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长江杂谈 中国远征军撤退路线考
查看: 4311|回复: 1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远征军撤退路线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4-10 17: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杜聿明作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总指挥,兼第5军军长,其本人不仅是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成员,是《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的参与者,而且是远征军从入缅作战直至大撤退败走野人山的亲历者。

他的回忆录是很多研究远征军(第一路)史学者的必考书目,在研究这段史料时,其回忆录虽然在某些人物(如在回忆录中将解围仁安羌的新编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误写为一个并不存在的孙继先),及在某些细节上(如新编29师的编成)因时间稍有久远,资料查阅上不甚方便而出现纰漏。但在全面性、权威性上有别于第三方所写的相关史料。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中路军即分为4条道路,以不同的方向撤退:第5军直属部队之一部、新22师及长官部所属各单位如交通部处长唐文悌、铁道兵团团附张学逸所率的交通员工,暂编团运输大队及英联络官2人等由曼西北后转打洛到新平阳,因雨季延时2月余又奉令改道入印至7月底到印度列多(利多)。”

自4月25日皎栖(Kyaukse 又称:皎施、皎克西)盟军最后一次联席会议,确定全线撤退后,杜聿明、史迪威、罗卓英,包括为第5军担任后卫掩护的孙立人新编38师既分头撤退。

缅甸西北部的曼西(Mainsi又称:敏西、满许)是远征军溃败后,几路队伍开始分头撤退的一个重要之“点”(地方)。最先到达曼西的,并不是杜聿明统领的第5军军部、新编22师等大部队,而是由第114人(另一说法是115人)组成的“史迪威小队”。之所以称其为“小队”,是较之其它几支撤退队伍而言。

以下,按远征军各部队撤退,以及撤退完毕时间排序。

①《史迪威事件》 梁敬錞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一、“史迪威小队” 撤退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5月4日,史迪威从卡萨(Katha 又称:杰沙、戛撒)出发,前往英多(Indaw又称:因多)。


5月6日清晨,由“26名美国人,13名英国人、16名中国人,一群来自锡格雷夫军医院的缅甸护士,几名老百姓,一些印度厨师和机械师”一共114人组成的“史迪威小队”,“上午8时到达曼西,找到向导后继续前进。”


史迪威对小队队员们说:“我们已经是个整体,只要我不倒下,我一定把大家带出这片森林。”③中途,发现了英国人遗弃的八个仓库(小队有可能在此补充了给养。在<史迪威日机>中未提及)。因道路原因,丢弃了卡车,徒步向马基干进发。

5月8日,史迪威小队分四段路程向桑九(Saingkyu)进发。

5月9日下午,史迪威小队到达了乌尤江边的孟康(Maingkaing 又称:迈凯)

5月12日,史迪威小队到达霍马林(Homalin又称:荷马林)。

5月13日,史迪威小队乘竹筏渡过亲敦江(Chindwin River 又称:钦敦江、更的宛河)。

5月14日,史迪威小队渡江后没有就近穿越印缅边境,而是经霍马林向北在高卢姆(Kawlum)与从印度英帕尔前来的接应队伍会合,得到了给养后再转道乌克鲁尔(Ukhrul)。
5月18日,小队到达乌克鲁尔,队中大部分人由此转道英帕尔(Imphal)。

5月22日,史迪威与小队中的其他几人从迪马布尔(Dimaprit)乘火车前往丁苏吉亚(Tinsukia又称:廷苏基亚)。

5月23日,史迪威到达丁苏吉亚。

5月24日,史迪威乘飞机到达新德里。

史迪威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撤退时他拒绝乘坐最后一架从密支那飞往印度的飞机,以近60岁的年龄,一只几乎失明的眼睛,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拄着一根木棍,挪动着双腿,按照西点军校每分钟118步,每50分钟休息十分钟的标准,始终走在小队的最前面。13天的徒步行军(5月6日—19日),全程140英里,掉了20磅肉(9.07公斤)。但史迪威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将这支队伍完好无损地带到了印度。

很多有关远征军撤退路线的书籍、资料中,都引用了“史迪威小队”撤退英帕尔路线一说。

但是,史迪威在日记里并没有明确说明到了英帕尔。

虽然,乌克鲁尔镇离英帕尔近在咫尺,或者说“史迪威小队”中大部分人有可能从乌克鲁尔转道英帕尔,但史迪威在日记中记述是从乌克鲁尔坐车,在迪马布尔换乘火车到了丁苏吉亚。因为,当时无论是英帕尔,还是乌克鲁尔都不通火车(见示意图 [3])。

那么,这个导致不同判断的来源产生于何处呢?其实,就来自于这本1992年版《史迪威日记》中编辑的加注(p89)。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书的编辑并没有认真审核对照日记中出现的时间、地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或是翻译者在翻译中出现了纰漏(p91-p97)。

疑问一:日记中,5月12日史迪威小队到达了距离印缅边境最近的,亲敦江江边上的霍马林,为什么面对近在咫尺的印缅边界, 14日而又北上缅甸高卢姆,与从印度英帕尔前来的接应队伍会合。而后,又顺亲敦江南下,穿过印缅边境到达印度的乌克鲁尔镇。难道只是为了“避免大批撤离的中国人和难民”。

可是,史迪威小队是早于大部队撤退的,而在13、14日两天应该没有撤退的大部队聚集在霍马林,只有难民。


到底是史迪威日记将到达高鲁姆与霍马林的时间、地点搞反了,还是编译者出现了纰漏?或是,史迪威日记中的日期、地点都没有记错。而是故意选择了一条虽然艰险,但他本人(也可能是随队的参谋们及缅甸人)认为是一条僻静、安全的撤退路线。

其实,考证“史迪威小队”撤退的“路线”,以及在行军时间上是否有错,是否到达了英帕尔并不重要。很多史料在史迪威到达英帕尔的时间与其日记中的日期并不相符,但是高鲁姆这个“点”却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史迪威日机中记载到达高鲁姆的时间(5月14日)没有记错的话,那么“史迪威小队”并不是在霍马林渡过亲敦江的,而是在霍马林至高鲁姆中间(距霍马林5英里左右)的某个渡口渡过了亲敦江。

疑问二:日记中,5月22日史迪威 “一路打着瞌睡到达了迪纳杰布尔”。

难道日记中的“迪纳杰布尔”是现孟加拉国境内的北部城市迪纳杰布尔(Dinajpur),而不是可以乘坐火车直达目的地丁苏吉尔的印度迪马布尔(Dimapur)。

在弗兰克·麦克林恩的《缅甸战役:从灾难走向胜利1942—1945》一书中,可以证明此处为史迪威本人或翻译者的笔误(p122)。
由此,可以推论出“史迪威小队”撤退线路,与罗卓英率长官司令部所走的路线相比较,“史迪威小队”的路线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英帕尔路线”。

其实,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杜聿明的回忆录中并未提及“史迪威小队”的撤退路线。

在几路远征军全部撤退完毕后,事实证明了史迪威选择的路线是其它几条路线中,唯一一条“零伤亡”的撤退路线。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写道:“最后他(史迪威)和罗卓英两人丢下大军,只身逃往印度,造成中国远征军的惨败。”对此不难看出杜聿明与史迪威自同古大战,双方在战略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致两人“几乎闹翻”。直近20年后,杜聿明开始书写回忆录,其对史迪威的“恶感”也并未消失。杜聿明始终认为远征军的惨败,史迪威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尽管“史迪威小队”全身而退,但在杜聿明的眼中,“史迪威小队”的撤退,只是一次懦夫的逃跑行为,不足挂齿。


抗战胜利后,在对待孙立人的态度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杜聿明内心真实的想法。那就是杜聿明作为远征军的副司令长官、第五军军长,撤退路线的选择是否正确并不重要,而听从校长蒋介石将部队带回国的命令确很重要。


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文宣部门为了推卸撇清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的责任,刻意夸大史迪威的失误,甚至公开指责史迪威与抗战时期延安共产党的关系,弱化史迪威在对华军事援助、印度兰姆伽练兵、缅北大反攻、开通中印公路的付出与功绩。


孙立人是远征军中唯一一名将部队成建制撤出缅甸的将领,但他却违抗了(蒋介石)杜聿明让其率部一起北撤(经野人山)回国的命令,而是听从了史迪威、罗卓英撤军印度的建议。在几年后国共内战的东北战场上,杜聿明与孙立人彼此埋下的间隙与矛盾全面爆发。


①②③《史迪威日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④《缅甸:1942 盟军大溃败》 堂·莫瑟尔 Don Moser(美) 杜云峰 编译 2012年版
⑤《缅甸战役:从灾难走向胜利1942—1945》 英国 弗兰克·麦克林恩 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版
⑥⑦《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远征军副司令长官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⑧《史迪威事件》 梁敬錞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⑨《孙立人案件相关人物访问记录》 陈存恭 九州出版社 2012年版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0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1-4-10 17:46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明天继续发第二条路线。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1-4-10 18:09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有巨大研究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优美应该巨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宁可死在野人山,也不愿跟着英国人的屁股撤退印度求生?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1-4-10 20:12 |只看该作者
配上这类路线图就方便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4-10 21:29 |只看该作者
“最后他(史迪威)和罗卓英两人丢下大军,只身逃往印度,造成中国远征军的惨败。”对此不难看出杜聿明与史迪威自同古大战,双方在战略上产生了不同意见,

+++++++++++++

猪队友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4-10 21:32 |只看该作者
国民党文宣部门为了推卸撇清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的责任,刻意夸大史迪威的失误,

++++++++++++++++

伪造这样的历史是罪人,是对远征军英雄历史的亵渎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1-4-10 21:43 |只看该作者
被人追着屁股跑,不溃败都不行。听说人小日本厉害到踩单车都死在单车上,为了伏击国军,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树上,吃喝拉撒睡都在树上。恨日本人,但不能否认他们的实力。。。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4-10 21:44 |只看该作者
当然现在再来一次中日战争,情况就不一样了。。。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4-10 22:2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0 18:09
这是一个有巨大研究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优美应该巨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宁可死在野人山,也不愿跟着英 ...

对的,不说战争,只说做一件事情。如果双方在思维方式(认知)上存有巨大差异,即便远征军军事部署已经到位,英军协防也到位。。。结果是不是有所改变?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4-10 22:2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公理力 发表于 2021-4-10 20:12
配上这类路线图就方便多了

地图是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军事地图绘制。
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基本上算是成型。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4-10 22:2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狗毛毛 发表于 2021-4-10 21:29
“最后他(史迪威)和罗卓英两人丢下大军,只身逃往印度,造成中国远征军的惨败。”对此不难看出杜聿明与史 ...


由于史料缺乏相应内容,有我个人的一些倾向。也是仅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4-10 22: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狗毛毛 发表于 2021-4-10 21:32
国民党文宣部门为了推卸撇清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的责任,刻意夸大史迪威的失误,

++++++++++++++++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没有一句埋怨校长的话。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4-10 22:36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4-10 22:26
地图是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军事地图绘制。
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基本上算是成型。

你提到的英文文献,包括史迪威的回忆录,你手头有没有网上可以看到的链接?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4-10 22:3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草帽的思想 发表于 2021-4-10 21:43
被人追着屁股跑,不溃败都不行。听说人小日本厉害到踩单车都死在单车上,为了伏击国军,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树 ...

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在第一路期间体现的很充分,但并不是无懈可击。同古大战的200师,及缅北大反攻,新编38师与新编22师,不仅武器装备完胜日军,意志力、战斗力反而超过日军。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4-10 22:3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草帽的思想 发表于 2021-4-10 21:44
当然现在再来一次中日战争,情况就不一样了。。。

武器装备,意志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战略思路(目标)。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4-10 23:11 |只看该作者
有帮主和老狐狸加入交流,讨论渐入佳境。感谢49!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4-11 00:21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4-10 22:24
对的,不说战争,只说做一件事情。如果双方在思维方式(认知)上存有巨大差异,即便远征军军事部署已经到 ...

如果少些失误,至少不会死的那么惨,一个错误跟着一个错误,真的不应该,几万忠勇将士不是死在战场,是死在野人山原始丛林,这实在是不能接受。无论老蒋还是老杜,还是史迪威,都应该为战士的生命负责,谁也没有资格推卸责任,错了就是错了,后人的粉饰没有意义。中国人输的多了,输的起,没必要遮掩,更没必要为美国人遮掩。

无论如何,老蒋确实授权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而史迪威确实打了败仗,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功勋,而无视他当时的失误,也不能因为当时的惨败,就否认他为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客观很难,但客观才是历史智慧的根源,才是男儿的根本。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4-11 09:13 |只看该作者
好贴留名,楼主威武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4-11 09:17 |只看该作者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09:13
好贴留名,楼主威武

晓白来了,欢迎欢迎。四九这帖子我不好意思灌水,看去哪篇帖子我们一起好好灌个不亦乐乎。。。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4-11 09:19 |只看该作者
草帽的思想 发表于 2021-4-11 09:17
晓白来了,欢迎欢迎。四九这帖子我不好意思灌水,看去哪篇帖子我们一起好好灌个不亦乐乎。。。

嗯嗯,支持草帽哥哥猴哥英明的决定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1-4-11 09:31 |只看该作者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09:19
嗯嗯,支持草帽哥哥猴哥英明的决定啊

小白终于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1-4-11 09:33 |只看该作者

是啊,有啥好玩的吗?嘿嘿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1-4-11 10:19 |只看该作者
薛痒 发表于 2021-4-10 23:11
有帮主和老狐狸加入交流,讨论渐入佳境。感谢49!


感谢版主辛勤排版,感谢所有关注参与第一路话题的网友们。
要感谢的是那些为了民族不亡,为子孙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我们的先辈们。
感谢!感谢!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1-4-11 10:20 |只看该作者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4-11 00:21
如果少些失误,至少不会死的那么惨,一个错误跟着一个错误,真的不应该,几万忠勇将士不是死在战场,是死 ...


无论如何,老蒋确实授权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而史迪威确实打了败仗,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功勋,而无视他当时的失误,也不能因为当时的惨败,就否认他为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客观很难,但客观才是历史智慧的根源,才是男儿的根本。
——————————————————————————————————
这段回帖加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1-4-11 10:22 |只看该作者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09:13
好贴留名,楼主威武


问好小白。
很喜欢你的头像。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1-4-11 10:23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0:22
问好小白。
很喜欢你的头像。

谢谢四九,摸摸头,你写的帖子很专业,像老狐狸帮主等这样的可以一起讨论,我围观。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1-4-11 10:25 |只看该作者
周晓白 发表于 2021-4-11 10:23
谢谢四九,摸摸头,你写的帖子很专业,像老狐狸帮主等这样的可以一起讨论,我围观。


好的,可以围观,可以参与。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1-4-11 10:26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4-10 22:26
地图是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军事地图绘制。
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基本上算是成型。

这是怎么绘制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1-4-11 10:26 |只看该作者
二、罗卓英与长官司令部撤退路线


杜聿明在回忆录中写道:

“最后他(罗卓英)丢开腊戌门户而不顾,坐视腊戌危亡而不救,并且同史迪威一道丢下部队,只身逃往印度。当蒋介石听到罗卓英逃印时曾电我追回,但因他逃得太快,追也来不及了。”

很多史料将罗卓英与长官司令部撤退路线与史迪威小队撤退路线相提并论。

实际上则不然。在不同的撤退路线中,只有罗卓英率领长官司令部所走的路线是名副其实的“英帕尔路线”。

按照印缅边境的传统驿道,从霍马林渡过亲敦江后,至少有两条以上传统路线均可至英帕尔。但这几条传统驿道既不包括史迪威小队路线,也不包括新编38师撤退路线,更不是新编38师第113团的撤退路线。

以下摘自《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入缅大事记》。

1942年4月29日,罗卓英率远征军长官司令部从瑞保(瑞冒)撤至甘勃卢(Kantbalu)。



4月30日,至英多(Indaw 又称因多、印道)后,离开铁路至班茂,决定经温佐(Wunth 也称文多,距印度边境150公里)向印度撤退,电告杜聿明。

5月1日,罗卓英跟着第96师前往密支那布阵。



5月3日,罗卓英乘火车到达温佐,与史迪威汇合。



5月6日清晨,“史迪威小队”先行一天出发,罗卓英在此等候杜聿明。

5月7日,罗卓英给杜聿明发电:“判断敌众先占领密支那,而为数不多,只要人心坚定,集结兵力,必可冲破险难,打通后路”。随后,罗卓英率部向霍马林撤退。

同日,杜聿明接蒋介石来电,派参谋长罗又伦从温佐前往纳巴追罗卓英,未追上。



5月15日,罗卓英比史迪威迟两天来到霍马林,即电告林蔚,请其向蒋介石转达:“弟现在荷马林(霍马林),随行者有林湘所率之后勤人员200余人,沈昌所率铁道兵团50余人,宪兵200余人及无线电一班,合计600余人。

5月18日,林蔚向罗卓英转来蒋介石电令:“已令罗卓英长官入印度。”于是,罗卓英率长官司令部继续向英帕尔前进。

5月24日,罗卓英率远征军长官司令部抵达印度英帕尔。

①《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下卷)第五编 渡过难关(1941.1~1943.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1994年版
②③《史迪威日记》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④《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 远征军副司令长官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1-4-11 10:27 |只看该作者
四九 发表于 2021-4-11 10:20
无论如何,老蒋确实授权史迪威指挥中国军队,而史迪威确实打了败仗,我们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功勋,而无视 ...

你先别急表扬,


已经表扬了?好吧,表扬也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