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六星网

标题: 标题,答案在哪 [打印本页]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7-26 09:37
标题: 标题,答案在哪
答案在标题里,你是逻辑游戏?
六星的帖子阅读量挺大的,就是少人跟帖,什么原因呢?


作者: 墓歌    时间: 2019-7-26 12:46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7-26 19:54
墓歌 发表于 2019-7-26 12:46
帖子没味道,谁品?
店铺开在荒漠中,谁来?
刑场的路途,看客如何鼓掌?

这首诗的题目可以取名为:墓歌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7-26 19:56
今年到了乡下,没有听到蝉鸣,
不过天热,多数坐在家里面。
现在到处都是鸟叫,这句不是骂人的话。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7-26 20:07
小谢青蛙认识不?我在他的帖子里看到,红袖的总管乔樵2017年把红袖卖了,把我们也卖了。卖了多少钱不知道。
红袖当时关门的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损失。那时候我在红袖的读书杂谈,已味同鸡肋。现在的红袖天涯,也天天在吵,不知道他们吵什么。我有时候也吵,但我知道我吵什么。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7-27 13:46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7-30 21:16
本帖最后由 无弦风 于 2019-7-30 21:17 编辑

把上面的话屏蔽了,聊点别的。
红袖关门是不是真的无所谓呢?也不是。
红袖添香是一个成熟的文学网站。论坛只是它其中一小部分。
红袖添香的文集是最先吸引我的地方。
我当初跟着论坛的首版,去红袖添香攒文集。
那时我在论坛不久,写的字少,也不会写。文集要经过编辑通过才可以发表,发表15篇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个专有文集。
发文集编辑没被通过的才转到论坛交流。也有论坛的版主到文集那里去挖人。
好像我的那个首版就一度挖到红袖论坛《围炉夜话》,我也跟着去看了,直到原来的论坛关门,然后我就主要去了读书杂谈版 。
红袖有一个牛逼的地方,文集里大量编辑都是义务的,也就是免费的。他们只有编审文章通过的权力。包括论坛的版主和管理员,全部都是义务和免费的。
然后,红袖被乔樵卖了,都没有通知一声。我的文集消失了。有些文字永远消失了。
作者: 远古乡村    时间: 2019-8-1 07:29
无弦风 发表于 2019-7-30 21:16
把上面的话屏蔽了,聊点别的。
红袖关门是不是真的无所谓呢?也不是。
红袖添香是一个成熟的文学网站。论 ...

在红袖有一次失掉了一篇文字,我就四处找,后来有一位叫小潘飞刀的版友说,必须自己存在文档里,否则损失文字没人理会,从那时起,我就把所有的文字都存在QQ邮件里,红袖关闭的时候,我的小说都存档了。

红袖被卖了?真有经济头脑哈。

悄悄问一句,你在吵什么呢?

作者: 山南海北一顿逛    时间: 2019-8-2 00:07
刀胸呢?不玩了吗?
二程子也跑了吗?
作者: 山南海北一顿逛    时间: 2019-8-2 00:08
墓歌 发表于 2019-7-26 12:46
帖子没味道,谁品?
店铺开在荒漠中,谁来?
刑场的路途,看客如何鼓掌?

木大一向可好
作者: 山南海北一顿逛    时间: 2019-8-2 00:09
无弦风 发表于 2019-7-26 20:07
小谢青蛙认识不?我在他的帖子里看到,红袖的总管乔樵2017年把红袖卖了,把我们也卖了。卖了多少钱不知道。 ...

六星聊红袖
是非之人
作者: 墓歌    时间: 2019-8-2 11:04
无弦风 发表于 2019-7-27 13:46
**** 该帖被屏蔽 ****

恶心死了,见某几个人就想吐,没办法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8-2 11:57
吐了?我有时候也想吐,我忍住不说。
作者: 画探    时间: 2019-8-2 12:27
看来你的游坛经历比我丰富,红袖我没去过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8-2 12:30
画探 发表于 2019-8-2 12:27
看来你的游坛经历比我丰富,红袖我没去过

知己网我也没去过。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8-2 17:19
墓歌 发表于 2019-8-2 11:04
恶心死了,见某几个人就想吐,没办法

那个逻辑游戏看你在,潜水玩了?
以前一个人玩得可欢实了,这回叫都不应。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8-4 09:45
山南海北一顿逛 发表于 2019-8-2 00:09
六星聊红袖
是非之人

是因为红袖关门了,才聊聊。
以文字浇心中块垒。
兄弟想多了。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8-11 21:39
墓歌 发表于 2019-7-26 12:46
帖子没味道,谁品?
店铺开在荒漠中,谁来?
刑场的路途,看客如何鼓掌?

还真招了一只知了。
作者: 无弦风    时间: 2019-8-12 15:57
且听几声蝉

  夏天一到,蝉鸣四起。我奶奶听了会说,好热好热的天儿啊,蝉声滚滚,像滚开的锅。我奶奶很善于用这个比喻,灵活得好像可以随意安到任何事情的形容上。说一个人肚子里有鬼念头儿或者闹情绪,她会说那人心里开了锅;说一个人热得满头大汗淋漓,她会说热得像开了锅,热气与热汤四溢;肚子饿或者疼,她也是用这个比喻,疼得打滚,饿得肚子叫,都像开锅打滚儿……


  小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忍不住高兴,高兴得就像开了锅,笑声滚滚,蹦跳滚滚。接下来奶奶会給我梳头扎麻花辫儿,清凉不说,还美,美滋滋的美,因为奶奶边梳头边说:"螓首蝉鬓。"我问奶奶这是什么意思,奶奶就推开我,嫌我不老实,嫌靠着她太热,滚来滚去像开锅;推我去找爷爷。爷爷就唱诗经給我听。我才知道奶奶说的那些话都是有来历的,滚水之喻,出自诗经"如蜩如螗,如沸如羹",不用说,"螓首蛾眉"也是。


  爷爷告诉我,一个人美不美,第一要看他或她的额。额头款款大方,性情开朗,会给人美感。我不敢确定爷爷是不是暗示我不要耍小性子,可是我不大买爷爷的账儿。爷爷的意思,"螓首"主要是看人的发髻线下的天庭像不像蝉的前额。我觉得"螓首"的后背部分也很美,花纹很美,跟正面一样美。


  我爷爷记忆力特好,数学也很好,识图能力超一流,排兵布阵,何处用实,何处用虚,何处用疑,在极短的瞬间就給出完美的裁判。但是对于这种文字上的疑惑,他总是难得糊涂,只是接着吟唱。我这种抬杠行为,爷爷奶奶说是"打白文",也是"说反舌",小时候没什么,大了就要当心了。


  大了,大到我上高中时,我还是去跟爷爷打白文,打的还是这个"螓",也就是蝉。这时我已经不再纠缠"螓首"的正背面,而是扩大了战场。


  我摇头幌脑:"朝菌不知晦朔……"爷爷接下"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这句话很出名,引用率颇高,爷爷脱口而出,却不知我要打白文。"蟪蛄"就是蝉,是楚地方言。我老家的方言则是"螇螰"。我跟爷爷说,螇螰从小到大能活十三年甚至十七年,经历十数度春秋,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显然错了。这个错误《盐铁论》里跟着犯,说什么"蝉不知雪",实际上蝉要阅历多次风雪。


  庄子的错误,是《酉阳杂俎》里韦翾庄秀才发现的。有一年冬天,韦秀才掘树根生火烹茶,发现一个蝉蛹附于朽处。这个韦秀才只是"颇怪之",没有进一步考察,就相信了村人的说法儿,说蝉是烂木头变化来的。更奇绝的是,《益州方物略记》里曰:"二川山林中有蝉花。蝉之不蜕者,至秋则花,其头长一二寸,黄碧色。"腐草化萤,烂木成蝉,植物变动物,动物复开花。谬种流传千古。


  我觉得古人犯这种错误,归根到底是不爱吃螇螰。螇螰的蛹儿,现在叫知了牛儿,或者知了猴子,我特别喜欢吃。这东西不常见,嫩嫩的,韧韧的,刚出土时,远比驴肉好吃。可是古代读书人一直都"禄在书中",只要读书,就有极好的福禄供给,所以他们不必亲手捉其蝉,亲口吃其蛹。所以书面的意思最终与实际情况脱节,历久不能弥合,"禄在书中"就此化作"禄蠹在书"。


  即便名著如《论衡》,王仲任先生说蝉蛹儿叫"蛴螬",他自己也知道"蝉生两翼不类蛴螬",但肯定是因为不知道亲口尝一尝,所以犯这么大一个大错误。"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形状,颜色与味道儿,都与蝉大大的不同。其他错误再比如说,蝉的下巴上有一个吸管,吸风饮露的,中国在《礼记》之古远就知道这东西,说是"垂緌"。但是郑笺里竟然说长在腹下。这显然是没有吃过蝉与蛹。


  蝉蛹儿,深埋地下十多年,终生沉默在黑暗里,怀抱希望,等待与相信。正因为这种坚忍不拔的胸襟,所以它能背负生命之重。蝉蛹全身都好吃,最好吃的就是它那能负载的背。它背部的花纹也特别美,小时候我总是以这个为借口跟爷爷打白文:"螓首"不仅仅是前额,也包括后脑勺儿。背负十多年地下生活的黑暗和沉默,蝉的美味至厚至醇,至韧至细。中国传统文化对蝉的认知,除有如前所说的错误,还有赞美。最坚实的赞美应该归结为吃。善吃者喝汤,汤之美者,中药善调。


  蝉能入药,这在本草里是有明确记载的。可以祛风,可以散热,可以治惊厥,还可以恢复失声。所有这些药效,无不与蝉的特性密切相关。"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以可以祛风。"雀惊疑欲曙,蝉噪似含凉","鸟急山初暝,蝉稀树正凉",所以散热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此种情形,差类小儿梦中惊悸,故可以治惊厥。
  "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梧桐叶老蝉声死,一夜洞庭波上风",蝉声"咽"而"疑断",直至"蝉声死",此非失声乎?"谁道高情偏似鹤,自云长啸不如蝉",显然又可以恢复失声也。庄子不食蝉,不知蟪蛄春秋之富。药家勤尝虫,撰写本草纲目之美。


  蝉之美,药有蝉蜕,衣比蝉翼,发看蝉鬓,容爱螓首,味在蝉背。更有蝉美,在于古诗。关于蝉的美,自诗经至唐诗,绵延不绝。从《诗经》到汉魏乐府,多以蝉的形声入诗,写暮色,写寒秋。"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浦雨连天","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到了唐朝,在汉魏形声入诗的基础上,诗人的情怀得到更个性化的表达。"坐来还见微风起,吹散残阳一片蝉","庭树蝉声初入夏,石床苔色几经秋","鸟散绿萝静,蝉鸣红树凋","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月出碧云断,蝉声秋色来","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冷烟黏柳蝉声老,寒渚澄星雁叫新" ,"窗回旅梦城头角,柳结乡愁雨后蝉","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偶来傍树寻梅子,时听新蝉叶底声","秋思渐于蝉外觉,别愁空入雁边长","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蝉噪蓼花发,禽来山果香"。

  ……


  且听几声蝉,其声之劲,广远堪比地下十数年沉默的寂静,其声之色,光明远超地下十数年黑暗的苍茫。中国传统古诗,对蝉鸣的审美是高妙的,切于境,惬于意,当于行。然而,蝉埋于地下黑暗里太久,中国人有其无知之处,不知蝉的声器与听器都在腹部,是一层薄薄的膜,远薄于蝉翼,因为能高频振动,所以发声也劲。古人无知,又竟以花开蝉上,无所用心焉若此。至若蝉之善鸣,诗人善状蝉鸣,药师证病辨草而善以蝉入药,此犹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必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欢迎光临 北斗六星网 (http://bdlxb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1