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读金庸,六神磊磊说
楼主: 令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金庸,六神磊磊说 [复制链接]

1111
发表于 2016-4-27 10:05 |只看该作者

在倒数第二部书《笑傲江湖》里,爱情遇到了一个难以战胜的敌人——自由。

要爱情,就必须加入魔教;要自由,就必须牺牲爱情。面对这道选择题,令狐冲选择了后者。

“她(任盈盈)如真要我加盟日月神教,我原非顺她之意不可……可是要我学这些人的样(奴颜谄媚,丧失自由),岂不是枉自为人?”

爱情在金庸小说里的浓度降低,不仅仅体现在侠客的人生选择上,也体现在小说的主题和主线上。《笑傲江湖》里的爱情故事,诚然很重要、很精彩,但小说的主题却不是爱情,而是自由;小说的主线不是令狐冲争爱情,而是争自由。

这样的转变,金庸还嫌不过瘾,到了最后一部书《鹿鼎记》,他干脆来了一个大反转:爱情被请出了局。

韦小宝有七个老婆,谁对韦小宝算是爱情?似乎一个都不靠谱。双儿貌似像一点,但她对韦小宝主要是忠诚,还谈不上爱情;小郡主和曾柔大概像一点,可也难说得很。

韦小宝在乎姑娘爱他吗?也不在乎。他从不重视心灵上的占有,只要把人家娶到了就开心满足了。他的心上人翻脸要谋害他,他也不难过,只是怒骂几句:“辣块妈妈,小娘皮要谋杀亲夫”。

使用道具 举报

1112
发表于 2016-4-27 10:06 |只看该作者

在《鹿鼎记》里,爱情可有可无、稀薄得很,非要抠出来上秤,占比可能不到全书的5%。

甚至于在这本书里,爱情还变成了被解构、被嘲笑的东西。在《鹿鼎记》的江湖上,不信爱情的人是轻盈的、如鱼得水的,追求爱情的人是沉重的、步履维艰的。谁要是一门心思追求爱情,谁就铁定吃瘪。

全书中爱得最痴的一个人,叫做“美刀王”胡逸之,因为爱上了陈圆圆,甘愿跑到人家里去做低等下人9527,一做就是多年。读者觉得他很痴,可金庸却把他解构了,安排一帮英雄好汉来笑话他。
没有了痴,只剩下痴汉;没有了情,只剩下癔症。这是“情圣”金庸最后留给我们的世界。

对于很多憧憬完美爱情的人来说,《鹿鼎记》会让他们失望,但也许它更像我们的真实世界。比如阿珂一开始喜欢郑克爽,后来无奈跟了韦小宝,最后也觉得自己的选择挺不错。这不叫势利,它就是生活。

金庸最后所写的,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爱情往往不是孤立抽象存在的,它经常伴随着许多比较、权衡、来回的拉锯、琐碎的细节;爱情在生活中的占比也不可能太高的,不会像《神雕》那样超过80%,没那么多你跳我也跳的生死绝恋,每天更多发生的都是韦小宝和阿珂的故事。

总之,金庸创造了一个爱情的宗教,又亲手破灭了它。他的十五部作品连在一起,划出了一个圆拱形的“爱情浓度抛物线”,中间极盛,两头很低,始于点缀,终于虚无。

一个作家,树立丰碑不易,亲手推倒自己树的丰碑更难。从杨过的“情为何物,生死相许”,到韦小宝的“辣块妈妈,谋杀亲夫”,爱情变得平淡了,作家更加伟大了。平淡难写,所以我们更敬佩金庸;真爱难寻,所以我们也更向往爱情。

使用道具 举报

1113
发表于 2016-5-3 15:17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在武侠小说里,有一种高贵的人格,叫做“嫉恶如仇”。

这个词的意思很好懂:壮士路见不平,抽刀杀人,流血五步。比如《三侠五义》里锦毛鼠白玉堂杀太监郭安,彻地鼠韩璋追杀花蝴蝶花冲,《飞狐外传》里胡斐追杀恶霸凤天南,等等,都是嫉恶如仇。

然而,同样是在这些武侠小说里,“嫉恶如仇”还有另一种解释:“嫉”有时不是指反对,而是指嫉妒——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作恶,一想自己却没机会参与干坏事,不禁恨得牙痒痒。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就有一个典型的“看到别人做坏事,恨自己却没机会参与”的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1114
发表于 2016-5-3 15:18 |只看该作者

在少林寺里,有一个好和尚叫做虚竹。

他闯荡江湖,犯了很多戒律,不但喝了酒、吃了肉,还和“梦姑”幽会。少林寺当然要惩罚虚竹,让他挑粪浇菜。

虚竹的管教干部,是个寺里的老油条和尚,名字叫做缘根。面对“劳改犯”虚竹,缘根和尚展开了一番疾言厉色的审问,先喝问虚竹是不是吃肉了,再喝问是不是喝酒了,虚竹都老实承认。        

接下来,可爱的管教干部缘根发出了第三问:

“ ‘啧啧啧,真正大胆。灌饱了黄汤,那便心猿意马……心中便想女娘们,是不是?你敢不敢认?’说时声色俱厉。”

哪知道虚竹的回答,让自命老油条的缘根也大吃一惊:

“小僧……不但想过,而且犯过淫戒。”

缘根一听这话,是什么反应呢?两个字:大怒。

书上写道,缘根戟指大骂:“你这小和尚忒也大胆,竟敢败坏我少林寺的清誉!”

他怒不可遏,难以淡定,“折下一根树枝,没头没脑的便向虚竹头上抽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115
发表于 2016-5-3 15:19 |只看该作者

缘根究竟在怒什么?真是怒虚竹败坏了少林寺的清誉么?当然不是。  

听说虚竹吃荤、喝酒,他还不致于大怒,因为他自己多半也吃过喝过。可一听虚竹这呆头呆脑的货居然犯过淫戒,而自己过去的最高段位只是“心中想女娘们”,对比之下,实在太可气了。

书上说得直接,缘根“想到虚竹大鱼大肉、烂醉如泥的淫乐,自己空活了四十来岁,从未尝过这种滋味,妒忌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下手更加重了,直打断了三根树枝,这才罢手。”

一句话,他恨的不是虚竹淫乐,而是恨自己没有参与淫乐的机会。

我很喜欢这一段审讯的故事。每次合上书本,愤怒的缘根都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

偌大的江湖里,有这种“缘根心结”的远远非止一人。

在另一部小说《倚天屠龙记》里,丐帮曾经上演过一场“批斗张无忌大会”,叫花子们在会上轮流发言,慷慨激昂地批判张无忌是大淫贼头、大恶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116
发表于 2016-5-3 15:19 |只看该作者
但你不难看出,自帮主史火龙以下,不少发言者的心态是很微妙的,愤怒的成分少、嫉妒的成分多。

比如有一个乞丐义愤填膺地说,张无忌“人人得而诛之,否则天下良家妇女的清白,不知更将有多少丧在这小淫贼之手。”听见这话,作为帮助的史火龙是什么反应?

是伸出舌头,舐舐嘴唇,笑道:“他妈的,张无忌这小淫贼倒是艳福不浅!’”

说到底,这位不住舐嘴唇的史帮主和缘根和尚一样,愤怒的不是别人为非作歹,而是自己没有为非作歹的机会。

使用道具 举报

1117
发表于 2016-5-3 15:21 |只看该作者

我们身边,未必有多少浑金璞玉的好和尚虚竹,但到处都是愤愤不平的缘根。

他们一边愤恨于别人挖江湖的墙角,另一边又愤恨自己没有抱走两块砖的机会——“这么多人都挖,为什么没有我的份?”

比如说起社会不公、贪污腐败,仿佛人人痛恨,要拉多少多少贪官去枪毙,但有时候,那语气又很像是缘根骂虚竹。

之前看到一个论坛上的帖子,抱怨亲戚不肯帮忙:“……我那亲戚在当地还是蛮有势力的,是很多人巴结的对象。她几个关系户都安排进单位了,我还是照样出来打工。有时心里很堵得慌,要这样的亲戚干P?”

这让我们想起《论衡》中记载的那个著名的“鸡犬升天”的故事:一个人得道成仙了,牲口都跟着升天,它们的吠叫便也成为了天上的纶音。

使用道具 举报

1118
发表于 2016-5-3 15:21 |只看该作者
但如果它们不幸被主人遗落在了地下,恐怕它们的叫嚷声就会变成:“要这样的亲戚干P?”

他们期待中的理想江湖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要么是一个理想中的绝对公平正义的江湖,要么是一个自己能挖到更多墙角的不公的江湖。


某种程度上说,江湖的底色不是由个别犯戒的虚竹、淫贼张无忌构成的,而是由千千万万个缘根、史火龙们构成的。

通过他们,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人人都像缘根一样反对犯戒,但酒肉和尚却层出不穷;为什么人人都像史火龙般痛斥淫贼,采花大盗却除之不尽;为什么人人痛恨不公,然而它却照样不断发生——它就像臭豆腐,吃不到的人人捂鼻厌恶,视如仇雠,吃到口的却往往吧唧着嘴,欲罢不能。

使用道具 举报

1119
发表于 2016-5-3 15:22 |只看该作者
比如在手机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专栏,喜欢批评“新媒体”——抱歉这个词被用烂了——唯利是图、亵渎文字,用一些不健康甚至下流的东西吸引读者,有辱斯文。

说的都很好,是很好的提醒。但问题是,一看他们自己的专栏标题,充斥着“谁能得到PAPI酱的第一次”之类的东西,比他们批评的对象都下流几分。

我才恍然大悟,用力抽自己:“让你犯淫戒,让你犯淫戒!”

使用道具 举报

1120
发表于 2016-5-15 22:41 |只看该作者
文/六神磊磊


今天我们都在关注雷某死亡的事件。可以看见,不管人们从什么角度进行围观,都在共同期待着一样东西,叫做真相。


“真相”是什么,该怎么定义,为什么人们都翘首以盼?

我可以试着给一个定义:真相是对缺损的完美的补偿。如果“完美”破碎了,那么人们会期待至少有一个真相。

这个事件中,我们就见证了一些“完美”的破碎。

例如这个家庭。在最初的一些帖子的叙述中,它被描述成一种“完美”:父亲年轻优秀,事业蒸蒸日上,孩子刚刚降生,亲友赶来探视,一片美好和希望。

可是后来,随着零碎信息的不断拼合,这一份“完美”有可能会变得略带不完美了。父亲极有可能有一些自己的隐秘,注意我说的是“有可能”。在某个沉闷的夜里,他有可能会去寻觅一些特殊服务,然后或许带着懊悔、或许不带,匆匆擦去痕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1
发表于 2016-5-15 22:42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有所缺损的完美,我们就叫它真相。

它甚至可能不只是一个家庭的真相,而是生活本身的真相。这里有美好的、其乐融融的东西,有如城市光鲜的主干道;也有粉红色的门、廉价的特殊服务,如同各种不便见光的暗角。

这个事件中的第一份完美,有些令人不忍地缺损了。

我相信,多数良善的人无意、也不忍窥探这个不幸家庭的隐私,但是人们仍然主动或被动地获得了一个“真相”。所以我说,真相是对缺损的完美的补偿。

随即,第二个“完美”来了,这是执法一方所描述的完美。

在公布的信息中,发声者郑重表现了这份完美——“立即跟进”“亮明身份”“依法给其戴上手铐”“依法提取、检验现场”……如果它客观属实,那么确然没有瑕疵。

而在这一份完美面前,人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许多人尚不敢立即确信无疑地接受,而是觉得仍有不少疑惑未得到回应。他们担心这份“完美”有可能是缺损的,可能只是表相,所以宁愿再等待真相。

人心柔弱,而真相可能冰冷。所以许多人宁要假的完美,不要真的真相,因此常有人说:“如果你做了什么坏事,不要让我知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122
发表于 2016-5-15 22:43 |只看该作者
但人心又是不愿被蒙骗的,所以也常有人坚持索要真相,比如“要是我真得了那个病,不要瞒我”,又比如“不管实际情况是什么样,我就是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完美和真相的距离,可能很近——拿武侠小说打比方,你看武当派,对外展示的是“行侠仗义”,这是一种完美。而真相呢?是毕竟也有个别不肖弟子去偷窥峨眉女侠的寝室。这是真相,是一种缺损,但毕竟在武当派,它距完美相差不远。

有时,这个距离也可能很远,比如日月神教,名义上教主“文成武德,泽被苍生”,这是一种完美,而真相呢?是人不人鬼不鬼地躲在闺房里绣花,放任男朋友在外面乌烟瘴气干坏事。“完美”和“真相”之间的距离,恍如从珠峰顶到马里亚纳海沟。

再看这个事件,我们还有着第三份完美,曾被不断描绘过、期待过的完美:

那就是当类似的不幸事件发生时,围观者理性,发言者客观,信息及时发布,有关部门依法介入,最后还原事实,下一次不再发生。

使用道具 举报

1123
发表于 2016-5-15 22:43 |只看该作者
可是目前这一份完美仍然是有所缺损的,我们暂时看到的真相,如同一位朋友所述,言者当法官,群众当侦探,法律在哪里,我们暂时还不确定。

事实上,“法律”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一种缺损的完美。

比如对于嫖娼,该是什么性质?该被怎么处置?在朋友圈里,在微信群里,大家的看法天差地别。我看见有一些人愤怒地说:孩子没满月,就去嫖娼,直接把他弄**也不为过。对他们、她们来说,这样的男性受到最严厉的惩处才完美。

另一些人又一脸无辜、轻描淡写:嫖娼怎么了,老司机怎么了,多大个事,根本就不算什么错嘛。对他们来说,老司机随便当,还要得到理解、认同、甚至补贴才完美。

而如果再换一个环境,比如在1024里,一个老司机把自己的图文发上来,那将不是罪人、不是需要理解的凡人,而是好汉,是大家要跪谢的对象。在那里的人看来,人人都发大图才完美。

每个人心目中的完美都不一样,而且相差悬殊,怎么办?嫖娼究竟是什么行为?

使用道具 举报

1124
发表于 2016-5-15 22:44 |只看该作者
所以才有了法律这个东西,它给嫖娼定了一个性:嫖娼属于违法行为,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它未必符合每个人的“完美”。它未能如愿让一些人可以打死嫖娼的渣男,也未能如愿让一些人纵情当老司机。法律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个缺损了的完美,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真相。但是我们需要这个真相。

所以,回到这个事件中,有人宣称完美,我们也非常希望那是真的。但万一它缺损了,请至少给一个真相作补偿。

使用道具 举报

1125
发表于 2016-5-15 22:4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126
发表于 2016-5-15 22:46 |只看该作者
王婆坏笑了起来,说“何消得许多”?意思是明显给多了。

由此可以知道,一两银子买小茶摊上的几碗饮品,是大大高于市价的。

再看第25回里,武松为了给哥哥报仇,要打官司,拉了卖鸭梨的小孩郓哥做证人,给了郓哥五两银子。郓哥就想:“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便陪待他吃官司也不妨!”

这说明,五两银子,够一个贫困人家生活三五个月。

水浒作者设定的这个物价,是否合理呢?

我们把银子简单折一下人民币看看。如果采取用米价折算的办法,以北宋一斗米重6公斤、售价120文计算,一两银子可以买约50公斤米。

现在的一公斤米价按6元钱算,我们能得到一个大致的数字:一两银子约等于300元人民币。

当然,这是一个很粗疏的算法。

使用道具 举报

1127
发表于 2016-5-15 22:46 |只看该作者
这样回头看水浒里的物价,就清楚了。西门庆喝了王婆的4杯饮品,大方地给了一两多银子,也就是300多块钱。算下来,王婆的一碗酸梅汤,比现在一线城市的一杯咖啡要贵得多,明显给多了,王婆当然要坏笑着说:“何消得许多”。

武松给了郓哥儿5两银子,大致相当于1500块人民币,如果按现在的低保水平,确实也够贫困家庭开销三五个月的。

这些钱都是小钱,水浒里也写了大钱。比如第六十一回里,玉麒麟卢俊义被诬陷造反,打成死囚,梁山派小旋风柴进来搭救他,仅给狱管干部、刽子手就出价1000两金子。

这个数字虚高吗?其实不然。按1两金子等于10两银子简单折算,柴进出的价相当于1万两银子,合约300万人民币。

卢俊义是北京大财主,很显赫的人物,买他一条命出300万,实在不算是虚高。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发表于 2016-5-15 22:47 |只看该作者

说了水浒,再看金庸。金庸小说里的银子,又是怎样的购买力呢?定价是不是合理呢?

我们先来看酒饭的价格。

金庸小说里最有名的一场饭,就是郭靖请黄蓉在张家口豪吃了一顿,酒菜拼了两张桌子,共花了19两7钱4分银子。

折算成人民币,这一顿约等于5922块钱,确实有点吓人。这里要说一句,张家口不是大家想象的小城,金庸特意交代了设定,这里是“南北通道,塞外皮毛集散之地,人烟稠密,市肆繁盛”,所以才能有这样的高消费。

有人说,金庸的这一段描写是“失误”“夸张”,殊不知这个数字反而是金庸仔细斟酌过的,参考的标准大概就是当年的《三侠五义》。

在《三侠五义》里有一段非常相似的情节:锦毛鼠白玉堂装成一个穷酸无赖,巴上了忠厚的书生颜查散,要酒要菜要鱼,一顿饭共吃了人家银子十三两四钱八分,加上小费二两,折算下来是4600多元人民币。

金庸不过是在《三侠五义》的标准上多加了一点。对比下来,黄蓉吃郭靖一顿,只比白玉堂吃颜查散稍微狠一点,多吃了一千多块钱,应该也不算过分吧。

当然,这样土豪的饭局是不常见的,我们看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例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129
发表于 2016-5-15 22:47 |只看该作者
《笑傲江湖》第一回,阔少林平之一行来到乡村小店吃饭。据饭店老板说,他当初盘下这个酒店,本钱是三十两银子,约合9000块钱人民币。

用这个价格,就可以盘下一家乡村小酒店谋生,应该说十分公道。

林平之的手下回答店老板:我们林公子行侠仗义,挥金如土,你两盘菜倘若炒得合了他的胃口,那三十两银子的本钱,不用一两个月便赚回来啦。

按照这一说法,林少爷一个月光在一家小店吃野味,只加工费就要花9000块,确实挺壕。

使用道具 举报

1130
发表于 2016-5-15 22:47 |只看该作者

看了饮食的价格,我们再来看工资水平。

在《倚天屠龙记》里有一个细节:

张无忌化妆成一个农民,混到少林寺去打探消息,正赶上寺里在举办武林大会,和尚们忙成一团,人手不够,一看张无忌身体壮健,就想雇他临时帮忙打下手。

开多少工资呢?“算五钱银子一个月的工钱给你”。

张无忌装模作样,讨价还价,要六钱银子,说是想多一钱给媳妇买花布。

折算下来,一个月的工钱是180多块钱,比低保还低,少林寺的和尚们也真够抠的。

不过,少林寺开出的这份超低工资,是给乡下青年农闲时打零工的价格。对于城市里的青年侠客,他们的收入、花销又大概是多少呢?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131
发表于 2016-5-15 22:48 |只看该作者
《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在岳不群的带领下全体出动,跑到洛阳的一个大土豪——金刀王元霸家去打秋风,蹭吃蹭喝。

对于华山派这一行人,王元霸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最高标准接待,书上说他“手面豪阔,早就备下每人一份四十两银子的见面礼。”

四十两银子,折合成人民币得1.2万元。华山派此行有二十余人,王元霸仅一个见面礼就开支了二十多万块人民币,难怪要说“豪阔”了。

可惜的是,令狐冲拿了这一万二千块,就跑去赌博,四天里输得干干净净。这一笔钱,张无忌必须在少林寺苦哈哈打七年工才能赚到,令狐冲四天就输掉了。

熟悉《笑傲江湖》的就知道,这个大土豪王元霸是什么人呢?是林平之的外公。

后来岳不群把女儿嫁给了林平之,抛弃了令狐冲,大家都说是阴谋,是为了图谋林家的辟邪剑谱。

问题是,就算没有辟邪剑谱,冲着王元霸这份土豪劲,一出手就是几十万的见面礼,岳不群愿把女儿嫁到他家也不奇怪,对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2
发表于 2016-5-15 22:48 |只看该作者
以上这些,都只是普通平民的收入和开销。如果遇到官员,数字的量级就陡然变大了。

令狐冲后来打劫了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泉州府参将吴天德大人,发现他的包裹非常沉重,居然有几百两银子,还有三只金元宝。

吴大人的“几百两”,就算是200两吧,也值6万块人民币,再加上金元宝,数目更是可观,所以金庸说他是个贪官。

不过,考虑到吴天德将军作为参将,武职正三品,至少是个正厅局级,到泉州走马上任,身边只带了几万块钱,放在今天要算是好干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33
发表于 2016-5-15 22:49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常常觉得,江湖上的侠客们都是巨富,银子花不完,但在金庸小说里,这是一种误解。

不是个个侠客都像郭靖那么壕的。许多侠客初出江湖的时候,都有过缺钱、窘迫、困顿的时候,甚至比我们普通人还穷。

比如段誉,你会相信他缺钱吗?全大理都是他家的。可他初闯江湖时,流落到云南澜沧江边一个小镇上,愣是穷到没钱吃饭。

无奈之下,他把帽子上一块碧玉拿去典当。金庸写得很细致,小镇里不该有典当行,所以段誉是找的一家米店卖玉——在小地方,能开米店的往往是最有实力、最壕的,不信参照《闪闪的红星》。

可惜米店老板不识货,“只肯出二两银子相购”。只掏600块钱,就要买人家一块好玉,也真是够黑。

这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可叹段誉当时明明怀揣着无价之宝——神仙姐姐的武功秘籍,却只因为少了几两有价之银,就在小镇上处处吃瘪。

和段誉相比,林平之缺钱的时候更惨,长期在温饱线下挣扎。

使用道具 举报

1134
发表于 2016-5-15 22:49 |只看该作者
早些年,他家开保险公司,手面上豪阔无比,公司病死了一个趟子手,董事长老爸吩咐:“给他家送一百两银子去”,抚恤金就是三万块。可后来突遇变故,家里被仇家灭了门,林平之流落江湖,一贫如洗。

他胸怀大志:要寻找名师、练好武功、报仇雪恨。但因为没有银子,“一路上低声下气,受人欺辱”。

他是很高贵的,竭力维护着尊严——“宁做乞儿,不作盗贼”,路边有龙眼树也不去摘,宁愿向一个农妇讨饭。最后又是挨打、又是被骂,才讨来四支玉米。

在金庸小说里做侠客是不容易的,作者不会让你轻易过银子这一关。


还有一个缺钱缺到令人心痛的,是金庸另一部书的主人公——《连城诀》的狄云。

他是一个农家孩子,忠诚厚道,人生第一次闯荡江湖,跟着师父到城里去见世面。

为了穿得体面一点,师父卖掉了大黄(家里仅有的一头牛),给师徒三人缝了三套新衣,每套花了3两银子,合人民币900多元。

使用道具 举报

1135
发表于 2016-5-15 22:49 |只看该作者
这个价格放在今天也不算便宜了。可想而知狄云对这衣服有多爱惜。没想到一进城,师父就遇上了事,被迫和人动武,把新衣服打坏了。狄云心疼不已,非要对方赔钱:“我师父这件新袍子,花了三两银子缝的,今儿第一次上身!”“你赔钱来!”不管旁人怎么劝解,他都一根筋,认了死理,揪住人家,坚持要讨回这九百块钱。这大概是金庸小说里代价最沉重的讨薪了——就因为这一次讨钱,引发了蝴蝶效应,使狄云得罪了许多人,被陷害、入狱。他后来的许多坎坷,多多少少都和这一次讨薪有关。如果狄云当时手头宽松一点,又怎么会揪着九百块钱不放,后来吃这么多苦。所以说,金庸小说里的侠客,在“钱”的问题上有时和我们普通人挺像。他们并不都是一群阔少。他们初出茅庐时,也和我们一样,会为梦想激动,也会为钱烦恼。有时候,侠客们明明抱负远大、绝技在身,就因为荷包里缺了几两银子,让他们举步维艰。

使用道具 举报

1136
发表于 2016-5-15 22:5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137
发表于 2016-5-22 21:46 |只看该作者
水军都督之死原创

文/六神磊磊

蔡瑁、张允到帐下。

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

——《三国演义》第45回

蔡瑁、张允这两个人,很可怜。

本来是人到帐下,一眨眼,就变成了头到帐下。

大家可能不熟悉这两个人。他们是曹操手下的两个大干部,具体的职位,是水军都督。

一说到水军,你就开始轻蔑起来,觉得是鸡肋部门。那你就误会了,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官。

历史上,凡是要干成点大事,都要操练水军。

比如曹操,想要打平江南,消灭孙权、刘备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一件事,就是搞了一个玄武池,玩命儿狂练水军。

曹操的那些对手——诸葛亮、周瑜,眼光也都很毒,一眼就看穿曹操的命门:什么都行,就是水军不行。

你可能说我胡扯:那玩意儿有这么重要?

当然重要!《神雕侠侣》看过吗?忽必烈打襄阳,那么多年打不下来,为什么?金庸说是因为有郭靖,降龙十八掌,蒙古人不能挡。

那是扯。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一届水军不行,忽必烈总是不能完全控制汉水。

使用道具 举报

1138
发表于 2016-5-22 21:47 |只看该作者
曹操是大文化人、大政治家。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极富远见地高度重视水军队伍的建设工作。

那一年,他郑重地任命了两个水军都督,那就是蔡瑁、张允。

在微微拂面的西风中,他热切地看着拜倒在面前的他俩,手一指南方,下达了作战的最高指示:

“灌,灌死那孙贼。”

使用道具 举报

1139
发表于 2016-5-22 21:47 |只看该作者
曹操不是不重用他们。

曹操交给他们的水军队伍,特别庞大。老部下交给他们带,新部下也交给他们带。不久前搞到的荆州的水军,二三十万,都交给这两个人。

这两个人也努力表现,五加二、白加黑地操练。

他们的业务能力到底怎么样?十分突出!

三国第一灌水专家周瑜曾经跑来偷看了一眼,大吃一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此刻,蔡瑁、张允的心情,一定是紧张、幸福而甜蜜的。

难得老板这么器重啊。努力!打拼!他们做梦都握着小拳头,美好的前途,就在前方。

然后,就到了那一天,老板叫他们去。

他们兴兴头头地去了,还带上了刚编制好的《下一步水军工作规划》,准备向老板报告。

“也许,操哥会拍拍我的肩膀,勉励我干得好呢。”蔡瑁微带些羞涩地想,转头一看张允,发现张允也微微红着脸。

俩人的肩膀上不约而同一阵发痒,仿佛感受到了曹操那宽厚的大手的温度。

没想到,一进帐篷,他们就被警卫按住,啪啪打脸。那份《下一步水军工作规划》从文件袋里掉了出来,散落得到处都是。

“杀!示众!”曹操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

都结束了。一切的青春和汗水,忠诚和梦想,都结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140
发表于 2016-5-22 21:48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所有人都在问。

蔡瑁、张允他们很努力啊!灌水的能力很强啊!为什么被打脸,被杀?

要想知道答案,不如看看其它几家公司,都是什么人在当水军都督。

谁在给孙权带水军?是周瑜啊。

周瑜190年就跟着孙策混了,那时候孙策是什么身份?还没混出江湖名声的官二代。

谁又在给刘备带水军?是关羽啊。

关羽184年就跟着刘备混了,那时候的刘备是什么身份?草鞋编织手工业个体户。

人家的水军都督,都是有公司原始股的。

相比之下,蔡瑁、张允是什么人?是降将。哪一年才开始加入曹操的革命队伍的?208年。那时候,人家操哥已经是大汉的相国了。

蔡瑁、张允两位同学单纯地以为,好好地带水军,有朝一日可以感动老板,成为股东。大错特错啊!

股东这东西,可不是光带水军就可以当上的。只会替老板灌水,成不了自己人。

你灌得再忠诚、再卖力,老板也觉得你在投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