年的光阴就能换种方式度过。相依坐着,也可以我看书,她也看书。
  
  忽又想起几日前,在某本杂志上一个学生的一句话,“我恨秦始皇,他烧书,居然没有全烧完!”
  
  爱与恨,一念之间。
  
  可书,何罪之有?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1-11-2 20:57 |只看该作者
从喜生忧患,从喜生怖畏,离喜无忧患,何处有怖畏。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桎梏。——法句经第十六章《爱好品》
  
      电视剧《步步惊心》
  
  二十一世纪的张晓因遭遇意外穿越数百年至康熙年间,化身为满足少女马尔泰若曦后,身不由己卷入了著名的“九子夺嫡案”。
  
  康熙,睿智威严运筹帷幄。四阿哥,深沉内敛暗藏不露。八阿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十阿哥,率真单纯胸无城府。十三,风流不羁淡泊名利。十四,潇洒倜傥敢爱敢恨。
  
  从八贝勒府到皇宫,年少的若曦与众阿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花下的宴席,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嬉戏、欢好、愉悦,再怎样恋恋不舍,也终究会变幻和结束。
  
  八阿哥病重时,若曦提笔在信中写下法句经“从喜生忧患,从喜生怖畏。”劝慰八阿哥放下,可自己呢?
  
  所谓慧极必伤,熟谙历史的她,虽然预知了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的结局。当回到现代的她看着酷似自己深爱过的男子泪如雨下时,对方却满脸疑惑,“我们认识么?”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1-11-2 20:58 |只看该作者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东,在宫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依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恒。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1-11-2 20:59 |只看该作者
诗曰:
  
  “赤膊蓬头小道,身穿纳搭破袄。嘻嘻拥帚前行,不觉烟尘尽扫。”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汗!读到隋唐五代文学之初唐诗歌,才知寒山拾得的来历,明代弘治、嘉靖年间的青花瓷画中常见的两位笑容灿烂、坦胸著鞋、不修边幅的僧人就是他们。他们竟然就是唐代苏州枫桥寒山寺的主持高僧寒山与拾得。
  
  汗衫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还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又名寒山子,传说是唐代贞观年间“应举不利,不群于俗,盖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诗僧。他曾作诗《今日岩前坐》: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后来,他隐居在浙江天台寒岩山中,与国清寺中的寺库行者拾得友善。
  
  天台山国清寺,是寒山、拾得的祖庭,内有他俩的画像,文字描绘曰“寒山,一印记,一手拊膝,微笑,赤足,拾得一手抚珠,一手阅卷,亦赤足,大笑”
  
  寒山曾经这样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充满禅机妙理的问答,体现了佛家的哲学思想,也充满了儒家的中庸平和的宽恕之道。寒山和拾得,把尘世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用微笑来对待人世间的苦难和不平。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11-11-2 21:00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与拾得诗偈貌似有几分相似。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1-11-2 21:04 |只看该作者
与我妹小梦谈读书【三】寒山拾得的对话之我见——夜夜秋雨孤灯下


读到你的《读书贴》之257楼,见你谈及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广为流传的两句对话。
   
     寒山曾经这样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对这两句话,我一直颇不以为然,借此与小梦及诸位笔友探讨一下。

     我很怀疑这两句话是否真的出自寒山拾得。因为这种态度太过世俗,并不超脱和宽阔,虽然很隐忍,但不够慈悲,小气,有点算计人的味道。

     得道高僧,自当慈悲为怀,何不“度他,救他”,却盼着他堕落?包藏祸心。


     想起“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典故来。

     这句话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不知你读过没有?

     郑庄公跟共叔段是亲兄弟,母亲姜氏偏爱弟弟共叔段,“欲立之”。老谋深算的郑庄公为了除掉弟弟,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杀了自己的亲弟弟共叔段——用"仁慈"和"忍让","养成其恶".而后除之。


    伪善背后,用心何其阴险毒辣。


    文中,郑庄公与大夫祭仲有段对话。

    祭仲担心共叔段尾大不掉,提醒郑庄公:。。。。。。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拾得的话,跟郑庄公的话,何其相似乃尔?!

    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不就是郑庄公”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白话译文么。

    在我的理解,拾得跟郑庄公一样,对世间一切对不起自己的人怀恨在心,然后姑息养奸,等着看笑话。

    ——其心可诛!

    故我以为寒山拾得的这段对话,为后人伪托,且不是什么好人的伪托。

    从文辞上看,这段对话亦不像唐人语言,颇有明清小说的市井俗气。

    我妹小梦及诸位笔友,以为然否?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1-11-2 21:04 |只看该作者
曾国藩家书
  
  澄侯四弟左右
  
  第言家中子弟无不谦者,此却未然。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余正月初四信中言:戒骄字,以不轻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望弟常常猛省,并戒子侄也。(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刚开始看曾国藩,实在是觉得没劲
  
  他说,高的道理都近于矫或伪。所以要想勤与恒,就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晏起”
  
  我听着“不晏起”这三个字,就是一哆嗦。
  
  这两点真是平实近于迂。
  
  他说一辈子从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这话谁都懂,觉得也不怎么高明
  
  后来才慢慢觉得,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践行终身。
  
  于是,惭愧中又理解老曾说的,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除此无他途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1-11-2 21:05 |只看该作者
百度王维时,读到他写的《山水论》与《山水诀》
行文舒畅,言简意赅,字字如矶,喜欢得紧
遂摘抄如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1-11-2 21:05 |只看该作者
 王维
  
  山水论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于云齐。此是诀也。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者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崖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崖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其二水痕。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圣徒上着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两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鸿雁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藉树而为衣,树藉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1-11-2 21:06 |只看该作者
 山水诀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岐,莫做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辑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崖之通途。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衫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排,近树惟宜拔迸。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味。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芳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芦亭,略呈墙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1-11-2 21:06 |只看该作者
列子·杨朱第七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字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
  
  杨子曰:“世固非一毛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
  
  扬子弗应。
  
  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乎,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
  
  曰:“为之。”
  
  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
  
  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诚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
  
  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1-11-2 21:08 |只看该作者
翻到先秦文学诸子百家之《孟子》,“孟子好辩,他以辟杨墨为己任,有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所以不得不辩。”孟子如是批判杨墨,“拔一毛而利天下之不为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爱,是禽兽也。”
  
  四哥说,好好琢磨琢磨这个问题,孟子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扬,即归墨。”可何以到现在却如此默默无闻。
  
  我百度后摘抄如下,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我觉得杨朱的思想语境应该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意思是说“古人拔一毛而利于天下的事情,我不赞成,把天下的财富都用来供奉一个人,我也不赞成。如果人人都不拔一毛,不争利于天下,则天下自然会和谐安定。”
  
  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我却发现杨朱贵生重己的个人主义思想非常可贵,因为他的个人主义主张的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杨朱不狂妄不盲目,他清醒理智地知道“天下人的问题,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的。”
  
  而且,他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还主张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他的思想凌驾于自然界众生万物之上,自然、社会、他人都不是属于自己的,不能横私野蛮的去占有。他说“物非我有也,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既有,不得而去之。”“不横私天下文身,不横私天下文物者,其唯圣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谓至至者也。”
  
  天下为公,人人自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去争权夺利,不去危害侵略,没有战争,没有杀戳,社会无为而治,和谐安定。
  
  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
  
  一个民族的兴衰与社会的发展相同,需要一条适者生存的法则。
  
  如同孙中山当年提倡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时至今日,依旧如水月镜花,遥遥在不可企及之处。
  
  诚然,两千多年前封建主义的社会环境,用忠孝仁义道德束缚的道德思想观更适合阶级统治,这或许就是杨朱充满理想主义的思想最终被抹杀的根本原因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1-11-2 21:08 |只看该作者
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
  
  禽子默然有间。

禽子貌似还不够儒家
若后世的孔孟,是不是会这样回答: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之,为之。”
呵呵O(∩_∩)O~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1-11-2 21:09 |只看该作者
英国诗人兰德的诗《生与死》

Walter Savage Landor (1775-1864)
   On His Seventy-fifth Birthday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杨绛译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